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漠被大明朝和平演变,万里大漠之上,盛行了数千年的部族制度消亡,随之而来的,大明朝将整个万里大漠纳入朝廷的直接统治之下。

    另外,天子还颁布了一个诏令:广恩令。

    广恩令规定,大漠上的牧民。若是奴隶地话,可以通过战功脱去奴隶身份。每斩杀五个敌人就可以为一人脱籍。脱籍之后,你就是自由民。

    自由,从古至今都是一个吸引人地字眼,特别是对奴隶来说,没有人会比奴隶更向往自由。大漠之上,本是征战不息,那些战胜的部落自然可以从战败者那里掠夺到大量的奴隶,而对于那些战败的部落来说,他们不但要向胜利者献上大量的牛羊女子。更是会有大批部落勇士被战胜者掠做奴隶。频繁的征战之下,没有谁是永远的胜利者。可以说,草原上大部分牧民都是奴隶,他们不仅仅是没有自由,主人可以对他们生杀予夺不说,他们没有自己的财产,主人可征召奴隶出征,战争所获也没有奴隶地份,不仅如此,子子孙孙代代为奴,这种日子谁想要?

    广恩令一经颁布,整个大漠都疯狂了,无数的牧民骑上心爱地战马跨上弯刀背上强弓,纷纷汇集到大明军营,不仅仅奴隶想要脱籍,大明朝对有功将士地封赏之厚让那些原本的贵族都眼红……

    很难说整个大漠有多少人口,这个无法统计,不过,在广恩令颁布的短短几个月之内,大明朝从万里大漠征召了不下三十万骑兵,这还是择优录取的结果,不然,怕不是召个百万铁骑也不在话下----很难想象,虽然大漠之上全民皆兵,但如此之多的人口到底都是从哪儿来的?不会是全大漠的人都跑来当兵了吧?看到这种盛况,大明朝廷的那些个大臣武将都不禁有些后怕,大明朝是铁甲百万没错,但看看现在的情况,即使百万铁甲也不够大漠上地野蛮人杀地,幸好,这些野蛮人松散的很,联合不起来,不然大明哪里敢打他们地主意。

    虽然大明从大漠上征召了三十万壮丁入军,但游牧民族嘛,妇女也是可以干活的,大多数情况下大漠上的生产都是由妇女在操持,而男丁,主要任务就是打仗,所以说,大漠上的男丁即使征召得再多,只要不是全部男丁都跑去当兵,一般是不会影响到日常生产生活的。这个不象大明,在大明本土,征召的男丁一般不能超过五分之一,若是达到了三分之一的极限,日常生产就会面临着劳动力不足的窘况,随之而来的往往是物资供给不足,经济崩溃,然后就是饥荒、动乱,就象刘彻小儿那个时期一样。

    得到了大漠上的三十万兵马参战,大明朝廷得以让此次出征的百万铁甲中的三十万人解甲归田,民间也缓了口气。大明新占领了那么多的土地,市场扩大了几倍有余,这就需要扩大生产,但劳动力不足啊,这三十万明军退役,那就是三十万劳动力,这下生产可以扩大不少了。不仅如此,朝廷还以税收政策等优惠鼓励民间商贾往大漠上投资,大漠上的人虽然没什么手艺和技术之类的,但初级生产还是可以胜任的,迁一部分初级加工工厂到大漠上去,可以改善大漠上牧民的生活不说,可以以经济形式潜移默化牧民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也可以缓解本土劳动力不足的压力,可谓是一举多得划分郡县,规划千户万户,征召游牧骑兵入军,等这一切忙完,时间很快就到了秦元1348年的九月,这还没忙完,划分郡县千户之后可不意味着完结了,以前那些牧民有贵族首领管理,他们那时候的生活自然由那些贵族考虑,但现在他们都受大明朝的直接统治了,大明自然要为他们的生活负责----这就是为什么在开战之前林靖文要派人从中原订购那么多的生活物资的原因了,源源不断的物资被运入大漠,然后分到牧民的手里,而现在辽东到大漠的道路还没修建,这运送物资可是难得很,而且更费时间。

