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nbp;&nbp;&nbp;&nbp;声救苦之志,既然知道有此等事情,万不容坐视,只索待我往中原走一遭了。”

    &nbp;&nbp;&nbp;&nbp;沙门跋陀拜谢过了菩萨慈悲,径自西去。观世音菩萨便吩咐善财、龙女好生看守灵山,自己便化身为一老媪,离了南海,一路上向中原而来。

    &nbp;&nbp;&nbp;&nbp;观世音菩萨化身丐妇模样,一路上沿门托钵,与一班下愚百姓异常接近。她看那各地的乡风,处处不同,善良的固然也有,顽恶的却占多数。那方的男子呢,到底是受了圣人的教化,懂得礼义,但是妇女们却大大不然。可分为上下两层说,高贵的妇女,自然出身名门,也一般地略谙诗书,但是颐指使气,平日间养尊处优,造成骄奢yn逸习惯,造下了许多恶业,难免轮回之厄,在下的愚夫愚妇,从不曾闻得圣人之教,一切行为,那自然更不必说了。忤逆不孝,攘夺争杀,哪一件没有他们不知果报,更觉可怜。

    &nbp;&nbp;&nbp;&nbp;观世音菩萨大发慈悲,决计先向下愚说法。当她法驾一路到得中州地界,定了太室山一个石屋做显化之地,夜间即示梦给附近百姓,说:“明日内观世音菩萨要在此经过,点化有缘法的人,拯拔一切苦厄,你等留心相待,不要当面错过。遇得到遇不到,都看你等的诚心不诚心,只要诚心相待,自然会遇到的。”说罢现出她的庄严宝相,悠然而隐。

    &nbp;&nbp;&nbp;&nbp;第二天,一班百姓互相谈论,都道昨夜得这么一个同样的梦,大家觉得奇怪。谈论纷纷,不外乎怀着万分的希望,专等菩萨的降临。又明知菩萨化显,决不会将本来面目向人的,但又不知今番她究竟化身何等人物,前来点化众生。因此,又引起许多枝节,他们因认不得菩萨,凡是见了一个面生可疑的人,就指为菩萨,大家环着向他礼拜,往往把那受拜之人弄得莫名其妙,直到双方说明真相,彼此付之一笑。如此一连闹了好几天,误会却发生了不少,只还是不见菩萨来临,反弄得大家心上疑云叠叠,就算见了面生可疑的人,也不敢冒昧拜认。

    &nbp;&nbp;&nbp;&nbp;那时观世音菩萨却仍旧化为一个穷苦老媪,下山到得城市,一路求化饮食,大家反没有留意。

    &nbp;&nbp;&nbp;&nbp;那年正值亢旱,入夏以来,已有四十多天没有下雨,田中的禾苗都呈枯萎之色。农人等吃尽辛苦, 日夜戽水,终于无济,看看灾象已成。倘使天公再不下雨时,行见籽粒无收,乡农们忧愁焦虑,自不必说,就是城市中人,也愁着荒年。

    &nbp;&nbp;&nbp;&nbp;故观世音菩萨托了钵盂,向人们求化时,不约而同地说道:“天公如此亢早,今年的收成已经无望了,自己还愁着来日的难度,哪里更有余物给你这老婆婆呢”

    &nbp;&nbp;&nbp;&nbp;菩萨长叹一声道:“水旱虽说是天灾,到底还是由人自肇,你等这一方百姓,若是尊敬天地,广行善事,改轻杀戮,归化佛祖,上天岂会降这灾祸,使你等受苦呢就如我一个穷苦的老婆子,到此半天,一路求化了数十家,兀自不曾化到一粒米半粒谷,足见这一方的百姓,全无向善之心。人无向善之心,受这些水早天灾,谁说是不应该呢”

    &nbp;&nbp;&nbp;&nbp;当时,就有一位姓刘名世显的老人,听了菩萨的一番话,心上就是一动,暗想,这老婆婆遮莫就是菩萨的化身了吧待我和她谈论谈论。

    &nbp;&nbp;&nbp;&nbp;便上前拱手为礼道:“老婆婆见得甚是,但依老婆婆的话,此间百姓因以前未曾积善,故有今日的旱灾,就算大家从此改过自新,今次的旱灾也是救不得的了”

    &nbp;&nbp;&nbp;&nbp;菩萨道:“这却不然。天心最为仁慈,福善之心比罚恶之心还胜三分,只要人肯诚心悔罪,上天决不会不容的。只要这一方的百姓,肯从今天起,发誓改过自新,一心向善,目前这旱灾,也未始无法可救啊”

    &nbp;&nbp;&nbp;&nbp;刘世显听了这一番话,不问情由,倒身下拜道:“多承观世音菩萨显化指示,弟子俗眼,不识慈容,几乎错过。幸闻法语,心窍顿开,伏愿菩萨大发慈悲,广施法力,降霈甘霖,救得旱灾,弟子自当建庙供养菩萨、广劝愚顽,使他们改心向善,同归座下。还望菩萨慈悲方便”说着又连连叩头。

