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nbp;&nbp;&nbp;&nbp;便把金轮山下经过,妙善大师被夜叉擒去之事,告诉了众人。

    &nbp;&nbp;&nbp;&nbp;大家一听此语,不觉都伸出舌头来,半晌缩不进去,同声说道:“好险,好险你二位不知福分有多大,才被你等脱逃到此,要不然此刻连性命都结果了哩”

    &nbp;&nbp;&nbp;&nbp;众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嘈杂着,早惊动了堡内一位官人,疑是这班工人有什么事在此争吵,故闲闲地踱将出来,喝道:“大家不在做工,哕唣些什么”

    &nbp;&nbp;&nbp;&nbp;工人间言,都说:“孙大官人来了。”就中有一个工头模样的人,走上前去禀了一番,那位孙大官人便和颜悦色地说道:“如此就请二位进堡,到舍下坐地,再作计较。”

    &nbp;&nbp;&nbp;&nbp;原来这位孙大官人,单名一个德字,是这里的堡主,平日乐善好施,远近很有他的名头。现在看见了这两个可怜的尼僧,自不免招呼她们到家款待了。

    &nbp;&nbp;&nbp;&nbp;当下保姆、永莲二人,跟了孙德进堡,一直到他家里,分宾主坐定。永莲心念着妙善大师,便首先开盲道:“大官人啊我们二人虽然脱险到得此间,只是还有同伴的妙善大师,如今却陷身在夜叉队中,不知如何受苦。总要求大官人大发慈悲,想个方法出来,搭救于她,这场功德比了修桥补路,还要大呢”

    &nbp;&nbp;&nbp;&nbp;孙德闻言,连连摇着头,一面将山中所遇的是野人并非夜叉的话,告诉了她们;一面又说道:“这班毛人,与外间隔绝,彼此言语不通,又没情理可讲,山谷中就是他们的世界,谁敢去撩拨他们又有何方法,可以救得你们那位同伴呢况且这班毛人,生性十分残忍,凡误走入山的人,总被他们生吞活剥,决无生还之望。就是端的有了相救的方法,此刻却也嫌迟了,又何况无法可施呢我看朝山的话,只好你们二位自去,那位被陷的师父,是没有希望的了就是二位前往,前途的危险也正多着,却须一路仔细哩”

    &nbp;&nbp;&nbp;&nbp;保姆和永莲一听如此说法,不由得心上如刀钻剑刺一般,两股热泪,扑簌簌直滚下来。永莲呜咽着说道:“大师啊你一向心志专一,声不能悦你的耳,嗅不能乱你的鼻,味不能扰你的口,色不能恋你的目,一切富贵荣辱不能动你的意。修到如此田地,今番不合贪看山色,招出这一场灾祸,弄到功亏一篑,叫人怎不可惜”

    &nbp;&nbp;&nbp;&nbp;保姆接口道:“永莲啊,你且休一味地埋怨她。她现在虽陷于险境,生死存亡究竟还不曾有个实在的消息。那我们对于她的希望,还不会完全断绝。她毕竟是个志心修行的人,佛祖岂有不加保佑之理佛法无边,或者竟能化险为夷,也未可知。我们虽没有救她的方法,但是三众出来朝山,终不成就此抛撇下她,我们却另行前去之理就是果真她已不幸被毛人所害,我们就不该独生,死也死到一起去,才显得我们一德一心啊,”

    &nbp;&nbp;&nbp;&nbp;永莲道;奶奶说得是,如此我们仍回到金轮山去,入山寻访大师的踪迹,就被毛人生吞活剥了,也只算前生的孽障:那么,此地非久恋之乡,我们走吧“

    &nbp;&nbp;&nbp;&nbp;于是二人起立,合十向孙德告辞。孙德却起立拦阻道:“陷了一个,再凭空送上两个,此事断断乎使不得”

    &nbp;&nbp;&nbp;&nbp;两下正在争持,喜信却自天外飞来了。正是:

    &nbp;&nbp;&nbp;&nbp;忧疑刚聚结,喜信忽飞来。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十九回 草履几双黑人争去 圣尼一位白象驮来

    &nbp;&nbp;&nbp;&nbp;话说保姆、永莲二人,起身向孙德告辞,要入金轮山去寻访大师。孙德急忙拦阻道:“慢来,慢来陷了一个,再送去两个,天下哪有如此的情理况且那位被陷的师父,我等实在限于实力,无法可以救得,故只好付之天命;如今二位既到舍下,还想送入虎回去,在下如其坐视,岂非见死不救吗这不义的名声,在下却担当不了。今天无论如何,也不放二位去的。”

    &nbp;&nbp;&nbp;&nbp;永莲道,“这是我们自己情愿,与大官人何干况且我等三人同去,如今失去一个不能同生死,这岂不是一个更大的不义吗还望大官人莫加阻挡,成全了我等的志愿,虽死也是感德的”

