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袁斌专门拜访了一下袁绍手下的首席智囊--钜鹿田丰(字元皓)和广平沮授(字则注)两位先生(田丰一开始是韩馥的手下,但不被重用,后袁绍诈取冀州后,提拔为从事,因为本篇乃是yy小说,故此在一开始把田丰安在袁绍手下)。但袁斌只是个私生子,即非孝廉,又不是茂才,素无名气,在东汉那个以名看人,互相标榜的时代,寒门士子及那些有才无名的人,想要出人头地,干点业绩,那真是太难了。
田、沮二人虽智计无双,但到底未脱俗流。二人看不起袁斌,并未接见,袁斌吃了个闭门羹。
袁斌见无法打动那些所谓的名士,只好另寻他法。袁斌想道:“君子这条路行不通,只好去找小人了。”
袁绍身边有田丰、沮授这样的能臣、忠臣,自然也会有一些佞臣、小人。其中郭图(字公则)就是这样的小人。他虽然与郭嘉、徐庶、辛评、陈群等都是颖川的名士,但郭图此人没有名士应该有的文人风骨。他凭借着阿谀、逢迎袁绍,才得到袁绍的信任,本人素无德行。他也有自知之明,平素并不与那些才子、文人交往,他把全部的精神都放在如何讨袁绍的欢心上了。凡是袁绍喜欢的,他必定支持;凡是袁绍厌恶的,他必定反对。
袁绍身边还有一个作风不太好的人,叫许攸(字子远),是南阳人,他为人十分贪财,但他与郭图不同,他本身也有相当的才干。他可以说的上是“老江湖”了,他与袁绍、曹操、张邈等许多大佬,都是好友。他以前在冀州刺史王芬的帐下任幕僚,后来王芬因图谋另立皇帝未成,自杀而亡,许攸就逃到袁绍那里,找老朋友避难。从此就留在了袁绍的身边,可以说的上是袁氏集团的元老了。但因为他十分贪财,所以受到袁绍身边的一些人的鄙视,认为他没有德行,不愿与他交往。而许攸也有自知之明,为人行事都相当的低调,轻易不发表意见,只有袁绍问他,他才指点一二。
袁斌就是看上许攸孤立无援,行事低调这点,才主动与许攸结交。他把自己那个护身符取下来,去掉红绳,把玉佛仔细清洗干净,再用锦盒装上,来见许攸。
许攸自是识货之人,见这玉佛晶莹剔透,雕工精细,盛在锦盒之中,栩栩如生。这样的宝贝可是万金不易。
许攸笑道:“四公子此番父子相逢,可喜可贺,攸尚未与四公子道贺,公子反而登门,还带此重礼,攸受之有愧。”
袁斌心想:“真会装蒜,受之有愧,收礼的时候,动作迅速,没见你愧在哪里。”面上笑道:“哪里,许先生乃当今名士,袁斌末学后进,自当前来拜会。”
许攸道:“攸不过一腐儒而已,哪里称得上是名士,主公帐下田丰、沮授二位先生,才称得上‘名士’二字,攸与之相比,不过是萤火之光之于皓月;太仓之粟之于北海。不足挂齿,不足挂齿。”
袁斌道:“先生何太谦也,斌此番相见,乃是有事相求。”
许攸心道:“戏肉来了。”说道:“公子不必如此,但有所求,若攸可为,决不推辞。”
袁斌道:“即如此,当与先生剖心以对。斌自幼长于汝南,近日方与父亲相认,才知父亲身边,袁斌之上,还有三位兄长。袁斌孤身远来,苦无可以亲信之人,如有疑难,亦不知可与何人相谈。斌只为此苦恼不已。”
许攸微微一笑,道:“这有何难,方今乱世,百姓流离,这南皮城中多有卖儿卖女者,四公子花费些许钱财,买上数十孩童,仔细教养、训导,日后自然会成一臂助。”
袁斌见他顾左右而言他,心中暗暗着急,心想,不跟你来点震撼的,你也不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袁斌暂时按下招揽之心,转而与许攸谈论起天下大事来。
袁斌问道:“不知许先生对当今之天下,有何高见了?”
许攸反问道:“不知公子之见若何?”
