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nbp;&nbp;&nbp;&nbp;把锋利金刀;妙元公主站在下首,手中捧定一个钵盂,盂中盛着半盂清水;保姆、永莲也分立两旁,一个手中捧着黄丨色袈裟,一个手中拿着僧鞋僧帽;大家都凝神摒息,眼观鼻,鼻观心,寂静无声。那时三公主已到僧房中换了平民服饰,杂在尼僧队中,一同念着法赞。

    &nbp;&nbp;&nbp;&nbp;观象官上殿,奏称良辰已到,妙庄王便命宣妙善公主上殿,奉行大典。那时,自有执事人等打着一对长幡,携着一对提炉,到尼僧队里引了三公主来到妙庄王面前,跪拜如仪。

    &nbp;&nbp;&nbp;&nbp;妙庄王开言道:“儿啊此时我和你还是父女,隔一会就是陌路人了但愿你出家之后,坚心修行,光大佛门,使后世敬仰。更愿你能够得道正果,肉身成佛更愿广布佛法,救度世人如今你且到佛祖跟前去虔诚发过愿心,然后待为父的替你剃度。”

    &nbp;&nbp;&nbp;&nbp;公主又拜了三拜,站起身来,走到佛座之前,倒身下拜,默默通诚祝告,发过了愿心。然后回到妙庄王跟前跪下,妙庄王在白玉盘中取过金刀,一面将妙善公主的头发向四下分开,使披下露出顶门,一面就在她顶门上剃了三刀。这么一来,不由他一阵心酸,两股热泪,破眶而出,手中的刀,震震欲坠,再也说不出半句话来。

    &nbp;&nbp;&nbp;&nbp;旁边的执事尼僧,见了如此情形,生怕金刀堕地,便跪上一步,在妙庄王手中接过刀来:将妙善公主的头发,一阵“苏苏”地剃,瞬息之间,已变成一个光头。

    &nbp;&nbp;&nbp;&nbp;妙庄王于是又在二公主手里取过手巾,从钵盂中蘸了清水。在光头上揩拭一周,又亲自取过袈裟,替她披上,又赐了僧帽。妙善当场换好,合十拜过了妙庄王,站起身来重又参拜佛祖。此时她竟与众尼僧一般无二。

    &nbp;&nbp;&nbp;&nbp;妙庄王睹此情形,不忍久留,便命排驾回宫,二位公主跟随在后。妙善率领群尼,一直送到天王殿外,各各匍匐于地。

    &nbp;&nbp;&nbp;&nbp;妙善口称:“贫尼妙善率领合寺僧尼,恭送我王御驾,愿我王万寿无疆”

    &nbp;&nbp;&nbp;&nbp;妙庄王与两位公主,一听如此称呼,心上又不由得一阵说不出的难受,话也哽住了说不出,只将手招了一招,各自登辇而去。妙善见他们去远了,才站起身来,带领群尼回到寺中不表。

    &nbp;&nbp;&nbp;&nbp;再说那一班观礼的百姓们,见如此大典已告完毕,再没有什么可看了,便也扶老携幼,呼男觅女地纷纷散去,寺中才清静下来。

    &nbp;&nbp;&nbp;&nbp;从此以后,妙善公主竟变了妙善大师,安心住在金光明寺中,虔诚修行。贴身又有保姆和永莲二人作伴,伏侍的人,又都是旧时宫女,故她视此金光明寺,无异就是西方乐土。

    &nbp;&nbp;&nbp;&nbp;但那一班常住的尼僧,虽然一般地会得诵经念佛,对于佛家的奥旨却没多大了悟。因此,妙善大师便在课诵参禅之外,每逢余暇,就和她们讲经说法,随时加以指点。又定每逢三、六、九日为演讲之期,合寺众人须齐集讲堂,听宣佛旨。就是左近的在家人,如其有心向佛,愿意来听,也并不拒绝,还备了斋点供这班人果腹。

    &nbp;&nbp;&nbp;&nbp;如此一来,到了三、六、九的讲期,就有许多远近贫民,纷然而集。在他们的初志,不过是叨光些斋点,并不是诚心来听什么经。但经不起这位妙善大师,妙舌生莲,说得天花乱坠,把许多愚顽之心,渐渐地凿开了窍,大家都有些觉悟,信心也就深切起来。那些起初为了图口腹而来的贫民,到此竞得听经之癖,大有非听不可之势,并且还替她宣扬传说。故三、六、九讲期的听众,也一期多似一期,真如山荫道上,络绎不绝。国中信佛的人,也就逐渐增加起来了。

    &nbp;&nbp;&nbp;&nbp;若照常情而论,出家人本就受十方的供养,如何她却反其道而行之,供养起十方来呢一来这金光明寺中,置有良田千顷,衣食丰足,不必要人家斋供;二来妙善大师的主旨,就在于感化愚顽,拯拔苦厄,光大佛门,若不是此,决不能吸引群众。