    不过不管怎么说,现在也不是光忙这个的时候,此时离《奉天京条约》的签订已经超过了四个月,按照约定,此时若是宋军还未能攻下祈律府的话,明军就该动手了,恰好,此时明军可正是兵强马壮,那些个叛乱的人还不够急于立功的游牧骑兵杀的,诸事已定,发起新的攻势的时机到了。

    时隔四个月,宋军到底攻没攻下祈律府?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四十四章 宋军北伐

    很遗憾,历史早已证明,宋军就如同那扶不起的阿斗,完全靠不住,靠他们想攻下祈律府---可不是一个“难”字能够形容的。

    秦元1348年四月,《奉天京条约》签订,按照约定,囤积在辽国南京道的二十余万明军,那朵部十数万人驻扎卢龙塞看守长城要道不变,而到了六月份,原驻扎在密云州的李恢所领的六万南方军团则奉命南调去攻略碧瑶、吕宋二郡,南京之境已无一名明军存留。

    这个时候就是宋军出动的时候了。

    宋帝赵佶以太傅、知枢密院事、开府仪同三司、九镇宣抚使、泾国公童贯为统兵大元帅,领河北、河东和中央禁军一众三十五万号称六十万人北伐。

    与历史不同,历史上,宋军是从雁门关和河间真定两个方向同时进军的,从雁门关出兵自然是为了攻取西京大同府,不过现在大同府已经变成大明朝的云中郡了,因此这一路北伐大军被宋朝取消,三十万宋军只由河间、真定二府出发。

    河间与真定分属河北东西二路,虽然不在宋辽第一线,但这两府历来都是抗辽的前线所在,尤其是真定府,出真定府北行就是长城和一马平川的赦勒川,有宋一代,长城一线都掌握在异族手里,宋军无险可守,自然一直都处于被动防守的境地。从真定府出发的西路军由童贯亲自统领,这路宋军还好说,虽然这路宋军首先要攻陷长城险关才能真正进入辽国的南京道,但真定府离明军驻扎的云中郡不远,云中郡的明军重压之下,辽军不得不将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明军身上,特别是长城隘口的飞狐关,若是以前,在没有攻克飞狐关的情况下,宋军别想北伐。不然就等着腹背受敌吧,不过现在嘛,飞狐关在明军的掌握之下。宋军可以不用理会这个雄关。这就让童贯捡了个大便宜,北伐大事,居然由这个阉货建立了第一功。

    童贯率军往东经定州进入南京道,趁辽军不备。其麾下骁将折可存率一支轻骑倍道疾驰,渡过易水从而一举攻克易州(今河北易县),打响了宋军北伐的第一枪。

    而东路宋军由北宋末年唯一的两位名将之一地种师道亲自统领,这是种师道费劲苦心争取来的,他实在不看好童贯那个阉货。^堂^^但宋朝的体制却一直都是压制武将地。宋帝赵佶本不同意种师道这位有名地将领亲自领军,但种师道多方活动,不少大臣和妃嫔都为他说话,赵佶倒是无法,只得让种师道出征,不过,东路宋军比起西路来兵马要少得多,尤其是宋军那驰名天下的重步兵不多。

    种师道领军自河间府出发,过莫州和保定军经由霸州进入南京道。霸州以北的南京道之地河流密布关隘遍地。从这一路进军的难度可不是一般地大,因此。宋朝的意思是,东路宋军主要是起个牵制的作用,主要的战场还是在西线。

    不过种师道可不是这么想的,西路是一马平川没错,但童贯那个阉货可信么?说不得北伐大事还是要靠前途险阻地东路宋

    过了霸州就是拒马河(今白沟河),这条河算不得大河,水流也不湍急,河对面更加没有什么天险,但辽军在河对面经营了一百多年,关隘要塞修了不知道多少,比如说,河对面地东永清、西归义二州就囤积了辽军重兵,此时又是开春不久,河面上水流正是大的时候,宋军要在这个时候渡河还真不是那么容易。