袁斌咬了咬牙,道:“自桓、灵二帝以来,宦官掌权,小人横行。以至朝政大乱,民不聊生。故有黄巾之乱,百姓影从。今虽已平定,但朝廷元气大伤,各地州牧、太守执掌兵权,此取乱之道也。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董卓,犹昔项羽,而汉室不可复兴,董卓不可卒除。为今之计,惟有厉兵秣马,积草囤粮,坐拥河北,以观天下之衅。”
“哐啷”许攸手中的锦盒落到了地上,袁斌的一番话,把许攸震得目瞪口呆。袁斌道:“许攸先生,许攸先生。”
许攸如梦初醒,忙从榻上起身,对袁斌长揖道:“哎呀,公子大才,攸不及也。”
袁斌趁热打铁,上前扶起许攸道:“斌孤掌难鸣,愿请先生相助,未知尊意若何?”
许攸道:“公子诚心相邀,攸敢不从命。”两人相视大笑。
袁斌自得许攸之助,时时拜访城内名士、高贤,袁绍四子敬贤好客之名,迅速传遍河北。袁斌在南皮城中的地位日渐稳固,除了三位兄长(长子袁谭,字显思;次子袁熙,字显奕;三子袁尚,字显甫)对其仍有敌意,袁绍手下众文武都对其十分客气。
袁绍虽能折节下士,但不能人尽其用。所用之人,不是亲眷就是心腹(抗战时期的“山西王”阎西山好像就是这么个人。手下的人都是其山西老乡。):袁谭为忠义校尉,袁熙为昭信校尉,袁尚为儒林校尉,颜良为宣信校尉,文丑为破贼校尉,淳于琼为奋威校尉,麴义为建议校尉,郭图为主簿,逢纪(字元图)为谏议大夫,田丰为侍郎,沮授为中郎(以上官职根据三国志九游戏中的设置而定),袁斌来此后,袁绍又封他为武卫校尉,让他自行招募部曲。他四处打听四个人的下落(熟读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人都知道那四个人是谁:郭嘉(字奉孝)、荀彧(字文若)、荀攸(字公达)、赵云(字子龙))。
袁斌费尽心机,才得知自己晚来一步,郭嘉、荀彧看出袁绍并非心中理想的主公,已经主动离去。郭嘉回家乡颖川隐居,荀彧辗转来到曹操处,被曹操留了下来。只有赵云同好友夏侯兰在淳于琼帐下任曲长(注1)。袁斌知道淳于琼好酒,用好酒一百坛向淳于琼要来了两人。任命赵云为亲卫长,夏侯兰为副将,帮助自己训练部曲。袁斌厚待二人,二人心内感激。袁斌文有许攸,武有赵云,总算不再是孤身一人,独自奋斗了。
数日后,探子来报,曹操(字孟德)行刺董卓未成,逃回陈留,举兵讨伐董卓,并发矫诏,号召天下群雄共同举兵讨贼。檄文曰:“操等谨以大义布告天下: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狼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义师,共泄公愤;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可速奉行!”
袁绍接获曹操的讨董檄文后,忙聚众商议。谋士郭图立而谏曰:“主公,曹孟德乃宦官之后,人轻言微,天子怎会将密诏传与此人?定是此人假传圣旨来扩大自己的影响。今番书信相邀,实欲借主公之声望再抬其身价耳。况董卓势大,不如回书以绝曹操,再与董卓修好,主公必不失封侯之位。”袁斌旁边的许攸冷笑连连。袁绍帐下另一谋士田丰怒斥郭图道:“郭公则怎敢公然与董贼张目!今董卓灭国弑君,残害百姓,其罪恶简竹难书。主公祖上世为汉臣,深受皇恩,今正当借机为汉家除残涂秽,匡扶汉室。汝却献此无父无君之言,有何颜面于堂上商议国家大事,还不速退!”郭图满面羞惭,低头掩面而出。
袁绍另一谋士沮授谏曰:“主公,田元皓之言甚是,将军弱冠登朝,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渤海稽首。主公可速行伊尹、霍光之事,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若不速为,人将先我而为之。”
袁绍大喜,起身道:“好,即如此当兴兵讨逆,匡扶汉室。”
众人齐道:“兴兵讨逆,匡扶汉室。”
谋士逢纪道:“主公,曹孟德虽发矫诏令众诸侯兴兵靖难,但其本身是宦官之后,身份卑微且又实力薄弱,全凭陈留大户卫兹(《三国演义》上是卫弘)和陈留太守,号称‘八厨’(注2)的张邈(字孟卓)的支持,不足以调遣天下诸侯。主公身份高贵,实力雄厚,当为盟主,应多带兵马,震慑众人。”
袁绍道:“我有渤海精兵六万,此番前去,我带五万兵马。”
许攸忙与袁斌耳语数句。袁斌道:“父亲,万万不可。”
袁绍道:“我儿,有何不可?”袁斌道:“父亲,渤海之西有黄巾余孽于毒、白绕、眭固等,拥兵数万在河间一代做乱,白波贼李乐、胡才与匈奴单于于夫罗于河东一代做乱;黑山贼首张燕亦有精兵三万余。若父亲将主力调走,渤海空虚,若贼人乘隙来攻,父亲基业失矣。”
袁绍道:“唉呀,非我儿之言,大事休矣。如此,当如何为之?”