    &nbp;&nbp;&nbp;&nbp;当下,一面定耍走,一面定是不放走,两下争持,不得解决。正在难分难解之际,忽有一个打杂模样的人急急忙忙奔入院来,口中喊道:“大官人,堡外又有一个尼僧,骑着白象远远而来。大家疑心就是那位失陷在金乾山的师父,故特来报知。”

    &nbp;&nbp;&nbp;&nbp;永莲插嘴道:“不对,不对,我们的妙善大师是徒步而行的,却没有坐骑,定是另一位师父。”

    &nbp;&nbp;&nbp;&nbp;孙德含笑道:“凡事眼见为真,此刻背地悬猜,如何算得既然那边有人来,我们不妨一向出堡去看看,验个是非。就算来者不是你们的大师,既属尼僧,也当有同门之谊,大可见见啊”二人很以为然,便一同出了孙家,直到堡外,举眼向金轮山那条路上望去,只见二里外,果然一只白象迎面缓缓走来,象背之上,端坐着一位尼僧。此时距离虽远,在陌生人固然看不出面目,但在保姆和永莲目光中看去,却是清清楚楚,那端坐在象背上的,不是妙善大师还是谁呢

    &nbp;&nbp;&nbp;&nbp;这一来把二人乐得什么似的,尤其是永莲,更手舞足蹈,牵着保姆的衣袖说道:“老奶奶,你瞧,那象背上驮的,不是我们的大师吗她不但没有遭殃,连带得到一只坐骑,这才是因祸得福呢往后去有了代步,路上要顺利得多哩”

    &nbp;&nbp;&nbp;&nbp;孙德和众人听了此话,也都喷喷称奇永莲两只脚哪里还忍耐得住连窜带跑地迎上前去。不多片刻,妙善大师已到得堡前下了象背,与大家合十为礼。孙德便让她们一行互众进堡,可煞作怪,那只白象也跟着同走,好象养熟的一般。

    &nbp;&nbp;&nbp;&nbp;众人直到孙德家中,重新叙礼坐定,孙德道:“恭贺大师得庆生还这座金轮山,向为毛人盘据,凡误入其中的人,从来没有生还的。今天大师算来还是第一人哩毕竟佛法无边,才会有此灵感,敢请大师将脱险的情形说来与我等知道,也好为世俗劝导,宣扬佛法”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谢了招待的盛意,然后将被擒入山以及脱险情形,详详细细说将出来,听得大家忽惊忽喜

    &nbp;&nbp;&nbp;&nbp;你道妙善大师如何能够这般安安稳稳地出来呢原来,她在遇见毛人的时候,那衣帽包囊正轮着她挑在肩头,她因为这里边都是随身应用的物件,不肯轻易放弃,故那班毛人将她扛头拽脚,擒捉入山,她仍是两手抓定,竟将其带了进去。

    &nbp;&nbp;&nbp;&nbp;毛人将她拖到一个所在,只见一个极大的山洞,洞前有一片广场,广场的四周都是丛莽深林,望上去黑越越的,异常可怕。毛人就将她放在广场的中间,席地而坐。他们口中各发出嘘嘘之声,不多片刻,就有许多同样的毛人应声而至,男男女女不下二百来人。男女的分别,只在装饰的铜环上,男子穿着鼻子,女子穿着耳朵。大家除一片兽皮遮蔽着下体外,其余完全赤裸着,就是两只脚,在乱石上走也不穿鞋袜。

    &nbp;&nbp;&nbp;&nbp;许多毛人将妙善大师团团围住,由那为首擒捉的人,向众咿咿呀呀地说了半晌,好似自夸胜利似的。大家听了他的话,都欢呼跳跃,捉对儿跳起舞来,表示他们的快乐。看他们越跳越起劲,足足跳了一个时辰,方才觉得疲倦,打圈儿围坐着休息。他们千百道可怖的眼光都集中到妙善大师身上。妙善大师自知今天身入虎丨穴龙潭,绝少生机,她拚了一死,倒也不觉得惧怕,只是凝神一志地坐着,看他们使出什么手段来对付自己。

    &nbp;&nbp;&nbp;&nbp;当下见许多毛人都咿咿呀呀谈论,象商议处置办法似的。

    &nbp;&nbp;&nbp;&nbp;不多一会,就中有一个毛人,忽然看见了妙善大师足上所穿的麻草鞋,一面指给众人瞧着,一面又不知说些什么。妙善大师会意,便将草鞋解下,那毛人便上前劈手夺去,拿在手中看了又看。隔了一会,又蹲下身去,拿来穿在脚上,扣紧之后站起来,试行几步,觉得适意,便翘起拇指在众人面前赞扬几句。其余的毛人,各各欣羡,都托开了手向妙善大师讨取。