    &nbp;&nbp;&nbp;&nbp;菩萨道:“姓刘的啊,难得你片诚心,替众人求援,可见你无私之心,我如何不答应你的请求只是我看此方百姓,愚顽特甚,明天午时三刻,说我显化,施展法力大霈甘霖,叫他们亲见我佛法无边,坚他们的信心,你再善为劝导,那便容易感化了。”

    &nbp;&nbp;&nbp;&nbp;刘世显再拜而起,菩萨已隐身而去。他便将遇见菩萨的话,向众宣说。大家有些疑惑,都说:“青天白日的菩萨显身,怎么只你遇到,我们却没有看见呢”

    &nbp;&nbp;&nbp;&nbp;刘世显道:“看见或许都看见的,只俗眼认不出罢了。刚才那个托钵求化的老婆婆,就是菩萨的化身啊”

    &nbp;&nbp;&nbp;&nbp;众人听了,果真见过这婆婆,只不当她是菩萨,当面错过,懊悔已嫌迟了。正是:

    &nbp;&nbp;&nbp;&nbp;都因缘法异,对面不相亲。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八回 洒甘霖救济旱灾 卖鲜鱼感化下士

    &nbp;&nbp;&nbp;&nbp;话说大家听刘世显说那托钵求化的老婆婆,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不觉互相惊异起来。刚才看果真是看见过的,但是谁也不知道这贫苦婆婆,却就是观世音菩萨啊于是有的自怨有眼不识泰山,当面错过良机,有的自怨不曾施舍,结个善缘。大家懊丧的情绪一言难尽。

    &nbp;&nbp;&nbp;&nbp;当下刘世显又讲:“菩萨以慈悲救苦为旨,这些都属细事,决不加罪,只要以后诚心相信就是了。并且菩萨定于明日午时三刻,显示宝相,祈霈甘霖,你等那时尽可瞻礼慈容,同沾雨露哩”

    &nbp;&nbp;&nbp;&nbp;大家听了此话,又都喜悦起来。从此传扬开去,不消片刻,合城全知。再是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出去,到当日晚上,四乡八镇已经完全都知道了,听了这种消息,没一个不喜形于色。

    &nbp;&nbp;&nbp;&nbp;直到次日清晨,端的是农停耕,妇停织,商停市,大家都焚香点烛,虔诚顶礼,专等午时三刻,看观世音菩萨显示法身。无论男女老少,一个个仰起脖子望着天空,连眼也不敢多瞬一瞬。

    &nbp;&nbp;&nbp;&nbp;直等到分际,只见太室山顶悠悠地起了一片白云,逐渐地蔓延开来,愈延愈广。忽见白云中间,天开一线,山头之上,现出丈六金身,头戴锦兜,身披袈裟,手中捧定羊脂白玉净瓶,瓶中贮着甘霖柳枝,赤着双跌,站在光明石上。

    &nbp;&nbp;&nbp;&nbp;大家见此情形,一齐倒身下拜,口称观世音菩萨,又默默通诚,都愿皈依座下。罗拜既毕,只见菩萨手执柳枝,蘸着甘露,向东南西北有田禾处一阵洒。说也奇怪,一忽儿云气四合,大雨如注,足足半个时辰,方才云收雨住,霁色重开,菩萨的法相早巳不见了。

    &nbp;&nbp;&nbp;&nbp;自此之后,那一班百姓,果真都敬信佛法。刘世显捐了资财,就在太室山菩萨显身处,建立一庙,塑大士像供养起来,菩萨所憩息的石洞,也改名为观音洞,至今还留存着哩

    &nbp;&nbp;&nbp;&nbp;这是观世音菩萨到中土后第一次显化,所现的乃大慈相,就是圣观自在菩萨啊当时曾留下有圣观自在菩萨心真言瑜伽行仪轨一卷,直到唐代始经释不空译出,至今仍流行于佛门。

    &nbp;&nbp;&nbp;&nbp;再说菩萨自从广施法雨,点化了刘世显,此间自有刘老儿向众劝善,不必久羁。于是她坐观清静,运用她的慧耳,谛听一切。她觉得东海之滨,各处岛屿之民,身居化外,不知礼义,与禽兽无异,甚为可悯,故就离了中州,直向东海边而来。

    &nbp;&nbp;&nbp;&nbp;菩萨知道那边半属渔民,故就化成一渔妇模样,挽着叉儿髻,穿着蓝布裙袄,依旧赤着双趺,生得美丽非常,手中提着鱼篮,中间放着几条鲜活的鱼儿,杂在众渔人中,入市卖鱼。

    &nbp;&nbp;&nbp;&nbp;市人因为这位渔妇,生长得十分美丽,故争着都去买她的鱼。可是菩萨却向买鱼的说道:“你们买我的鱼去做什么用处”

    &nbp;&nbp;&nbp;&nbp;买鱼的就说是做莱肴下饭。

    &nbp;&nbp;&nbp;&nbp;她却摇头说道:“我这个鱼不比等闲,不供人口腹。你等要莱鱼,请照顾别人,我这鱼却只卖给人家做放生之用的。”