    &nbp;&nbp;&nbp;&nbp;好得多着钱也没用,备办些斋点,究竟所费有限,所造的功德,却非常宏大,又何乐而不为呢这么一来,连城中的贫民也闻风而来,讲期竟如集市一般,耶摩山下,也生气勃勃了。

    &nbp;&nbp;&nbp;&nbp;光阴易过,转瞬之间,已是冬寒天气,北风肃杀,刺人肌骨。那一班贫民,身上没有棉衣,禁不起冷气的侵袭,多躲在家里不敢出门一步。因此,听讲的人。一期少似一期。妙善大师得知其故,不觉侧然心悯使命人入城去买了许多布匹棉絮,亲自加以剪裁,裁成大小不等的袄裤数百件,分交合寺僧尼侍役去缝纫,到底人多手快,不消几天已经做得完成。又命安下大锅,每逢讲期,预先煮下几斗米热粥,待大家饱餐顿,再上讲堂。凡是没有棉衣的人,就将袄裤分给他们,大家既有了棉衣御寒,并且在风中走冷了,又有热粥可吃,再也不愁什么,于是听讲曲人,又重行增加起来了。

    &nbp;&nbp;&nbp;&nbp;话休絮烦,如此大家替她宣扬传说开去,通国的人民、都视这座金光明寺好象慈善机关一般,一班赤贫如洗,毫无依靠之人,竟有不远数百里老远赶到耶摩山来,投身金光明寺。这位妙善大师却一视同仁,凡有出家的尼僧来投,一概收留寺中,也不讲什么三餐一觉的话,他们不想走,也不去赶动身,由他住到几时,好得禅房广大众多,不愁容不得。至于在家人老远来投的,其间男女老幼都有,寺内自然不便收留。妙善大师又每人发给竹木柴草等材料,叫他们自去山麓择地搭盖茅舍居住,每人各给些少本钱,叫他们去自谋生计,博个糊口之资。

    &nbp;&nbp;&nbp;&nbp;如此一来,不消几时,把这凄凉冷落的耶摩山麓,竟变成一个很大的村镇。那里居住的一班人,都受妙善大师的恩惠,一个个都感激于心,将她的说话,奉为金科玉律。每逢到讲期,不论男女老幼,都齐集讲堂,听她说话。故兴林国中,最早觉悟的,倒是这班下愚的贫民。正是:

    &nbp;&nbp;&nbp;&nbp;聪明能自误,愚拙信心坚。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十五回 一念兴定中尘劫现 功行满心上白莲生

    &nbp;&nbp;&nbp;&nbp;话说耶摩山下,经妙善大师济贫救苦之后,已成为一个市镇相仿。一班贫苦的人们,做做小本经纪,倒也足资糊口,安居乐业,都出于妙善大师一人所赐,故大家对她的信仰,自然洛外坚诚。她的讲经说法,深入人心,也格外来得容易,不久便变成一个小模型的佛国。妙善大师见了如此情形,怎么不喜就是永莲的功行,也一日千里有显著的进境。

    &nbp;&nbp;&nbp;&nbp;有一天,她告诉妙善大师道:“我昨日夜间,在禅房打坐,忽然似梦非梦,好象神魂出舍一般,一路上飘飘荡荡,向东方过去。不知有几千百里,才见许多百姓聚集海滨,困苦流离,一个个面有菜色。我便向他们询问,为何如此困苦他们争着说道:”我们这一群人,四方万国之民都在里面。只因中原战伐连年,闹得男不能耕,女不能织,就此无衣无食,还不免刀兵之祸。不得已逃亡到此,虽然受些困苦,杀身之祸不会再遭,比了在故土时,已有天渊之别了。我看他们拿树皮草根充饥,败絮箬叶蔽体,比了我们耶摩山下的百姓,确有天堂地狱之判。只可怜那边没有一位慈悲的大师,救拔他们的苦厄又不能将那班困苦百姓,立刻移到耶摩山下,同沐我佛的恩光但于临别时,曾告诉过他们,若要寻觅乐土,除非到西方兴林国。耶摩山下金光明寺中,受佛的庇荫,才会免掉你们的魔难。我说过了这几句话,正待寻旧路西归,不料一阵狂风过处,飞沙走石,那一班困苦的百姓,忽然一个个都变作虎狼,向我扑来。我正着急,却有人喊道,永莲,永莲你走魔了我听了此话,心神才又收摄,睁眼看时,却是保姆奶奶在旁声唤。这不知是何景象,还望大师慈悲见告。“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闯言,合十当胸道:“善哉,善哉永莲呀倒看不出你功行如此迅速,已居然能入定了。这入定一事,就是坐禅的功行到家,神魂出舍,离开了自己的躯壳,遍游十方世界,下可观看尘世的烦恼,上可见到佛国的清净,无往不可。你能够入定,自是可喜但入定须志心澄念,一念不生,六贼外魔,方不致来扰;若兴一念,外魔立刻应念而至。若兴了邪恶之念,六贼齐来,会扰得你不能出定,彼因坐禅而成为疯痴病废的,就只为此缘故。你在定中见到的种种情形,觉得可悯,便发慈悲心,指示他们出路,这原是善念。只不合指点他们到这里来,因此就不免有些儿自私之心。只此一念,故就招了外魔,发现了后来许多可怖景象。好险呀若不遇奶奶观透走了魔,一时还不得出定呢永莲啊,你往后去须要小心在意,切不可胡思乱想,须知这是入道的紧要关头,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的啊”

