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绍出兵平定青州的黄巾贼。

    袁斌方面众人早早接到消息,都认为这是个发展自己势力的大好机会,劝袁斌向袁绍讨令前往青州讨伐黄巾。这也与袁斌当初定下的据青州以平天下的目标相吻合。

    第一卷 初入三国 第八章

    冀州邺城袁绍的钜鹿侯府中。

    袁斌抢先言道:“父亲,区区黄巾贼何足挂怀,孩儿愿为父亲分忧,只需一万兵马即可扫平青州。”

    郭图见状,忙使劲捅了袁谭一下。袁谭道:“父亲,孩儿身居长子之位,却不曾为父亲分忧,反到是诸位贤弟表现颇佳,孩儿深感惭愧。望父亲给孩儿一个表现的机会。”

    袁熙、袁尚见状,暗恨他们抢先说了,也急忙上前表态愿前往青州剿灭黄巾余孽。

    袁绍仔细的望着几个儿子都争着要去青州,也不知道要派谁去,单手扶头双眉紧皱,沉吟不已。

    袁斌见此,上前一步道:“父亲,您不是早有经营并、青、幽其余三州之心吗,依孩儿之见,不如趁此良机,以平定黄巾贼之名,入主三州。孩儿去青州平叛,大哥可去并州讨伐黑山贼,父亲与二哥、三哥经营冀、幽两州,如何?”

    袁绍听闻此言,目露赞赏,朝袁斌点点头,笑道:“好,就这么办,你们各自去挑选一万兵马,并自己找与自己相合的将领,回头把名字报予我知,去吧。”

    “多谢父亲”听袁绍如此说,四人躬身施礼,齐声说道。然后各自快步走出大厅。

    袁谭、袁熙、袁尚三人虽非一母所生,但从小一齐长大,虽互相争斗,但更排斥新来袁斌。而且最近袁斌锋芒毕露,大抢风头,倍受袁绍重视。三人遂很有默契的联手排挤袁斌。三人久在袁绍身边,自各也有一些文武做自己的班底,不像袁斌要去请那些投诚过来的人。

    三人将袁绍帐下的武将中除了保持中立的颜良、文丑,张合、高览、鞠义外挑了个一干二净,想让袁斌无将可用,知难而退。袁斌对于三人之心看得清清楚楚,只用自己的心腹及那些不被袁氏重用的人(如寒门出身的人,没有名气的人,投降过来的人等),再加上诚邀表弟高干加盟。

    袁绍怜袁斌身世,怕袁斌此次出征,稍有闪失,自己悔之不及。乃于亲卫之中,亲自挑选两千精锐重骑,加入袁斌的部曲,并拔给袁斌充足的钱粮。

    袁斌乃留许攸在邺城,将袁绍给予的钱粮一半交托许攸,并从部曲中挑选出两千人,让许攸严加训练,从中挑选组建“夜隼”,打探各方势力的情报。

    率领手下文武和精心挑选的一万人马,望青州而去。袁绍亲自于冀州治所--邺城东门外送行。

    袁谭三兄弟站在远处见袁斌带着杂七杂八的一群人上路,冷笑道:“这些人都是临时聚合到一起的,事缓则相亲,若事急则必定离散。我看老四这回要吃大亏了。”

    袁熙附和道:“大哥所言极是,袁斌虽是父亲所生,但到底是个庶出”

    话未说完,袁尚不乐意了,道:“二哥,你这是什么意思,庶出怎么了。”

    袁熙一时嘴快,忘了袁尚也是偏房所出。其母虽已扶正,但这是袁尚心中的忌讳。虽说是自己一时失口,但也拉不下面子道歉,忙拉着袁谭左言右顾,三人本就不和,袁谭报着看热闹的态度,暗中帮着袁熙与袁尚高声吵闹。

    且不说他们兄弟三人在那吵闹,袁斌以华雄为先锋、夏侯兰为副将,率两千重骑,相机剿灭沿途的黄巾贼寇。赵云率一千轻骑随后接应,袁斌率领着其余的步兵一边搜剿漏网、溃散的黄巾余孽,一边保护粮草辎重沿漳河东进。一路剿灭大小黄巾十余股。

    到高唐后渡过黄河,已深入青州腹地,放眼望去,焦土千里,荒无人烟。众人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武将们安排好人马扎营休息后,袁斌则带领众人寻了一个僻静的所在,展开商议。

    袁斌道:“诸位,如今汉室倾颓,j臣窃命,主上蒙尘。某不度德量力,欲用干戚以济世,如今以在青州境内,马上将要面对黄巾贼寇,诸位有何良策?”