    &nbp;&nbp;&nbp;&nbp;人家听了她的话,不免笑她痴呆,以为鱼虾之屑,本来是供人口腹的,如何却说是放生果真买了鱼拿来放生,还不如将金钱向海中抛掷好得多呢于是就望然而去。

    &nbp;&nbp;&nbp;&nbp;菩萨到了晚间,也和众人杂居在金沙滩畔。次日仍旧提篮入市,可是依旧找不到主顾,如此一连几天,就惊动了一位有心人。

    &nbp;&nbp;&nbp;&nbp;此人姓马,大家因为他是个卖鱼郎,故都叫他马郎。他看见菩萨卖鱼,天天没有生意。她那篮中却天天老是那两条鱼儿,干放着却如何并不会死,兀自有些奇怪。他便留心察看,又不见什么特异之点,马郎十分纳罕。

    &nbp;&nbp;&nbp;&nbp;同时金沙滩上的许多渔户,对于这美丽的卖鱼女子,都生了爱慕之心。不久,就有许多人向她说亲,争着要娶她为妻,一共倒有二十余人,马郎也是其中的一个。

    &nbp;&nbp;&nbp;&nbp;菩萨倒也并不嫌他们亵辱,只善言向这许多求婚的人说道:“一女配一个丈夫,这是天经地义。我现在只有一个身躯,终不成尽配你们这二十多人啊我如今却有一个办法在此,做选择的标准,但不知你们可肯依从”

    &nbp;&nbp;&nbp;&nbp;大家争着要想得她为妇,听说有办法,自然都乐于接受。向菩萨请教,菩萨道:“我会得教人诵经,现在就拿这个做标准。由我将普门品口授给你等,凡是在一夕之间诵得熟的,我就嫁他为妇。”

    &nbp;&nbp;&nbp;&nbp;于是大家就请她教授,由菩萨一句一句地背诵出来,大家一句一句跟着念去,教了遍又是一遍,倒来倒去,念不绝声。

    &nbp;&nbp;&nbp;&nbp;学诵的人都专心一志,可是天分生得各有高下,一夕功夫,其中能够背诵的,却有半数。那一半背诵不出的, 自然绝望而去,惟留着的一半又争着要娶她了。你说你诵得绝熟,这女子应该归你,我说我念得流利,这女子应该归我。不免纷扰起来,几乎成功打局。

    &nbp;&nbp;&nbp;&nbp;菩萨止住大家道:“你等休得相争,我还得再行挑选哩普门品是佛家初乘,容易学得会,不能算数。现在可换金刚经,仍由我口授,也规定一夜,学得会的我就嫁他为妇。”

    &nbp;&nbp;&nbp;&nbp;大家又高兴起来,仍请菩萨口授,十多人又静心学习,一句一句地念着。这金刚经,可就不比普门品来得容易了,整整地学了一夜,十多人中只有四人学会,那其余的被淘汰了,怏怏而去,自然不消说得。

    &nbp;&nbp;&nbp;&nbp;那四个人同声说道:“美女啊,我们现在还有四人哩你到底愿嫁哪一个爽快些说一声吧,我们决不争夺的。”

    &nbp;&nbp;&nbp;&nbp;菩萨道:“不行,不行须知对于你们诸人,一视同仁,并没有什么好恶之见存在里边,只看大家的缘法。若由我指定,就欠公平。如今还得待我再挑选一番,以定此身的谁属。”

    &nbp;&nbp;&nbp;&nbp;四人没法,只得听她的指挥,向她问道:“普门品不算,又是金刚经:如今金刚经依旧无效,不知又要弄些什么花头经出来哩你快些说出来吧”

    &nbp;&nbp;&nbp;&nbp;菩萨笑道:“你等休要猴急我这部经却非同小可,是佛家大乘宝藏,名为法华经,如今就用此经教授你等。如能在三天以内,将此经诵熟的,我一准嫁他为妇。”

    &nbp;&nbp;&nbp;&nbp;四人得妇心切, 自然一口答应。于是仍由菩萨一句一句地教诵,转眼三天期满,能够背诵的却只有一个马郎。其余三个,懊丧而去,自不必说。

    &nbp;&nbp;&nbp;&nbp;当下菩萨吩咐马郎先行回去具礼成婚。入门之后,菩萨却弄了一个小小神通,变成死的模样,并且皮肉立刻腐烂。马郎白喜欢一场,到此也只是没法,就将尸体去瘗了。

    &nbp;&nbp;&nbp;&nbp;大家闻知此事,反觉自己庆幸,把以前懊丧却全抛了。马郎到此就誓不娶妇,闲时就把菩萨教他的三种经文,念诵消遣,觉得津津有味,有些感悟。

    &nbp;&nbp;&nbp;&nbp;再说菩萨自脱身而去之后,时隔数月,见马郎悟性已开,便化身为一个和尚,前去找到马郎,与他谈论佛法,指示迷津,然后问起他娶妇之事,马郎一一告之。