    &nbp;&nbp;&nbp;&nbp;永莲合十谢丁指教之恩,却又问道:“往常听大师说法,如何不曾闻得这些妙旨,却是为何又不知由此入道,还要经过如何的程序敢乞指示。”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永莲呀,你有所不知。平日间听我说法的人,都是些愚蒙未启之辈,若就拿这种深奥的道理去讲给他们听,非但如对牛弹琴,白费心机,并且反而去将他们的心窍闭塞,永远没有开凿的希望。故我向这班人说法,先求正他们的心志。心志正了,方寸灵台间自然光明。愚蒙既启之后,再与他们讲求入道的机关,那才易于领悟呢这是我向日不曾讲过入定的缘故。

    &nbp;&nbp;&nbp;&nbp;“至于由入定而达到证果的程序,说远不远,说近不近,似乎可说,实不可说。入定一回事,不过是有了相当功行,神魂能出舍,遍游十方,但是还不能脱离躯壳。若是入了定无法出定,要不多时,躯壳固然如常人萎化腐烂;就是已脱离躯壳的神魂,也要不了多少时候,就会分崩离散,终于消灭。这与常人的老死,也没什么判别。故在这一个时间,入定之后,必然要求能够出定。由这一步功夫做去,逐渐进步,就会达到身外身的境界。什么叫做身外身呢就是在躯壳之外,另成一身,神魂尽可与躯壳脱离。简单说一句,就是入定之后,不必再求出定,神魂依然团结,永不会分散消灭。到此一步,即可脱却皮囊,得成大道了。但是要达到这种境界,非但要坐掸功深,礼佛念切,还要积满三千功德,受尽万般苦难,方始有望。你不闻佛祖当年,也一般地受了许多意外魔障,方习得道的吗我们现在,论功行还未及一半,功德未积,苦难未受,要望成道,路途远哩可是只要心坚,终究不会白修的,就如你能够入定一事,就是个大大的明证,只要耐心修去就得了。”

    &nbp;&nbp;&nbp;&nbp;这一番话听得永莲乐不可支,不觉手舞足蹈,不在话下。

    &nbp;&nbp;&nbp;&nbp;再说永莲已有了如此程度,那位妙善大师功行的高深,自然更不消说。如何她不能证果莲台呢只为的是坐劫未满,功德未足啊她自己灵根不昧,对于此事也自明了,却不向人宜说,惟在暗中累功积德罢了。

    &nbp;&nbp;&nbp;&nbp;光阴荏苒,一转眼又是三年。那一日,大师正在打坐,方将入定,忽似有两人对话道:“灵台上莲花开否”另一人道:“开了,开了只少一位菩萨。”大师暗暗道声:“不好什么外魔,敢来相袭。”急急收束心神归舍,却见自己一颗心,变成一朵半开的白莲,莲花上面跌坐着一位菩萨的法身,低眉合眼。仔细看时,那位菩萨,却就是自己化身。不由得一欢喜,这眼前的景象,完全绝灭,仍旧安坐在禅床上面。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明知就里机关,也不向人说破,第二天朝上,做完课诵,才对大家说道:“我前蒙佛祖显化指点,曾说过,如要证果,定要须弥山上雪莲花做引。我想,我自从舍身以来,闭门苦修,并未出去朝过名山,如何有得到雪莲之日故现在决计往朝须弥,顺便寻访白莲。你等在此好生修行,将来少不得都有好处。”

    &nbp;&nbp;&nbp;&nbp;大家听了,觉得突兀,不免面面相觑。那位保姆和永莲听了,都赞成此说,并且她二人愿意作伴前往。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闻说甚喜,便将金光明寺中一切内外诸事,托付给执事尼僧多利,并且嘱咐她:“以后一切事情,务须仍照往时,不可变更成法。我们此去,多则一年,少则半年,不论是否觅得雪莲,一定要回寺的。”多利一一领教。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交代过了一遍,便带了保姆和永莲二人,回到自己殚房内,收拾了些衣帽食粮,叫永莲打开一只板箱,只见里边放着一整箱的细麻织成的草鞋,拿来一数,恰是一百单八双之数,便一双双的打叠起来,扎做一捆。又取过一只木桶,里边分贮着米谷,取出三个黄布口袋,分别装了,预备各人背负一袋。这些都是她贬谪在灶下受苦之时编织拾掇的,今番要走长路,恰正用得着。三人的衣服,合打一个包囊,大家在路上好轮流背负。那一只紫金钵盂,是出家人出门挂褡的信号,并且系妙庄王所赐,自然格外宝贵,由大师自己带在身旁。

