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林站的人把赵家庄的两拖拉机白炭没收了,数目不小,这些小职员大都可以分一杯羹了,好不高兴。还因为李得成是赵家庄的书记,可以达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大家都说,赵家庄有两个牛叉人物,看来,也不过如此嘛。
他们给放白炭的地下室又加了一把大锁,然后连续几天晚上在馆子里喝酒庆贺,直夸单位领导英明神武,把赵家庄的人给镇住了。最后,一个个喝得那是东倒西歪,丑态百出。
李得成等人就在白炭被没收的第三天开亮口的时候,砸了那把大锁,将炭扛上了赵宗彪的东风卡车。
那时,赵宗彪还带了几个人人在外面守着,如果林站的人来拦,他们就会抢了炭,拉到他在张家寨的几个据点里,再做处理。还好,林站的人因为酒醉,屁也没有放一个。
细心的赵宗彪和李得成把现场打扫得干干净净,沿途和卸货地点也没有留下半点儿蛛丝马迹。
随后,赵宗彪将几千斤白炭,委托赵星、赵黄等,让他们分批次一一零打碎敲卖了出去,人不知鬼不觉。
林站的人高兴得过了头,过了好长的时间才发现那些战利品给弄丢了。他们当然首先就怀疑是赵家庄的人偷了。他们报了案,会同派出所的人雄赳赳气昂昂到赵家庄来调查取证。
赵宗彪要他们拿证据,他们拿不出,说只是怀疑。赵宗彪就说,怀疑不等于事实,那我还怀疑是你们哥儿几个私分了,在这儿贼喊捉贼呢。
林站的人有口莫辩,急火攻心。派出所的干警干瞪眼,爱莫能助。
这下轮到李得成等不干了,说不管你们信不信,我们那些炭真是帮移民户运的,你们还没有调查清楚,还没有定案,就弄丢了,一定要有个说法。林站的人只有虚与周旋,说我们这不正在调查吗?
最后把皮扯到了乡政府,赵维明镜似的,晓得这一定是他的小老虎幺幺的杰作,在林站的仓库里把几千斤白炭偷走,谁还有这么大的胆子啊?赵维就把林站的人狠狠训了一顿,说你们到底是干什么吃的,没收的东西还没有定案哪能不妥善保管好?你们这是对工作极不负责任的表现,对老百姓的利益的一种漠视。责成派出所尽快调查,让赵家庄的人有一点耐心,等调查结果。
第二百六十七章 “普九”的闹剧(上)
第二百六十七章“普九”的闹剧(上)
自从公元一九九零年以来,中国全国上下,大江南北,响应中央最高层的号召,实施浩大的劳民伤财的“普九”面子工程。像中国以前做的和现在做的(不知将来还会不会做)许许多多事情一样,这是一个标标准准的花架子,形式主义,自欺欺人之举(貌似那些国家专设的统计、宣传媒体啥的,每天就陶醉在虚假的数字游戏之中,乐此不疲。既玩弄领导,玩弄受众,也玩弄自个儿)。
对那许许多多的似是而非的事情,也或许最高层起初的意愿是美好的,反正到了最基层,也就是要真正落实的地方,就变了样儿,变了味儿,成了一出出十足的啼笑皆非的闹剧。(唉,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类似的闹剧似乎太多了,时至今日,一直没有停止上演。)
关于“普九”,赵家庄、张家寨是所谓全国一盘棋中的一颗小小棋子儿,自然也要跟着动。这个运动,涉及千家万户的老百姓,涉及千千万万的基层小干部,更多的是涉及星罗棋布的学校里的那些营养不良的老师们和穿着破烂的学生娃娃们。
说起“普九”,好些当事人至今还心有余悸,还感触良多,但仔细想想,落下实来,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建设,二是软件建设。按照要求,政府方面负责硬件,如配合学校发动学生入学,提供适当的经费,但更多的是拿政策,瞎指挥。
学校方面那是既要负责硬件建设又要负责软件建设,真够麻烦的啊!那位说,谁让你是学校,而不是国会!不是说上面一句话,下面跑死马吗?