袁斌道:“父亲,今番众诸侯前去会盟,不是图利,就是观风,真心为汉室者寥寥无几。众人各惜羽毛,必不肯倾巢而出。众人带兵少则三、五千,多则万余人,父亲带三万精兵足矣。父亲此去,我等兄弟四人为中坚;郭公、逢公为谋主;麴义为先锋,韩猛、蒋奇、淳于琼为羽翼,田、沮二公与颜、文二将军留守城池,以挡黄巾贼众。”
田丰见袁斌侃侃而谈,条理清晰,暗自称奇,不由对袁斌另眼相看。对袁绍道:“主公,如此安排,实无懈可击也。”
沮授道:“四公子思虑周详,言出惊人,虽张良、陈平亦不及也。主公有子如此,何虑大事不定。”众人亦赞之,袁绍闻言大悦,只有袁谭、袁熙、袁尚三兄弟不喜。
注1:大汉军制,五人一伍,两伍为火,五火为队,两 队为官,两官为曲,两曲为部,两部为校,两校为裨,两裨为军的编制。曲长统辖两百人。
注2:八厨,东汉末期的八位名士,以轻财好义,任勇为侠著称。分别是度尚、张邈、王考、刘儒、胡毋班、秦周、蕃向、王章。
第一卷 初入三国 第四章
初平二年春(公元190年1月),袁绍带领四子及众文武,引大军三万,离开渤海来与曹操会盟。袁绍一来,曹操大喜过望。袁绍何许人也,名门望族,身份高贵,肯响应他的号召,真让曹操感激涕零。
众诸侯闻听袁绍起兵响应,乃纷纷引兵前来。有后将军南阳太守袁术(袁绍从弟,字公路),冀州牧韩馥(字文节),豫州牧孔伷(字公绪),兖州牧刘岱(字公山),徐州牧陶谦(字恭祖),河内太守王匡(字公节),陈留太守张邈(字孟卓),东郡太守乔瑁(字元伟),山阳太守袁遗(字伯业),济北相鲍信,北海太守孔融(字文举),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西凉太守马腾(字寿成),北平太守公孙瓒(字伯硅),上党太守张杨(字雅叔),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字文台),再加上袁绍、曹操,一共是一十八路诸侯(严格来说,袁绍、曹操并不能算是诸侯,曹操连一块完整的根据地也没有,要靠张邈、卫兹的资助才能过活;而袁绍虽有自己的地盘,但是没有经济来源,要靠冀州牧韩馥来提供粮草,这两位不过是凑个吉利数罢了)。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长沙太守,有“江东猛虎”之称的孙坚。孙坚一向忠于王室,在接到讨董檄文后,即刻整军出发,挥兵北上。他的上司荆州牧王睿是董卓委任的,派兵拦劫孙坚。被孙坚一刀斩于马下(后来荆州各郡无主,宗贼作乱,这才有了刘表单骑入城,执掌荆州),接着又攻打南阳郡,南阳太守张咨也不是孙坚的敌手,孙坚从长沙至中牟一千七百里,连战连捷,所向披靡。天下震动,联军这边闻知,士气高涨;而董卓得知则士气低落。
而与孙坚相反的典型则是冀州牧韩馥。他接到檄文后,不知道该怎么办,他就问手下:“为之奈何,我等助袁绍耶?助董卓耶?”