    刘子惠上前言道:“主公,臣对兵事不熟,不敢虚言妄论,将军欲用干戚以济世,赵云等将军久经沙场必有克敌之策,不过臣以为,前者曹操出兵剿灭黄巾余孽,专以杀戮为能,反损兵折将,后抚为主,反而收得黄巾,以充实力,兖州之乱平定,曹操前车之鉴望主公鉴之。”

    袁斌知道刘子惠说的确是实话,刘子惠让他处理政务,文案还可以,碰上兵法韬略,他们的确是帮不上什么忙,转而望向赵云、华雄等人。

    赵云拱手道:“主公,此次奉旨前来平定青州之乱,如今非当年黄巾起义时的贼寇,大都非生而乐乱,百姓被裹与贼军之中,乃是无奈之举也,而非真心从贼。如大军围剿,彼恐夷灭,必并力死战。最终虽能平定,但损失亦会很大。兵法有云:‘攻城为下,攻心为上’,依云之见,不如徐喻以恩德,容其悔改,可不烦兵而定也。”

    夏侯兰道:“子龙之言,不敢苟同。我等初来此地,人地两生,素无恩信,如今强敌环侧,都盯向青州。我军粮草运输不便,迁延时日,对我军不利,不如对其施以霹雳手段,斩草除根,”

    华雄道:“主公若信得过元霸,给我五千兵马,必可扫平诸县,殄灭乱匪。”

    袁斌微笑安抚华雄道:“元霸勿急,待商议停当,定下一个稳妥的计策,出兵未迟。”转过头来看向李历。

    李历见袁斌看了过来,急忙道:“少将军不以臣等卑鄙,猥自枉屈,上门求教,臣等由是感激。臣以为,青州富庶之地,可以为基,冶山为铜,煮海为盐,此齐国九匡诸候之策。为今之计,应平贼以据青州。”

    袁斌道:“若要平贼,当用何策?”

    耿武(字文成)道:“赵云将军所言乃老成谋国之言(奇书网),需寻一德才兼备,于青州广有威信之人,前去劝降乱匪。”

    袁斌道:“文成之言,甚合我意。若遣人安抚贼寇,只是我等皆初到此地,此事需一熟悉青州,兼智勇双全之人才可。未有合适之人选啊!”

    关纯(字伯典)上前道:“主公,此间有一人,姓王名修,字叔治,北海营陵人也,与某素来交厚。昔日为青州牧焦和别驾,现于青州隐居,为人清直有威严,青州多受其恩惠,可以为使,待属下修下书信一封,遣人召他来此。”

    袁斌:“即如此,伯典可速召此人前来,与我相见,若果是人才,必当重用。”

    次日,袁斌整顿军马,前往青州治所―――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先收到兖州黄巾被灭的消息的臧霸、管亥等大股贼寇本就心中畏惧,闻朝廷大军至此,纷纷遁入山林,据险自守。袁斌派赵云、华雄率三千兵马为前部,四处扫荡小股黄巾贼,其自统大军随后进发。

    旬日,关纯领王修前来拜见袁斌。

    袁斌急忙出迎,长揖道:“唉呀,久闻先生大名,今日一见,足慰平生。”

    王修还礼道:“哪里,虚名何足挂齿。”

    “先生过谦了,还请先入内叙话。”袁斌将王修迎到屋里。

    “今袁斌奉朝廷旨意,前来平定青州,如今正为此事发愁,不知先生何以教我?”袁斌说道。

    王修道:“所谓黄巾乱匪,皆是大汉百姓,只因上有天灾,下有人祸,百姓走投无路,才沦为盗匪,将军当遣人安抚,使之还家,然后发放农具种子,使之劳作,则乱匪即成良民矣。”

    袁斌道:“还有一事,尚需与先生商议。如今百姓离散,田地荒芜,廪库空虚。先生有何高见,可安百姓,足衣食,丰府库,享太平?”