而说起软件建设,老师们过后表示,那真是整死人。除了学校领导层面需整理大量的档案外,更多的需要是教师们的业务档案。先是要求老师们将近三年来的教学业务档案整理出来,装订成一本书,后来改为一年一装,再后来变为一学期一装。学校还为此专门购置了大型文件柜(名曰“普九专柜”),装订机啥的,用来安置、装定这些狗屁用没有的档案。你现在若有兴趣到任何一个学校去看看,说不定那些档案还在,自然是被虫蛀得稀烂了。
大大小小的学校还要配齐所有教学设施、设备,如远程教育,实验室、图书室、广播室等等等等不一而足。据老师们介绍,光给那些紧急调配进来的图书编号,就折腾了老师们个把星期。
那些营养不良的先生们那个时候那是起五更睡半夜呀,赶那层出不穷的怎么也赶不完的材料,什么政治学习记录呀、学生成绩记录呀、与优生、差生的谈话记录呀、家纺记录呀等等,上不上课,那倒是在其次了。
这样整人,大家烦了,就找校长诉苦,说这样没完没了的搞,我们这些教书匠实在是受不了了呀。
校长说我跟大家的心情一样,也不想这样哟,可是我说了管用吗?这上级说了,“普九”是政治任务,你敢打马虎眼儿吗?
只要是一个中国人,谁不怕搞运动?尤其是政治运动。只好屁颠儿屁颠儿的又去赶,紧赶慢赶,直到腰酸背痛腿抽筋,直到耳聋眼花,直到吐血而亡。
“普九”硬性指标中,还是先说学生数吧。那时好像是要求初中入学率百分之九十五或更高,小学入学率百分之百,实际上差了不知多少。怎么办呢?滥竽充数吧,全民造假吧。这方面,聪明的中国人有的是经验,有的是办法!这也是形势给逼的。上面、下面还都心照不宣,自得其乐。不知最后是为了蒙谁?蒙发达国家么?蒙帝国主义么?蒙联合国么……
好一个精神胜利法啊,伟大的中国人民想象力就是丰富啊,那简直是无所不能啊!
反正上面说了,差的学生,差一个发动一个,一个也不能少!新中国的儿童,那是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崭新的一代,那是幸福的儿童,都要接受九年义务教育,都要接受什么什么的阳光雨露。结果只有一个,达标,不达标也要达标。(不禁让人想起,文革时期的一句响亮的口号: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不知没有条件怎么上啊。无非是快活嘴巴皮子,无非是精神胜利法……)
于是乎,老师们爬山涉水,忍饥挨渴,苦口婆心去发动,去讲老调重弹的那些大道理,有时候还怄气,还要倒贴。因为学校是把发动学生的任务搭配到每一个老师名下的,完成任务与否,是要和工资奖金挂钩的。
有钉子户鼓吹“读书无用论”,硬是不让儿子、女儿上学堂,那就还要请政府或派出所高调出面了。还有不在家,如打工去了的,就四处找人脑壳凑数。
本县实在找不着人了,还不辞辛劳到外县去找。那时候,普天之下,一个阵候,到时候,他那边差人了,你这边又可以帮忙。好在检查验收时,县与县之间时间是错开了的。否则,不知这些聪明的人们又当如何了!
