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p;&nbp;&nbp;&nbp;商量了一下,永莲忽发奇想地说道,“这座雪莲峰,既然是须弥山的著名主峰,一定是又高又大,比众不同。我们且不必管它是否,只拣高大的山峰往朝。就算走错了,万一精诚所至,那雪莲受了感应,也自会出现引导我们的。”
&nbp;&nbp;&nbp;&nbp;大家在没有办法之中,也只得依她的主意。于是,把群峰的高低大小,逐一比并,只有居中偏左的第三峰最为高大,就认做目标,一同向那座山峰前行。到得山麓,又好容易寻觅了一条上山的小径,永莲便驱着白象,想径从此上去。
&nbp;&nbp;&nbp;&nbp;不料,那一向驯善的白象,今天却发起性来,犟住了一定不肯走。正是:
&nbp;&nbp;&nbp;&nbp;莲峰究何处,白象暗中知。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三回 上高峰巴蛇吞象 入幻境神将击人
&nbp;&nbp;&nbp;&nbp;话说妙善大师等一行三众,走到那座最高峰的山脚下,只当它是雪莲峰,找到了一条路径,驱动白象要往山上走时,不料那头白象,在一路上过来,都是驯顺异常的,今天却不知为了何故,却自犟住了,一步也不肯走。
&nbp;&nbp;&nbp;&nbp;永莲见驱赶不动,便道:“这倒奇了,白象难道今天没有吃饱,故不肯向前”
&nbp;&nbp;&nbp;&nbp;于是就在布袋中掏出一个化来的馍馍,去喂绐它吃。白象却又不要吃,依旧站着,一动也不动。把个永莲恨得牙痒痒的,骂道:“孽畜,如此怪张怪致的,敢是讨打再不走时,赏你一顿精拳头受用。”
&nbp;&nbp;&nbp;&nbp;那白象一听了此话,便侧转头向她望了一望:,呼呼地透过一口长气,好象在那里对永莲说:“那里边气味不对,一定有怪物藏着,危险得很,进去不得”
&nbp;&nbp;&nbp;&nbp;永莲虽然号称聪明,但终究猜不透象的意思,只管顿足怒骂。妙善大师见了如此情形,便下象背,抚着象鼻道:“白象呀,你是通灵的了。你自从金轮山中救了我的性命,随我朝山,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辛苦,到此为山九仞之时,难道却发起野性来吗”
&nbp;&nbp;&nbp;&nbp;那白象闻说,连连把头摇了几下,表示不对。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又道:“既然如此,那么你不肯前行之故,大约因为这座山不是雪莲峰吧”
&nbp;&nbp;&nbp;&nbp;白象又摇摇头,可怜它喉间生着三寸横骨,不能将不肯走的原因,明白告诉出来,只是摇头,把个妙善大师弄得莫名其妙。
&nbp;&nbp;&nbp;&nbp;做书的在这里,倒不能不替它表明一下。这座山峰到底是不是雪莲峰那白象到底是个畜牲,叫它怎生会知道它所以不肯入山的缘故,只因闻得一股腥羶之气,异常触鼻,知道这山中一定有怪异的东西,而且那东西又是它生平最怕的长蛇。因为是对头,它的辨别格外真切。
&nbp;&nbp;&nbp;&nbp;论象这件东西在野兽中,性情虽极驯良,但生得皮粗肉厚,力大无穷,自卫的能力极为充足,就是虎豹它也不怕。所怕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样是老鼠,会从它鼻孔中钻进去吃它脑子;一样就是长蛇,会缠绕它不得脱身,到死方休。故象对这两件东西的气味,有特别的感觉,一闻便知。
&nbp;&nbp;&nbp;&nbp;那么,这种腥羶之气,白象已经闻得,妙善大师等三众却又如何一点都没有闻到呢这因为兽类的嗅觉,比了人来得灵敏,故三人还没有得知。
&nbp;&nbp;&nbp;&nbp;当下妙善大师又谆谆地向白象劝告,叫它不要有始无终,功亏一篑是十分可惜的事,得成正果与否,也只在此一念。
&nbp;&nbp;&nbp;&nbp;白象似乎领会她的意思,才点了点头,好似在那里说,“我不走并不是偷懒,只为前途危险,生怕于你不利。既然主人一定要去,我也顾不得许多了。”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看见它点头肯走,甚是喜悦,重又上了象背,白象果然缓缓地依山径而行。
&nbp;&nbp;&nbp;&nbp;走了五、七里,清风过处,三众也闻得风中夹杂一股腥秽之气,十分刺鼻,闻了令人作恶。