    &nbp;&nbp;&nbp;&nbp;三人收拾停当,携了包囊等物,走到外厢,到大殿上拜过佛祖,通诚祝告一番,方才动身登程。合寺尼僧在后相送,就是耶摩山的一班信士,也都手持清香,来送大师朝山。正是:

    &nbp;&nbp;&nbp;&nbp;朝山心念切,证道尚须时。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十六回 了因缘往朝须弥山 施米谷安度神鸦岭

    &nbp;&nbp;&nbp;&nbp;话说妙善大师等收拾了行囊,从金光明寺动身,要去朝须弥山访寻雪莲。合寺尼僧在后相送,山下一班住户,都是受她恩惠的,此时闻她要离金光明寺往别处去,大家哪里舍得故顷刻之间都扶老携幼,遮道相留,不肯让她三人过去。后来经妙善大师竭诚开导,说明不久就要回来,并非抛弃此土,众人方才放心。又见她三人意志坚决,谅来阻挡不住,只索各自燃了清香,也随着众尼僧相送,直到五里之外,经妙善大师几次劝阻,方才拜别回去,不在话下。

    &nbp;&nbp;&nbp;&nbp;再说妙善大师等三人,离了耶摩山金光明寺,取道向东而行,一路上晓行夜宿,腹中饥饿,便拣着有人家处化斋果腹,一连数日,倒也安然无事。

    &nbp;&nbp;&nbp;&nbp;直到第七天午后,走到一个所在,前面一座高山阻路,山势异常险峻,四望无路,唯靠南一条羊肠小道,似乎可以行走。

    &nbp;&nbp;&nbp;&nbp;三人自然择有路的地方走。却忘了须弥山是在东北,因此误了路程。

    &nbp;&nbp;&nbp;&nbp;当下走入深山,上高下低,颠踬得十分困苦,却又越走越深,不知何时得出。三人抱定不屈不挠的毅力,一路前行,看看天色将黑,便找了一个石崖,权且度夜,幸而没有遇见什么。

    &nbp;&nbp;&nbp;&nbp;到了次日,天色黎明,才背负行装,向前赶路,又整整走了一日,方才出得山口。她们还只道所行的方向是正东,不料这一座山坡是迤南的,依山向走去,却是一直往东南,不知不觉,越走目的地越远。

    &nbp;&nbp;&nbp;&nbp;如此又是五、七日,遇到一村人家。因天晚前去借宿,就逢着一位花甲老人,把她们留到家中。供斋已毕,问起她们意欲何往妙善大师说明一切,老人不觉呆了一呆道,“你们欲往须弥山,可是走错路了。你们来时,不应出戒首山南谷,一直沿山向北而去,转过山嘴,有条大路,是往须弥山的捷径。你们却为何不走那边,却出南谷,就走岔了一直向南来,才到此地,已多走了三百里。若不遇老夫,你们还越走越岔哩”

    &nbp;&nbp;&nbp;&nbp;三人听了此话,都面面相觑。永莲插言道:“老丈啊,如此说来,我们得走回头路,仍过南谷,再向北行了。”

    &nbp;&nbp;&nbp;&nbp;老者道:“这倒不必,你不知世上的路,原是路路相通的,不过远些近些罢了。况且南谷那面,不是平安之路,深山中豺狼虎豹,哪一件没有常人都须结了大队,才敢出入。你们来时得平安到此,已经是万幸了。难道又回去送入虎狼口中吗”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合掌当胸,念声“阿弥陀佛,然后向老者说道:”老丈啊,多承指教,感激不尽。现在只求你老人家大发慈悲,指引一条上须弥山的正路,使我等得早日朝山,圆满功行,那才戴德无涯哩“