有这样一个经典幽默,忙中出错,县里的普九专班到张家寨小学校清点人头时,还清出多的来了。入学率当然就超过了百分之百,真是无奇不有啊。不过,也可能只有在中国才会产生这样的人间奇迹吧,这也算是一个中国特色吧……
说起硬件建设,还有就是要把学校建成周边最好的建筑,建成花园式的学校,人见人爱的学校。好像还提出了什么“三新四化”等等的口号。一时新建校舍,打造围墙,硬化道路,培植花园等等,喧嚣忙乱,不一而足。
但这一切,光用嘴喊是喊不出来的,每一项建设都是要钱的,还要大把大把的钞票。学校是清水衙门,依靠的是上级主管部门拨款,哪来的钱?政府方面就说,举全村之力普九,举全乡之力普九,举全县之力普九。政府拿一部分以后,就要求学校各自为阵,向四处借债或先建设后付账。
有学校的校长当校长当烦了,见势不妙,见风使舵,急流勇退。像赵家庄的高校长,就提前退休了,不去管那些淡鸡芭破事儿了,坐在高山观虎斗,站在桥头看水流,悠哉游哉,游哉悠哉。赵宗彪以为,高校长不失为一位智者。
赵宗彪和李得成在乡里开了会,回到村里的小学校,和新校长商量“普九”事宜。其时,这两个人对上级精神的解读又不一样了。李得成认为,一切我们要听上面的,这是一次机遇,学校应该按照上级的要求,不折不扣的加大校园建设的步伐,加快发展。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赵宗彪认为,不要听上面叽叽喳喳的,不要看他们吼得凶,我们不要好大喜功,自己有好大的能力就办好大的事情,更不要寅吃卯粮,捅个窟窿了谁来给你补?先不要着急,看一看再说。不过,修一修桌椅板凳、发动学生之类的事情,村里倒是可以配合的。
新校长倒想按照赵宗彪说的办,可上级催得紧,那简直是催命啊,还隔三差五的来检查。急得上火,口舌生疮,他不得不做出一些姿态来。
学校要清点学生人头了,赵宗彪让李德财的几个娃娃到学校来报到,那时学校还管饭呢(中学不仅管饭还管铺睡)。李得成和小学校的老师们赶紧一家一户发动学生入学。
赵宗彪也带领村民偷工减料的象征性的参加一些学校的义务劳动。而李得成是实打实的干,算是对这么大的运动的一个认识吧。他历来对搞运动情有独钟,属于蛮上劲儿的那种。
在硬件建设方面,小学校把墙壁粉刷一新,建了一个水泥球场,硬化了道路,加修了围墙,添置了桌凳,窗户全部装上了玻璃,教师宿舍装成套件,天花板也安上了……
林林总总,都是鸡儿身上的肉,盘算一下,已经是债台高筑了。
上级来看了,认为赵家庄小学校硬件建设力度不够,属于修修补补那一类的把戏,要有大动作,要有大作为。校长找村干部诉苦。赵宗彪说你找你们教育站啊,找我们做什么?
那位说,就是教育站让我找你们的,说分级办学,分级管理,村里的学校由村里负责,乡里只负责乡中学,不管我们小学。乡干部也来说,你们村里应该有一些动作了,这么大的运动,你们村里没有什么作为,这怎么说也说不过去吧!
这可苦了赵宗彪和李得成,尤其是李得成,因为这涉及到要命的金钱。文钱逼倒英雄汉,金钱不是万能的,可是,没有钱那是万万不能的啊!
赵宗彪提议,要不,我和李得成书记私人给你们学校借一点钱,修一个厕所吧。李得成表示,我也想啊,可手里实在拿不出钱来。
“你当书记的要带头呢,实在没有,还可以找你的女儿要啊,水往急处流嘛。”赵宗彪撺掇。
没有办法,他们一人给学校借了万把块,学校再自己打一部分主意,把厕所修建了,算是为“普九”作了一次贡献吧。
因为是自己治下的学校,这笔钱,两个村里的小领导也不好找学校讨得,只要学校校长给他们开了个欠条,直到若干年后,所有“普九”债务全转给了政府方面,他们才最后一批得到。
第二百六十八章 “普九”的闹剧
第二百六十八章“普九”的闹剧
这赵宗彪给村里小学校借钱的事,很快就在张家寨周边的村村寨寨传开了,都说他有厂子、有公司,又做了生意多年,钱多得用麻袋装,一时传得神乎其神。那些被“普九”逼得嗷嗷叫的校长们便纷纷来找他借钱,说即使高利贷也要。这都是上级逼的,都是形式逼的,都是形势逼的哟!有什么办法呢?
对那些借钱的人,赵宗彪大都不去理会,说你们不要听别人瞎嚼蛆,自己根本没有钱,给本村的小学校借钱,那是情非得已,还是找人凑的;再说了,我即使有钱,也要做生意,哪有给你们瞎折腾的钱啊!如那些兴冲冲而来的校长们闹了个大无趣。可是,任何人他都可以拒绝,他却无法拒绝乡里初中的吴校长,因为他们曾经在赵家庄小学校一起战斗过,算一个战壕里的战友吧,还是在文革时期共过患难的那种。
吴校长态度也诚恳,说这一次,我嗓子都急冒烟儿了,老伙计一定要拉兄弟一把呀,不是,逃不出来啊。至于利息,那肯定好商量,我们之间谁跟谁啊!