&nbp;&nbp;&nbp;&nbp;永莲道:“咦,这是什么气味,怎地难闻”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山林阴森,经过了日光蒸晒,潮湿之气上腾,故有这般气味。至于难闻好闻的话,永莲啊,你可又说错了啊你岂不闻,出家之人要六根净灭。何谓六根你且讲来。”
&nbp;&nbp;&nbp;&nbp;永莲道:“眼,耳、鼻、舌、身、意,就叫做六根。眼为视根,耳为听根,鼻为嗅根,舌为味根,身为触根,意为念虑之根。这些是常常听得大师讲的,如何会忘怀呢”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你既知道六根,却又说难闻的话,六根岂不是还没有断绝吗”
&nbp;&nbp;&nbp;&nbp;永莲连连称是,收摄心意,跟着又走了一程,那腥秽一发令人受不了。那头白象,好似中了毒一般,步子渐渐地迟缓下去,十分勉强。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觉得奇怪,便招呼永莲等停了步,自己跳下象背,来看白象时,忽然乎空“呼呼”地起了一阵怪风,刮得林木震撼,沙石齐飞,连眼也睁不开来。风过之处,腥秽难当。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迎风看去,只见前边树林里游出一条大蟒蛇来。
&nbp;&nbp;&nbp;&nbp;一个头,不说鬼话有栲栳大小,两只眼睛,如同一对小灯笼,一张嘴,宛如小小一个月洞门,一条两歧的舌头,好象出鞘的一对双股宝剑。在林外已有二、三丈长,还不知尾巴在哪里,身长多少,实在无从推测。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叫声:“不好大蛇来了。我们快些避让”
&nbp;&nbp;&nbp;&nbp;那时保姆和永莲也都看见了,三人口中乱叫,一同飞步向斜刺里小路上逃去。
&nbp;&nbp;&nbp;&nbp;那头白象一见了蟒蛇出来,也不住地急叫,四蹄却是不能举步。那蟒蛇游到白象相近,便张开了血盆般的大口,对着白象“呼呼”地嘘气。那象一受了蛇气,便自筋酸骨软,不消片刻,再也休想支持得住,“扑通”一声跌倒在地。蟒蛇游过来一阵乱咬,把那白象顿时咬死,一口噙住,连拖带曳地游向对面一个山峰上去。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等三人逃了一程,不见动静,回身看时,却远远望见那条蟒蛇将白象拖去了,都说:“可怜,可怜此象护送我们到此,不料却伤在那孽障手里,真是可惜”
&nbp;&nbp;&nbp;&nbp;永莲道:“可怜,可怜它到底负送我们这么一程,我们如今眼见它被大蛇吃去,却自救它不得。”
&nbp;&nbp;&nbp;&nbp;保姆道:“如此,我们只索多诵几遍往生咒,使它早登极乐,也尽了我们的一片诚心。”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声:“好”
&nbp;&nbp;&nbp;&nbp;于是三众便都默诵起往生咒来,一方面仍旧觅路前进,上高落低,直走到天色昏黑。向下望望,离开平地却已好几十丈,再向山顶上看时,仍旧与在平地上仰望无异,这许多路好似未走。
&nbp;&nbp;&nbp;&nbp;当下便找了山崖边一个石洞藏身,跌坐入定。但是三众因为日间看见蟒蛇,受了一番惊恐之后,心神不能十分宁静。
&nbp;&nbp;&nbp;&nbp;心神不宁,是坐禅最忌之事,足以由此生出种种恐怖幻象,与常人做恶梦一般无二。三众里边,自然是大师功行最深,收摄住了心神,没有枝节;那保姆虽然功行不及大师,但还可以勉强镇住方寸,不让它旁骛。
&nbp;&nbp;&nbp;&nbp;只有永莲功行最浅,坐不多时,便觉周身火热,如同在洪炉之中一般,急睁眼看时,只见满一个石洞,都是熊熊的烈焰,主人一同处身火中。但那妙善大师与保姆却自顾瞑目趺坐,一些儿不觉得什么。永莲暗想:“不好她们没事,只我觉得发热,一定又是走了魔了。”急急抛开杂念,收摄心神,那一洞的烈焰,果真熄灭无遗,身上也不觉得热了。
&nbp;&nbp;&nbp;&nbp;可是她一颗心却终于不得宁静。又隔了片刻,幻境又发生了,只觉得浑身冰冷,如同浸在冰窟里边一般,还觉似乎受到很剧烈的震激。再睁眼看时,只见滔滔滚滚,浊浪排空而至,满石洞都是水,三个人同浸在水中。只是妙善大师和保姆,仍是不知不觉,那浊浪却不近她们二人之身。永莲暗道:“不好了怎么今天却一味地走魔如此还能成正果吗”