    &nbp;&nbp;&nbp;&nbp;菩萨道:“你可知那美女毕竟是谁人啊她却是南海普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啊她却特地到此示现,感化与你的。你如不信,可同你去将坟刨开来,一验她那骨植就可知道了。”

    &nbp;&nbp;&nbp;&nbp;马郎果真带了一把铲子,来到坟前,扒开来一看,不觉大喜过望正是:

    &nbp;&nbp;&nbp;&nbp;佛法无明净,有缘度众生。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九回 责贡蛤蜊民不堪命 消除疫疠手到生春

    &nbp;&nbp;&nbp;&nbp;话说马郎听了和尚的话,果真携铲来到美女瘗葬的地方,扒开坟头一看,不觉大为惊喜哪里是什么尸身,却留着一付黄金锁子骨。

    &nbp;&nbp;&nbp;&nbp;和尚道:“如何你如今可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法力了菩萨因为这一方的百姓,不知礼义,愚蒙可怜,故特地化身美女,前来点化大众。合该是你的缘法,授了大藏法华经,你就该本菩萨的宗旨,抱定宣扬佛法,对导大众的心志,将来功德圆满,不怕没有你的好处啊”

    &nbp;&nbp;&nbp;&nbp;马郎连连应喏,说话之间,和尚却又不见了:从此,马郎便把三间草屋,改作茅庵,塑起观世音菩萨的法像,但所塑的还是卖鱼美女的形状,一手提着鱼篮,故世称为鱼篮观音。又因为当时名义上曾嫁给马郎,故又称为马郎妇观音,其实都是观自在菩萨的化身罢了。

    &nbp;&nbp;&nbp;&nbp;再说菩萨自点化了马郎之后,一路遵海而行。那一日到一个所在,见有一股怨气,聚结不散,菩萨就动了慈悲之念,化身为一个行脚僧人到民间去访问。

    &nbp;&nbp;&nbp;&nbp;原来此间地名宁波,是东南海口的重地,出产丰富,尤其是海洋珍味居多数。百姓富足,安居乐业,又值盛世,本来不知有什么疾苦。可是近几年来,因为一件贡品,就闹得鸡犬不宁,民怨沸腾起来。

    &nbp;&nbp;&nbp;&nbp;你道为何原来那时唐文宗在位,他生平最嗜食蛤蜊一物,真是爱如生命一般,几乎不可一日无此物,没有此物就不能吃饭。蛤蜊一物,虽各处海口都有出产,但要算宁波出产的最为名贵,肥嫩鲜美,无出其右。既是皇帝爱到此物,自然要责令宁波贡献了。

    &nbp;&nbp;&nbp;&nbp;蛤蜊是宁波的土产,宁波的渔户又多,进贡些些,讲来也算不了什么啊却为何竟民怨沸腾呢

    &nbp;&nbp;&nbp;&nbp;端只官府差役等人狐假虎威,借了责贡这问题,就大大地骏削起百姓来了。渔户进呈贡品蛤蜊,自然不敢含糊,先行选择一遍,然后呈缴给责贡的差役。那时差役便摆出他们上命差遣的面目,左不是,右不是地一味挑剔,不是嫌你选择不均,就是说货色不佳,总不肯绐你爽爽快快过秤录收的。你若是事先送几贯给这衙役,就是货色果真欠佳,他们也一样地收下来;你若是不花钱的话,他们就给你一个干搁,三天五日不给你过秤,纵然磕破了头去求他,也是不瞅不睬。蛤蜊是最易死的,几天一搁,又得重行采捉,结果还是要用钱。你若是因此而误了限,就捉到当官,办一个大大的罪名,包你吃不了兜着走。并且,别种贡品,每年一回或每年二回,次数是有一定的。独有蛤蜊,却是一年到头不断地要贡。故宁波一班渔户也就一年到头地在责贡中度日。贡些蛤蜊本没有什么,但是要每次贴上几贯差役钱,这却老大吃不了。故数年之中,把那班渔户,富的弄穷了,穷的弄得卖妻鬻子,家破人亡了。因为一人口腹之好,不知破了多少人家,说来正自可怜呢

    &nbp;&nbp;&nbp;&nbp;那么这班渔户未免太笨了,难道就不能改业避免这种苛政么却又不然。官府事前就有准备,先将渔户查明记录,凡是名字被落去的人,就逃不得差,并且刁;准中途改业,非到本人身死,决不能逃免。故很有些人因欲留些产给后辈,不惜牺牲他自己性命去自杀的。你想,在这种情形之下,又怎教那些百姓不怨气冲天呢

    &nbp;&nbp;&nbp;&nbp;当下观世音菩萨来到宁波,问明了这种情形,兀自摇头叹息。暗想:“这一班可怜的百姓,也是前生造的孽,才罹此厄。如今我不相救,他们哪有脱离苦厄的日子呢”

