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nbp;&nbp;&nbp;再说当时菩萨的真身,早已离了九华山,又折向河南地界而来。那边本是历代帝王之都,素称为洞天福地,不料近来又遭了兵燹之灾,弄得百姓颠连困苦,四散逃亡。
&nbp;&nbp;&nbp;&nbp;原来那倡乱的却是李全,他们夫妇二人,各使一条浑铁枪,勇猛无比,号称李铁枪,又说什么李氏梨花枪,天下无敌。
&nbp;&nbp;&nbp;&nbp;故声势非常浩大,所部也着实不少,真如渭堤水决,端的势如破竹,没人敢撄他的凶锋:兵势蔓延,直到登封县地界,方才屯驻,不敢长驱直入。
&nbp;&nbp;&nbp;&nbp;你道为何原来登封县的西面,有座少室山,山上有座少林寺,是达摩禅师所开创。此寺以武功著名,一行僧众个个精于拳棒,并且是独家秘传,神奇变化,不可测摸。李全虽勇,但震于少林寺的威名,也不敢去惹他们。他打算设法将僧侣招降下来,另编支和尚兵,合着自己的所部,那才可横行天下哩
&nbp;&nbp;&nbp;&nbp;他打了这么一个主意,故暂时停兵不进,写了一封书信,派人送到少室山少林寺中去,大意不外“投降了,共享富贵;不投降时,就要兴兵攻打,玉石俱焚”等话。
&nbp;&nbp;&nbp;&nbp;你想,少林寺的住持,原是有道高僧,就是一般徒众,也都一志修行,断绝尘缘,故一口回绝。送信的人回营告诉了李全,可是他心还不死,又派人用甘言厚币去诱致他们,和尚仍旧付之一笑。临了儿,李全怒了,又派人去说,限期三天,如其不率众归顺,就要围攻山寺。寺中住持见他们一味歪缠不清,十分讨厌,就把传盲人割下两个耳朵,撵出山门。这一来就伏了祸机。正是:
&nbp;&nbp;&nbp;&nbp;持心维正道,割耳警强梁。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三十二回 少室山大士退李军 洛阳市群生照宝镜
&nbp;&nbp;&nbp;&nbp;话说少林寺住持和尚因李全遣使招降,一味歪缠不清,十分讨厌便向来使说道:“出家人受十方供养,与世无争,如何肯甘心从他本当将你杀了,以绝李全之念。现在看在佛祖分上,饶了你性命,割去两耳示警回去对李全讲,叫他绝了这条心念吧”于是便将来人两耳割下,撵出山门。
&nbp;&nbp;&nbp;&nbp;那人一路抱头鼠窜,逃回营中,告之李全。李全不觉大怒,便传令进兵围山。
&nbp;&nbp;&nbp;&nbp;那时附近的百姓,恐遭兵祸,都扶老携幼地逃避。观世音菩萨见了如此情形,问明一切,暗想:“佛门清静之地,万不能容这班人去滋扰。少林僧众虽擅武功,究竟众寡悬殊,势难相敌,还得待我去帮助一臂哩”
&nbp;&nbp;&nbp;&nbp;菩萨此时,本来化作一个行脚僧人模样,赤着双脚,一路往少林寺而来。到得寺里,照例拜了佛祖,参了执事众僧,挂单小住。那时适因灶下缺少一个烧火和尚,执事的使命菩萨去充数。
&nbp;&nbp;&nbp;&nbp;如此一住两三天,李全攻打山头,十分紧急。合寺僧众虽协力同心地守御,到底众寡悬殊,看看有些支持不得。
&nbp;&nbp;&nbp;&nbp;菩萨想:“此时不下手,更待何时”便抽了一根铁棍在手,冲下山去,大吼一声,挥动宝棍,杀入李全队里,如同风卷残云一般,远远望去,只见棍头起落,马仰人翻。就是李铁枪上前交手,不及三合,一棍打下马去,被乱军践踏而死。李全的妻子,战败下去,仰天长叹道:“四十年梨花枪,天下无敌。不思今天却输在一个和尚手里,还有什么面目见天下人呢”就倒枪刺喉而死。主脑既去,一班部众,死伤的死伤了,余众都四散奔逃。
&nbp;&nbp;&nbp;&nbp;菩萨到此,一耸身跳在嵩山御寨之上,现出大威猛宝相。少林僧众才知是菩萨显化,都罗拜称谢,于是便将此大威猛相塑成全身,另起观音殿供养。这就是阿么提观音,怒目嗔容,手执宝棍,相貌很是可怕;与别处供养的,又是一付面目。
&nbp;&nbp;&nbp;&nbp;当下菩萨虽然将李军杀散,还恐怕他们变成散股,为害民间,便又化做一个村妇模样,拿着一只锦匣,匣中放着一面青铜宝镜,走到洛阳市上求卖,当时就有一班人去向她问价。
&nbp;&nbp;&nbp;&nbp;菩萨道:“我这面镜子是一件稀世的宝物,实实地要卖一千两纹银,多一文也不要,少一文就不卖。若然失此机会,往后去就是出十万八万银子也是买不到哩”