&nbp;&nbp;&nbp;&nbp;她生了这么一念,心上不免有些烦恼只这一烦恼,入魔愈深入。转眼之间,那滔滔浊浪却又不见了,只觉得霹雳一声,半空中来了无数金盔金甲的天神,都生得身高丈二,腰大十围,手中都执着八棱金爪锤,一个个怒目相视。内中有一个环眼的天神,飞身走入石洞,举起金爪大锤,不问情由,照她顶门上“嗖”地打下来。
&nbp;&nbp;&nbp;&nbp;这一下不由永莲不吓得神魂出窍,极声嘶叫,“呵啊”一声,早惊动了妙善大师和保姆,争着问道:“永莲啊,为何极声嘶叫啊”
&nbp;&nbp;&nbp;&nbp;到此她才如梦初觉。正是:
&nbp;&nbp;&nbp;&nbp;幻境由心造,何曾可当真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四回 遇白熊三尼装假死 避灵猿七步学朝真
&nbp;&nbp;&nbp;&nbp;话说永莲入魔愈深,忽见金甲天神,手执八棱金爪锤,闯进石洞,照定她顶门就打。她这一吓,真是非同小可,故“哎啊”一声极叫,妙善大师等二人竟被她叫出定来,看她失张失致的情形,便喊道,“永莲是怎的一回事,却怪叫起来”
&nbp;&nbp;&nbp;&nbp;永莲到此才如大梦初觉,仔细看时,三个人好端端地坐在石洞之中,哪里有什么水火,更何来什么天神才悟一切都是幻象,便将顷间之事,向二人说明。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永莲啊,你如何又走了这遭魔来这怕是日间受下蟒蛇的惊恐,故心神才收不拢来,以至如此。幸而有金甲天神将你惊醒,否则要多损几分功行呢”
&nbp;&nbp;&nbp;&nbp;永莲连连称是。其时天色已经黎明,三人便收拾了一切,出了石洞,觅路上山,沿途采些野果充饥。走到日中时候,忽远远望见有一头大白人熊,迎面走来,似乎还没看见三人。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便牵着二人,一同逃到树林中去,悄悄地道:“我们躲避得过最好,如躲不过时,大家倒卧地上,屏住气息,扮作死人模样,切不可呼吸动弹,或者可以避过此难。”
&nbp;&nbp;&nbp;&nbp;那白熊走到林子相近的地方,闻得人气,就四下里找寻。她三人看见,早已倒卧在地上,屏气扮死。那白熊一路寻到林中,一见三个,便却立住不动,注视了半晌,见她们无声无息,一动不动,真的当成死人,便“哼哼”地叫了几声,表示它的失望,然后踱将过去,头也不回一直走了。妙善睁眼看白熊去得远了,才招呼二人起来。
&nbp;&nbp;&nbp;&nbp;原来人熊一物,最忌的便是死人,一见了死尸,它再也不肯走近。妙善大师知道它这种脾气,故用此法来解厄。
&nbp;&nbp;&nbp;&nbp;当下三人仍出了树林,依路上行,又走了五、七里,三人走得口干舌燥,疲倦已极,恰好有一条山涧当前。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且坐着歇息一会,待舀些水吃了再走。”
&nbp;&nbp;&nbp;&nbp;于是大家倚石而坐,永莲便取了钵盂,到涧中去舀了半钵盂清水,先递给妙善大师吃了几口,余下的和保姆分吃了,也席地坐下,拾着小石块向涧中抛掷着,看那水花飞溅来取乐。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看了,含笑说道:“永莲呀,石击水飞,这其中也含有禅机啊你可参得透吗”
&nbp;&nbp;&nbp;&nbp;永莲道:“敢请大师先说。”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说:“水本是静的,被你石子一激,便变成为动,飞溅起来,一动一静,这里边便是造化之机。”
&nbp;&nbp;&nbp;&nbp;永莲道:“不对,不对水原是动的。你不看,就不是我用石子去击,也兀自昼夜不停地流着吗石头才是静的。要不是我去抛掷,它决不会自己飞跃到涧中去哩”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频频点首,连称:“善哉,善哉”
&nbp;&nbp;&nbp;&nbp;正在此时,忽平空飞来一块石子,“扑”地打在永莲额角上。她很奇怪地说道:“静的也动了,动的谅来终会静的啊”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这才又观透一层哩”