    &nbp;&nbp;&nbp;&nbp;大师一想,他们倒喜欢此物,好得我现成带着百来双在此,拿来送给他们,博得欢心,或许可以不加杀害,那时就可乘机脱身了。

    &nbp;&nbp;&nbp;&nbp;打定主意,便将藏草鞋的那一个包囊打开,露出一双双崭新的麻草鞋来。许多毛人一见之下,欢呼了一声,一拥上前,七手八脚地一阵乱抢。

    &nbp;&nbp;&nbp;&nbp;这一来可不好了,本来百把双麻草鞋就不够二百多毛人的支配,何况在乱抢之下,一人抢到两双的也有,一人抢到一双的也有,一人抢到一只的也有,可是一只也没抢到的,却居多数。在抢到的,固然没有问题;那一班没有抢到的,如何气愤得过在妒羡交并之下,就起了争夺。草鞋是微小之物,怎禁得毛人大力地抢夺你一扯,我一扯,纷纷毁坏,于是便激怒了对方,撇了草鞋,扭着就打,秩序也紊乱了。

    &nbp;&nbp;&nbp;&nbp;他们拚死地对打,早不把妙善大师放在心上。可是那位妙善大师见毛人专心厮打,不注意自己,暗想:“机会来了,此时不走,更待何时”也顾不得赤着双跣,站起来一闪身便向丛莽之中奔去。幸而没人看见,她一口气奔了一里多路,两脚被荆棘所伤,血流如注,疼得难熬,大有行走不得之势,却又不知何处是出山之路,心中好生着急。

    &nbp;&nbp;&nbp;&nbp;正在彷徨歧路,进退维谷之际,只见前边有一头白象缓缓而来。妙善大师暗暗说声:“罢,今番可真休矣刚脱了毛人之厄,却又逢到白象之灾,还想留得性命吗”

    &nbp;&nbp;&nbp;&nbp;她正急得走投无路,那白象却已到跟前,撩着鼻子,扇着耳朵,用头在她身上摩着,很是亲善,却并没有伤害之意,妙善大师见了如此情形,方才放了心,暗想:“这白象遮莫是佛祖特派来救我的”于是便用手去摸着白象的头额道:“白象啊,你可是前来救我出险的吗如其是的,请你把鼻子撩三撩;要不然,我这身体与其被夜叉果腹,倒不如让你吃食,就请动嘴。”

    &nbp;&nbp;&nbp;&nbp;说起象这件东西,在野兽中,心地的确好算得慈善,而且通得灵心。往往有小孩子等被别的野兽所窘,它要是看见了,总肯冒死去救,从来不作兴看冷眼的,这也是它生就的天性。

    &nbp;&nbp;&nbp;&nbp;当下那头白象,听了妙善大师一番说话之后,好似理会得她的意思,果真将一条长鼻子高高地撩了三撩,大耳朵“啪啪”地扇了两扇,俯首来就妙善大师。

    &nbp;&nbp;&nbp;&nbp;这一来把个妙善大师喜得如获至宝,连称:“善哉,善哉你如救得我出险,将来朝了须弥山,得成正果,定当度你入佛门,超脱畜牲孽道哩”

    &nbp;&nbp;&nbp;&nbp;她正如此说,不料有几个毛人,已跟踪寻来了。正是:

    &nbp;&nbp;&nbp;&nbp;生机刚获得,魔鬼又重来。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回 妙善师赤足赶行程 加拉族游牧居沙漠

    &nbp;&nbp;&nbp;&nbp;话说妙善大师正和那白象说话,不料那时毛人已发现她脱逃了,跟踪寻来,后面喧声大作:妙善大师听得,道声:“不好白象呀,那边夜叉又追来了,如何是好你端的有心相救时,便请早些领我出险。”

    &nbp;&nbp;&nbp;&nbp;那白象闻言,便略不迟疑地伸过三尺来长的大鼻,“嗖”地就是一卷,把妙善大师拦腰卷住,轻轻一提,提在乎空,发开四足,一直向前途飞跑而去,其速无比,真如腾云驾雾一般,不消片刻已出了金轮山口。又走了三、五里,不见毛人追来,方才停下步子,轻轻地将妙善大师放下。

    &nbp;&nbp;&nbp;&nbp;大师微微地喘过一口气,弹了弹衣上尘沙,抚摩着象额道:“白象呀,今番多亏了你,才救得贫尼一命,如今贫尼可以自投塞氏堡,访问失散的两个同伴了。你可回山好好休养,多积几柱功德,待我朝山证果之后,定来度你,决不食言就是了。”

    &nbp;&nbp;&nbp;&nbp;不料那白象闻言,非但不走,索性伏在地上,动也不动。妙善暗想,这象儿不肯回山,难道想跟我朝须弥山去吗便又问道:“白象呀,你既不愿回转金轮山,想是要随我往朝须弥,你如有此意思的话,就把头点三点。”

    &nbp;&nbp;&nbp;&nbp;果然那白象将头点了三点,接着把鼻子向自己背上指点着,好似叫大师乘坐的一般:妙善大师十分喜悦道:“善哉,善哉看不出你倒是与佛法有缘的,但是傲我坐骑,得累你负重跋涉千里了”