赵宗彪问他,到时候你拿什么还我呢?
吴校长剀切的回答:“上级说了,先借债,‘普九’一结束,由政府买单。退一万步说,即或有什么问题,不还有兄弟在吗?我的学校不是还在吗?这点,老兄大可放一百二十个宽心好了。”
金额是十万,利息是每月一千,一月一到,连本带利重新打欠条,高利贷呀。赵宗彪考虑的是国家的钱,不赚白不赚。
这个轰轰烈烈的“普九”运动,三年为一个阶段。先是创建阶段,接着是乡里检查,县里验收,地区验收,省里验收。来来去去,反复折腾,把那些小干部们和学校忙得够呛,生怕什么地方出了纰漏,而影响了“普九”大局。
俗话说,大官好见,小官难逃。其实越是上级的检查,越松,越是下级,越具体,越顶真,当然也越恼火。那是步步到,点点落啊,一点雨,一点湿啊。大到校园建设,小到课表编排,都要实打实的查看。
更有甚者,地区的“普九”验收团来到张家寨初中的时候,为示慎重,学校组织师生夹道欢迎,鼓掌高呼:“欢迎,欢迎,热烈欢迎!”鸣炮奏乐。让地区来的那个年长的督学很有些不爽,说你们何必搞这么大的阵势,我又不是蒋委员长!县里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就带有几分谄媚的解释,这里是土家族,大家很有几分好客呢……
因为有长长的车队,有好多好多大大小小的领导,师生们就很兴奋,很紧张,都挤到二楼走道上看西洋景。当吃中饭了,也没有吃,因为要一遍又一遍的搞清洁大扫除,有的学生甚至连早饭也没有吃,有一个女生,许是饿晕了,终于从走道上一头栽了下来,不治而亡。
家长找到学校闹,学校方面说,这是“普九”期间出现的事,算一个小小的插曲吧,这全天下还有比“普九”更大的事情吗?说得那个家长云里雾里,事情只好不了了之。(若是时下,出了这样的事,学校一定会吃不了兜着走。)
地区督学认为学校安全工作没有做好,饭也没有吃,就气呼呼的走了。根本没有到赵家庄小学校来看一眼。
可上级又说了,这次地区的领导没有到,不等于下次省里的验收团也不会到,还是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继续备战,迎接省检。
省里来的最大的官是省装备处的一个什么处长,三十多岁,很和气,也许是在省城呆得久了点,省城里像他这样的官,那是多如牛毛啊!他到张家寨初中,只看了看实验室和图书室,表示满意。前后不到十分钟,办公室也没有到,对辛辛苦苦构建了几年的所谓硬件、软件看也没看一眼,更没有看那些花样翻新、美轮美奂的展品,甚至连茶水也没有喝一杯。
可上级依然警告,让大家继续戒备,迎接国家的检查或那些上级部门的复查什么的。当然,那些小干部们以及学校的老师们就继续紧张。
可是国检不是每个学校都到,是抽签的,根本没有到张家寨那一带来。把老师们又白忙活了一场。可怜可悲的小人物哟!