    种师道别出奇兵,他派遣一支偏师从霸州东面的信安军经戎城塞渡过拒马河----多亏了辽帝耶律延禧抽调了大批南京道的守军,南京道的辽军兵力不足,无法处处重兵防守,不然,从戎城塞渡河会死得更难看。

    这边宋军大举北伐,辽军自然收到了消息,他们是兵力不足,但再不足也有个限度,偌大的南京道,耶律延禧总是要留个几万兵马防守的,尤其是南京道的辽军年年与宋军交战,堪称精锐,在心理上更加对屡败不堪的宋军有一种先天上地优势,几万辽军,在耶律延禧看来,即使面对数十万宋军也能战而胜之。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一个叫耶律阿古只地辽将不,这位出身契丹后族的辽国将领在秦元1340年率七万契丹铁骑抵抗明军第一次西征,却惨败于韩卫之手,七万铁骑,战后得以回到大定府地还不到一万人,这可是辽国最后一支成建制的弓骑部队,如此大败,耶律阿古只差点被暴怒的耶律延禧抄家灭族,不过幸好他是出身后族(此时的辽国是后族掌权,皇族衰微),幸好他是萧奉先一系,更加幸好他的家族还有些势力,最后抄家灭族是没有,但他被贬到南京道来戍边。(这还多亏了弓骑在当时的辽国还不被重视,后来明军大规模使用弓骑,辽军连连惨败之下,弓骑才被辽国上下所重视,不过很可惜,辽国已经没有弓骑了,至少没有大规模成建制的弓骑部队,为此,耶律阿古只后来不知道又被耶律延禧下旨申斥了多少次,这几年他简直就是抬不起头来。

    也因为这样,耶律阿古只可是憋了一肚子的气,明军他是打不过,但你宋军也敢跑到我面前来?外面的世界是很危险滴,不是你们这些懦弱的南人可以随便出来混的。

    耶律阿古只和奚王回离保(契丹人,不过被辽国任命为奚人的大王)商议,从回离保治下的奚人中征召了两万骑,加上他的本部兵马,耶律阿古只拼凑起三万骑兵,以此为根本,耶律阿古只准备撇开祈律府自己独自消灭宋军,祈律府方面正为卢龙塞的十数万明军头疼,自然乐得让他出这个头。

    分析了一下所谓北伐的宋军,按说东路有重兵把守,又有诸多关隘城塞,加上地理上的优势,本来东路宋军应该是最好对付的,不过很可惜。东路宋军是种师道领军,耶律阿古只虽然不怕种师道,但也犯不着首先去碰这么个硬骨头。正好。西路宋军是童贯统领,童贯,那可是好人啊,对辽作战每战必败不说。关键是战败之后他还偏偏会派兵去杀一些边境的宋人平民,这就是所谓的杀良冒功,弄到最后上给朝廷的战报上战败就变成了大捷,这样的好人不欺负难道去对付不好惹的种师道?

    耶律阿古只下令易州后面地涿州、范阳、良乡、固安、安次、宛平、香河等州县的辽军大部分后撤,只留下小部分辽军步卒依托坚城要塞防守。以损耗西路宋军的兵力和士气。而撤出来地兵马则大部分派去东线以加强防守,种师道这下有难了,东线辽军一多,加上那些层出不穷地关隘要塞,还有那么多令人头疼的河流,东路宋军只怕是要前进一里都难。

    童贯一路高歌猛进,一路攻克了象涿州那样的大城,拔城夺寨好不威风,虽然一路上那些城池里的辽军依险而守给宋军带来了很大地伤亡。但不管怎么说。这些城池是被攻下来了,童贯已经幻想起了自己收复燕云名吹青史。要知道,自太祖时起大宋朝可是就有了一个规矩:收复燕云者,王。童贯是个阉货没错,可也没谁规定阉人不能封王啊!童贯的小算盘打得倒是不错。