    王修道:“青州昔日乃富庶之地,今因战乱,才致荒芜,将军奉朝廷之命,统领青州,聚八方之英杰,奋四世之余烈,以振袁氏声威。青州之日之局面,始在黄巾,若黄巾平,则百姓安,百姓安,则税赋足,税赋足,则廪库实。然后将军可下榜求贤,委以州郡之任,以安青州之民望也。”

    袁斌急忙站起,长施一礼:“听公之言,如拨云见日,公有伊尹、吕望之才,承德愿早晚聆听先生教诲,今袁某奉旨牧守一方,先生何不相助于某,上可报国家,下无愧家门。”

    “少将军快快请起,山野之人,不敢当此大礼,承蒙不弃,修愿效犬马之劳。”王修感其诚挚,遂投入袁斌帐下。

    袁斌通过此与王修的谈话,接受了王修的建议,暂时定下了安抚贼寇,召募流民,深根固本,以守青州的策略。如此,袁斌方迈出了他称霸三国的第一步。

    第一卷 初入三国 第九章

    青州乃是齐鲁故地,孔子的故乡。此处气候适宜,田产丰富,本是大有可为之处,怎奈朝廷昏庸,官吏腐败,弄得天怒人怨,民不聊生。百姓们唯有揭竿而起,求一条活路。那些黄巾贼众皆是些平民百姓,但凡有一点办法,万不会为贼为盗。因此,袁斌反复告诫手下的武将,不可一味征剿,要抚为正招,剿为奇招。若有弃暗投明者,既往不咎,发放粮种衣物,可安心为民;若有冥顽不灵者,则坚决镇压。

    青州城阳郡境内的沂山上,这是黄巾军的一个巢岤。凶名在外的青州巨寇臧霸(字宣高)、管承正在一起唉声叹气。

    管承焦急道:“臧大哥,朝廷派人前来剿灭我等,好几股黄巾同道都被他们消灭了。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啊,得想办法找条出路。”

    臧霸没有回答管承,陷入了往昔的回忆中:“那年我才十八岁,父亲(臧戒)为泰山郡华县的狱掾,因秉公执法,阻挡太守私设刑狱,被太守关押起来,准备送到州府问罪。父亲与人为善,出事之后,前来探望、送行的有百余人。是自己年少气盛,与门下宾客数十人于押送路上埋伏,待父亲经过时,强行将父亲救了出来,然后一齐逃到东海,落草为寇。至今有十余年矣。我本也是良善之人,守法之家。全因朝廷无道,官吏横行,良善之人枉死,守法之家破败,百姓才揭竿而起,自救图存。倘若朝廷清正,官吏守法,百姓何置于此?如今不问青红皂白,派军前来剿灭我们,那我们血战到底,决不投降。”

    臧霸正在回忆间,手下前来禀报:山下一彪骑兵,约有三千人马,打“汉武卫校尉袁字”旗号。

    臧霸从回忆中惊醒,对管承道:“武卫校尉袁斌乃冀州牧袁绍四子,今派兵来取青州,听闻其一路剿灭黄巾无数,此军只有三千骑兵,必是其前部。”

    “大哥,现在该怎么办?不如我带一支人马前去挑战,以探虚实。”说着管承就要起身前去召集兵马。

    “沂山险要,朝廷大军远来人困马乏,兼且地形不熟,况皆是骑兵必不敢用兵攻我营寨,传令下去各处紧守险要,坚守不出,待想出万全之策,然后出兵不晚。” 臧霸挥手打断管承道

    正商议间,手下又来报,山下有个叫王修的,只待两个随从求见臧头领。

    臧霸思虑了一下道:“这王修曾担任过青州牧焦和的别驾,在青州也算的上是个清正廉洁的名士,只是在此时前来,莫非是来劝降?”