    &nbp;&nbp;&nbp;&nbp;老者道:“这个有何不可明天你等由此出去,一直向东北大道而行,五十里之外有座高山,名叫神鸦岭,越过此岭,一直落北走去,再走三百里路程,转向正东,就是上须弥山的正路了。”可是这座神鸦岭,极不易过。因为山上有一群神鸦,共有二、三百只,比了鹰隼还要大,性极猛鸷。山下乡村人家,逢到祭祀的时候,所有的祭肉,并不煮食,却用来占卜吉凶祸福。占卜的方法,也很奇特,便于撒祭之后,将所有的祭肉,完全抛弃在山麓之下,如撇下时就有乌鸦来争食,乃大吉之兆,如当时没有乌鸦来吃,第二天便去探视,祭肉没有了,认为为神鸦食去,此是中平之兆;若祭肉丢在那里,三天内仍没有被神鸦吃去,那是大凶之兆,他们一定要将肉脔切去喂猪狗,算是祓除不祥之意。因此就养成神鸦食肉的习惯,倘在平时无祭肉可吃,那群神鸦就在山中搜捕野兽来充饥,若是有人在山中走,神鸦饥饿时,也会将人啄死,共同分食。

    &nbp;&nbp;&nbp;&nbp;“那里还有一个风气,就是对于神鸦的尊敬,比了敬天地还要厉害。故神鸦虽攫食人畜,都不敢去赶逐;猎人的弓矢,也不敢加于神鸦。山中的野兽,到底有限,被吃的吃了,逃跑的逃跑了,因此吃人便成了常事。人在被啄的时候,连抗拒都不敢抗拒,凭一群鸦分尸果腹。如有人被鸦吃了,大家指此人一定有什么亏心之事,才受此罚,非但不加怜惜,还以为如此一来,此人的罪恶,也就湔涤了呢

    &nbp;&nbp;&nbp;&nbp;“这一条路,有此危险,不过我替你们想,如今欲上须弥山,眼前只有这两条路可走,刁;出南谷,就出神鸦岭。两下却一般地险恶,较量起来,南谷更凶,猛兽既多,道路又长,不易避免;这边神鸦虽猛,但过岭的道路,只有十来里, 日中时过去,或者可以不遇见神鸦,并且现在祭祀期已到,有些赶早的人家,已在设祭,神鸦已有祭肉可吃,就算遇到,或者不至于受到危害,也未可知。因为两下比较,似觉彼凶于此,况路途又此近于彼,故老夫叫你等从这条路上走啊”

    &nbp;&nbp;&nbp;&nbp;永莲听了此话,不觉失色道:“有这等险恶的地方,叫我等如何过去呢但不知除此之外,是否还有别一条路可通”

    &nbp;&nbp;&nbp;&nbp;老者道:“小路却是甚多,只是还要来得险恶,非但有虎豹豺狼,还有妖魔鬼怪,更休想走得。”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善哉,善哉老人家的指教,一定是不错的。

    &nbp;&nbp;&nbp;&nbp;我们明天就此走去便了。永莲,你休生害怕之心:要知我们出家人,除诚心修行外,其余都没相干的,躯壳之见,切不可存。我们此去,危险正多,岂止神鸦岭一处,若就此畏惧不前,如何会有达到须弥山的一日呢一切自有佛法维护,包管可以平安过得岭去,此时不劳你担得半分儿心。“

    &nbp;&nbp;&nbp;&nbp;老者也就告辞入内,让她们三人打坐休息。一宵易过,直抵来朝,大家起身洗盥一番,老者又去准备了早斋给她们吃了。三人谢过老者,告别登程,一路向东北取道进发。

    &nbp;&nbp;&nbp;&nbp;大家预备午未之交赶过神鸦岭,免生意外枝节,故沿路不敢停留。直到巳牌时候,已望见那神鸦岭矗立在面前,郁森森的树林,黑越越的草径,就是老远望望,已是怕人,若在此中行走,岂有不心惊胆战的呢

    &nbp;&nbp;&nbp;&nbp;又走了一程,已抵山麓,恰有一条石径,可以拾级而登,大家默诵佛号,鼓勇前行,直到岭巅,倒一些儿没有遇见什么,连神鸦的影子也没有看见一个。于是便转下山坡,隐隐见数里之外,有一个很大的村落。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便道:“善哉,善哉你们看前面不是一个村落吗我们到得那里就好了”

    &nbp;&nbp;&nbp;&nbp;其实她口中虽如此说,两只脚却已疲乏得不堪。好得此时下山势,比了上山省力得多,顺步而下,行程还不算慢,片刻之间已到山腰。这里却是一片平岗,极为宽阔,树石也疏落有致。

    &nbp;&nbp;&nbp;&nbp;此时妙善大师,实在力乏之极,不能再走,一路上却没遇见过什么,心中倒也安定,总以为今天可以不与神鸦相遇的了。故向永莲等两人说道:“我们半日奔波,巳走了五十来里路程,我如今足疲腰瘫,可真的走不动了。此间风景很好,倒不如大家在此休息一会儿再走吧”

    &nbp;&nbp;&nbp;&nbp;保姆也道:“我也走不得了,歇歇最好”

    &nbp;&nbp;&nbp;&nbp;永莲却不以为然道:“大师呀,昨日老者不是叫我们赶速过去吗莫要贪了半晌安闲,惹出意外祸殃,反为不美。我看还是一直过去的好”