    不过也不是谁都象童贯那么无能加无知的,象折可求、折可存两兄弟就多次向童贯说起,这一路上虽然战事顺利,可攻下来的那些城池里的守军少到不像话,辽帝四处抽调兵马拱卫大定府他们是知道地,可再怎么抽调,偌大一个南京道也不至于就这么一点兵马啊!不正常,这非常不正常。折可求两兄弟多次建议童贯放缓进军,多多派人去稳固已经攻下来地城池的周边,象那些小县城小村镇也应该派人招降才好,尤其重要的是,应该多注意下粮道,最好再抽些兵马去保护粮道。

    可是,建议是好的,也是无比正确的,可是你也要童贯这个阉货听得进去才行啊!

    眼下形势大好,在童贯眼里,南京道已经没有还手之力了,祈律府眼看就要攻下,这个时候他只愁兵马太少,又哪里会抽出兵力去防守什么粮道,折可求两兄弟这么建议那不是找抽么?

    范阳、安次、固安,依次被宋军攻下,前面就是宛平了,而过了宛平,祈律府肉眼就能看得见,而这个时候,东路的种师道还在和辽军在潞水一线反复拉锯呢,离祈律府还远到没边。

    探马已经打探好了,辽人加强了宛平的防守,据细作估算,小小的宛平城居然聚集了不下数万辽军?!

    童贯也知道大军一路攻城拔寨是蛮辛苦的,眼前地宛平既然有雄兵把守,那么大军就先稍事休息,等养足了精力再攻城也不迟。他却是不知道,就在两天前,耶律阿古只带着一直隐忍不发地三万辽骑迂回到他的后方,在残留辽军地配合下一路收复了被宋军攻下的那些州县,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一举切断了西路宋军的粮道,眼下宋军的粮草还算充足,可只要拖个几天,宋军可就要断粮了。要知道,西路宋军那可是二十多万人,一天消耗的粮草可是多得惊人,明军可以驱赶着牛羊一路征伐不息,但宋军却是要从中原腹地不远千里一石一石地运粮食过来,粮道一断,那只能等死了。眼下粮道刚断,加上连场大胜的掩盖,此消息还未被童贯所知,但过个几天就不好说了。

    再说宛平城,城里哪有有几万兵马那么多,整个南京道的辽军也不过就几万之数,区区一个宛平小县,算到死能有个万把人防守就顶天了,虽然耶律阿古只从别的地方抽调了些兵马过来防守,但宛平现在也不过就一万出头的兵马而已,至于宋军探子看到的数万人……那都是辽军驱赶的上城墙防守的百姓,穿上辽军服饰,探子隔得远了就看不出来了。

    宛平离祈律府已经很近了,不但耶律阿古只抽调兵马过去协助防守,祈律府方面也调集了大批粮草军械物资过去,其它的南京道留守萧干等人就没办法了,卢龙塞的那十数万明军带给他们的压力实在太大,他们也无法抽调更多的兵力物资来对付宋人,最后,萧干只得亲自带领留守祈律府的两万辽军入驻宛平。

    萧干此人乃是辽末的一个小亮点。辽朝末期,大将军耶律余睹以出身好、地位显赫、勇武善战以及军功卓著而冠绝三军,于辽军将士之中颇有威望,以致掩盖了大多数辽军将领的光芒。原本的历史上,耶律余睹降金之后,萧干在南京道冒出头,他是以拥立耶律淳之功而上位的,继而手握重兵,此后萧干屡败宋军,面对着萧干带领的几万辽国残兵,六十万宋军却不得寸进,一时间宋军闻萧干之名而变色,只是,没等到跟金军打上一场萧干就被部下叛变所杀。而现在,耶律淳早在秦元1339年就因参与叛变而被辽帝耶律延禧所杀,不过在危亡之际有才能的人总是能出头的,南京无大将,萧干以在明军第一次西征时以守城不失之功而冒出头,别看不起这个“守城不失”,明军善战天下无双,对上明军,辽军简直是一触即溃,而萧干能够守住城池是相当不错了,他的才能也因此被耶律延禧看中,诏令其留守南京道。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四十五章 代王