    “朝廷历次派大军前来征讨,那次不是誓要将我等斩尽杀绝,哪里会劝降,就是名震天下的‘三杰’(卢植、皇甫嵩、朱俊)当年攻打天、地、人三公将军(张角三兄弟)时,也从未劝降过,何况他人。这个王修前来,一定没安什么好心,不如先杀了他祭旗,再下山与官军厮杀。”

    “贤弟,不可鲁莽,先看其来意,区区三人还翻不了天,带他上来,看他有何话说。”遂命手下带王修上山。

    王修来到臧霸面前,对臧霸揖道:“见过臧头领。”

    臧霸微笑说道:“先生的大名,霸亦有耳闻,不知先生此来,有何指教?”

    王修道:“眼下局势,不需王修多言,今特来劝降。”

    管承怒道:“两军尚未交战,何降之有?腐儒出此不利之言,待我杀之祭旗。”说着拔出腰中佩剑就驾在了王修的项上。

    臧霸赶忙抓住管承的手臂道:“弟休得鲁莽,先生休怪。霸有一事不明,还望先生指教。”

    王修面对项上宝剑露出轻蔑的笑容道:“修岂是怕死之人,有话,头领请讲。”

    臧霸道:“山下官军,归何人统领?”

    “现归冀州牧钜鹿侯袁绍将军……”

    “袁绍也亲自来了?”臧霸、管承脸色一下子就变得苍白起来,管亥手中宝剑也缓缓的从王修脖子上放了下来。

    王修白了他一眼,接着道:“第四子武卫校尉袁斌少将军……”

    “可是讨董之时,降伏华雄的袁斌?”管承脸色又恢复了一丝红润。

    王修道:“此位头领好生性急,怎不让修把话说完?统军之人,既非袁绍将军,亦非袁斌少将军……”

    管承恶狠狠地再次高举手中宝剑骂道:“汝一腐儒,敢戏耍老子……”

    臧霸狠狠地瞪了管承一眼:“先收起宝剑!”

    管承委曲的收起佩剑小声嘀咕道:“这混蛋说话大喘气……”。

    “来者乃是袁斌少将军帐下心腹大将赵云赵子龙与华雄将军。”

    “嘶!”臧霸与管承倒抽了一口凉气。

    王修对他们的态度很满意,微笑着对臧霸问道:“敢问二位头领,头领与赵云、华雄二位将军相比,如何?”

    臧霸摇摇头,道:“不如也。”

    “那头领麾下壮士与赵云将军统领的官军相比,又如何?”

    “也不如也。” 臧霸苦笑着又摇摇头,自己的手下毕竟是山贼,虽然经过自己的训练,但目前时日尚短,效果不大。

    王修扭过头问管承道:“这位头领,臧头领平日待麾下如何?”

    管承哼了一声,不肖的瞪着王修道:“那还用问,恩若兄弟,亲如一家。”

    王修道:“即如此,臧头领愿意见他们妻离子散,一命呜呼吗?况袁少将军领大军正在赶来,到时围住山寨……”

    管承鄙视的看着王修:“我们自揭竿起义以来,早将生死置之度外,兵来将当水来土掩。我们继承天公将军遗志,死都不怕,还怕什么官军围剿?”

    王修摆了摆手,对臧霸言道:“臧头领生平我素知之,令尊执法公正,被j人陷害,头领幼年救父,以孝勇闻名予世,被逼无奈才屈身从贼,难道不想为自己平冤昭雪?”