    &nbp;&nbp;&nbp;&nbp;保姆道:“你又来了,我们走了这许多路,也没有什么。难道小歇片刻,就会出岔枝吗”

    &nbp;&nbp;&nbp;&nbp;永莲弄得没法,只得放下包囊,就石上坐下。不料,须臾之间,鸦声四起,把三人吓得发呆。正是:

    &nbp;&nbp;&nbp;&nbp;安闲偷片刻,为此惹虚惊。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十七回 遇善土指点前程 恋风景旁生枝节

    &nbp;&nbp;&nbp;&nbp;话说永莲好意劝她前行,到了村落之处再找地方休息。可是一人拗不过两,妙善大师和保姆,因为腿酸脚软,委实不能再走,只得放下包囊,各各找块平净的大石,坐下休息。

    &nbp;&nbp;&nbp;&nbp;走路也有个秘诀,最忌的便是中途休息。你若走长路,到半路上觉得力疲,尽管放缓些脚前行,虽然觉得勉强,但勇气不退,始终可以走到;若觉得力怯,便坐下休息,非但越休息越觉疲乏,并且连前进的勇气也会因之减退,重新站起来走时,竟有寸步难行之势哩

    &nbp;&nbp;&nbp;&nbp;她们三人都不会走惯长路,故不知此种诀窍,当时一坐下来,竟如生了根一般,恨不得就在此间过宿。还算永莲催迫得紧,好容易催得妙善大师和保姆站起身来,掸了掸身上尘埃,正待各携包囊往前走。不料正在此时,当头“哇哇哇”一连几声乌鸦叫,吓得三人没了主意。

    &nbp;&nbp;&nbp;&nbp;永莲道:“常言说得好,老鸦叫,祸事到,何况叫的又是吃人的乌鸦呢我早叫你们走路,若听了我的话,此刻相去已远,避得过乌鸦之厄。如今却是怎处”

    &nbp;&nbp;&nbp;&nbp;她们说话之际,四方的乌鸦,都闻声而集,满天空都是哑哇,哑哇“的叫声,也不知共有多少。它们好似今天得到了可口的食物,大家都在那里欢欣鼓舞,互相庆幸似的。这么一来,把永莲等弄行手足无措。到底妙善大师修持功深,定力坚固,却反而坐将下去,向二人说道:”你等且都坐下来,收摄心神,休得惊慌,我自有道理。“

    &nbp;&nbp;&nbp;&nbp;二人没法,只索坐下,听候乌鸦来啄食,那恐惧一念,早巳抛向九霄云外。但那许多乌鸦,嘴里虽“哑哇,哑哇”地叫,在三人头上不住地来往盘旋,却并不下来啄食。原来心神不乱的人,异类眼中看得极伟大,是不敢骤然相侵的。乌鸦盘旋不下,也只为此。但乌鸦虽不下来啄食,却盘旋飞鸣,围守着三人,也终究不肯舍之而去,如此约有半个时辰。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坐到分际,忽然觉得灵台间光明一闪,就似乎有人告诉她道:“你这人好呆,乌鸦飞鸣,志在求食,它又不是一定要吃人。你如给它些东西,它们自去争食,你等不是就可以脱身了吗你那袋中的饭干,不是很好的食粮吗”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此心一动,便立刻将自己身上的黄布袋解开,抓了一大把饭干,用力向平地上撒去,乌鸦见了,果然都争着去啄食。她于是掺撒了大半袋饭干在地,空中已不见一只乌鸦,她这才唤同二人,各各带了行李,三步当两步地一路踉跄下山,也不顾脚下高低,直奔到山麓,果真不见有乌鸦追来,方才安了心缓缓向村落前进,直走到红日西沉,方才达到村舍。

    &nbp;&nbp;&nbp;&nbp;那村中的人,见三众打扮离奇,不象近地之人,男男女女都围上来观看问洵。妙善大师南无着手,向大家说道:“贫尼妙善,是兴林国耶摩山下金光明寺中的住持,只因发愿往朝须弥,与她二人一路行来。不料错走了路程,出了南谷,幸蒙善者指点,才绕道越过神鸦岭,方得到此。如今天色已晚,前面又没村庄,不能再走,还望哪一位施主慈悲,借一席之地容过一宿,讨一盂素斋果腹,别无所求。明朝一早,就得告辞的。”

    &nbp;&nbp;&nbp;&nbp;大家听说是从神鸦岭那一边来,都面面相觑,其中有好事的人问道:“既是从那边来,一路上可曾遇见神鸦”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回说遇见,又将刚才的情形诉说了一遍,众人听了,齐声说道:“奇事,奇事这三人有何魔力,连神鸦都不去伤她们,遮莫竟是神人吗”