轰轰烈烈的普九闹剧终于结束了,债主们纷纷揣着欠条找那些学校的校长要钱。张家寨一个小小的初中就欠了百把万,决不是诳语。这可苦了那些学校的校长,一边给债主巴巴的说好话,一边找上级告急。
国家为“普九”拨款,那是有计划的。只是全国这么大的缺口,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解决,得分期分批。地方政府也就只有水往急处流,先给那些最顶急的,如那些包工头在外面赊的钢筋、水泥、玻璃款之类。
乡政府主管领导就一次次把这些债主们,召集到政府来开会协调,让大家稍安勿躁,稍安勿躁,陪上笑脸,好言相劝。
在吴校长和赵维的关照下,定还款计划时,计划里每次都给赵宗彪安排了一点点儿。可赵宗彪不要,说你们怎么像挤马奶呀,要就一马上!有政府方面的财务人员找到赵宗彪,有些不好意思的说,国家只承认实际欠款,不承认利息呢,你……
赵宗彪反驳:“我这里注明了是利息吗?”他和吴校长有话在先,所以说话底气壮。干部们明明知道这里面有猫腻,也不好深究,好在不要他们私人出得一分钱。
吴校长仗着和赵宗彪是老朋友,在利息问题上又帮了赵宗彪的忙,对他就显得有些大大咧咧,加上政府方面有文件,说“普九”债务与学校无关。可赵宗彪表示,我当初是对你老吴的人,才借的钱,我不找什么政府,只找你,只要你还干一天这个中学的校长。
拖了几次,赵宗彪发脾气了。吴校长知道赵宗彪来硬的了,这个人的功夫他是知道的,那次对付秦晓芸,让他记忆犹新,不寒而栗。还不起钱,又不敢与他抗衡,吴校长就按赵宗彪说的,辞了职,干脆撒手不管了。
新上任的校长是个青年人,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吧,他对赵宗彪说,第一,“普九”债务,政府已经接管了,你应该拿着欠条去找政府;第二,我又没有在你手里借过钱,你硬是要找,硬是急着要钱,还是去找当事人吧……
赵宗彪大怒,指着欠条上的公章说,你不当这个鸡芭校长,我当然不会找你,这个公章你总会认得吧,是你们学校的吧,你是这个庙里的一个方丈吧?我没有道理找一个辞职了的校长!
新校长表示,你一定要找我,我也没有办法,一分钱也没有!赵宗彪气急,给他把办公桌也掀了,热水瓶也砸了,只差动手。
当然,这期间,阮书记、赵维都劝过赵宗彪,说你一个干部应该有点觉悟,有点认识嘛。可赵宗彪一概不买账,说我给赵家庄小学校借的钱,没有逼你们,就算对人了,就算一个村干部的觉悟了。现在,说破大天,就一个字“钱”,就两个字“还钱”。
家里的人也埋怨他不该轻信吴校长,而把钱借给他。当初还不是想那一点利息,现在倒好了,只怕连本金也玩完儿了。你聪明了一辈子,们想到这回阴沟里翻了船……
急火攻心,赵宗彪在学校放星期以后又去找那个校长,未果。这天,学校没有了学生,他一不做二不休,用一把大锁把学校的很气派很张扬的大门锁了,并放下狠话:谁要是砸我的锁,我就砸他的人。
经过“普九”以后,学校的硬件建设创建到了很高的程度,学校实行的是全封闭式的管理。这校门一锁,老师们进出无门了,一个个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纷纷找校长发脾气。
没有办法,校长翻围墙去找政府。他认为打电话,人家不一定理他。看着校长吃力的翻围墙,很滑稽很尴尬,让老师们又觉得很不落忍,对这个年轻的校长又有了几分同情之心。
派出所的人奉命规劝,赵宗彪却表示,你们给我把钱要到了,我自然把门打开。
派出所的干警说,这是两回事,你锁门就是不对。
赵宗彪表示,我也知道不对,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我把账要到了,随你们怎么处理,我都认了!
乡政府、乡财政所、乡教育站找赵宗彪协商。赵宗彪坚持一日不还钱,就一日不开门,任他们软硬兼施,就是不松口。对方又提出利息的问题,赵宗彪也不与他们多说,只强调一定要按欠条兑现。
僵持了一天多的时间,星期天下午,学生到校了,进不了校门,纷纷在街上游荡,惹得社会上的人来看学校的笑话,还有家长在校门外骂骂咧咧。
事情紧急,反馈到县政府、县财政局、县教育局,几个方面,紧急磋商,秘密给赵宗彪把账结了,并且表示这种事情,下不为例,若再有人胆敢锁学校的门,先给我抓起来再说。
赵宗彪用独特的方式,把自己的钱要到了,当然没有对外宣传。那些债主再也没有人敢锁学校的门了,虽说后来历经好多年,大都陆陆续续把钱要到了手,先前谈好的利息却告吹了。他们一个个垂头丧气,说没有赵宗彪运气好。
赵宗彪和李得成给小学校借的那一笔钱,若干年后,才弄到手。