从事刘子惠怒道:“此何言哉?将军起兵,乃为国家,何问袁董!”
韩馥被刘子惠吓得不敢发表意见(其实他本来就没什么主意),只知道说“为之奈何”,“为之奈何”。
刘子惠劝道:“今袁绍与董卓相争,天下诸候多有观望。为今之计,将军可暂缓发兵,若诸候纷纷响应,则将军也当将兵助袁绍,上可救国家,除暴乱;下可安百姓,保冀州(这不典型的墙头草吗,这刘子惠开头说的挺硬气,我们起兵为国家,何分袁氏、董氏,到后边又要观望一下,哪边势大助哪边,前后如此矛盾,只有昏聩如韩馥者,才会听他的)。”
众诸候怀着各自的目的在中牟会盟。太守王匡道:“今奉大义,必立盟主;众听约束,然后进兵。”
太守乔瑁道:“袁本初四世三公,门多故吏,汉朝名相后裔,可为盟主。”
袁绍再三推辞,众人不允。袁绍不得已,乃登台主盟。其台高三丈,共三层,遍列五方旗帜,上架白旄、黄钺,兵符将印。袁绍与众诸侯焚香盟誓曰:“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虐流百姓。绍等惧社稷沦丧,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戮力,以致臣节,必无二态。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誓毕,众人乃杀鸡歃血,共饮血酒。
董卓闻讯大惊,乃命荥阳太守胡轸(字文才)为大都督,赵岑、李肃(字伟恭)为副将,华雄为先锋,领兵五万,先至汜水关布防,吕布领军随后接应。但胡轸为人骄傲自负,与同僚相处的不好,上至吕布,下到华雄,都不喜欢他,偏偏胡轸又自负武略,以能打胜仗自诩。
董卓又听从谋士李儒之计,让女婿牛辅先至长安,以防凉州的韩遂乘机从后方偷袭。自己则与李傕(字稚然)、郭汜(字阿多)、樊稠、张济四大将领坐镇洛阳,以防不测。
袁绍闻知董卓已先一步准备了,忙拜长沙太守,吴郡人孙坚为先锋,令其带领麾下北平程普(字德谋)、零陵黄盖(字公覆)、辽西韩当(字义公)、同郡祖茂(字大荣)四员部将,并江东精兵一万五千人,去夺汜水关。又令从弟袁术总督各路诸侯的粮草分配,袁斌执掌营中军法,凡违反号令,不遵调遣者,诸侯共击之。董卓虽整军备武,但恐敌不过关东诸侯,就想讲和,乃遣大鸿胪韩融、少府阴修、执金吾胡毋班、将作大匠吴修、越骑校尉王瑰安等至中牟劝戒袁绍。袁绍及袁术要斩众人,袁斌以众人有才劝之,袁绍乃止。其中胡毋班是河内太守王匡的妹夫,这次胡毋班能活命,王匡十分感激袁斌的求情。
盟军中的济北相鲍信,自以为是中原上邦人物,素来看不起孙坚这个只知杀戮的南蛮子,欲抢于孙坚之前攻打汜水关,落他的面子。乃密令其弟鲍忠领马步军三千,先至关前挑战,被先锋华雄斩杀。鲍忠部下兵卒大敌,四散奔逃,反将随后赶来的孙坚部队的阵势冲乱。华雄乘势率众冲杀,孙坚大败,后退五十余里。华雄匆忙出关,兵少将寡,恐怕中了埋伏,乃引兵回关上。孙坚一路上收聚溃兵,于关前扎下营寨,一边向后方的袁术催粮,一边再向华雄挑战。大都督胡轸见华雄轻易获胜,认为孙坚不过如此,其“江东猛虎”的称号不过是浪得虚名罢了,乃准备亲自下关应战。胡轸仗着自己受到董卓的宠信,飞扬跋扈,目中无人,弄得将怒兵怨,十分不得人心。此次大意出战,华雄、李肃等不愿相助,乃于关上坚守,而吕布还在后边慢吞吞的行军,离汜水关还有三百里。胡轸乐得自己独得大功。