    &nbp;&nbp;&nbp;&nbp;说罢便爬上象背,跌坐其上,白象就站起身来,缓缓地向塞氏堡而去。

    &nbp;&nbp;&nbp;&nbp;大师正想到了那边,再访问保姆和永莲的踪迹。她对于两个同伴,虽然散失,可是并不疑心她们被毛人所害。因为她想二人如其也被毛人擒去,在山中时一定会得看见,如今山中既没有看见,一定逃往塞氏堡。故她打定主意到堡中去探访,不料到得将近,永莲已迎将上来了。

    &nbp;&nbp;&nbp;&nbp;当下孙德等闻了妙善大师一番说话,齐声说道:“这是佛法无边,才有如此巧事,那白象一定是佛祖差遣的,自属无疑。只不知大师又何来那许多麻草鞋”

    &nbp;&nbp;&nbp;&nbp;永莲接口道:“若要问起这麻草鞋的来历,哼,苦哩,苦哩”于是又将往日宫中之事,仔细诉说了一番。

    &nbp;&nbp;&nbp;&nbp;孙德肃然起敬道:“不料这位大师,乃是兴林国的公主,生在帝王之家,却不被荣华富贵萦了心,一念诚心地修行,吃尽痛苦,不稍变志,这真是古今难得,后日证果佛门,是一定无疑的了可是那些麻草鞋既然被毛人夺去,此往须弥山又有千里之遥,一路上没得穿换,那是不行的。三位倒不如在此小住两日,待我命人多做几双僧鞋相送,免得赤足而行。”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合掌为礼道:“多谢大官人盛意,小尼只是心领,不敢拜赐,大官人不必多劳。”

    &nbp;&nbp;&nbp;&nbp;孙德道:“这却奇了,出家人本来受十方供养的,几双僧鞋算得什么却如何不肯受领”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答道:“大官人但知其一,不知其二。出家人受十方供养是不错的,但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佛法有因缘,不敢过求。前次在宫中罚织草鞋,是种的因,今番因草鞋得以脱身,逃出虎丨穴龙潭,就是收的果。因果相抵,草鞋对于小尼的缘法,已经尽了,切不可再在此时另行种因的了。况且草鞋对于小尼有救命之功,也万无再穿之理。譬如一位救命恩人,我们就该感激敬重,视他如父母神佛一般,那才是个正理;若是不感激敬重有恩之人,反去糟蹋凌辱他,天下有此等的道理吗草鞋虽比不得人,但其理则一。故小尼自此以后,宁愿赤足行程,决不再穿鞋子。况且有这驯顺的白象路上代步,就是赤足,也不至于有什么痛苦,所以请大官人不必劳心。”

    &nbp;&nbp;&nbp;&nbp;孙德听了此话,更是敬服,也不相强,当下便命开设斋饭与三众果腹,制鞋之事也就搁过不提。三众就在孙德家中,歇宿一宵,次日用过早斋,问明前路,道谢作别。

    &nbp;&nbp;&nbp;&nbp;孙德领了一班善姓,相送出堡。妙善大师合十告辞,上了象背,保姆、永莲分侍左右,别了众善姓,一路向北而来。自晨至午,走了三十多里,一片黄沙漫漫的沙漠,非但不见人烟,连水草也无处可见,远远望去,茫无涯涣。

    &nbp;&nbp;&nbp;&nbp;永莲道:“前路茫茫,望去何止百里,只不见有什么可以栖身之处。我们从此刻起,走到日暮,至多不过再走五十里路,今夜如何歇宿呢”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你且不必预作忧虑,有了前程自顾走,走得一步是一步,就算到日暮时再没个栖身之处,即在此沙漠中权歇一宿,也无不可。此刻纵然预先忧虑,也是没用,总不见得因了我们的忧虑,前途会幻化出栖身之所来的。”

    &nbp;&nbp;&nbp;&nbp;永莲听了,不便再说什么,三个人一头象,寂静无声地向前走。

    &nbp;&nbp;&nbp;&nbp;一路无话,直到日落西山时分,还没有山林村落。妙善大师坐在象背上,运用慧眼向前看去,只见数里之外,似有人畜往来,明知是一班游牧之民,便道:“好了,好了你等且看,前边不是有一队游牧吗我等脚下加紧一点,赶到那边就可以托庇了。”

    &nbp;&nbp;&nbp;&nbp;保姆、永莲二人起初因距离得太远,看不出什么。又走了一程,才有些隐约,后来越走越近,那边人畜篷帐,才历历在目。三人很是喜悦待到得切近,天色已昏昏入暮了。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跳下象背,抢上几步,向一个酋长模样的人合十为礼,说明来意。可巧那班人却是兴林国所属东境部落的加拉族,他们向来居无定所,以游牧为主,听了妙善大师的话,知是上国修行之人,自是肃然起敬,将三人邀入帐中,席地而坐,那头白象就伏在帐外守护。