    臧霸露出了苦涩的笑容道:“我等亦是好人家儿女,只因官吏如狼,苛政如虎,这才遁入山林,落草为寇。若能安享太平,有一餐饱饭,谁愿过这有今天没明天的日子。”

    “即然如此,我主袁少将军宅心仁厚,头领何不倒缚双手,以迎王师?我主必能为头领正名,何况以头领之才必得重用,将来封妻荫子不在话下。”

    “官军一路进剿,消灭黄巾数十余股,你们为何不宽恕他们?” 管承见臧霸有些意动,急忙质问王修道。

    王修道:“头领有所不知,我主先前派人招降,怎奈他们死不悔改,拒不投降,我主无奈,方才出兵剿灭。”

    臧霸毅然道:“即已如此,某愿降。”

    管承连忙劝阻道:“大哥,不可啊,官军素无信义,如果出降,就成了肉在砧板,任人宰割了。”

    臧霸道:“不,王修先生的为人,我信得过,连他也称赞的人,一定与众不同,我也很想见他一面。我意已决,出降!”

    管承怒极反笑道:“哈,大哥,你宁听从这腐儒之言,弃弟兄们而不顾。你要是投降,我自率本部人马,别投他处。”

    “头领深明大义,王修佩服。”说着对臧霸深施一礼。

    臧霸无奈的摇了摇头道:“贤弟,人各有志。你不愿随我一起归顺官军,为兄也不强求,前面大军拦路,你从后山小道走吧。”

    管承走后,臧霸收拾粮草、军械,派人搬下山去,放火烧了山寨,自缚双手,到赵云营前投降,赵云亲解其缚,将其归在本部。

    袁斌称赞臧霸:“我得宣高如虎添翼”厚赏臧霸,并为其正名,乃命臧霸仍统旧部。臧霸感动非常,遂对袁斌发誓效忠。

    如此一来,一边是赵云、华雄率大军征剿,一边是王修、臧霸四处游说,大半黄巾贼都投降了,袁斌派人挑选出一些翻山越岭,善于奔走的人,单成一军,命黄巾头领臧霸统领、操练。

    初平四年秋(公元192年7月),袁斌花费了三个月的时间,或剿或抚,青州全境再无黄巾乱党,只有一小部分如管承之辈,被逼无奈趁机逃到了海岛之上,沦为了海盗。

    由于战乱,世家大族或死于战乱,或逃亡他郡,青州的土地大部分都成了无主的荒地,袁斌在众幕僚的帮助下,将黄巾军中的老弱之众散布于乡间,从事耕种事宜,自备耕牛、种子的百姓,在收获之后将所收粮食的四成交与袁斌,以偿农田使用之费用;而租借官府提供的耕牛和种子的百姓,在收获之后,将所收粮食的五成交与袁斌(曹操的屯田是不借官府耕牛的交七成,借了官府耕牛的交八成,黑啊)。为此,袁斌派人从冀州调来了大量的粮种及耕牛,租给他们使用。而剩下的青壮之民,共计三十余万,袁斌命赵云、华雄和高干从中挑选出家世清白,性情朴实的人,共计十万人,将他们编为正规军。其余的则做为地方部队,散布于青州屯田,名曰“军屯”。秋收时,地方部队留七成,其余三成上缴官府,以备不时之需。

    青州叛乱时,北海太守孔融曾逃往他郡躲避战祸,如今青州平定,他回到了北海,以孔家身为青州大族为名,大肆圈占土地,不但侵占无主的荒地,就连官府分配给百姓的田地也要侵占。

    孔融对管家道:“把占来的田地,分成两份,大的一份交给青州牧袁斌,小的一份我们自己留下。”

    管家对孔融拍马道:“老爷不愧是圣人之后,有乃祖礼让之风,小时候让梨,现在又让地。”

    孔融心想:“不用自己本钱得来的东西,当然可以让一下,这样才能博个好名声,要是我自己的东西,我才不让。”

    袁斌正在州府中听取李历汇报青州本季的收支情况,手下来报:启禀大人,外面有百姓前来告状,告北海太守孔融大人侵占他们的田地。

    李历奇道:“不会吧,孔太守乃当今名士,天下闻名,怎会做此有辱祖风之事?”