    &nbp;&nbp;&nbp;&nbp;菩萨便走到海滩,见那时正好潮头欲上,许多蚌蛤之属都张壳迎潮,那些渔户却冒死地捕捉,只听得一片长吁短叹之声。观世音菩萨便暗中运用她的法力,把自己的庄严宝相,深深地印入蛤蜊中去。在那些渔户,可是始终没有觉得,各各捕捉满了数,自顾地前去缴纳,好似还债一般。

    &nbp;&nbp;&nbp;&nbp;这班渔户正在无法摆脱这种苛政,求生不得,求死不能的时候,忽然上面下旨停止责贡蛤蜊,并且禁止捕捉,诏各县设立观世音菩萨庙宇,供养大士。

    &nbp;&nbp;&nbp;&nbp;宁波的一班渔户,听了这个消息,怎么不喜出望外,距跃三百呢但如何会特然有此一道旨意下来,大家终是猜详不透。后来几经打听,方才知道个中原因,却是观世音菩萨暗中救助之力。受惠的人自免不了皈依莲台之下。

    &nbp;&nbp;&nbp;&nbp;原来那一批蛤蜊进贡入都之后,御厨见了新鲜之品,少不得就里边挑择了几个肥大的,预备做羹上进。不料第一个剖去,就坚如金石,再也剖不开来,御厨就觉得十分可疑。待到用力一劈,只见金光闪处,“砉”的一声,那蛤蜊就裂开了,中间却不是蛤肉,倒是端端整整一个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质地晶莹透澈,似玉非玉,似珠非珠,只觉得光华夺目。

    &nbp;&nbp;&nbp;&nbp;御厨见了,不觉大骇,不敢隐瞒,便拿去奏明上边。文宗也十分骇愕,便命用金饰檀盒贮藏起来,一面下旨罢贡蛤蜊。

    &nbp;&nbp;&nbp;&nbp;后来召见恒正禅师,问起此事,禅师道:“物无虚应,这是菩萨欲启陛下的信心,以节用爱人罢了。佛经上说:”应以菩萨身得度的,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

    &nbp;&nbp;&nbp;&nbp;文宗道:“菩萨身却是见了,只是没有听得菩萨说法。”

    &nbp;&nbp;&nbp;&nbp;禅师道:“我只问陛下信与不信”

    &nbp;&nbp;&nbp;&nbp;文宗道:“事实彰明,怎敢不信呢”

    &nbp;&nbp;&nbp;&nbp;禅师道:“既然如此,陛下已不啻听得菩萨说法了。”

    &nbp;&nbp;&nbp;&nbp;文宗因此大悟,以后永戒食蛤,并令合天下的寺庙,都另辟一殿,供养观世音菩萨。

    &nbp;&nbp;&nbp;&nbp;因为这一次的观世音菩萨法像出现在蛤蜊之中,故世称为蛤蜊观音。这并不是做书的胡诌,好为玄谈,此事在佛祖统纪昔陀山志等书都有同样的记载哩

    &nbp;&nbp;&nbp;&nbp;当下观世音菩萨自海滩将法相感应了蛤蜊,救了一班渔户贡赋之苦,便一路行来,直到山东登州府地界。其时正值盛夏,疫疠盛行,死伤相继,实在凄惨万状。一班庸医俗子,又没有奇方妙药救得此疾。菩萨知道此病都由正气亏耗,被外邪侵袭所致,只有霍香可治。便入山采药,化为一个卖药老叟,肩荷药囊,入市求售。

    &nbp;&nbp;&nbp;&nbp;那边的百姓,起初见了这外来的人物,不敢尝试,后来有一班贫苦无钱的人,听说他肯施诊给药,于是渐渐有人求治。

    &nbp;&nbp;&nbp;&nbp;果然药到病除,这才大家注意,纷纷求治。在两三个月不知救了多少生灵。直到疫气全消,菩萨才示现给智林寺优昙禅师,传了霍香治疫的灵方。优昙禅师向大众宣说之后,大家才知道是菩萨示现。于是一班受惠的人们,各自捐金起建观音庵,塑起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虔诚供养。但是所塑的法像,面目打扮,虽与别处的相同,但手中不捧净瓶杨柳,却是拈着一棵药草。这也是当地人民不忘报德的意思,既受了药草之惠,就请菩萨拈着药草做个纪念。这就是世称为施药观音的啊

    &nbp;&nbp;&nbp;&nbp;后世病家在危急无法时,往往到观音堂里去求签请药,实在也是滥觞于此哩更有那一班叫名和尚,滥刻药方,凭人求取,借此敛钱,这非但是佛门之蠹,并且还得害人,那真可恨得很,岂是菩萨救世济人的本旨啊

    &nbp;&nbp;&nbp;&nbp;菩萨此去又化身不肯去观音往潮音洞住息,留下许多圣迹,受人瞻礼了。

    &nbp;&nbp;&nbp;&nbp;正是:

    &nbp;&nbp;&nbp;&nbp;圣迹经留处,慈悲救世人。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三十回 游五台夷奴盗法像 拒寇乱菩萨现奇容