&nbp;&nbp;&nbp;&nbp;有一个好事的青年插嘴道:“小小的一面铜镜,却要这大价钱,毕竟;疗什么好处你且说说看来。”
&nbp;&nbp;&nbp;&nbp;菩萨道,“我这面镜子,好处正多哩第一便能照见人心的善恶;第二便能照过世的一切,好好歹歹,丝毫不爽。有这两样好处,难道一千两银子还不值吗”
&nbp;&nbp;&nbp;&nbp;那少年道:“老奶奶,你休打谎,世间哪有此等宝物却叫人有些不信,不知你肯让我试照一下吗”
&nbp;&nbp;&nbp;&nbp;菩萨道:“这倒也使得,只是借一照,须纳三文青钱。”
&nbp;&nbp;&nbp;&nbp;少年果真摸了三文青钱给菩萨,菩萨便从匣中取出铜镜,执在手中,向少年道:“来照,来照但须要聚精会神,不要胡思乱想,才照得真形。”
&nbp;&nbp;&nbp;&nbp;少年对镜约有一杆烟工夫,果然见镜中现出的一切,都是自己已往的所作所为,临了儿却堕入畜牲道中,投生为一条母狗。他看了不觉心惊意乱,连称奇怪可是别人从后面看去,仍旧是一面空洞洞的铜镜,一些儿痕迹都没有。
&nbp;&nbp;&nbp;&nbp;菩萨将镜收了,问道:“照得可满意,三文钱值不值”
&nbp;&nbp;&nbp;&nbp;少年额汗涔涔,神色灰败,连称:“好,好,好值,值,值”
&nbp;&nbp;&nbp;&nbp;旁人见了他如此神气,争着向他询问所以然来。少年哪里肯说出真情,白出其丑只向众人言道:“众位也不必问我,如其有意思,不妨花费三文,也照一照,包管能够满意就是了。”
&nbp;&nbp;&nbp;&nbp;毕竟好事的人多,一听了少年的话,争着要一试这新鲜把戏,你也出三文,我也出三文,轮流着试照。没有照过的争先恐后,照过的不是哭丧着脸,便是攒眉蹙额,现出失望的颜色,最低限度也得露出十分惊异的神情。大家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口虽不言,却是彼此心照不宣。
&nbp;&nbp;&nbp;&nbp;这么一来,瞧热闹的人也着实不少,风声一传开去,真有万人空巷来观之况呢菩萨却只向着大众含笑不言,由辰至酉,足足照了三千来人,这三千来个里面,照了忧愁懊丧的,倒要占十分之九,喜悦愉快的不过十分之一。
&nbp;&nbp;&nbp;&nbp;当下菩萨向众说道:“如此宝物,只卖一千两银子,却终于只有照的人,没有买的人,可见俗眼到底没有识货的人。天已不早,老身却要走了。”
&nbp;&nbp;&nbp;&nbp;说罢,便将铜镜放在匣子里边,站起身来,弹了弹衣上尘沙,抬起头来时,法相却又换了,在各人眼中,变成种种不同的形状。在恶人眼中看去,那老奶奶顿时变成金神七煞模样,十分凶恶,看了令人胆战心惊:在寻常人眼中看去,或作嗔怒之容,或作忿恨之状,也足令人寒心;只有在善人眼中看去,却是慈眉善目的一位观世音菩萨。
&nbp;&nbp;&nbp;&nbp;当下有一班人受了惊吓,纷纷逃走,在一阵鸟乱之中,老奶奶已不见了。于是大家知道是菩萨来点化大众,于是各述所见。大概可分为三付面目,一付是慈眉善目的菩萨面,一付是大忿怒面,一付是含嗔面。其中有几个老人提议,好在刚才每人所出的照镜钱仍留在此,就用来在原处建庵塑像供养。这一尊像,也分三面,正面是菩萨面,左厢是大忿怒面,右厢是含嗔面,手持宝镜,俗称为三面观音,其实是游戏三昧观世音啊
&nbp;&nbp;&nbp;&nbp;自此之后,那一班有过作恶之人,因为照见来生受苦情形,也都憬然觉悟,改过自新,湔涤罪业。此间民风,因受了这个感化,真是醇良了不少哩
&nbp;&nbp;&nbp;&nbp;再说菩萨自洛阳留了一相,脱身而去,一路云游,直到江北地方。只见那边民风强悍刁恶,不知礼义,只贪财物,只要有利可图,为盗为娼都心甘意愿。故奸yn盗杀之风,比了随便什么地方都厉害,连官法也治不胜治。
&nbp;&nbp;&nbp;&nbp;菩萨要点化他们,便化做了一个肥头大耳的和尚,带了无数金珠宝物,一路行来,入了这班贪得无厌之徒的眼,便生了觊觎之心,结党呼群,将他拦路邀住问道:“何方僧人,大胆到此出家人又何来这许多宝物敢莫是抢劫来的快快献出来,放你过去,要不然休想活得性命。”