&nbp;&nbp;&nbp;&nbp;她们正在谈论禅理,忽对涧“吱、吱、吱”地跳出一群猕猴来。永莲才悟刚才一块石子,是猴子打过来的。
&nbp;&nbp;&nbp;&nbp;那群猴因见永莲抛石击水,它们就抛石来击人。你想,这边三个人,如何经得起三、五十个猴子的抛击
&nbp;&nbp;&nbp;&nbp;永莲、保姆二人站起身来,欲待奔逃,妙善大师道:“莫跑,莫跑我等一跑,猴子就追上来,它们脚步敏捷,我们终是跑不了,那时反要被它们所困,不易对付。我想猴子这件东西,生性最灵,更喜欢学人的动作。我等三人不妨一字儿排着,向前途进行,走三步拜一拜。猴子如其学我等的行动,虽在后面跟上来,也不怕它们再来伤害我们了。”
&nbp;&nbp;&nbp;&nbp;当下大家依言,果然排成一字儿,三步一拜地向前走。那群猴子见她们如此,以为好耍子,果真学起样来,也一路走着拜着,再不用石子抛掷三人了。
&nbp;&nbp;&nbp;&nbp;这三步一拜的朝山,实是妙善大师权宜避猴之计,后来信佛的人,就传为定规,无论朝什么山,都由山麓三步一拜地直拜到山顶,源流实是此时起始的。
&nbp;&nbp;&nbp;&nbp;她们三众在前拜着走着,猴子也一路上跟定,如此走了很远的一程。
&nbp;&nbp;&nbp;&nbp;忽然天空之中一阵“啪啪”之声,掮出了一阵好大的风来。
&nbp;&nbp;&nbp;&nbp;三人抬头一看,只见一只大鹏,在空中盘旋飞舞,此鸟比了寻常的要加上几倍,真是翼可蔽日,足乱浮云,两翅飞动,就搧出狂风。
&nbp;&nbp;&nbp;&nbp;猴子这件东西,好似顽皮孩子一般,天不怕地不怕,却只怕鹰鸥之类。因为它由上而下,不易防躲,爪牙又异常锋利,难于抵敌。它们擒住了猴子,飞在空中,不消几啄,就得毙命。猴子若用力抗拒时,它便两爪一松,从高空将猴子摔下掼死,然后飞下啄它脑子吃。因此猴子见了鹰鹞之类,就如老鼠见了狸猫一般地害怕何况今天所遇见的是大鹏呢
&nbp;&nbp;&nbp;&nbp;猴子的生性极为灵敏,在它们一听见空中刷翅的声响,就知道对头来了,哪里还敢学三众的跪拜一阵“吱、吱,吱”地乱叫,纷纷四散地向丛林深草中,乱奔乱窜,藏躲得无影无踪,一个也找不到了。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等三人见猴子已经逃开去,便不再拜,一路缓缓地上山。走到昏黑之时,又找了一个石洞藏身,好得一路悬崖峭壁之间,大小不等石洞很多,故得随处安身。这一晚上大家坐禅入定,各自安然无事。
&nbp;&nbp;&nbp;&nbp;次日清晨,重又上路,一连走了足足三天,才算走到半山。一过山腰,景物却大大的不同了。在山麓一路地上来,虽觉得山中的气候,比了平地寒冷,但还不至于手僵足冻。此刻过了山腰,却一步冷似一步。山顶上的雪被风刮得飞下来时,扑到面上却好象刀割的一般;地上有水沾濡之处,东一块西一块地结成坚冰,又冷又滑,行走十分不易。一路上除了耐寒的松柏之外,找不出寻常的树木,欲寻些果子来充饥,也兀自无从寻得。
&nbp;&nbp;&nbp;&nbp;永莲看了这番情形,暗暗叫苦,腹中又饥,身上又冷,如此一路地冷下去,岂不把浑身的血都冻得凝结起来,那便如何是好就连保姆见了这种情形,也觉得有些皱眉蹙额,独有妙善大师一本诚心地只顾走,有如木石一般,纵然赤着脚,也毫无所苦。
&nbp;&nbp;&nbp;&nbp;走了大半天,才看见两棵栗子树,上边长着不少毛团。永莲便去敲了几个下来,用脚踏开了大家分食,居然吃饱了肚子。说也奇怪,肚子一吃饱,身上的寒冷就觉减了不少,精神也振奋得多了。于是又走了一程,天色昏黑,又觅了个石洞歇夜。
&nbp;&nbp;&nbp;&nbp;这一晚上,寒气袭人,永莲实在熬不得,不住地喊冷。保姆也说道:“端的寒风刺骨,令人难耐,最好弄些树枝,敲个火燃烧起来,大家烤烤才好哩”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你等休凭地扰嚷,深夜山中何从得火就算敲石燃得火,火光照处,难免不惊动山中的野兽,倘然望火而来,岂不是又自惹灾祸故千万也使不得。并且我们欲求成道,必须精诚专一。神魂完聚,身体上越受到痛苦,神魂也就越发坚强,多受一番痛苦,即多增坚强的力量。待受过千劫百难之后,神魂即万分地坚强完聚,永远不会分散,那才可以成道。成道之后,抛撇了身体,这神魂即另成一我,大千世界,环行无碍,具大神通,无所不可。我等三人,既想得成正果,一切寒冷饥饿之苦,原是应当受的。若连这些儿也受不了,哪里还有证果的希望呢我等已经历过了不少辛苦,如造塔般,只欠一个顶丁,你难道肯前功尽弃吗”