    &nbp;&nbp;&nbp;&nbp;话说观世音菩萨自在登州府施药,救灭了疫疠之后,当地百姓经优昙宣况,知是菩萨示现救世,大家都捐资建造观音庵,塑着施药观音供养着。菩萨便隐身在此小息,闲常出入民间,点化有缘之辈。

    &nbp;&nbp;&nbp;&nbp;那一天,心中忽然一动,菩萨便施出天眼通的妙法,运用慧眼,向四下一看,就明白一切。暗想:“原来那夷鬼子在那里出花样,倒不可不去走一趟哩”于是便又一路向浙江而来。

    &nbp;&nbp;&nbp;&nbp;你道为何原来那时有一班东夷国人,到中土游历,听得五台山的胜境,便先到那边玩赏。那五台佛寺众多,并且规模宏大,所有的佛像,不是宝石雕成,定是白玉琢就,端的是庄严灿烂,五色缤纷。那东夷之人生性最为狡猾,一见了许多珍宝,就动了觊觎之心。他见法华寺中,有尊观世音菩萨的法像,完全是白玉琢成,手中捧定净瓶,瓶中却插着一朵莲花,坐下的莲台,也是白玉雕就,而且是整块的羊脂白玉。雕就十分工细,长有三尺左右,确是希世之宝。那班东夷看在眼里,就动了不良之念。大家一商议,便乘着寺中僧人不留意的当儿,偷窃了就走。等到寺中人觉察,那一班夷人已经逃得不知去向,失去的玉观音自然也没了着落,只索罢休。

    &nbp;&nbp;&nbp;&nbp;再说那班夷人,自从偷得玉观音,一路欢欢喜喜地逃过来,绕道到浙江,想由此出口,渡海回国。观世音菩萨就在此时受了感应,立刻动身赶来,恰好夷人舣舟在潮音洞下,待晓开船。

    &nbp;&nbp;&nbp;&nbp;菩萨就施展法力,霎时间洋面上生出万朵莲花,绿叶摇风,把洋面完全遮蔽,使人辨不出东南西北。待到天明,夷船待要解维,却竟找不到一个去路。正在慌急之际,忽然风浪大作,将一条小船吹得上下不定,几乎翻过身来,把几个夷人吓得魂飞魄荡,不知所措。大家再向普陀岩上望之,却见观世音菩萨手捧宝莲瓶花,端端整整地立在巅上。

    &nbp;&nbp;&nbp;&nbp;夷人到此,方知是菩萨的法力,于是再拜哀求,愿将从五台山偷来的观世音菩萨玉像,留在潮音洞,让这一方百姓瞻礼。祷告一番之后,顿时风平浪静,洋面的莲花也都不见了。夷人将玉观音像送到潮音洞,然后开船远去,离开东土大唐,不在话下。

    &nbp;&nbp;&nbp;&nbp;当菩萨显迹之时,适有张姓居民,亲眼看见此事,便传扬开去。张氏又募化了金资,就将自己的屋宇,改建为观音庵,供奉玉像,自己便皈依座下。

    &nbp;&nbp;&nbp;&nbp;当时远近的人,闻知其异,都来瞻礼,大家因为这尊观音,不肯随夷人东去,故呼为不肯去观音,其实乃是持莲观音的宝相。该处洋面,因为观世音菩萨用莲花阻止夷舟,故就称为莲花洋。昔陀山直到现在,还算是江浙一带佛教最盛之地,世俗竟有小西天的话头。善人善地,故菩萨肯将这尊法像留在此地啊

    &nbp;&nbp;&nbp;&nbp;再说那时正当唐末,天下扰攘,李克用等尤为残忍不仁,弄得生灵涂炭。浙江临安人钱镠,虽则是一个寻常小百姓,但生就的忠肝义胆,练得一身好武功,看了当时扰乱情形,甚为不平,便召集乡勇,自成一军,屡建奇功,吴越安堵。当他起兵以前,虽有保障东南的意思,但资粮器械,既不易得,万一不巧,反弄上个作乱犯上的名头,贻羞钱氏。他有了种种顾忌,对于起兵之事,便迟迟不决起来。

    &nbp;&nbp;&nbp;&nbp;那一天,忽然梦见观世音菩萨向他说道:“钱锣,钱锣你莫再踌躇。你既有保障东南之意,拯民水火之心,这就是一片善念。天佑善人,虽百战也不会败衄,快些起兵吧”

    &nbp;&nbp;&nbp;&nbp;钱锣便将种种困难之点,告诉菩萨。

    &nbp;&nbp;&nbp;&nbp;菩萨道:“你莫畏缩,须知道千般手眼,只在一人。你如不信,且看我来”

    &nbp;&nbp;&nbp;&nbp;当下,钱镠只觉眼前金光一闪,菩萨已现出千手千眼的丈六金身,向他说道:“钱锣啊,你须知道,为人要有千般手眼,才做得千秋事业。你休要迟疑不决,尽管放胆做去,东南无数生灵,都系在你一人身上哩二十年后,可到天竺山中来寻我便了。”