    &nbp;&nbp;&nbp;&nbp;那班加拉族人对于三众,倒是十分恭敬,略事寒暄之后,就有人献一瓶清水,一大盘牛肉来给三人充饥。在他们是一片好意,无奈三众连小荤腥都不吃,何况这牛羊大荤呢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看见了,连称“罪过”,向那人谢道:“贫尼自有生以来,即不吃荤腥,持了长斋。就是她们二人, 自从皈依佛沮之后,也不吃荤,这些肉类,快请收过,留着自用,贫尼只叨扰一杯清水就够了”

    &nbp;&nbp;&nbp;&nbp;那酋长道:“你们赶一天的路,想必是饿了,此间除了肉类之外又没有别的东西可充饥,那便如何是好”

    &nbp;&nbp;&nbp;&nbp;永莲道:“倒无妨,今天我们在塞氏堡启行的时候,承孙大官人施给一袋馍馍,大可供几顿果腹哩”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是几时给你的怎么我却没有知道”

    &nbp;&nbp;&nbp;&nbp;永莲道:“在出堡以前,我恐怕大师知道了,又要推却不受,故悄悄地收了,以备不时之需。不料今天就用着它了。”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你怎不早说使我也好向孙大官人致谢。”

    &nbp;&nbp;&nbp;&nbp;永莲道:“我已替大师重言申谢过了。”一边说,一边从袋中取出几个馍馍来,大家分吃,又喝了些水润喉。其时帐中昏黑,又没有灯火,只有那蒙着沙的沉沉月色,从罅隙中透入,有些微的光明。三众坐禅入定,游牧的一班人也横七竖八地沉沉睡去,不在话下。

    &nbp;&nbp;&nbp;&nbp;直到来朝,大家分道扬镳,各奔前程。那加拉人的行踪,我且不去管,这边妙善大师等三众,一路往北而来,晓行夜宿,一连数日,倒也平安无事。

    &nbp;&nbp;&nbp;&nbp;那一天走到一个所在,只见一座高山阻路,离山数里之处,有座村落,也有百十来家住户。其时天色已经薄暮,三众便投村落而来,不料中间却又发生了阻力。正是:

    &nbp;&nbp;&nbp;&nbp;此去须弥路,风波尚未完。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一回 卢庄求宿又遇因缘 糯米相贻治愈痼疾

    &nbp;&nbp;&nbp;&nbp;话说妙善大师等三众,见天色已经不早,前边又有高山阻路,其势来不及越过此山,幸离山数里处有个村庄,三众不免径投村中来借宿,顺便化些斋饭来充饥。

    &nbp;&nbp;&nbp;&nbp;到了村中,见有一个高门大户的人家,一望而知是村中的首富。常言道:“出门要看天时,化缘须看场面。”她们三人自然往这家门首而来。走到门前,只见门口坐着一位老者,年纪约有六、七十岁,面上却现出忧虑之色,两眼直视地上,眼珠不稍转动,正在那里思量什么。三人走到他近边,他兀自不曾看见。

    &nbp;&nbp;&nbp;&nbp;永莲性急,抢上一步,合十向老者道:“老人家沉思些什么贫尼这厢有礼了。”

    &nbp;&nbp;&nbp;&nbp;老者出于不意,听见有人说话,不觉吓得一跳,抬眼看着三人道:“何方毗尼,到此何干陌猝间倒把老汉一吓。”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合十谢罪道:“多有惊扰,还望恕罪。贫尼等乃是兴林国人氏,因立志往朝须弥,路经宝庄,因天色已晚,特造尊府,请求借宿一宵,明日清晨就动身,决不多扰,还望老人家行个方便。”

    &nbp;&nbp;&nbp;&nbp;老者摇头道:“你等来得不巧,若在往日,莫说留一宿,就是多留几宿也无妨。可是现在却不行了,你等还是往别家去口巴”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这又奇了,究竟什么缘故,敢请告之。”

    &nbp;&nbp;&nbp;&nbp;老者叹了一口气道:“说起我家主卢员外呢,端的是个行善之人。往日里最爱救困济贫,斋僧念佛,数十年来未曾改变,只是一向没有一男半女。在前年春间,才生了一位小官儿,合家庆幸,村中人也都说是行善之报。不料在本月初旬,这小官儿忽然起了腹泻之症,当时就清了大夫诊治,都说是脾虚之症,不易治愈。故难定方,服药也是无效,在药力到的时候,稍为好些,药性一过,便依然如旧。据一位老医说:”如要治愈此症,须得三合糯米,煎汁服下,使中土得到生机,然后才可用药医治。只可恨我们这里是不产稻谷的,要求此物,须要越过这座天马峰,渡过碧鸡河,到那琉璃城,方可求得。本来相距百余里,前往求取也非难事。奇不奇,巧不巧这天马峰中,本是平坦之路,向来连豺狼都没有的;在半年之前,忽来了四只斑斓猛虎,据住山头,出攫人畜,闹得山中不得安宁,大家不敢由此来往,与琉璃城的来往,也因此隔绝。故明知那边有糯米,却无人敢于冒死去求取啊只眼见那小官儿的病,一天沉重一天,据那位老医说,性命只在此一两天之内。现在我家员外,正急得死去活来,滴水不入,已有三、四天了。情形如此,哪里还有闲心性招待你等呢故请你们往别家投宿去吧“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口称:“善哉,善哉老人家呀,你说不巧,我却来得正巧,这也是注定的缘法。你去告诉员外,叫他不要着急。若要别物,出家人却没有;三合糯米,囊中却有,如能救得小官儿性命,出家人决不吝惜”