    &nbp;&nbp;&nbp;&nbp;其中有个村长模样的人向众说道:“尔等且休啰唣,这三人呢,原不是寻常人物,修行之人,上自三十三天,下至三十六道,无不敬畏,何况神鸦又是通灵的,自然不会去难为她们了。现在既然来到我们村上,前面又是数十里没有人烟的去处,我们就该好好地款待。老汉家中现成有着空房子,就请三位到我那里去歇宿吧。”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等三人都合掌称谢,一班村人也都说道:“刘老儿,今番倒叫你当一次上门差了。三位高尼如其明天不上路的话,我们好歹轮流备斋款待,以尽地主之谊。”

    &nbp;&nbp;&nbp;&nbp;说着大家散去,刘老儿便领了三人,一同到他家内,让她们坐下,然后命家人出来相见。他一家的人,的确都是好善向道之人,一见三位高尼,忙着去烧茶送水,准备斋饭,让三众吃了。天色已经不早,便将她们送入一间洁净上房,床褥整齐,十分清爽,妙善大师等就在此中打坐参禅。

    &nbp;&nbp;&nbp;&nbp;次日清晨,刘老儿准备了早斋,请三人吃过,苦苦挽留。妙善大师谢道:“现在因朝山心切,不敢多留,有负老人家的盛意,只请指点前途路径,那就感激不浅了。”

    &nbp;&nbp;&nbp;&nbp;刘老儿情知留她们不得,便道:“从此间一直落北而行,走了三十里,前面有座小小山头,名唤金轮山。你们不必翻山而过,只消迤东而行,抄过山嘴,再投北走十七、八里,就是塞氏堡,可以投宿。但在金轮山左近,却须悄悄地从速过去,不可有所留恋,到得塞氏堡,也就没事。前途路径,可从那边再行探问。”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等三人连连称谢,告别登程,出了村予,一直取道向北而行。起初只见一片漠漠平原,除了黄沙滚滚,白日昏昏之外,旁的一无所见,四边连水草都寻不到。只有她们三个人在沙漠中行走,在幽寂之中,稍稍露着一点生机。她们呢,毕竟定力坚固,全不觉得有艰难畏惧之意,若在常人走到这种人烟水草都没有的地方,谁也不免要心惊胆战呢

    &nbp;&nbp;&nbp;&nbp;再说三人行了一程,果然远远望见一座山头,斜迤在西北,虽不甚大,倒也林木森然,风景很是壮伟,这分明就是金轮山了。她们在寂寞如死的荒原走动,如今忽见一座生气勃勃的山林,不觉精神为之一振,连脚步也觉轻了不少,鼓勇向山下面来,不多时已到了金轮山麓。

    &nbp;&nbp;&nbp;&nbp;只见那座山岭,虽不高大,却生得怪石嵯峨,奇峰叠嶂;青青的树木,碧碧的小草,中间还夹杂着不知名的野花,好一派宜人的风景。妙善大师看丁山景,不觉口中喃喃说道:“善哉,善哉我等一路行了这许多的路,经过的山岭也不少,何曾见过如此好风景不料在这广漠之间,却有如此好山,这可见天地造物,出人意外了”

    &nbp;&nbp;&nbp;&nbp;她对于此间风景,生了爱之一念,于是贪看山色,流连不进。那永莲却从旁催促道:“大师呀,我劝你莫要恁地留恋不舍。刘老儿顷间不是曾经说过,叫我们到得金轮山下,要悄悄地从速过去,话中有因,看来此间定有什么危险之处,我们还是快快过去吧休再弄出枝节啊”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道:“刘老儿不过如此叮嘱,他究竟没有说出什么。我看这座山生得如此可爱,也决不至于藏什么妖魔鬼怪,况且在青天白日,看一会又怕怎的”

    &nbp;&nbp;&nbp;&nbp;永莲道:“话虽如此说,但到底仔细为妙,贪闲玩毕竟也迟了朝山的路程。况且,我往常听大师讲过,六贼之来,都由自肇。照目下的情形讲来,大师对于此山,已生了爱的意念,留,恋不舍,又动了贪的意念。一念尚不能妄兴,如今兼生二念,如何了得我们还是走吧”

    &nbp;&nbp;&nbp;&nbp;妙善大师听了这一番话,也自警悟,收摄心神,连说:“好,好,好走,走,走”

    &nbp;&nbp;&nbp;&nbp;可是待要走时,已经来不及了。正是:

    &nbp;&nbp;&nbp;&nbp;刚在收心处,邪魔已到来。

    &nbp;&nbp;&nbp;&nbp;欲知后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nbp;&nbp;&nbp;&nbp;第十八回 金轮山大师被劫 塞氏堡同伴求援