    奉天京十里长亭之外,十几万百姓将从西城门到长亭的这十里路围得水泄不通,百姓们聚集在大道两旁,纷纷翘首西顾,或顾盼私语,神色之间多有兴奋。今日的奉天京万人空巷,自天子以下,所有的人都在迎接得胜归来的征西大军。

    实际上是征西大军中的北路军,也就是韩卫那一路。

    北路军的十一万羽林和二十部折冲府兵全部回还辽东,取而代之的由朝廷另外调遣了七万人替代北路明军去驻守新征服的土地,北路明军的将士从出征到现在已经有半年还多的时间了,该让将士们回家与亲人团聚一番。

    其实早在一个月前征讨山南地区的明军就已经回来,但山南室韦人的性子实在是太温和了,也可以说是懦弱,因此那部分明军一路上都没打什么大仗,战功不显,不象韩卫这一路,这一路明军从辽东出发,征战无数,一路征讨了超过六千里地域,降服乌古、敌烈、塔塔尔、蒙古、克烈、达达、朗改等数十部族,征服的人口超过四百万人(到铁木真时期,整个漠北的人口差不多是五百万左右,这个时候四百万人差不多,实际上从匈奴时代到明末,因为生产力的限制和征战频繁的缘故,大漠上的人口一直比较稳定,既不会大规模增长,也不会大量流失),更是打得整个大漠都臣服,战功之显赫。不说后无来者,前无古人是肯定地,汉代霍去病的功绩也无法跟今日的韩卫相比。

    按照天子以前颁布的法令,“拓土千里者、灭十国者、戮兵五十万者,王”,韩卫此次出征开拓的土地何止千里!如果那些部族算是国家的话。灭掉地国家又岂止十个!至于戮兵,倒是不够五十万之数----韩卫差不多三条都占全了,封王那是板上钉钉的事。奉天京万人空巷,自天子以下百官出迎十里,除了迎接得胜归来的将士之外。最大的原因就是迎接大明朝第一个诸侯王。

    “来了,来了。”

    人群里一阵马蚤动,百姓们兴奋起来,不约而至地将目光投向西边。

    二十一万明军自然不可能同步抵达奉天京,更加不可能同步入城。先期回来的是战功卓著地将士和负伤的士卒。

    负伤的士卒是坐船从运河回来,而韩卫他们则是由陆路回来的。::

    马蹄声震天,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一片黑色,虽然还没看清人影,但看着这一片熟悉地黑色,人们就已经很兴奋了,随着明军逐渐临近。只见一眼望不到边际的明军分成几列纵队疾驰而来。看样子将士们也是回家心切啊,马骑得那叫一个快。

    熟悉的黑衣黑甲,虽然将士们的甲胄上伤痕累累战衣也多有破损,这模样实在算不上好看,但百姓们却觉得这样的明军才是让人看得最顺眼的,可以想象,这要经过多少残酷的征战才会变成这样啊!而残酷地征战,也意味着不朽地军功。

    虽然外表不怎么美观,但将士们的精神都很好。临近奉天京。明军将士都放缓了马速,而到了十里长亭近前。军官们一声令下,将士们一勒缰绳,数万骑顿时戛然而止,动作整齐划一,可见明军,包括战马在内,曾受到怎样严格的训练。

    欢呼声海啸而起,百姓们毫不吝啬地将他们的欢呼和掌声献给他们心目中的英雄,看着眼前的这些征战归来的勇士,大部分人多是有伤在身,个个一脸的疲惫之色,不少人还是伤残,但这并没有稍减他们在百姓们心目中的形象,大家都知道,虽然将士们现在地模样不怎么好,但等过了几天,天子封赏一下,这些将士将会得到让那些家财万贯地商贾都眼红的土地、奴隶、女子和财帛。