    &nbp;&nbp;&nbp;&nbp;老者听了,待信不信地说道:“真的吗出家人说话须要当真,不可打谎莫要骗过了一宿就走路”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哪有这等道理你看我那两个同伴黄布袋中藏的,不是米谷是什么你只快去告知员外就是了。”

    &nbp;&nbp;&nbp;&nbp;老者道:“既如此,三位且在此小坐,待老汉去通报。”

    &nbp;&nbp;&nbp;&nbp;说着便兴冲冲地向内奔去,口中连呼:“员外,员外好了,好了小官人有了命了有人送糯米来了”

    &nbp;&nbp;&nbp;&nbp;那时卢员外正坐在厅上发闷,见他如此神情,便喝道:“卢二,你可是发了疯吗叽哩咕哝的,在那里说些什么来”

    &nbp;&nbp;&nbp;&nbp;老者连道:“不疯,不疯果真有人送糯米来了。”于是便站住了脚,定了一定神,方将妙善大师的话,从头至尾学说了一遍。

    &nbp;&nbp;&nbp;&nbp;员外听了,不觉一跃而起,连说:“卢二快去开了正门,说我出迎三位活佛。”

    &nbp;&nbp;&nbp;&nbp;卢二哪敢怠慢一路踉踉跄跄地奔出来,开了正门,向三众说道:“我家员外出迎三位活佛”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连称不敢,那卢员外果真走出正门,向三众一躬到地,口称:“下士卢芸,不知三位法驾光临,有失远迎,万望恕罪现在请三位大厅用茶用斋。”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等合十还礼道:“贫尼何德,何能,敢劳员外出接只因朝山远来,欲打扰宝庄一宿,就惊动了员外,真是十分罪过”

    &nbp;&nbp;&nbp;&nbp;当下卢芸便让三人进了大门,直到厅堂,重新叙礼,分宾主坐定,略略寒暄了几句。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就开言道:“闻得小官儿病重,须得糯米浆吃才可保无虞。可巧贫尼袋中粳糯米谷都有,只消拿来拣择一下,莫说三合,就是三升也有。”

    &nbp;&nbp;&nbp;&nbp;卢芸闻说真是喜出望外,千恩万谢。妙善大师自己随身带的一袋饭干,已在神鸦岭时散给乌鸦吃了;现在永莲身旁一袋米,保姆身旁一袋谷,却依然存在。她当下便向卢芸讨了一只盘来,命永莲将米倾入,仔细拣择糯米。不消片刻,已拣了一升光景,卢芸连称:“够了,够了其余的请活佛收了吧”

    &nbp;&nbp;&nbp;&nbp;永莲仍收米入袋。妙善大师又嘱咐卢芸道:“此米煮时不用淘擦,以免伤了元气,减少效力,且须用文火,不可使它沸溢。若是沸溢了,脂膏尽失,更不生效。”

    &nbp;&nbp;&nbp;&nbp;卢芸一一答应,请三位宽坐,自己亲手将盘中糯米捧到里边,交给老奶奶,说明煮法,叫她去煮。一面命安排素筵,款待三众,准备洁净房头,让她们安置,一面又吩咐家人去请那老医到来,商议方药,我且不表。

    &nbp;&nbp;&nbp;&nbp;再说老奶奶当下撮了三合光景米,放入瓦罐之中,配好了水,放在炭炉上煨,自己坐在旁边看定,以防沸溢。约有牛个时辰,已经成为粥糜,香气扑鼻。于是便在面上稀稀地盛了一盏,去给小官儿吃。

    &nbp;&nbp;&nbp;&nbp;那时小官儿已神气涣散,不进饮食,已有多天,此时只好一汤匙一汤匙慢慢地灌了下去。灌完了一盏,看他好似沉睡的一般,老奶奶倒很喜悦便去收拾过了瓦罐,熄了炉火,再回到房中,伸手去摸小官儿的,四肢,不觉大吃一惊。

    &nbp;&nbp;&nbp;&nbp;原来,那小官儿的手脚,先前虽不似常人的温暖,却还有一点儿热气。现在吃了一盏粥糜下去,却反变得冷入寒冰,一点儿热气也没有,连头上也是如此,那光景已是回去的了。