    &nbp;&nbp;&nbp;&nbp;话说妙善大师听了永莲一番劝导,即收摄心神,连连说道:“好,好,好走,走,走”大家匆匆前行,走不到三十步远近,忽闻一阵勾丹磔格之声,好似蛮人讲话一般,那声音从一座深林内送将出来。三人一听,情知不妙,举眼看时,只见有一队夜叉野鬼从树林中直扑过来。她们不看便也罢了,如今一见了这队夜叉,不由得大家心惊胆战,欲待拔脚奔逃,可又奇怪,两条腿好似生了根一般,再也休想提得起分毫。

    &nbp;&nbp;&nbp;&nbp;看看那些魔鬼,已是越来越近,永莲在这危机之中,也顾不得什么,一把拖了妙善大师的手,拔步便走,跌跌爬爬,走不多远,妙善大师已栽倒在地。于是就有一个夜叉,直扑到大师跟前,一伸手把她擒了过去。

    &nbp;&nbp;&nbp;&nbp;永莲没法可想,只得舍了大师,一直奔了二、三里路,回头不见有夜叉来迫。方才定了心,放缓脚步,慢慢走去,一路寻思道:“今番可是完了。大师既被夜叉劫去,老奶奶又不知下落,谅来也是难逃灾障如今只落得我一个人,独行踽踽,如何是好”

    &nbp;&nbp;&nbp;&nbp;正在没有主张的时候,忽后面有人喊道:“永莲慢行,等我一下啊”

    &nbp;&nbp;&nbp;&nbp;永莲一听,知是保姆的声音,索性立定了脚,回身看去,果真见保姆一颠一跛地走来。永莲急问道:“老奶奶,你倒脱险来了,大师是怎样了”

    &nbp;&nbp;&nbp;&nbp;保姆摇头叹息道:“休再提起,那群夜叉自抓得大师之后,一个个都欢呼跳跃,簇拥着她向深林而去,却丢下我,毫不相顾。我又见你逃了,故特赶来和你做一起,且商议个救援的方法。”

    &nbp;&nbp;&nbp;&nbp;永莲道:“那一群夜叉鬼生得多么凶恶,料想大师被他们劫去,决无好相与,我与老奶奶都是手无捉鸡之力的人,又有什么方法可以救得她呢”

    &nbp;&nbp;&nbp;&nbp;保姆道:“话虽如此说,见死不救,到底失了出家人慈悲之旨。我想前面离塞氏堡不远,不如且到那边,寻找几个善姓,一同商议援救大师的方法。其实这也是无可如何中的办法,聊尽人事罢了。”

    &nbp;&nbp;&nbp;&nbp;二人计议定了,便取道向塞氏堡而来,不在话下。

    &nbp;&nbp;&nbp;&nbp;我写到这里,不免将夜叉之事表明一番,以免读者误会。

    &nbp;&nbp;&nbp;&nbp;你道那群黑鬼,果真是夜叉吗其实却是山中的特种人类。这一群人尚未开化,他们仍旧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身上也不穿衣服,生着寸把长茸茸的黑毛,脸上的毛虽比较短些,但也足以掩蔽皮肉而有余,只露出咽溜溜的两只眼睛和一张血盆般的大口,远望上去,好生怕人。永莲等不知就里,故一见之下,只当是夜叉野鬼。

    &nbp;&nbp;&nbp;&nbp;这一班未开化的毛人,向与外界隔绝。他们自在山中猎取禽兽来充饥,吃饱了不是四散闲游,就是在林中酣卧,不知什么生产作业,也不到山外来与人相通,但山外的人,如其在山前走过,不声不响,他们在深谷中也不会听得,可以安然来往。若被他们知道时,便要出来和人为难。倘然是远地方人不知厉害,误入了他们的山谷中去,那么你再休想生还,因为他们生性异常残忍,会将捉到的俘虏,演出那生开活剥,开膛破肚等惨剧。故附近的居民,非必要时或可以绕道走的,总不肯轻易在金轮山下来往,就是必须由此道来往时,也都凝神静气,悄悄地过去,再也不敢作声惊动他们。

    &nbp;&nbp;&nbp;&nbp;今番妙善大师等必须在此经过,故刘老儿也曾叮嘱过,只是并没有说出原因来。要是早说明了,妙善大师也不至贪看山色,和永莲高谈阔论,惊动这一班毛人,惹出陷身虎口的灾难了。其实这也是她命中的一重魔劫,不能免的啊

    &nbp;&nbp;&nbp;&nbp;保姆和永莲二人,足不停步,一路往塞氏堡方面过来,足足走了大半个时辰,方才到得堡外。那时堡外正有一班人在那里挑泥担水,收拾堡墙,看见了二人,就知是外路来的,因为这里是向来没有僧尼羽流的,故服饰上一见便知。他们很觉诧异,都停了手小工作,围上来向二人问询。保姆便合十为礼,先将自己来历详细说了一遍,接着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