    更加重要地是,正是因为这些将士们的伤痕累累,大明朝才一日比一日强盛,百姓们的生存空间才一日比一日广大。

    秦元1340年以前,大明朝仅仅只有一个辽东,那时候大明虽然兵甲犀利,但国力不强,对上强盛的辽国还一度处于防守的地位,当时的大明百姓虽然不至于整日提心吊胆,但稍微往西一点的地方都不敢去,北边更是有女直人肆虐,当时的明人能自由呼吸的空间只有一个辽东。而十年后的今天,大明朝征服了辽西,征服了江(混同江)北,征服了赦勒川,还征服了一望无际的大漠,女直人乖乖地臣服于明人的铁蹄之下,契丹人对着明人不敢吭个“不”字,就连那些达达人也低下了他们高昂的头颅,自辽东往西六千里,在这片广大的土地上,明人畅行无阻,只要他们手持太阳月亮旗,哪怕只是一个小民,没人敢对明人不敬。\\\是什么原因让大明朝强盛至此?在百姓们看来,正是因为这些伤痕累累的明军将士,正是因为这些善战无双的大好男儿,今日的他们才能以俯视的目光去看待那些以前看上去高不可攀的女直人、契丹人还有达达人。

    “锵!”

    面对这百姓们那些佩服、感激、炙热的眼神,将士们齐齐拔出弯刀,数万骑士高举着弯刀大喊:“日月不灭,永照大明!”

    在将士们的大喝声中,在百姓们狂热的目光的注视下,韩卫滚鞍下马,大步来到林靖文面前,单膝跪下:“臣征西大将军韩奉命出征大漠,幸不辱命,今掠土六千里,得胜而还。”

    林靖文珠冕龙袍加身,大军到来之时他已起身,此刻韩卫来拜,林靖文连忙上前扶起他,乃道:“欢迎你回来。寡人地大将军,大明朝的代王!”

    “代王?”韩卫愕然。

    林靖文微微一笑,却也不解释,只是把着韩卫的手臂道:“来,韩大将军,你看看。今日奉天京的数十万百姓可是有一大半跑来迎接你这位大明朝的功臣来了,你是不是应该跟大家打个招呼?”

    韩卫只得压下心中的疑问,在林靖文安抚了将士们之后,又被他拉着登上了一辆四轮马车。

    这是一辆虽然并不奢华,但有眼光地人都看得出来。这辆车所用的材料无一不是价值连城的稀有材料,百年紫檀木算是可遇不可求的好材料了,但这辆车上根本就见不到紫檀木----当然没有人会以为这辆车的主人是用不起紫檀木,因为这辆车是天子乘舆,一国之君会连紫檀木都用不起?这当然是笑话。只是因为天子瞧不上紫檀木这种堪称稀有地材料而已。

    天子乘舆是很好认的,即使材料之类的寻常人认不出来,但看做工就知道了,这辆车做工之精细装饰之秀美,能有这样的手艺的工匠只可能在王宫之中效力。

    韩卫刚开始还有些迷糊,可一上车就反应过来了,这是天子乘舆。他一个臣子怎么能跑上来?

    见韩卫挣扎着就要跳下车去。林靖文一把拉住了他,“韩大将军,今日你是主角,你乘坐寡人地车,寡人也好借着你的风头沾点光----难道说爱卿不欲让寡人抢了爱卿的风头?”

    韩卫立马老实下来,“微臣不敢!”