第二百六十八章竞选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加快,随着经济的大繁荣、大发展,中国的政治改革也提上了领导们的议事日程,艰难而缓慢的启动。其具体形式是由下而上,那位说,下面总没有上层那么复杂、诡秘吧。而下层民主政治的实现,首先体现在村级民主选举上。
张家寨乡政府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先确定了各个自然村的村长候选人,然后由村民无记名投票。赵家庄的候选人在人们的意料之中,是村书记李得成和代理村长赵宗彪,不过,乡政府的领导也说了,村民还可以另提名。只是,大家想去想来,貌似也提不出个别的什么人选来。
围绕赵宗彪的提名,乡政府还有一些顾忌。因为他在与电力公司的扯皮上,在与林站的白炭纠纷上,尤其是为“普九”债务锁了初中学校的校门,这些事情都让乡政府的领导很不爽,包括阮书记和赵维乡长。可以说,他根本不买乡领导的账,加上他平时得罪政府的人也不算少,这样的关键时刻,自然免不了给他上一点儿眼药。
但乡政府的主要领导们也不得不考虑,在赵家庄这个地方,若让李得成一手遮天,说不定又要弄出一些什么事情出来,这以前出的事情还少吗?赵宗彪这个人又确实能干,还是远近的名人,是乡镇企业家,说不定他还真能带领赵家庄的人早日致富呢。所以几经反复,权衡利弊,最后还是提了他。让他跟李得成竞争一下吧,有竞争才有进步。乡政府的领导们也充分相信赵家庄的老百姓的眼光,尊重他们自己的选择,再说,这本来就是他们自己的事情呢!
选举公告包括候选人的名单在大街小巷、房头屋宇,用大红纸公示出来以后,人们奔走相告,街谈巷议。在张家寨,在赵家庄,还是掀起了不大不小的波澜,这毕竟是第一次民主选举。李得成和赵宗彪自然也不会闲着,当然要有所动作,要为自己拉票。
小小的赵家庄,方圆不过百里,人口不足三千,只有五个村民小组,活动空间相对较小,候选人花精力拉票不会太费劲儿。一小组的人大多在赵宗彪的厂子里打工,赵宗彪与他的这些员工早不看见晚看见,还可以施小恩小惠,有先天的优势。李得成觉得在本组的地盘上争不过赵宗彪,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其他几个村民小组。
他和老婆胡丽琼挨家挨户到,笑口常开,插科打诨,攀亲道故,嘘寒问暖,还帮人家干活呢。真像太阳从西边儿出来了,换了个人样。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得罪过的人,不惜给人家说了几大箩筐的赔情的话;对那些困难户更是关心备至,并一一许诺,若此次顺利当选,该当如何如何……
赵宗彪稳坐钓鱼台,不出马,他先是在自己厂子里做文章。让自己厂子的人这几天勤便点儿回去,帮着做做周边村民的工作。包括在张家寨的几个企业里的姓赵的,还包括钱四海等,让他们抓住每一个机会,向赵家庄的村民广泛宣传自己的政绩、规划。
要他们历数李得成当干部以来做的那些坏事、蠢事,如运动期间整人,把药材厂办垮了,种烤烟、种黄姜亏得血本无归等等。说得越严重越好,让大家痛恨他,厌恶他,可怜而不同情他,最后抛弃他。
几天过后,赵宗彪通过自己的人反馈回来的信息,貌似不大妙。因为李得成两口子那是身先士卒,亲力亲为,大家都是乡亲,这不看僧面看佛面,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哪有不买账的;还有他赵宗彪现在是赵家庄的首富了,且富得流油,有些村民有隐隐的仇富心理,从逆反的心理考虑问题,并不怎么支持他。
谭妙芸把这个情况打电话告诉了儿子们,儿子们建议,既然情况有些吃紧,咱们不管他了不行啊,不选了不行啊,一个小小的村长有个什么干头!好好把生意做好就行了。
赵宗彪不以为然,说既然成了候选人,那就一定要选上。这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这是一个脸面问题。何况现在的形势发展很快,眼见得村长权利大着呢。你想开发一个什么项目,不也需要村里支持吗?清江开发,我们赵家庄有多少资源可以利用哦!
父亲志在必得,儿子们就建议,那就出一点血吧。赵宗彪夫妇接受儿子们的建议,每户秘密派发了二百元的红包,作为投票的回报。
赵宗彪发红包的事,被李得成知道后,到乡政府告了他一状。说赵家庄的候选人赵宗彪,违背选举法,采用不正当竞争,玩贿选,是曹锟一路的货色。
阮书记笑着说:“这都哪跟哪啊,没有那么严重吧……你是一个聪明人,何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给村民一点好处啊?”