&nbp;&nbp;&nbp;&nbp;菩萨道:“我并没有什么宝物,也不知世间什么叫宝物,只有为善修心,那才是宝物哩”
&nbp;&nbp;&nbp;&nbp;众人道:“休得胡说,你身上的金珠翠玉,还算不得宝物吗快快献上来。”
&nbp;&nbp;&nbp;&nbp;菩萨道:“你等指这些东西吗贫僧正嫌它累赘呢”于是就将一众宝物,取出来放在地上道:“你等只拣喜欢的拿吧”
&nbp;&nbp;&nbp;&nbp;大家便一哄而上,七手八脚,争着拣值钱的抢夺,转眼间抢个罄尽,只留下一串婆罗子的数珠,却大家都不要,丢在地上。
&nbp;&nbp;&nbp;&nbp;菩萨拾在手中,含笑说道:“没中用的东西,倒一齐拿去了,怎么如此一串宝珠,却竟没人问讯这可见此间百姓,生来没有善根了。”
&nbp;&nbp;&nbp;&nbp;大家也不去管他,各各夺了东西,想到市肆中去变卖。不料,那些宝物一件件都变作飞灰,随风吹散,连踪影也不留一点。那许多人不觉疑神疑鬼起来。正是:
&nbp;&nbp;&nbp;&nbp;佛宝人不识,愚蒙疑鬼神。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三十三回 幻香梨小警贪顽 托梦兆庇护善士
&nbp;&nbp;&nbp;&nbp;话说那一班人想拿了宝物去变钱化用,不料却都变作灰尘,随风散尽,大家都十分惊异商议之下,都以为和尚此时当没有去远,大家去找他说话。于是结伴追赶,直追到慈云寺里,果见那和尚在此挂单,于是声势汹汹地向他责问。
&nbp;&nbp;&nbp;&nbp;菩萨含笑道:“贫僧所有东西,列位都已拿去了,如今只剩得一串数珠,一只钵盂,列位谅来也用不到这东西,故留还贫僧,如今却何故又来寻找贫僧呢”
&nbp;&nbp;&nbp;&nbp;众人道:“你那宝物,我们拿去片刻就都变为灰尘,这一定是你这和尚用的法术。故特地寻你来讨取,快快拿出来。”
&nbp;&nbp;&nbp;&nbp;菩萨道:“原来如此,我早就说过,那些东西并不是宝物,你们却一定要当它们是宝物。现在我的话应了,却又说我作了法,要讨二重,叫我哪里来呢列位一定要时,依旧是那话儿,一定变不得钱。须知贫富各有天命,若用强力挣来的,一定享受不得。我看列位还是省悟省悟吧”
&nbp;&nbp;&nbp;&nbp;大家闻言,哪里肯就此罢休,都说:“这和尚刁滑,非要给他些厉害,决不肯拿出来。”
&nbp;&nbp;&nbp;&nbp;于是大家四面围攻。菩萨却乘此脱身,用一段香梨木植在地上,由他们扑击。众人打得手酸脚软,只索住手,定睛看时,见是一棵大木植在地皮中,大吃一惊。原来这段香梨木,正是寺中重价买来,预备雕刻佛像的,观世音菩萨因与此木有缘法,故特移来作替身的。众人中有识得字的,见木上隐隐有“多宝观音菩萨”六个字,到此大家才知道那和尚是菩萨的化身,当时倒也深悔鲁莽,纷纷散去。
&nbp;&nbp;&nbp;&nbp;寺中的和尚就将那段香梨木雇匠雕成多宝观音法像,一身四面十八臂,每手各持一宝,与准提观音像仿佛。这是寺僧因欲符多宝之意,故引准提相雕刻的。其实,当时菩萨并未有此等现示啊
&nbp;&nbp;&nbp;&nbp;自慈云寺里雕成了这尊多宝观音供养起来之后,民间因为有那许多人的传说,知道菩萨灵感,都十分相信,香烟甚盛。
&nbp;&nbp;&nbp;&nbp;在菩萨的原意,要使他们一心向佛,不做越分之事。不料那边的人,的确没有善根,就误会了意旨。起初不过求财求福,倒还罢了,到后来,他们不问什么事都到菩萨面前来占卜祈祷。甚至妓院鸨儿也来烧香,叩求菩萨保佑她们生意兴隆;小偷儿也来烧香许愿,求菩萨保佑他顺风得利,还有那痴男怨女,也暗中请求菩萨替他们作合,野鸳鸯也来求保佑他们白头到老,烧香人中,什么都有。如此一闹,把一位救苦救难、大慈大悲的观世音菩萨,闹得乌烟瘴气,此间再也留存不得。
&nbp;&nbp;&nbp;&nbp;本来观世音菩萨虽说是拯拔一切苦厄,又哪里管得这许多歪缠的事呢况且,菩萨也不能因为受了一炷香烟,就保佑他们去做那不法的勾当呢只索叹此方业障太重,无法点化,终于迁地为良了。