    &nbp;&nbp;&nbp;&nbp;老奶奶急得忙了手脚,一口气奔到厅上,告之卢芸。卢芸与妙善大师等正在用斋,一听此话,都惊得呆了。老奶奶只当那糯米中有什么花样,定要和妙善大师拚命。卢芸好容易劝住了。正在纷扰,恰好老医到来,问明原由,便道:“你等且休纷陇,我进去诊了一诊,好歹自见分晓。”

    &nbp;&nbp;&nbp;&nbp;于是与卢芸和老奶奶一同入内,诊了小官儿的脉,便向卢芸道:“恭喜员外,小官儿有了生机了”

    &nbp;&nbp;&nbp;&nbp;卢芸闻言虽然欢喜,但不知为何反现如此情状,便向老医问道:“大夫呀,这孩子如此手足冰冷,气如游丝,分明是个死兆,如何反说是生机呢”

    &nbp;&nbp;&nbp;&nbp;老医答道:“员外有所不知,这就叫做神气内聚。小官儿病了这许多口子,神气已两不相属,幸得米汁助了元气,故内部聚敛起来,外面却反有此现象。你且待他这一觉醒来,包管大有起色。”

    &nbp;&nbp;&nbp;&nbp;大家听了此话,方才定了心,老医又定了方药,才告别而占。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得知如此情形,心中也十分喜悦卢芸合家都出来拜谢请罪。妙善大师道:“你等这么一块好地方,却想不到不产米谷,真是个缺憾。现贫尼尚有数升谷在囊中,倒不如送你们做了种子吧”正是:

    &nbp;&nbp;&nbp;&nbp;此日留佳种,他年万顷禾。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二十二回 天马峰歼除虎患 琉璃城路得光明

    &nbp;&nbp;&nbp;&nbp;话说妙善大师见这里好好一个地方,却是不产米谷,就动了慈悲之心,便向卢芸说道:“员外呀,你们这里,很好一个地方,却不料不生米谷只有麦菽,真是一件大大的缺憾现在贫尼囊中,还有几升谷,里边粳糯都有,倒不如送给你们做了种子,弥了这缺憾吧”

    &nbp;&nbp;&nbp;&nbp;卢芸等一班人听了此话,都乐得手舞足蹈,谢天谢地。当下妙善大师便叫保姆将贮谷的布袋解下,交给卢芸,又将粳糯谷的分当和莳种灌溉的方法,一起详详细细地告诉了他们。卢芸拜谢受领了,真是感激不尽,夜深时便各去安息不提。

    &nbp;&nbp;&nbp;&nbp;次日清晨,洗盥过后,大家在厅上相见,大师问起小官儿的病情,果真如那老医所说,已经神志清楚,泻泄停止了,三众也兀自替他家欢喜。用过早斋,妙善大师便向卢芸告辞,卢芸哪里肯放并且说道:“三位此去须弥,一定要从天马峰经过。不料半年前来了四头猛虎,专门伤食人畜,因此这条路就无人敢走。三位又是孱弱之人,如何去得倒不如权且在敝庄小住,待卢芸悬赏征求猎户,入山除了猛虎,那时再送三位过山。一则除了虎患,二米也略报三位的大德,此时却万万不可前往”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笑道:“不妨,不妨。猛虎是佛家的巡山夜叉,我们既皈依佛祖,它决不至于伤害我等,请员外只管放心。我等往朝须弥要紧,不敢在此多留。员外的盛意,我等心领了。”

    &nbp;&nbp;&nbp;&nbp;卢芸还是不敢放行,两下争持了好一会,卢芸说道:“既然三位一定要走的话,那么卑人挑选一队精壮庄丁,各带武器护送三位过此天马峰,以免意外。”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推辞不得,只索由他去挑选。片刻之间,已挑选得三十二位精壮力健之人,各各执着刀矛叉棍,齐集庄外。至此,妙善大师方才告别了卢芸,同着保姆等二人,出了庄门,坐上白象,一直向天马峰大路而行。卢芸与合庄老少又送了一程,才止了步,望着三众由一队壮丁护送而去。

    &nbp;&nbp;&nbp;&nbp;由此上天马峰,本来有东西两条路径,西路比较险峻,林木也多,野兽容易匿迹;东路比较平坦,树林也少,似平安一点。故当下一班壮丁,因欲避免与猛虎相遇,直趋东谷而来。

    &nbp;&nbp;&nbp;&nbp;不料天下的事情,自有出人意外的,你要避时,却撞个正着。此时若走西谷,倒是平安无事;如今走入东谷,却免不了一场虚惊

    &nbp;&nbp;&nbp;&nbp;众人入谷,一路迤逦而上,走到半山腰里,却是一道石梁,四周乱石纵横,林莽丛杂。有一个老于走山路的人,关照大家道:“留心着啊生怕那家伙藏匿在乱草之中,兄弟们手中的兵器预备着啊”