    袁斌道:“此事决非空岤来风,可先派人察探一下。”

    袁斌还未派人去察探,孔府的管家就找上门来。他拿出一叠地契,道:“州牧大人,这是我家老爷的一点心意,还请州牧大人笑纳。”

    袁斌看着这厚厚的一叠地契,心中大怒,骂道:“老匹夫,如此无耻,还自称圣人之后,竟做此禽兽之事,此事不用查了,夏侯兰,传我将令:亲卫全体集合。”

    袁斌将孔府管家押入监牢,亲自带兵包围了孔府。

    孔融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忙登上府内修筑的望台,见袁斌全副武装,带兵包围了自己的府邸。孔融道:“袁大人,这是何意,下官并没有得罪大人的地方,莫非是嫌文举送的礼轻了?”

    袁斌骂道:“孔融匹夫,枉称圣人之后,竟敢无视律法,肆意侵吞田地。”

    孔融这才明白,袁斌是来兴师问罪的。

    孔融道:“袁大人,你也是世家大族,何必为了几个贱民,伤了你我的和气。孟子曰‘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区区几个贱民,我占了他们的土地,他们完全可以租种我的土地,到时候给我交租就成了。”

    袁斌心想:“你跟我说《孟子》,那咱们就谈谈孟子。”对孔融道:“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百姓才是国家的基础,只有百姓安定,国家才能强盛。而你侵占百姓土地,让百姓沦为流民,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的因素。你官居郡守,享用朝廷发放的俸禄,不必劳作,如此还不知足,竟敢无视汉律及本将军定下的条例,侵占有主田地,罪在不赦。”

    孔融的部将宗宝在旁,张弓搭箭,想要射死袁斌。赵云见状,骂道:“匹夫休放冷箭!”抬手一箭,射死宗宝。

    袁斌派人撞开孔府大门,抓住了孔融,孔融跪在地上连声求饶。

    袁斌派兵抄了孔融的家,毕竟孔融是名士,圣人后裔,杀其易得绝贤之嗣之名,遂将他赶出青州,把他侵占的土地还给百姓,并将财产收归青州府库,将此事向袁绍禀告。青州之乱,世族大户所剩无几,如今返回的几家也小心翼翼,不敢行吞没土地之举,轻易触犯律法。孔融逃到兖州,投奔曹操去了。而曹操现在虽身为州牧,但没有什么声名,如今孔融这样的士人名流来投,他大喜过望,忙厚待之。而孔融得到曹操的庇护后,公开写文章痛骂袁绍,袁斌。袁绍派人送信给曹操,想让他把孔融杀掉,曹操以孔融为名士,杀之失人心为由,回绝了袁绍。

    第一卷 初入三国 第十章

    青州的治所在临淄(今山东淄博),原辖平原郡、东莱郡、济南国、乐安国、北海国、齐国等六郡国六十五县,其中大部分的官吏在黄巾之乱时都或死或逃,若大个青州,在任的官员不足百分之三十。而平原、乐安、北海的宗室们也都死于战乱,封国没人继承人,自动废除。因此,青州只有郡,没有国了。而青州又因官吏短缺,造成民政混乱,百姓无人管理。

    虽然袁斌临时成立了以王修、刘子惠为首的文官体系,发放种子粮食、农业器具,但是想重新统计各项数据,整顿青州事务,还是缺少人才,而且以赵云、华雄、臧霸为首的武将体系,从青州黄巾降军中挑选整编,训练军队,整体,但势力还是太弱了,自保有余,如果想出兵攻略城池还是差的太远。最重要的是袁斌目前最缺少的就是统筹大局的像诸葛亮、郭嘉、法正般的出色谋士。弄的袁斌只能空自感叹:自己人手太少。现在自己培养,实际情况根本不允许,青州几乎是在重建,所有人都忙的前脚打后脚,根本抽不出来人手,而且就算现在培养也来不及啊。

    鉴于这种情况,王修建议袁斌在各郡张贴求贤榜文,招募贤才:“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不出数日,有东莱太史慈(字子义)、管统、东海萧建、沛国刘馥(字元颖)、巨平于禁(字文则)、琅琊徐盛(字文向)、北海孙乾(字公佑)、广陵臧洪(字子源)、徐宣(字宝坚)等前来投奔,袁斌面对自己缺少人才的情况下,只能连考核也没有,就将他们皆委以郡守、县令之职,青州日趋安定,政令才能暂时实行,虽然效果不太好,但也没什么其他办法。袁斌还派人专门打听琅琊郡阳都县诸葛家族的消息,得知其中一支已经迁往江南去了,袁斌猜是诸葛亮一家。其余因家贫而未能远迁的诸葛氏家族仍居本郡。