&nbp;&nbp;&nbp;&nbp;可巧,那淳多宝观音像手中所持的珠幡宝幢,的确是很有价值的宝物做成的,那一班鸡鸣狗盗的东西,早就生了觊觎之念。中间有一个胡七,是一党的头领,因为屡做巨案,人家防范得严密,失了几次风,潜伏了几时,弄得十分窘急,于是召集了几个同党一商议,决计去偷那多宝观音手中的宝贝:在初,大家还多顾虑,后来胡七自告奋勇,只叫大家在外把风,有什么都有大家的,方才个个无话。
&nbp;&nbp;&nbp;&nbp;安排停妥,到了晚间,果真由他独个翻入慈云寺里,索性把观音像背负了出来,驮到僻静所在,各自动手,把那法像十八手中所有的宝物完全取下,然后把观音像抛入长江之内,看它随波逐流而去。他们得手之后,自然欢喜万分,将脏物依分了,各自散去。
&nbp;&nbp;&nbp;&nbp;再说菩萨的真身,明知此事,所以不去施展法力,阻止他们的行动,也委实因为此间不可久居之故。
&nbp;&nbp;&nbp;&nbp;在他们将法像丢下江心的时候,菩萨早巳渡江到了金陵,觅到一位有缘法的善人。此人姓潘名和,是金陵一个商人,一家粮食行,家道小康,生平笃信佛教,行善修心,远近都称他为潘好人。
&nbp;&nbp;&nbp;&nbp;只是他虽一心礼佛行善,生平却有一件缺陷,膝下只有一女,却没有子息。他年纪已经五十六岁了,自揣无望,便打算将女儿招赘一个如意郎君,以作半子之靠。却又因选择过苛,高不对低不就,一向延搁下来,直到眼前,仍旧是一无成就。
&nbp;&nbp;&nbp;&nbp;他那一天忽做了一个奇梦,梦见一位兜头的白衣尊者向他说道:“潘老儿,你明天可到江口去等候,巳午之交,对江有一个四面十八臂的多宝观音法像,由江北那面汆来,你可好生打捞了,送往清凉山鸡鸣寺里,重行修整供养,就有无量功德。那边的石荷叶,也正好改作莲台。”
&nbp;&nbp;&nbp;&nbp;潘和道:“小老一切遵教,只是小老年将耳顺,膝下忧虚,不知是否还有生育之望” 白衣人道:“这个容易,我就赐你一子便了。”
&nbp;&nbp;&nbp;&nbp;说着从怀中取出一颗白围棋子付与潘和。潘和正欲再问白衣人的尊号,却被她一推,就此惊醒。
&nbp;&nbp;&nbp;&nbp;当下便将此事告之老奶奶。到了次日,往江岸去等候,果然捞得了多宝观音的法像,信心益坚。送到鸡鸣寺里,又出资将一片荷叶石雕成莲座,重塑金身。可是那尊法像,略有损伤,不能直立,只好侧卧在莲叶之上,于是世俗就称这一尊观音叫做莲卧观音,又成了一个相。
&nbp;&nbp;&nbp;&nbp;再说潘和不觉恍然大悟,知道托梦给他的,就是观世音菩萨,于是便请了有名的画工,将梦中所见的白衣人模样描出,怀中又加上一个小孩子,称为白衣送子观音,供奉在家。后来,他果真不久就生了一个玉雪可爱的儿子。善人有后,也不枉他一生信佛的结果啊
&nbp;&nbp;&nbp;&nbp;故此风直传到现在,江南一带,凡是无子的人,往往向白衣观音祈祷,拜求送子。其实潘和梦中所见的白衣观音,手中却并不抱孩子,就是给他的也不过是一颗白围棋子。这抱孩子的法像,不过是潘和以意为之,叫人家见了,知道虔礼观音之后,无后的人也会得子罢了。后人就误会为大士当年,果真有此示现哩
&nbp;&nbp;&nbp;&nbp;至于白衣观音呢,在三十三相中原是有的,乃胎藏界的一尊,莲花部的部主。白衣是表示纯净的菩提心啊今世所传诵的白衣大悲咒就是此尊的法门。
&nbp;&nbp;&nbp;&nbp;那时菩萨又离开了金陵,一路来到姑苏。其时恰值兵燹之后,姑苏的百姓。遭金兵惨杀的不下数十万,冤魂遍野,苦恼万分。菩萨见了,好生不忍,于是就大发慈悲,广施法力,解除他们的苦厄,便化为一个中年美妇,手捧杨枝宝瓶,来到冤魂结聚之处,叠石为台,高可数丈。菩萨就跌坐石台之上,念诵那破地狱障的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每诵千遍,便取过杨枝,在宝瓶中蘸了甘露,望空四面遍洒一周,然后仍插好杨枝,诵经如故。
&nbp;&nbp;&nbp;&nbp;当地百姓见了菩萨如此情形,不明其故,诧为异事。于是传说开去,一时传遍了街坊里巷,一窝蜂地前来观看。有的说是化缘,也有说是作法的,纷纷不一。
&nbp;&nbp;&nbp;&nbp;菩萨见大众疑念杂生,便向他们说出一番话来。正是:
&nbp;&nbp;&nbp;&nbp;群疑难自决,一语破迷津。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三十四回 水月朦胧慈容隐现 情怀荡漾浪子操刀