&nbp;&nbp;&nbp;&nbp;这一席话,说得二人心中恍然大悟正是:
&nbp;&nbp;&nbp;&nbp;九仞功成后,肯因一篑捐。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五回 绝岭登临迷津悟澈 高谈往事竖子弄人
&nbp;&nbp;&nbp;&nbp;话说保姆和永莲听了妙善大师一席话,都觉得心地光明,寒冷也就减了不少,打坐入定,过了一宿,次日仍旧前行,如此又走了三日。
&nbp;&nbp;&nbp;&nbp;那天正走之际,忽然看见一座石牌坊,横额上刻着“胜境”两个大字。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好了,好了有到这一座牌坊,一定有修真之土或庙宇了。”
&nbp;&nbp;&nbp;&nbp;于是三人又三步一拜地进了牌坊,又约摸走了一里光景,只见悬崖之上有一个很大的石室,石室里面却趺坐一位长眉老者,慈眉善目,宝相庄严。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向二人道:“遮莫是佛祖显化,即不然独自个在此修行,也一定是位有道高人。我们正该叩求他指示迷津呢”
&nbp;&nbp;&nbp;&nbp;二人也同声称是,于是三众直到石室里,拜倒座下。妙善大师口称:“活佛在上,弟子妙善等一行三人,从兴林国来此朝山,拜求仙踪圣迹,指渡迷津。一直到得此地,方得遇活佛,缘法凑巧,还望活佛大发慈悲,指示迷途,使得归正道,那就受赐不尽了。”
&nbp;&nbp;&nbp;&nbp;长眉老者听了这番话,方才睁开眼睛,向三人看了一看道,“善哉,善哉难得你们三众不辞跋涉之苦,老远地来到此地,总算有缘。只是我须问你,你既然抛撇了一切尊荣,皈依佛教,一志修行,可知佛家清修的本旨为的什么修成正果之后,你的愿心又是如何你且一一说来。”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启禀活佛,佛家清修的本旨,原只是为人在世,并没有一点自利之心。故佛祖身经百劫,为的也是替世人消除灾障。至于弟子的愿心,那么将来万一能够脱却凡胎时,誓必走尽十方三界,救度一切苦厄,使世人都归正觉。未识弟子此志,尚合佛家宗旨否”
&nbp;&nbp;&nbp;&nbp;长眉老者频频点首道:“毕竟有些来历。可是你该知道,凡修真之人,成道有一定的地方,这也跳不出一个缘字的。你等今番虽然历尽艰苦,跋涉到此,但据我看来,证道之所,却并不在此。”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再拜道:“既蒙活佛指迷,实为万幸,但弟子等所以来朝须弥,也有个原因。只为当年在兴林国时,有个多宝山修士楼那富律,曾经有过欲成正果,必须求得此间的白莲,方可证道的话,故特地来朝。”
&nbp;&nbp;&nbp;&nbp;长眉老者点头微笑道:“原来是他在那里弄这玄虚。但他不如此说,你们也不会到此地来,一路上的魔劫也不会历尽,不历尽这些魔劫,就不得证道,这也是一定不易的。”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大约那楼那富律特地指点弟子等到此拜见活佛,指点正觉的吧”
&nbp;&nbp;&nbp;&nbp;长眉老者道:“总而言之,缘法所在,要逃也逃不掉的。如今索性待我来说与你听吧你前身本是慈航,只是立意要救度世间苦厄,故转劫入世,投到兴林国,才有此根气,如今尘劫将满,不久证道。此间白莲,原是有的,现在却已有人替你移到南海普陀落迦山做了莲台,备你后日受用。那边紫竹林才是你的净土,此间却没有你的缘分。至于蜕化的地方,却还在于兴林国中耶摩山金光明寺。这因为要借你的蜕化,使一班愚民知所感动,大家好一齐归化佛门,免受一切苦厄。至于她们二人,因缘还没有到,还得苦修几时,但终究也得证果菩提的。”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承蒙指点,感激不尽。敢请示活佛法号,以便供养赡礼。”