    乘舆有八匹骏马拉动,沿着大道缓缓而行,而百姓们则在大道两旁对着他们的大王和功勋卓著的大将军欢呼。当然,这是古代,是不会有撒花雨之类的狗血镜头。

    唯一遗憾的是没有凯旋门。现在地奉天京连城内地住房和集市都没建好。城墙更是没影儿,光建一个凯旋门。那样的话光秃秃的也太难看了,卖相不好看效果自然也得大打折扣。

    欢迎过征战归来的大军,又大宴几日,前阵子的划分千户、调拨物资的事情还没忙完,兰台现在又要计算战争缴获、计算将士们的功勋和封赏,枢密院还得规划这二十一万明军在休整之后该调往何处战场,而律政院也没闲着,大漠不同于本土,《大明律》以条文繁琐和刑罚严苛著称,目前并不适用于新征服的土地,律政院得配合殿台拟定一些暂行律法在新设立的十数个郡中推行……一个字:忙!

    这个时候最清闲地反而是林靖文这个一国之君,大明体制完善,作为天子,他只需要把握大地方向再约束三台四院的权力扩张就行,有时候还需要协调一下各部各曹地配合,要他关注的事很多,但要他亲自动手去处理的事却很少,就是那些没完没了的奏折很烦,不过相比于那些忙得连吃饭的时间都没有的臣子,他这个国君算是很清闲的了。

    不过再忙有一件事林靖文也是要亲自处理的。

    这一日,韩卫奉召入宫。

    其实这次天子召觐他的原因韩卫已经猜到了,这几日天天都有人请他赴宴,说的都是一件事情,那就是封建的事,估计天子这次召觐也是为了这件事。

    君臣叙话,说了一大堆,终于步入正题。

    “按照寡人于秦元1347年颁布的法令,爱卿却是到了该封建的时候了,爱卿为大明拓土六千里,功当封王。”

    韩卫连忙大表忠心,“微臣惶恐,食君之禄忠君之事,微臣身为陛下的臣子,为陛下效力乃是理所应当的事,些许封赏足以,若要封建,微臣受之有愧,还请陛下三思。”

    林靖文直视着他,“真的要寡人三思?韩爱卿,你可别后悔了。”

    韩卫被林靖文的目光盯得冷汗连连,“不敢,不敢,微臣为陛下效忠,何来后悔之由?”

    林靖文注视了他半晌,却突然一笑,道:“好了,韩爱卿,大明朝依法治国,法令既已规定,寡人定当依法办理。按照律令,爱卿的功勋足以封王。”

    韩卫不知道林靖文是什么意思,一时间不敢搭话。要说心里话呢,是人都想封王,但古往今来,封王的臣子有几个是得善终的?这些可是有史可查的。那些封王的人,大多数都是惨死了事,最终还连累亲族,要么就是造反,也有几个成功的例子。不过对韩卫来说,造反他一是不想,天子对他恩重如山,他不想背叛天子,二呢也是不敢,大明朝是天子用十年时间只手从一片废墟中建立起来的,而且天子眼光卓著决断无双,其人之文韬武略在当今之世不作二人想,韩卫自认不会是天子的对手,真要反抗那是死路一条。韩卫的野心不大,封不封王其实也没什么,不过呢,男儿的梦想就是裂土封疆,若真要放弃,韩卫多少有些不甘心。

    还好,林靖文没有吊他的胃

    “好了,按照《诸侯分封律》,寡人现在对你做出封赏。”

    在林靖文的示意下,秉笔吏拿出一份圣旨,颇有些羡慕地看了看韩卫,宣道:“所谓天子征伐,原为开疆拓土,夷服四方。大将专阙外之寄,代天行成汤之权。兹尔征西大将军韩,自入朝以来司大元戎职,专司征伐,累功辽河之西,边烽无警,诸夷乃绝,功莫大焉。今有其掠大漠之土,服达达之民,社稷元元,宗庙显耀,寡人特茅土封疆,裂云中、南方、赦勒川三郡之地,赦为诸侯,号代,以酬其功。尔其钦哉,当勿负寡人封赏至意。”

    “臣领旨,谢陛下!”

    秦元1348年,大明朝分封了第一个诸侯王:代王,以云中、南方、赦勒川三郡之地为代国的土地。

    “不过,爱卿,眼下大战未息,临阵换将终是不妥,还望爱卿暂且领军继续征战,待战事完结才好之国。”

    “喏!”