&nbp;&nbp;&nbp;&nbp;话说菩萨结台诵经,超度那一班冤魂怨鬼,当地人士不明究竟,纷纷往观,你一言我一语,议论不一。
&nbp;&nbp;&nbp;&nbp;菩萨见他们疑神疑鬼,便向众宣说道:“此间不幸受了金人之难,冤死了数十万无辜百姓,凄惨不堪。可是这许多冤魂,三界不收,六道不管,流散在外,漂泊无归,十分苦恼。贫尼本我佛慈悲之旨,既然有缘来到此方,不容不加拯拔,故此发愿结台,诵经四十九日,遍洒杨枝甘露,使他们脱离苦厄,往生乐土。众位不必猜疑,贫尼既不要募缘,也不要化斋,只了此一愿罢了。”
&nbp;&nbp;&nbp;&nbp;大家闻说,方才明白,但中间又有那些好事之人,你一言我一语向菩萨寻根问底起来。或者问她诵的什么经或者问她为何洒水好似鸦鸣鹊噪。
&nbp;&nbp;&nbp;&nbp;菩萨又道:“众位不必如此纷乱,此刻贫尼誓愿未了,恕不能与众位多谈,且等四十九日功德圆满之后,再与众位细谈这些。”
&nbp;&nbp;&nbp;&nbp;大家听了,因为她是在那里替姑苏人做功德,又不索取酬报,一片好心,委实难得。故也不再迫问,大家纷纷散去,由菩萨一人诵经洒水,专等四十九日之后,与她细谈一切。
&nbp;&nbp;&nbp;&nbp;光阴过得很快,转眼之间,四十九日已如雷光石火一般地过去了。那日晚间,菩萨功德圆满,大众也如期而集,听菩萨说法。
&nbp;&nbp;&nbp;&nbp;菩萨开言道:“前承询问所诵何经,所洒何水,且待贫尼来说与诸位知道。此经名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此经可破地狱诸障,超度一切幽冥苦厄,诵满一藏之数,万劫全消,此水乃是功德水,遍洒十方,只要受得一滴,就可往生乐土。贫尼也算与此方有缘法,故无意云游到此,自应设法超度,使解除苦厄。如今功德圆满,贫尼也要往别处去了。”
&nbp;&nbp;&nbp;&nbp;那许多苏人,见菩萨干了这么一场功德,端的不索酬报,一致向她拜谢。中间有人问道:“我闻得观世音菩萨游戏人间,各处时常现示宝相,不知我等这一班人,有没有福分看见菩萨之面”
&nbp;&nbp;&nbp;&nbp;菩萨道:“有,有,有心中有佛,心即是佛。你等既欲见菩萨之念,心中就有了一个菩萨,当然可以看见的了”
&nbp;&nbp;&nbp;&nbp;那人道:“菩萨在于何处”
&nbp;&nbp;&nbp;&nbp;菩萨指着河边道:“那弱水中央不是菩萨吗”
&nbp;&nbp;&nbp;&nbp;大家就所指示处看去,果然看见水中一个影子,现出七宝庄严之相,众人相率膜拜。那天正好是月中,一轮圆月,照得寰宇通明,水中团团的月影,也反映生辉。只见那菩萨的宝相,冉冉地走入月影中去,渐渐地隐没。
&nbp;&nbp;&nbp;&nbp;众人拜罢起身,那石台上的尼僧却已不知去向子。大家到此才恍然大悟,原来那尼僧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化身。于是一众善姓,各出资财,即就菩萨诵经之处,建筑一座观音庵,塑着观世音菩萨诵经洒水的法像供养起来,民间都称为洒水观音。
&nbp;&nbp;&nbp;&nbp;在那看见菩萨在水中现身的人里面,有一个丹青妙手,名叫邱子靖的,又将菩萨显身时的情形用工笔画出,月影婆娑,水光荡漾,大士七宝庄严的法相现身其中,端的出神入化,名为水月观音。此帧画像一出,一班善姓,纷纷地求他绘画或借去临摹,故在当时,人家所供养的菩萨画像,大半是水月菩萨,其余便是洒水观音了。相沿至今,苏杭一带民间私家所供,还以水月观音为多哩
&nbp;&nbp;&nbp;&nbp;其实,菩萨所以化现之意,不过示人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使大家彻悟“不生不灭”的大旨。难得邱子靖也是生有宿根,悟得此旨,画出此尊宝像,留示后人,也无非要使人彻悟罢了:不过现在一班供养水月观音,念佛诵经的人,能够悟得此旨的,恐怕百不得一吧因为他们是单诵字句,不参义理啊
&nbp;&nbp;&nbp;&nbp;闲文少叙。再说当时菩萨并未离开姑苏,只是另化了一身,寄迹人间,欲看此一众善姓之中,谁有缘法,度化数人,以为世俗劝善,使佛教可以广播。暗中观察,果然被她寻到了一个。菩萨见他生有慧根,将来得能证道,但目前灾祸临头。