胡轸带领五千西凉精兵下关挑战,与孙坚单挑,不出十合,被孙坚的古锭刀斩于马下。孙坚乃乘胜割其首级,掌鼓回营,并将胡轸首级交与后方请功。袁术见孙坚初战大捷,得了首功,心中不悦。
他手下谋士劝道:“主公,董卓乃豺狼也,孙坚则是猛虎也。今若助粮与孙坚,让其乘胜攻灭董卓,是除狼而迎虎也。今可效‘卞庄刺虎’之计,不发粮草与孙坚,令他们两虎相争,将军但可坐壁上观,待其两败俱伤时,将军则可独获大利。”袁术从其言,不发粮草与孙坚。孙坚军中无粮自乱,华雄乘势掩杀,孙坚大败,折了大将祖茂。
孙坚败回中牟,袁绍问其兵败之因,答曰乃袁术不发粮草之故,袁绍乃召袁术责之。袁斌道:“父亲,儿既掌营中军法,若有犯者,法不容情。前有济北相鲍信,不遵号令,擅令其弟进兵,以致败阵,减却我军士气,按律当杖一百。其弟乃是从犯,应责五十,念其身死,免于刑罚。鲍信则应当众施刑。”众位诸侯都来求情,袁绍见状,乃将刑罚减半,杖责五十,并当众行刑。鲍信被打后,深恨袁氏父子。
袁斌接着道:“粮官袁术,无故苛扣盟军粮草,致使先锋孙坚战败,按律当斩!”袁术顿时吓出一身冷汗。袁绍念在同宗之情,迟迟不肯下令。
孙坚鉴于非常时期,不愿得罪袁氏弟兄,道:“盟主,董贼未除,先斩大将,于军不利,可从轻发落。”众诸侯也纷纷附和,袁绍乘势就坡下驴,只将袁术手下那个出主意的谋士给斩了。至此,军威大振,士气高涨,袁斌执法如山的形象,也在众诸侯中传开了。
华雄见自己两败孙坚,欲发骄纵起来,以为联军中无能人矣,遂让赵岑、李肃守关,自己亲引铁骑三万,急行数百里,至中牟向联军挑战。袁绍闻知华雄前来挑战,问道:“谁敢出战?”
袁术因昨日被从兄责骂,急欲挽回颜面,急叫道:“我有大将俞涉,可斩华雄!”俞涉应声出列,袁绍壮之。俞涉挺枪跨马,冲出营去。只听营外战鼓未及三通,探马来报:俞涉被华雄所斩。
冀州牧韩馥道:“我河北名将潘凤,有万夫不挡之勇,可斩华雄。”潘凤身长九尺,手执巨斧,威风凛凛。袁绍以酒助威,潘凤饮罢美酒,提斧上马而去。
只听营外战鼓喧天,潘凤与华雄力拼三十余合,未分胜负。但华雄力大刀猛,潘凤力气渐渐不佳,被华雄一刀斩掉首级,尸身落于马下。华雄连胜两阵,在营前高声叫骂。
袁绍闻听己方两员大将被杀,大惊道:“华雄匹夫如此了得,若我大将颜良、文丑有一人在此,何惧华雄?”众人皆低头不语。
袁绍第三子袁尚看不惯袁斌这个私生子,闻袁绍之言,急道:“父亲,四弟袁斌勇武过人,何不派四弟前去?”
袁斌心中明镜一般,如何不知袁尚心中所想,不过,他也想乘此良机,于众诸侯面前立威,乃出列道:“父亲,何故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待孩儿前去生擒华雄回营。”
袁绍大惊道:“我儿不可造次。”
鲍信在旁言道:“盟主,所谓‘军中无戏言’,既然少将军要出战,盟主怎能阻拦?这岂不有损盟主威颜,打击我军士气。”
袁尚再落井下石道:“是呀,父亲,四弟主动请缨,父亲岂可拒绝。”
袁绍于大庭广众之下,亦不好回绝,只能道:“我儿万事小心,倘若时机不妙,可速回营,切不可恋战。”
袁斌听着袁绍关切的言语,虽不是自己亲生父亲,但乃感心中一热,大声道:“得令!”