&nbp;&nbp;&nbp;&nbp;长眉老者道:“这倒不必,好得将来你自会知道。只我还有一件宝物送你。”说着从怀中取出一个白玉净瓶,递与妙善大师道:“此瓶你可带回去好好供着,但见瓶中有水,水中长出柳枝,那就是你成道之日。切记,切记此地不可久留,如今你等可以去了。”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接了那羊脂白玉的净瓶,再拜辞谢,带了二人仍依旧路出了“胜境”牌坊,一直下山。一路晓行夜歇,在山中固然没有什么意外的枝节发生。
&nbp;&nbp;&nbp;&nbp;出得谷口,妙善大师向二人道:“今番休再走岔了路,免得又惹魔障。”于是定了定神,辨明了方向,一直向西进发。
&nbp;&nbp;&nbp;&nbp;路上并无书说,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行行重行行,那一日已到兴林国耶摩山下。
&nbp;&nbp;&nbp;&nbp;那些居民,一见大师等朝山回来,大家扶老携幼地前来迎接,欢声雷动。早有人报入金光明寺中,那班大小尼僧,都披了袈裟,撞钟击鼓,排着班直到山麓,把大师簇拥着迎入寺中去了。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到得禅堂坐定,众尼过来参见慰问已毕,妙善大师不免将路上之事,从头至尾向大众宣说一番,听得大家眉飞色舞,不住口地宣诵佛号。妙善大师亲自取出那羊脂白玉的净瓶,安放在佛前供桌上。众尼知道是件宝物,只等瓶中有水,生柳枝出来,早让大师成佛。
&nbp;&nbp;&nbp;&nbp;事有凑巧,在大师讲说的时候,原有不少闲人在听。闲人里边,老少都有,中间有一个童子,名唤沈英,他生来很是聪明,只是一味地顽皮好弄,一天到晚地和人家开玩笑,老成些的人,常常会凭空上他的鬼当。
&nbp;&nbp;&nbp;&nbp;他听大师讲得津津有味,就恨不得也赶去玩上一趟。后来听到那白玉净瓶自会有水,自会长出柳枝来,他就有些不信,暗想:“空空一个瓶儿,若没人去灌它和将柳枝插进去,是决不会自生自长的。”他于是灵机一动,又想闹顽皮故态,来与妙善大师打趣一场。但当时殿上人多,不便下手,故踬将出去。
&nbp;&nbp;&nbp;&nbp;可是他既存了这一个念头,如何肯就此放手呢至于在别人却也并不知道他的念头,不过禅堂之上,终日不断人迹,夜间又关门闭户,外人如何能够入内故沈英虽然想了种种方法,终未能如愿。
&nbp;&nbp;&nbp;&nbp;光阴荏苒,转眼已是数月。这一天,沈英忽想出一个毒计来。他预先预备下了一罐清水,一枝杨柳,去藏在隐僻之所,然后独自潜往柴房,敲石取火,就柴草上点着。无情的烈焰,熊熊地燃烧起来,合寺尼僧,闻得柴房里失火,都吓得手忙脚乱,一齐奔往后边,忙着汲水救火。前面禅堂中,连人影也没有一个。沈英便乘此机会,拿了预备下的东西,踬到禅堂,一耸身跳上供桌,将罐中的水倾入净瓶,柳枝也插得端端整整,又拭净了供桌上的足印,然后匆匆地退了出来。
&nbp;&nbp;&nbp;&nbp;那时,山下居民也都闻警赶来,帮同灌救,来来往往,情形很是杂乱,谁也不会留心沈英的行动,更不会想到这把无情火却是这小子使的捉狭。见他提着一个瓦罐,还只当他是来帮同救火的呢
&nbp;&nbp;&nbp;&nbp;可是那沈英却自肚里寻思道:“如今白玉瓶中的水也灌了,柳枝也插了,照大师说,一见如此,就是坐化成佛的日子。
&nbp;&nbp;&nbp;&nbp;如今我弄个假,待她明天如不坐化成佛时,便可和她大大地开一场玩笑,那时看她还有何说“
&nbp;&nbp;&nbp;&nbp;再说当下幸而发觉得早,救的人又多,一会便将火扑灭,未成巨灾。忙碌一场,已是黄昏时候,大家吃过了饭,收拾停妥,各自回禅房去各做清课。匆忙之间,却没有谁顾念到供桌上的羊脂白玉净瓶,故沈英虽忙了一场,当日却并没有发现。
&nbp;&nbp;&nbp;&nbp;一宿无话,直抵来朝,大家起身,自有值日的尼僧到各处去洒扫揩拭。值大殿的性空,刚揩到供桌,即发现净瓶中的柳枝,凑上前去一看,果真一瓶满满清水。她喜出望外,放了手中抹布,一路奔出殿来。恰好永莲采了一束鲜花来上供,两人撞个满怀,险些儿各跌一交。正是:
&nbp;&nbp;&nbp;&nbp;看她传喜讯,不见眼前人。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六回 苦行千般道成九品 当头一棒喝破三千