    &nbp;&nbp;&nbp;&nbp;大家哄然地答应了一声。

    &nbp;&nbp;&nbp;&nbp;不料只这一声答应,就惊动了那山中的猛虎,原来,有两只猛虎夜间由西山出洞觅食,直抄到东山,一点东西也没有寻着。天色已经大明,它们也疲倦了,就在丛莽之中伏着打盹。

    &nbp;&nbp;&nbp;&nbp;忽然听得人声,正是饥刁;择食,狂啸一宙,分左右直窜出来,扑向人丛里去。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吃惊非个,口中只得叫一声苦也,已翻身跌下象背,永莲等二人也都跌倒在地,休想爬得起身,那些壮丁,各执家伙,向四下里散开,围攻猛虎。

    &nbp;&nbp;&nbp;&nbp;那猛虎煞也乖觉,见有人跌在地上,便舍了壮丁,争着去扑三众。壮丁抵死救护,只挡住了一只,另一只已扑到妙善大师相近,说时迟,彼时快,看看已不及相救。

    &nbp;&nbp;&nbp;&nbp;忽见那头白象,将身一横,障住三众,待虎切近时,它猛地用鼻子将虎腰卷住,狠命地就是一摔,将那只猛虎摔到数丈之外,掼在巨石之上,跌断脊梁,再也蹲不起来。那班壮丁见白象杀了一虎,顿时胆壮,叉矛齐举,把另一只猛虎也结果了。

    &nbp;&nbp;&nbp;&nbp;在两下争持的时候,闹出一片狂嘶乱喊之声,在山中更觉宏大,山鸣谷应,把睡在西峰洞里的两头猛虎也惊醒了。它们一听人声鼎沸,又不见了两个同伴,情知在那里争斗,便一同出洞,听了听声音的方向,各腾起虎跳,一阵风卷去,飞沙走石,一对大虫便翻山越岭,直奔喧闹之处而来。

    &nbp;&nbp;&nbp;&nbp;这边一班壮丁,见扑杀了两头猛虎,正想扶持三众前行,不料狂风过处,腥气触鼻,齐声说:“不好又有大由来了”

    &nbp;&nbp;&nbp;&nbp;于是各操兵刃预备迎敌。那头白象也迎风冲上前去,待得猛虎来到切近,它又是把鼻子一卷一摔,早将一头猛虎掼在尘埃,众壮丁一拥上前,刀棍齐下,又刺死了一只。

    &nbp;&nbp;&nbp;&nbp;余下的一只,见三个同伴被杀,不觉大怒,磨牙奋爪来斗白象。白象毕竟只有一个鼻子作用,其势有些难敌,幸得它皮粗肉厚,虽被抓伤咬伤,它却满不在乎,依旧撩着大鼻子苦斗。

    &nbp;&nbp;&nbp;&nbp;那一班壮丁见四头猛虎,已杀了三头,明知这一头尽是凶猛,也不济事,于是便助着白象环攻。那头猛虎直斗到筋疲力尽,方扑倒在地,被众所杀,却还被它抓伤了好几个人。

    &nbp;&nbp;&nbp;&nbp;天马峰的虎患,总算由此除去。那四头死虎,回头自有壮丁抬回卢家庄上,我算一言表过。

    &nbp;&nbp;&nbp;&nbp;再说妙善大师算等受了一场虚惊,如今见已没事,便定了心从地上起,重新上了象背,向前进发。壮丁直送她们过了天马峰的北麓,方才告辞回去。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等三人谢过壮丁,一路向琉璃城大路而来。一过了这座山头,景象就大不相同,一路上村镇市集,到处都有,不似那边的荒凉寂寞。三众行了两日,才到城中,一样的没有官府,驿馆宾舍。妙善大师当时便取出路引,亲到府中呈验,加盖了印鉴,就有人引她们到驿馆中安歇,供应了斋饭,次日便离了琉璃城,向东取路往须弥山进发。

    &nbp;&nbp;&nbp;&nbp;这才是上须弥山的正路。她们三人只因当时一个错误,出了南谷,多走了三百来里路还不算,路上又着实多受许多魔难与虚惊,好容易才得此一条光明之路。

    &nbp;&nbp;&nbp;&nbp;她三人自此一路上晓行夜宿,非止一日,远远已望见了须弥山顶。大家的希望,渐渐地接近了,勇气也越发增加,行程也越发迅速。平常每日走五十里的,现在竟能走到七十里还不觉疲倦。

    &nbp;&nbp;&nbp;&nbp;行行重行行,已到得须弥山下。可是这座须弥山,非但高峻接天,并且又十分广袤,大小山峰共有七十二座,峰峰连接,起伏不断,宛如游龙一般。妙善大师一行三众,虽然到了山下,却不知哪一座是雪莲峰。若要遍朝列峰,未免太无意识,一旦不遇雪莲时,仍旧不会知道此峰的着落,徒然多此一行。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