&nbp;&nbp;&nbp;&nbp;菩萨暗道:“他既虔诚礼我,我不救他,谁还可以援手呢”
&nbp;&nbp;&nbp;&nbp;于是便去化身指点他去了。
&nbp;&nbp;&nbp;&nbp;你道那人是谁却是一个药店主人,名叫贾一峰。乎日间,他抱定薄利主义,嘉惠贫病,总比别人家来得便宜,遇到实在窘迫无钱的人,他又肯赊欠,却并不索讨,因此有善人之名。他平日最信佛教,家中店中都供着观世音菩萨,晨夕礼拜之外,没事时便坐在佛前念诵观世音经,一日不问。
&nbp;&nbp;&nbp;&nbp;但是,他虽然是个好人,他那妻子却生性yn荡,与邻家子有些不清白,外面人都有些知道,只瞒过了一峰。人家都说,善人不报也罢了,却如何反受恶报呢况且他又是信佛之人,难道菩萨是无灵的吗却替他暗中叹息。
&nbp;&nbp;&nbp;&nbp;可是因果报应,终是有的。一天,一峰要往别省去进货,先一天夜间,忽梦观世音菩萨在他家现身,手中执着如意,顶上现出一条金龙,用如意敲着他顶门说道:“贾一峰听了,你不久有大祸临头,我因你相礼甚虔,不忍见你身罹此厄,故来救你。如今有四句偈语在此,你听真了:逢桥莫停舟,逢油即抹头,斗谷三升米,青蝇捧笔头。切记,切记,不要忘了此话”
&nbp;&nbp;&nbp;&nbp;一峰拜领而醒,将此四句偈语,倒来倒去地念熟了,谨记在心。菩萨的吩咐,他哪里敢忘怀呢
&nbp;&nbp;&nbp;&nbp;第二天,坐船动身,行不到半日路程,忽然遇到倾盆大雨,恰好行到一座桥下,舟子想在此桥洞中躲雨。一峰记起前言,连称:“使不得我们快摇过去,莫停莫停”
&nbp;&nbp;&nbp;&nbp;舟子看了他如此情形,不知何故,既然如此说,只索冒雨摇将过去。不到一箭之地,只听“轰通”一声,那桥已中断。
&nbp;&nbp;&nbp;&nbp;舟子道:“好险,好险不是贾老爹吩咐,大家都没有命了贾老爹,看你刚才那付神情,好象预先知道的一般,真奇怪哩”
&nbp;&nbp;&nbp;&nbp;一峰便将菩萨示梦的事,细说了一番,舟子也从此虔心礼佛起来。
&nbp;&nbp;&nbp;&nbp;一峰到了目的地,与各行商接洽就绪,付款载货而归。路上一来一往,足足有两个月跋涉。这两个月中间,他那妻与邻家子正打得火一般热,大有难解难分之势。
&nbp;&nbp;&nbp;&nbp;一峰那日到家,已是黄昏时候,他因菩萨救了他断桥之厄,故一进门便到菩萨像前焚香拜谢。拜罢起身,那梁上挂的一盏长明灯,忽然断绳落下,里边的油倾得他肩背上淋漓尽致。他猛可里却记起偈中的第二句,便略不迟疑地把油向头上抹,抹得满头光致致的与女人一般。当下换去外衣,与妻子叙了一番契阔,少不得提起断桥之事。少停,吃过了晚饭,一同入房安息,不在话下。
&nbp;&nbp;&nbp;&nbp;再说那邻家子一见一峰回来,不能过去和他妻子追欢取乐,不觉忿火中烧,睡在床上翻来复去,哪里想睡得着越想越恨,到后来陡地动了杀心,去厨下找了一把切菜刀,翻墙过去,悄悄地掩入房中,步到床前,揭开帐子,举刀待砍。忽又缩住了,暗想:“不要杀错了,那倒有点舍不得”略一筹思:女人头上一定有香油气味,这个倒也不难辨别。于是用鼻一嗅,只闻得外床一个油气扑鼻,便认定里床一个是一峰。重新举起刀来,用尽平生之力,向里床一个的头上劈去,只听“秃”的一声,脑瓜儿已砍成两半。
&nbp;&nbp;&nbp;&nbp;一峰从梦中惊醒过来,大声呼喊,敲石取火,很要一些功夫,邻家子已乘间遁去。四处搜寻,哪有一点踪影。正是:
&nbp;&nbp;&nbp;&nbp;今朝漏网去,终有被罗时。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三十五回 详偈语擒捉康七 入空门剃度一峰
&nbp;&nbp;&nbp;&nbp;话说邻家子一刀砍去,正砍在妇人左太阳丨穴上,“秃”的一声,劈开半个头颅,两脚乱蹬,已自死了。一峰从梦中惊醒,一面大呼婢仆,一面取出火镰,打火点灯。一阵子手忙脚乱,耽搁了好一会功夫,那邻家子已自脱身而去。
&nbp;&nbp;&nbp;&nbp;一峰见妻子被杀,十分伤惨,四下里找寻凶手,却又踪影全无,不得已便连夜去告之岳家。