李得成气呼呼的说:“既然领导都这样说,那我选不上算了……我种黄姜亏得要当短裤儿了,哪里还有那个钱行贿啊!”
小学校拉了横幅,刷了标语,插了彩旗,还设立了专门的投票区,赵家庄村民选举大会如期召开。乡政府来了十几个领导,县里也来人视察,还有媒体方面的人。气氛热烈,场面壮观。村民扶老携幼,家里不留一个人,貌似比任何一次会议来的人都多,还一个个表情端庄严肃,人模狗样,幻想着自己是真正的主人了。
赵维学习了有关村级民主选举的相关文件后,阮书记作报告,他讲了一些诸如推进民主进程,充分显示村民的民主权利之类的大道理后,主持人又简单介绍了一下两个候选人的情况,就让两个人分别做现场竞选发言。
李得成是多年的干部,很擅长讲话,声音也富有感染力。他首先鞠躬鼓掌,对乡政府提议他为候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然后他讲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讲赵家庄的巨大变化,讲和谐社会的光明前景,讲民主政治的无比美好。
再接着回顾自己这么些年来的干部生涯,主要讲自己做的好事,如修公路、架电线、捉人犯、办沼气等等,而把自己几十年来跟着形势走,好心办的一些坏事一笔带过,如文革时期,犯的那些荒唐事儿。
他最后提出,若果赵家庄的父老乡亲这次选择了他李得成,他一定用有生之年的全部心力,带领全村的老百姓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大力构建文化设施,加强村级文明建设。加强安全、卫生意识,加强计划生育工作,少生、快富、多植树……和谐村民关系,把赵家庄村建成全乡、全县一流的模范村……
赵宗彪哪怕文化底子比李得成还深厚一些,读的书比李得成多得多,考虑问题也比他深刻全面,但他不属于能说会道的那一类人,这大概就叫讷于言而敏于行吧。他简直还有一点腼腆,把个谭妙芸急得在台下眼巴巴看着丈夫,双手互绞,团团转。
但赵宗彪舌头在上下唇游走一阵以后,看看领导和村民,微微一笑,慢慢开讲。他和李得成讲的风格不一样,他讲的很实在。
他说,我们赵家庄山好水好,公路通畅,又倚靠美丽的清江,是一个好地方啊。近期,清江公司有可能要在我们村里建旅游度假村,这是千百年难得一遇的大好机会哟。之前,我的两个兄弟赵宗智、赵宗信已经与他们有所接触,我不久就要到省城去,争取这个项目。菩萨保佑,若成功,那我们的赵家庄就不是一个村了,而是一个镇,还是一个繁华的大集镇。
若你们信得过我老哥,投老哥我一票,我一定让你们大家像我一样,富裕,当大款!言行一致,决不说空话!呵呵,完了。
听了赵宗彪的发言,有人很振奋,有人也表示怀疑。从他们的表情,也可以猜测他们会把那神圣的一票投给谁。
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哪怕李得成做了很多的坏事,说的尽是些空话、废话,还是有不少的人相信他。也许是他和胡丽琼的游说起了一定的作用,也许是他的干部生涯余威尚在,也许是逆反心理,也许什么都不是。
赵宗彪争强好胜,富得流油,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包括那些拿了他的红包,却去向李得成告密,还是暗自决定要投李得成的票的人。
在村民投票的时候,赵宗彪默默的抽着旱烟,看着小学校的环境出神。李得成盯着每一个投票的人,根据他们的表情,判断他们把手中的神圣一票,都投给了谁。最紧张的应该还是谭妙芸和胡丽琼,他们都希望自己的丈夫获胜,所以眼睛一直没有离开过投票箱,表情有些怪异。
在场子里奔忙的还有一些人,如黄赵、赵黄和几个姓赵的小辈儿,他们在为小老虎幺幺造势,高声询问身边的人投了小老虎幺幺的票没有。李得成方面的人,活动就显得隐秘一些,是秘密打探,暗自叮嘱。
赵彩霞被胡丽琼扶着,颤巍巍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