    &nbp;&nbp;&nbp;&nbp;钱锣一梦醒来,不觉大异,暗想:“既然是菩萨指点于我,一定是不会错的。”便决计起兵,一面招集大众,告之菩萨示梦的情形,一面命入画了一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的法像,悬挂在家中,朝夕焚香礼拜,虔诚供养。

    &nbp;&nbp;&nbp;&nbp;当下投奔他的人,听说有观世音菩萨在暗中护佑,大家自然心宽胆壮,能收百战百胜的奇功,也只为有了此一念,果然保障得东南半壁,钱锣也由杭州太守做到吴越王,留名千古。

    &nbp;&nbp;&nbp;&nbp;二十年后,他记起了菩萨天竺访寻的话,便往天竺山中去寻。寻到上天竺,只见一个僧人,端坐在石上,手中执着一本经卷,专心阅看。钱镠只当是菩萨化身,便倒身下拜,口称:“弟子遵菩萨吩咐,得有今日功业,大家已不敢正视东南。现在局势粗定,弟子也厌倦尊荣,还望菩萨方便收录。”

    &nbp;&nbp;&nbp;&nbp;那僧人急忙还礼道:“大王休得误认,贫僧一空,实因往礼潮音行脚经过此地,果然遇见过菩萨,但当时却不知道,也只见一位僧人坐在此地看经,贫僧就向他问讯。他说与贫僧有缘,愿将这大悲心陀罗尼、大悲经各一卷授与贫僧,并且说今天大王要到此地来,叫贫僧在此相候,如见大王,顺便传言:”现在大王功成名就,百姓爱戴,宣扬佛法,收效必宏,劝大王在这上面积些功德,将来机缘到了时,再来相度。贫僧到此才知遇到菩萨,礼拜一番,菩萨又隐身去了。故此贫僧就在此相待大王。“

    &nbp;&nbp;&nbp;&nbp;钱锣道:“既然如此,正是我们合该有此缘法。菩萨示现于此,谅来是个善地,我想在此间建造一座看经庵。就请大师主持一切,未知大师意下如何”

    &nbp;&nbp;&nbp;&nbp;一空和尚连声称善,于是这位吴越王钱锣就去拨了一笔资财,由一空招工雇匠,在上天竺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美轮美奂的看经庵,所塑的观世音菩萨,乃是趺坐看经之状,坐下的莲台就是用菩萨坐过的那块白石雕琢而成的。从此世间又有了持经观音法像。那座看经庵由一空住持,自不消说。

    &nbp;&nbp;&nbp;&nbp;吴越王自听了一空传述菩萨法谕之后,除建造了这座看经庵之外,到处兴修寺院,广宣佛教,大江东西,大小数百余寺,都是钱铬一人所兴建。

    &nbp;&nbp;&nbp;&nbp;当时吴越的百姓,因为受到钱锣的保护,得能平安度日,爱戴之心,自然不消说得,钱谬王既然信仰佛教,那班百姓们自然影从响应,大家都成了佛国的信民。此风传流到现在,苏杭一带的百姓,相信佛的也比别处来得众多。外路的人,且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话,直把苏杭当做佛国了。

    &nbp;&nbp;&nbp;&nbp;再说菩萨自点化了钱武肃王之后,随处化做了各色人物,在民间来往,指点迷途,拯拔苦厄,游行自在,但也人却无从识得,那一天来到九华山下,抬头观看,此山端的生得清秀宜人,上面有九个山峰,虽则高下参差,但都与莲花无异,九个峰就如天空中长着九朵莲花一般。九华山的得名,也就是为着这点。山中寺院也就不少,菩萨此时化装着行脚和尚模样,一路上山,想去指点愚僧,留些显迹。

    &nbp;&nbp;&nbp;&nbp;走到一个山坳里,忽听得有人在那里念多心经,菩萨循声走过去一看,却原来是一个西域僧人。正是:

    &nbp;&nbp;&nbp;&nbp;空山清净地,风动杂梵音。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三十一回 莲花峰番僧面壁 少林寺李全招降

    &nbp;&nbp;&nbp;&nbp;话说菩萨到了九华山莲花峰的山腰里,忽听得有人在那里朗诵多心经,便循声走过去,举眼看时,却是一个西域僧人,面壁趺坐着,在那里志心虔诵。

    &nbp;&nbp;&nbp;&nbp;你道这个和尚是谁说起来却也是个很大的来头。他本是厨宾国的王子,因为生有宿根,故自幼地敝屣尊荣,遁入空门,研求佛家奥旨,功行精进,早巳深入三藏,博通大乘,自号为求那跋陀,发大愿力,誓将西方大乘之教,传入中土,故飞锡东游,欲向大众宣讲华严经。可是与前次的沙门跋陀一般,因言语隔绝,讲解不通,心中十分愧叹,深恨自己功行未深,以致有此。就遁入九华山,在莲花峰一个石窟中,面壁趺坐,不断地念诵着多心经,希望感动菩萨,指示迷津。