&nbp;&nbp;&nbp;&nbp;话说性空揩抹供桌,发现白玉瓶中果真有了净水柳枝。她往常听说这就是妙善大师证果成佛之时,故不由她喜出望外,丢了手中抹布,撒腿往殿外就跑。恰好永莲摘了一束鲜花,前来上供,大家一个不留意,竟撞了个满怀,大家险些儿跌倒。
&nbp;&nbp;&nbp;&nbp;永莲定了定神,看着性空道:“你为何老是如此莽莽撞撞的凭地奔窜,毕竟为着什么事来却把人撞得好生疼痛。”
&nbp;&nbp;&nbp;&nbp;性空也立定了脚,合着手乱拜道:“师父呀,我只因见白玉瓶中,已有了净水柳枝,故而喜出望外,奔出来想给大师报个喜信去,不料匆忙之间却撞了师父,还望恕罪。”
&nbp;&nbp;&nbp;&nbp;永莲道:“真的有这回事吗”
&nbp;&nbp;&nbp;&nbp;性空道,“此事端的千真万确,小尼斗胆也不敢打谎”
&nbp;&nbp;&nbp;&nbp;永莲道:“既如此,这花你拿去上供,我去给大师报信。”
&nbp;&nbp;&nbp;&nbp;性空接了花自回殿上,永莲便向大师禅房而来,只见大师正和保姆谈话,一见永莲进来,便说道:“永莲呀,你却来了,我正有话和你讲呢大约今天是我坐化的日子了我昨夜入定,忽觉心上白莲开放,这怕是个予兆。”
&nbp;&nbp;&nbp;&nbp;永莲也将净瓶中有了净水柳枝的话说了一遍。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既然缘法已到,你们且到玲珑阁上去安排道场,就那里示寂。”
&nbp;&nbp;&nbp;&nbp;永莲自去吩咐众人前去预备一切,妙善大师便去用香汤沐浴,挨了一套庄严的服装,然后徐步登阁,在居中的禅床上伽跌坐定,宛是入定一般。保姆和永莲率领众尼,分两班站定,鱼罄齐鸣,香烟缭绕,各念动愣严经句,我且慢表。
&nbp;&nbp;&nbp;&nbp;再说那童子沈英,他本来安定顽皮的心眼儿,有心与大师胡闹,故一早起了身,连东西也来不及吃,便一口气奔到寺中。
&nbp;&nbp;&nbp;&nbp;只见众尼正在忙碌,又听说大师今天果真要成佛,好生奇怪,便踬到阁上来观看。
&nbp;&nbp;&nbp;&nbp;那时山上居民,也有人知此消息,传扬开去,就有许多人入寺参礼,把一座玲珑阁的上下,挤得满满的。那班尼僧固然各各低眉合眼朗诵着佛号,就是一班参礼的人,也都屏息兀立,无敢喧哗。
&nbp;&nbp;&nbp;&nbp;就中只有那沈英看了妙善大师的情形,不觉暗暗好笑道:“打盹就老实地打盹,说什么成佛不成佛分明在那里捣鬼,且待我来吓她一吓,包管叫她直跳起来哩”
&nbp;&nbp;&nbp;&nbp;他打定主意,便溜到大木鱼座旁取过那老大的鱼锤,挨到大师面前,大喝一声,搂头就是“秃”地一下,说时迟,彼时快,虽有人瞥见,却也来不及阻止,这一下有分教,就名为当头棒喝。
&nbp;&nbp;&nbp;&nbp;一下打下去,即有一道红光冒出,大家只当是打破了头,冒出来的血。仔细看时,红光冉冉上升,渐渐凝聚起来,结成大师的另一法相:赤脚而立,手中捧定插杨柳枝的净瓶。
&nbp;&nbp;&nbp;&nbp;你道为何一击之下,就会如此幻化呢原来大师的神魂,已修到无须躯壳的地步,可是久处人间,为烟火尘埃所熏染,泥丸宫闭塞,神魂无从脱离躯壳。等到受了意外的一棒,泥丸宫突启,于是就借此脱胎而化了。沈英的顽皮,正也是缘法凑巧呢
&nbp;&nbp;&nbp;&nbp;当时,一众尼僧固然争着膜拜,就是一群闲人,也都望空礼拜。后来,只见大师的法相愈升愈高,渐渐地没入白云之中看不见了,大家方才各自起身。
&nbp;&nbp;&nbp;&nbp;永莲走过去一摸大师的遗体已经冰冷,于是便命众尼僧诵经念佛,自己预备与保姆一同进城,奏闻妙庄王。指拨停妥,二人一同下得玲珑阁,转出正殿,一路走出山门。
&nbp;&nbp;&nbp;&nbp;只听得迎面鸾铃响处,飞也似来了两骑快马,上面坐着两位差官,见了二人便问道:“二位尼僧何往我等奉庄王之命,特地前来降谕,快去唤现任的住持出来接旨”
&nbp;&nbp;&nbp;&nbp;当下保姆和永莲拜过了,陈明所以,让两个差官入寺,就正殿上放了香案,大家跪听宣读。
&nbp;&nbp;&nbp;&nbp;原来妙庄王对于大师坐化一事,早巳知道。因他坐朝之时,就见大师法相来到殿前,站在半空,说是:“现在业已得成正果,佛祖封为大慈大悲寻声救苦观世音菩萨,立刻就要往南海普陀落迦山紫竹林中,去观自在了。敌特来辞驾,将来我王升遐时再来相度。”故妙庄王便降旨,将菩萨留下的肉身,招人漆髹,即供养在玲珑阁上,永受香烟,将玲珑阁改名为慈悲观音阁。大家自然遵命办理,自有一番忙碌,不在话下。