    第六卷 二十载征战四方 第四十六章 宗教战争(上)

    明人,相对于草原上的人来说终究是异族,草原人可以臣服于强者,一般来说,只要你保持一直强大,他们就不会背叛。但这也是相对而言的,草原人不会对异族付出忠诚。就现在的达达人来说,他们也不会对明人有什么忠诚可言。不管是哪个民族,除了那些天生的奴隶种族之外,一般都是有排外性的。

    不过呢,辽国这一百年来的作为别的倒没什么,但这一百多年来他们一直都在对大漠用兵,草原上的达达人、塔塔尔人、汪古直人还有蒙古人等也不是没有向辽国表示过臣服,而辽国也是异族人,从这一点上来说,明人和辽人没什么两样。

    辽国的底子打得好啊!

    铁木真可以以千户制度将整个大漠收入囊中,只因为蒙古也是草原上的一员,草原上的人可以接受他,但若没有辽人打下的底子,明人这么做不过是在找不自在而已。幸好,辽人将整个乌古、敌烈都置于他们的直接统治之下,而明人接手了这种统治,也就是说,乌古人、敌烈人,现在还加上蒙古人,是处于大明朝的直接统治之下的,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使整个草原都不接受明人入主大漠,但乌古人、敌烈人和蒙古人不会这么看,他们不得不接受----这就相当于,大明天子实际上已经兼任乌古、敌烈、蒙古三部的大汗。

    乌古人一直都没有首领,敌烈大王知情识趣,自去了王号,蒙古人更惨。大汗和贵族绝大部分都战死,连整个部族都被分拆了,现在。乌古人成了光武城的城民,敌烈人去难河为大明看守北疆,实力大为削弱又被分拆的蒙古人则和回跋一部一起镇守三河之西,即使整个大漠都起兵反明,但有这三部存在,他们能对大明造成的伤害极其有限。

    达达人,克烈人,汪古直人,还有塔塔尔人。他们都明白这一点,他们不能够真地拿大明朝怎么着,但大明朝一旦动雷霆之怒,整个大漠都会成为白骨盈野鲜血漂杵之地。他们别无选择,虽然明人是异族,但他们也只能选择臣服。

    而克烈人却更进一步,直接弄了个“特穆尔汗”出来。实际上克烈人的这种相当于主动投诚的行为得到了极大地回报,虽然克烈九部也被分拆,也被划分为若干个千户万户,但克烈人终是回到了他们梦想中的故乡,大明天子将整个鄂尔浑河上游地区都划为克烈人的游牧地,对于那些克烈头领贵族来说,除了担任千户、万户的职位之外。大明天子允许他们保留各自原本的奴隶、牛羊还有财产。若奴隶通过广恩令脱籍,大明朝会对其主人作出补偿的。

    当然,明眼人都看得出来,克烈人,这些辽人眼中的九姓阻卜,他们被辽人压着打了一百多年,早就是元气大伤,甚至差点步入乌古敌烈人的后尘,他们即使想反抗也没那个实力了。还不如光棍点自己主动些得了。至少还能落个好。

    而汪古直人就没那么好命了,汪古直是白达达的别称。又叫漠南达达,这是先唐时期地沙陀突厥和当时的漠南室韦人杂交的后裔,大部分都是白色人种,当然,靠近中原生活了这么几百年,原本的白色人种现在也差不多跟黄种人没什么区别了,不过从肤色样貌来说还是能看出些不同。汪古直人因为靠近中原,受汉人地影响很大,汉化程度很深,又因为靠近夏国,受党项人的影响也很大。党项人在这个时代以野蛮著称,受党项人的影响,谟葛失部室韦人年年劫掠中原抓捕奴隶和女子,被林靖文一怒之下下令灭族。而汪古直人还好些,他们虽然也偶有劫掠中原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