&nbp;&nbp;&nbp;&nbp;丈人到来一看却硬派是一峰所为。他说:“门不开,户不启,发生这杀人之事,不是你还是谁”弄得一峰分辩不得。
&nbp;&nbp;&nbp;&nbp;第二天便告到当官,官府相验之后,也疑是一峰所干,用严刑讯问。一峰是个正当商人,又非江洋大盗,身体又极孱弱,哪里经得起种种苛刑到煎熬不得时,只有自叹命中注定,前世冤业,与其活受罪,不如一死完事。他打了这个主意,便一口承认了。
&nbp;&nbp;&nbp;&nbp;官府将他打入牢中,一面预备拟定谳词,通详出去。不料下笔之时,却有十来个青蝇飞集笔端,把笔抱住,用手扑开,待下笔时却又群集,屡试都是如此。县官却疑心起来,暗想:“此事遮莫里边真有冤枉故青蝇示兆。”
&nbp;&nbp;&nbp;&nbp;于是与师爷一相商,师爷道:“待我到狱中去向他询问看来。”
&nbp;&nbp;&nbp;&nbp;到得狱中,只见他在那里念佛,便说道:“你的罪名已定,念佛还有何用”
&nbp;&nbp;&nbp;&nbp;一峰道:“菩萨曾说过相救的,决不谎人。”
&nbp;&nbp;&nbp;&nbp;于是便将赠偈之事细说一遍,师爷听了“青蝇捧笔头”的话,不觉一惊,只第三句“丰谷三升米”却解释不出。想了一会,忽灵机一动道:“一斗谷除了三升米以外,其余七升不是糠还是什么”便问道:“你可认得康七吗”
&nbp;&nbp;&nbp;&nbp;一峰道:“认得,认得我家左邻那个少年,他就叫康七。”
&nbp;&nbp;&nbp;&nbp;师爷点头而去,将此事告知县尊。第二天便出签提康七到案,一讯而伏,果然是他干的。一峰的奇冤,总算因此昭雪。
&nbp;&nbp;&nbp;&nbp;贾一峰自从受了这意外之灾,虽然脱了杀身之祸,但对于世事,一发感觉到变幻无常,灰心已极。于是便将财产全部施舍给贫苦之人,决意到杭州灵隐寺去投师剃度,顶礼空王。
&nbp;&nbp;&nbp;&nbp;他一路上行脚而往,那日到了嘉兴地界,他正睡在一家旅店之中,恍惚间似有人唤他的名字。举眼看时,却是妻子和康七二人,迎面浴血而来,一个手中提着血淋淋的断头,一个斜披了半个脑袋,形状十分凄厉可怕。正欲扑上前向他讨命。
&nbp;&nbp;&nbp;&nbp;一峰见了,怎么不心惊胆战待要逃时,可是房门却被两个厉鬼挡住,又无别条出路,弄得他无处脱身。
&nbp;&nbp;&nbp;&nbp;正在惶急之际,忽想起菩萨来,便索性将两眼一闭,默念观世音菩萨法号。隔了一会,却不见鬼物扑近前来,才放胆睁眼看时,哪里还有什么厉鬼只见一尊菩萨,站在一张莲叶之上,一个赤身童子,南无了手,对立作合掌朝拜之状,倏忽之间也就隐灭了。
&nbp;&nbp;&nbp;&nbp;一峰列此才如梦初醒,回忆刚才之事,似乎是梦,又似乎是真,弄得他莫名其妙。但菩萨两度显化的法相,却深深地印在他心上。其实,境由心造,他这番就和入定的走魔是一般无二的。
&nbp;&nbp;&nbp;&nbp;次日,他离了嘉兴县城,一路向杭州的路上过去,沿途过了不少乡村市集。到得一个胡家庄附近,见有一群人围聚在田塍间,不知何事,便走上前去。一看却原来有王姓农人刨田,忽然触着一件坚硬之物,于是用锄在四周留心地刨去,到二尺深时,却现出一尊一尺半左右长的佛像来。本是碧琉璃瓦质所造成,十分工致,虽被泥沙掩住,已可见其须眉毕现。故大家多争来观看,围着一大群人在那里。
&nbp;&nbp;&nbp;&nbp;峰挨身进去,仔细看了一遍道:“合该你们这一方的百姓有点福分,故菩萨之身,托付到此。你们应当虔诚供养,包管往后去保佑你等岁岁丰登。此间可有宙宇宜将此尊法像送往供养。”
&nbp;&nbp;&nbp;&nbp;那姓王的问道:“你这人既然口口声声说是菩萨,萨也有好多的名号,这一尊又是什么菩萨呢”
&nbp;&nbp;&nbp;&nbp;一峰道:“这是观世音菩萨啊”
&nbp;&nbp;&nbp;&nbp;但是大家听了,都说:“不对,不对观世音菩萨的法相,我们也曾看见过,却并非如此装束,且多是女身,为何此尊却是男身你倒说说看来。”
&nbp;&nbp;&nbp;&nbp;一峰道:“菩萨自从成道之后,周行寰宇,随时幻化,或男或女,或老或少,都不一定。有时还化作种种法身警世哩你等何必大惊小怪呢”