&nbp;&nbp;&nbp;&nbp;在这里我却有几句话要交待一下。上边这一段神话,似乎太荒诞无稽了,超出情理之外,可是照佛家的说教,却还不仅于此而止呢这大概是时代的关系吧。除了我们先师的儒教没有这些神话以外,其余的宗教,恐怕都跳不出这一个圈子。道教的神话,固然最多,可以不必去谈它。就如现代文明各国奉行的耶教,也有耶稣复活的一件故事。我们对于妙善大师的成道,一变而为观世音菩萨,也不妨作如是观。
&nbp;&nbp;&nbp;&nbp;现在我回笔过来,再说到耶摩山金光明寺中。保姆当然受众人推戴做了一寺的住持,招了高手的匠人,一方面将菩萨遗留的肉身,用上好的光明宝漆,漆将起来,一方面将玲珑阁的匾额除去,换上慈悲观音阁的匾额,又在阁中造了一座佛龛,将菩萨的肉身供入,永受香烟。一连忙了许多日,方才竣事,不在话下。
&nbp;&nbp;&nbp;&nbp;再说那时兴林国中,上至妙庄王,下至一班愚夫愚妇,见持志修行,果然能够正果成佛,于是大家都生了信心,不期而然地都皈依佛门,果真应了人王国变成佛王国的预言。
&nbp;&nbp;&nbp;&nbp;后来,妙庄王也被菩萨度化,归入罗汉班中;保姆封为保赤君,永莲亦归南海,永侍莲台,就是侍香龙女。还有那顽皮小于沈英,他自从看了菩萨成佛之后,倒也顿时恍然大悟他本是南方火德之精,灵气所钟,自是高人一等。平时尘蒙心窍,故演出种种顽皮之事,一旦醒悟,功行超人,久后也被菩萨收在莲台之下,就是善财童子。这些都是后事,我算一言表过,后文恕不再叙。
&nbp;&nbp;&nbp;&nbp;且说观世音菩萨自从辞了妙庄王之后,一路云浮风荡,直向南海普陀落迦山而来,不消片刻功夫,已到灵山宝境,气象万千,果非凡俗可比。正是:
&nbp;&nbp;&nbp;&nbp;瑞霭垂缨络,祥光护白莲。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七回 观自在南海清修 悯苦厄中原化度
&nbp;&nbp;&nbp;&nbp;话说观世音菩萨自从脱却凡胎,辞了妙庄王,一路足踏浮云,直向南海普陀落迦山而来。她此时身轻脚健,不消多少功夫,已到落迦崖下。此间毕竟是灵山胜境,不同凡俗。奇花异草,生遍四周;灵兽珍禽,迎人舞蹈;白莲池上,送来万缕幽香;紫竹林中,升起千般瑞霭。中间却是一座二品莲台,霞光万道,却是空着。菩萨到此,口说一声“善哉”便跳上莲台,端身趺坐,其时正是九月十九日。
&nbp;&nbp;&nbp;&nbp;故现在民间习俗,凡二月十九、六月十九、九月十九这三天,一概认为观音生日。其实,二月十九是转劫诞生之日,六月十九是舍身被剃之日,九月十九是证道正位南海普陀落迦山之日。习俗虽一齐视为生日,却也非绝对没来由的啊
&nbp;&nbp;&nbp;&nbp;再说观世音菩萨,证果莲台,一心观自在,度化了妙庄王等一班人以后,与善财、龙女同居紫竹林中,讲清静大法,逍遥自在。
&nbp;&nbp;&nbp;&nbp;有一天,却有一个僧人,叫做沙门跋陀,他自西方佛国受了菩萨戒,大愿力求往东土传教。如来谅他道行未深,虽其志可嘉,明知此去定然徒劳往返,故曾劝阻。无奈这沙门跋陀立志坚决,执意要去,如来只好付了路引牒文,让他自去,这也是他数中应当有此跋涉。他费了几年功夫,才到了东土,云游各处,向众生宣扬佛法。无奈一则因语言隔绝,东土人民不知他讲些什么,就没人去理睬他;二来那时东土人民并不知有佛教,对于僧人都视为异端左道,就算语言能通,也决计不会有人信他说话。因此两个缘故,他虽然走遍中原各地,终是到处受人奚落。他当下便打道西归,一路上顺便朝名山,那日恰巧到得南海,闻得观世音菩萨在此,便志心往朝,请教一切。
&nbp;&nbp;&nbp;&nbp;菩萨见他立志可嘉,便向他问起东土情形。
&nbp;&nbp;&nbp;&nbp;沙门跋陀道:“不可说,不可说那边刀兵不绝,灾障重重,人心险恶,争夺频频。弟子向他们说法,全然不悟,。还把弟子当做恶人,到处受他们奚落。弟子生受这些,倒也罢了,只可怜那班芸芸众生,磨劫当头还自执迷不悟,欲化度也自无从,只得西归向如来请得妙法,再行东去点化他们了。在此经过,特拜朝菩萨,还望菩萨慈悲慈悲,用大法力感化这一班迷途众生,一来使他们脱离苦厄,二则来也可宣扬佛法。”
&nbp;&nbp;&nbp;&nbp;观世音菩萨道:“善哉,善哉这是你功行未深,言语隔绝之故。如今你且归礼如来,改臼再行东去,我本着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