    通过众人的努力,冗繁的种子器具下发,终于告一段落,袁斌带着众人在路上巡视,看着新开垦的大片土地,百姓们正在田地中忙碌着:有牵引耕牛,架着犁辕耕地的;有用耧车翻斗播种……

    昔日硝烟四起,骸骨遍地的场面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带着干草气息的新村庄以及成片的新开垦出来的,已经播下了种子,承载着生活希望的田地。众人看着自己辛劳的成果心中也欣喜非常。

    袁斌微笑着问刘子惠道:“近期新开多少田地?”

    刘子惠翻着手中帐册道:“青州新纳百姓十万户,每户授田一顷(50亩),一年约可产粮两百石(音dan4)(1石=100古斤),十万户可产两千万石,其中七成租用官府耕牛,需交五成租税,为七百万石;其余三成自备耕牛,需交四成租税,为两百四十万石,明年总共可收粮九百四十万石。”

    袁斌也不知道这九百多万石是多少粮食,直接问道:“这么多粮食可供养多少军队?”

    王修接道:“每人每天食粮四升(约为1公斤),则可供十万大军五年之费。但是子惠兄刚才所言,皆以丰年多收为准,若是平年或荒年、灾年,恐怕只有半数,除去各项开支,再加上为军队运粮的民夫路上的消耗,恐怕十万大军不到一年之用。”

    袁斌心想:“想不到,十万军队一年就要消耗粮食近一千万石(约为1亿古斤,5千万市斤,2500万公斤,万吨),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数字,再加上古代后勤供应能力极差,如果一旦断粮,后果不堪设想。可笑《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动不动就统领大军八十万,一百万,这么多的人,就算把当时整个地球所产的粮食搬来,也不够大军的消耗。看来有必要减少军队的数量,尽量做到军队以质取胜,不以量取胜。”

    想到这里,对王修道:“看来还需裁撤军队,裁撤下来的军队令其进行军屯方可。”

    众人皆露出一副迷惑的样子,不明其义,还是侍卫统领的夏侯兰看首先问了出来:“主公,何为军屯?”

    “将裁撤下来的军队,平时进行恳中荒地,训练;而战时则为预备兵源,如此可积攒粮草,以为大军征伐之用。”袁斌笑道。

    众人皆附和道:“主公高明。”

    袁斌平日就带着谋士们在境内寻视,一方面裁减军队人数,以达到节流的目的,一方面召集有丰富经验的老农来传授种田知识,把粮食的产量提上去,以达到开源的目的。

    而赵云等人也遵照袁斌的指示,从投降的五十多万黄巾中,老弱妇孺全都裁掉,发放盘缠,让其归家。再从剩下三十余万人中将超过四十岁,或不足十六岁的,让他们成为预备役,进行屯田。这样,又裁掉十余万。又从剩下的二十余万人中,反复筛选出家世清白,性情朴实的人,大约有十万人,进过训练淘汰其中最优秀的三万人作为青州的正规军,其余七万分到各地戍守。

    这些军队都是黄巾出身,袁斌怕他们将来掠夺百姓。反复回忆历史上的军歌,让他们记诵、歌唱:

    “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莫拆民房搬砖头,莫踹禾苗坏田产。莫打百姓鸡和鸭,莫借百姓锅和碗。莫派民夫来挖壕,莫到民家去打馆。筑墙莫拦街前路,砍柴莫砍坟上树。挑水莫挑有鱼塘,凡事都要让一步。无钱莫喝便宜酒,无钱莫拔道旁菜。更有一句紧要书,切莫掳人当长夫,一个被掳挑担去,一家吓哭不安居,娘哭子来眼也肿,妻哭夫来泪也枯。军士与民如一家,切记不可欺负他。日日唱熟《爱民歌》,天和地和人也和。”(曾国藩湘军的军歌改),让士兵反复诵唱。并让士兵闲暇时,到百姓家去,帮百姓干活,青州百姓对袁斌的军队又是感激又是爱戴。