    &nbp;&nbp;&nbp;&nbp;可巧今天菩萨适从此处经过,闻声而至,早就知道他的意思。菩萨暗想:“难得这求那跋陀有此坚定意旨,如今我不点化于他,更有何人能点化他呢”于是,便将身隐过,暗中幻化了去指示他。

    &nbp;&nbp;&nbp;&nbp;那求跋陀当日夜间,在入定之时就觉得石壁之上,忽发现了一片光华,隔了半晌,光华之中就涌现出一朵莲花,莲花中间,又涌现出观世音菩萨的法像,菩萨顶上又现出一匹宝马。求那跋陀便将前事诉说一番,请菩萨慈悲菩萨只是含笑不言,却见那匹宝马,发开四蹄,在寰宇之中奔跑。求那跋陀到此恍然大悟明明菩萨在告诉我,欲通华语,非周游中土用心学习不可。他领悟之后,石上的幻影就不见了。

    &nbp;&nbp;&nbp;&nbp;求那跋陀次日即便离了此间,到处云游。九年之后,所有华语无所不通。于是重归九华山宣说华严经,果然人人了悟了。求那跋陀于是就在昔年面壁处,建庵塑像供奉。那一尊观世音菩萨法像,其余与平常的一般,只是顶上却多一匹宝马,故世人称为马头观音,也称为马头明王,后人尊为畜牲道的教主。

    &nbp;&nbp;&nbp;&nbp;自从这一尊异状的观音塑成之后,一班善姓,都有些疑惑起来,以为好好的一尊观世音菩萨,如何顶上却添上一匹马,畜类居上,岂不亵渎了菩萨于是在求那跋陀讲经说法之余,便将此意向他请教。

    &nbp;&nbp;&nbp;&nbp;求那跋陀先将前事告之大众,然后说:“佛家轮回,分为六道,就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阿修罗道、人道、天道。观世音菩萨本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宗旨,故也分为六相。大悲观世音破地狱道三障,此道苦最重,故宜现大悲相,世传的千手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大慈观世音破饿鬼道三障,此道饥渴,宜现大慈相,世传的圣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狮子无畏观音破畜牲三障,兽王威猛,宜现大无畏相,这位马头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大光普照观世音破阿修罗三障,此道猜疑嫉忌,宜现普照相,世传的十一面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天人丈夫观世音破人道三障,人道有事理,事伏骄慢称天人,理则佛性称丈夫,故宜现天人丈夫相,世传的准提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大梵深远观世音破天道三障,梵是天王,标王得臣,世传的如意轮观音就是此道的部主。所说的三障,就是惑障、业障、苦障三样。观世音菩萨既各主一道,宝相也就因之而异了。

    &nbp;&nbp;&nbp;&nbp;“这尊马头观音在六相中还算不得异相。象十一面观音,共有十一付面目,当前三面作菩萨面;左厢三面作嗔面;右厢三面作菩萨面,后一面作大笑面,顶上一面作佛面,各各不同。

    &nbp;&nbp;&nbp;&nbp;“又如准提观音,一身十八臂,面有三目。上两手作说法相,右面,第二手施无畏,第三手把剑,第四手把数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罗迦果,第六手把钺斧,第七手把钩,第八手把跋折罗,第九手把宝鬟;左边,第二手把如意空幢,第三手把莲花,第四手把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轮,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贤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罗密经箧子。七宝庄严,又是一付法相。

    &nbp;&nbp;&nbp;&nbp;“至于如意轮观音,六臂金身,顶髻宝庄严冠,坐自在王,住于说法相。第一手思维,悯念有情故;第二手持意宝,能满众生愿;第三手持念珠,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无倾动,第二手持莲花,能净诸非法;第三手持轮,能转无上法。这又是一付宝相。

    &nbp;&nbp;&nbp;&nbp;“世俗见识不广,故见了这尊马头观音,以为诧异相,实不知菩萨具广大神通,何相不可以幻化异相正多着哩贫僧从今起,发愿化缘,塑全这六尊观世音菩萨法像,也好垂示后来。”

    &nbp;&nbp;&nbp;&nbp;大家听了他这番话,方才恍然,各各认捐金资材料,不足的由求那跋陀到民间去募化,完成这六观音的工程,我算一言表过,以后不再提及了。

    &nbp;&nbp;&nbp;&nbp;我在这里又有几句话要交代一下。佛教的主旨,不外乎警世与劝善两途。至于菩萨的是否有此相示世,佛家虽如此说,我们正也不必斤斤计较它的有无。大概所示的善相,那就是劝兽的意思;所现示的畏惧相,那就是警世的意思。菩萨不必真有此相,说的人不妨如此说,塑的人不妨如此塑,那说的人,塑的人,就具有菩萨心肠。

    &nbp;&nbp;&nbp;&nbp;譬如说沙尘的微细,我的目力辨不出明白,这并不是没有沙尘,乃是我目力所不及。他说菩萨有这种种宝相,人家不能见到,也就不能说没有这回事,只怪自己的目光不广罢了。我只要接受菩萨劝善和警世的苦心,那么任便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