&nbp;&nbp;&nbp;&nbp;于是又将自己两度见菩萨示现的事,讲给他们听了,大家方才相信,果然把那尊法像送入庙中去供养。因为此尊像得自田间,故大家都称为垄见观音。
&nbp;&nbp;&nbp;&nbp;再说一峰来到杭州灵隐寺,拜了元寂禅师做师父,祝发为僧,随众修行,一般地诵经礼忏,打坐参禅。
&nbp;&nbp;&nbp;&nbp;打坐这件事,做书的在前屡经说过,大非易事,心头着不得一点尘滓。若然着得些微尘滓,便要走魔,弄得不巧,还会变成疯癫哩
&nbp;&nbp;&nbp;&nbp;一峰和尚虽然有些根基,到底被凡俗所蒙,初入手时终究不能静定。心中一有了事,在打坐之时,每次总见康七和自己妻子的怨鬼,提着血淋淋的头,前来相扰,使你不能入定。他自己对于此事也非常不安。
&nbp;&nbp;&nbp;&nbp;那一天又在打坐,硬抑心怀,不料康七等二人领了一班无头野鬼,又来与他相扰。正在危急之际,忽见一位青颈菩萨,一首三面。正面作慈悲熙怡之状,右边作狮子面,左边作猪面,首戴宝冠,冠中有化身的无量寿佛。一身四臂,右第一臂执杖,第二臂执把莲花,左第一臂执轮,第二臂执螺,以虎皮为裙,以黑虎皮于左臂角络,披黑蛇为神线,在八叶莲花上立足,璎珞环佩,光焰威猛。不片刻功夫,把一群野鬼完全吃尽,用杖向一峰和尚一击,顿觉心地光明,不留尘滓。
&nbp;&nbp;&nbp;&nbp;次日,做完课诵,便将夜来之事去请教元寂禅师,所见的究竟是什么菩萨
&nbp;&nbp;&nbp;&nbp;元寂禅师道:“善哉,善哉你所见的却是青颈观自在菩萨啊是观音菩萨所变的明王相,虔念此尊观音,可以脱离一切怖畏。”
&nbp;&nbp;&nbp;&nbp;于是便将青颈观自在菩萨陀罗尼经一卷,传给一峰,叫他在发生怖畏时,便念此经,可以解除。
&nbp;&nbp;&nbp;&nbp;从此一峰和尚功行精进,数年之后,便到各处去朝礼名山。因念观世音菩萨屡屡点化之恩,遇到名山奇石,便相度情形,雕刻一尊菩萨法像,留示后世。所刻的就是他曾经看见的宝相,故至今各地所留的菩萨石像,不是龙头观音,就是一叶观音或青颈观音。一叶观音俗称为童子拜观音,其像最多,几乎到处可见,却都是一峰和尚的手迹啊
&nbp;&nbp;&nbp;&nbp;一峰和尚后来往朝南海,又无意间在海滨巨浪之中,见到一尊琉璃观音法像,方长一尺三寸,遍体通明,庄严七宝。一峰便在巨浪之中,设法捞起,带归杭州灵隐寺去供养。这一尊或称为琉璃观音,或者因为他是从水中汆来,便叫做汆来观音,也是大家的附会。
&nbp;&nbp;&nbp;&nbp;后来,一峰和尚在灵隐寺住持多年,坐化之时,预先知道。
&nbp;&nbp;&nbp;&nbp;香汤沐浴,趺坐禅龛,一室之内,香气缭绕,鼻垂玉筋二尺有余,拜送的在万人以外,见他如此,都说是罗汉后身,故示寂时有这种种瑞兆,如今又重回佛国去了。
&nbp;&nbp;&nbp;&nbp;自此之后,杭州人的笃信佛教,更比前增加几倍信心。正是:
&nbp;&nbp;&nbp;&nbp;善因从早种,好果此时收。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三十六回 画观音指示善士 卖药草欣逢孝子
&nbp;&nbp;&nbp;&nbp;话说上一回书中,因为叙述一峰之事,把菩萨那边搁过。如今却又要回转笔来,补叙菩萨的行踪了。
&nbp;&nbp;&nbp;&nbp;菩萨自从救度了贾一峰,当时姑苏的人们见贾一峰行善得了恶报,妻子被杀,自己又吃冤枉官司,屈打成招,免不了杀身之祸,甚是替他不平,有的竟指菩萨没有灵感。直到后来,县官审清了这一桩无头案,知道是菩萨留偈指点,才能破案,于是又把疑团打破,一发深信菩萨的威力,虔诚供养。
&nbp;&nbp;&nbp;&nbp;菩萨游踪,一路来到太仓,又遇见一位善人。此人姓王名锡爵号叫荆石,曾经做过显宦,现在息影家园,享清闲之福。他虽然曾做显宦,但乐善好施,终身不二色。晚年喜欢谈佛学,信心坚定,凡远近大小寺院,他都亲自写了匾额送去悬挂,为众倡导。
&nbp;&nbp;&nbp;&nbp;恰好那时有位圆通法师,乃是一位有道高僧,来到太仓,创兴佛法。荆石与他往来极密,谈禅说法,非常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