    袁斌将挑选下来的三万人及冀州带来的一万人分成若干队,其中本有的三千轻重骑兵为一队,由赵云统领,徐盛为副;从冀州带来的剩下的七千人,久历战阵,老于行伍,袁斌将其中六千人穿插于各队中,充作骨干,提高军队战斗力。剩下的一千人留为亲卫,分由夏侯兰、太史慈统领;而新召来的三万人分成三队,每队各有一万两千人,第一队由华雄为主将、于禁为副将。第二队由臧霸统领,;第三队由高干统领,韩馥手下降将赵浮、程奂为副将。

    骑兵队,都是军队中的精锐,经过严格筛选的,加上赵云、徐盛,将来冲阵破敌袁斌绝对放心,就是人数少点,这也无可奈何,谁让青州自己不产马呢,只有等将来买到马匹再进行扩军了。

    赵浮、程奂皆善长弓弩,而在原来的历史中,高干统领弩兵,驻守壶关,挡住曹操的进攻达一年之久,因此,这一万人队在三人的操练下,渐渐演变成了弓弩兵。

    而于禁精通兵法战阵,他率领操练的步兵方阵,成了能硬撼骑兵的攻坚部队。

    而臧霸率领的部队则变成善于在山林中作战的“山地部队”。

    月余后,袁斌与众人议事,商讨目前之形势,王修道:“蒙将军不弃,收为帐下,所待亲善。而修自任以来,未能竭心尽力,出谋划策,修心内惶恐,不敢尸位素餐。今修有一言,望将军听之。”

    袁斌道:“叔治何须如此,但言不妨。”

    王修道:“泰山乃青州之门户,今曹操在西,陶谦在南,无不对我青州虎视眈眈。当于此山险要处筑一城塞,并广建烽火台,则历城至即丘一线,可固若金汤矣。”

    袁斌对于禁道:“我素知文则生性谨慎,今可本部领精兵三千,民夫一万,速去筑城,以防曹操、陶谦。”于禁站起,大声领命。

    这时,孙乾上前道:“将军,在青、徐边境上仍有数小股黄巾乱匪活动的迹象,请主公派兵围剿,防止起霍乱。”

    袁斌叫过臧霸道:“宣高,你久在青州,熟知地理,可带本部兵马,前去招降他们,如有不从,则将兵伐之。”

    臧霸领命去了,月余之后,招得流寇孙康、孙观(康之弟)、吴敦、尹礼、昌豨、管亥六人。

    袁斌问道:“汝等可愿舍却旧业,为国出力?”六人道:“愿为将军分忧,助将军成就大业。”袁斌大喜,令孙康、孙观、管亥去助于禁守卫泰山塞,吴敦、尹礼、昌豨为臧霸副将。

    一日,袁斌与众人于府中议事,忽闻袁绍派人相招,要其速至邺城,有要事相商。袁斌留赵云督华雄、于禁、臧霸等守青州,自带太史慈、夏侯兰,领五百亲卫,往冀州去了。

    袁斌回到邺城,先去见了许攸,得知袁谭以吕旷、吕翔、韩猛为大将,举兵十万,先攻下了壶关,后分兵多路,扫荡诸县,将上党太守张扬赶到了河内,黄巾余部张燕等退守黑山,改称“黑山军”;韩暹等结连匈奴,盘踞在首阳山一代,称“白波军”,侵扰司隶一代,朝廷患之。

    经过袁谭的努力经营,并州大部皆平,只有边远小郡仍控制在异族手中。而幽州则是公孙瓒与刘和对峙。

    正商议时,袁绍派人相请,袁斌遂与许攸一同前去拜见。众人聚齐后,袁绍道:“诸位,近日传言吕布自逃离长安后,漂泊无定,先后投奔我弟袁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