袁斌出帐后,找到了赵云,道:“子龙我兄,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当仿汉高祖,手提三尺剑,建不世功业。今日正当其时,华雄勇武,诸侯心寒,尽皆束手无策。我等若能生擒华雄,必可名动于众诸侯,此乃天赐良机,不可轻废。”
赵云道:“贤弟所言甚是,云誓死追随贤弟,但有差遣,万死不辞。”
华雄正在营外高声叫骂,忽见联军中冲出两员战将,皆银盔银甲,骑白马,不同的是,一执龙胆定天戟,一执纯铁点钢枪。华雄仔细一看,原来是两个少年,心道:联军中无能人矣,竟派两个少年出战。顿时轻敌起来。
赵云来到近前,也不搭话,挺枪便刺,两人力拼数十合,杀得华雄气喘吁吁,刀法渐渐散乱。袁斌见差不多了,道:“兄长,别再拖延时间,速速拎擒下华雄,我们回营。”赵云用枪隔开华雄的大刀,轻舒猿臂,抓住华雄的丝绦,将华雄擒了过来。士卒忙一拥而上,将他绑了个结结实实。身后掌鼓的司鼓手忙敲响得胜鼓回营。
袁绍闻爱子得胜,忙率众出迎。众诸侯见袁斌得胜归来,且擒得了勇猛无匹的华雄,无不对其刮目相看,称赞不已。只有袁绍三个儿子心中不是滋味:自己兄弟三人乃正室所出,反不如一个私生子。士卒将华雄押上帐来,华雄立而不跪。
袁术道:“败军之将,还逞什么威风?还不敢快与我跪下。”“呸!”华雄轻蔑地看了袁术一眼,把头扭向一边。
袁术大怒道:“来人,将这个匹夫拉出去斩了。”
“且慢!”袁斌道:“叔父海量包含,且宽心上坐,犯不着与一阶下囚记较。”袁术“哼”了一声,坐于位子上。
袁斌道:“华将军,你勇武过人,武艺超群,诸侯之中谁不佩服。董卓残暴昏溃,善用亲信,并不重用于你。且董贼喜怒无常,滥杀功臣,张温、周毖、伍琼皆乃前车之鉴。将军练得一身武艺,切不可与豺狼为伍。将军若效忠汉室,必有出人头地的一天,我今放汝归去,再不可助董卓为恶。”说罢,为华雄解开绳索。
华雄闻言,愣了半晌,转身向营外走去。刚走几步,猛地转身跪倒,道:“小人乃一介武夫,戎马半生,被董卓呼来喝去,犹如猪狗畜牲一般。今得将军指点迷津,令华雄茅塞顿开。若将军不弃,华雄愿终身侍奉将军,牵马执蹬,死而无怨。”
袁斌大喜道:“将军言重了,快快请起。斌愿与将军共图大事。华将军可有表字?”
华雄道:“化外粗野之人,哪来表字。”
袁斌道:“若将军不弃,斌与将军起一表字,就叫‘元霸’如何?”(唐李渊四子李元霸道:“我要告你侵犯我姓名权。”作者道:“你生在五百年以后,要侵犯,也是你侵犯了华雄的姓名权。”李元霸:“@^¥@#*¥%#@^%^¥##……^_^”)
袁绍见猛将华雄甘愿降伏,忙传令设宴庆贺,营中一片喜气洋洋。而在洛阳城中,正有人因为吃了败仗而怒气冲天。
汜水关守将李肃见主将战死,先锋被擒,忙申写表章,奏知董卓。董卓忙召义子吕布、心腹谋士李儒及李、郭、樊、张四将商议。
李儒道:“众诸侯今俱屯兵于汜水关,倘若我等分兵出虎牢关,两面夹击,联军必败,那时乘势掩杀,大事可成。”
董卓道:“果是妙计!”
第一卷 初入三国 第五章
董卓检点西凉大军,共计二十余万,乃留五千人守城。令心腹爱将李傕、郭汜领兵五万助守汜水关,十八路诸侯联军声势浩大,李傕、郭汜心中着实害怕,打定了主意反正自己在关上,居高临下,汜水关易守难攻,只要自己坚守不出,不主动出关与诸侯联军厮杀,只将诸侯联军牵制于关前,等董丞相亲领大军到此自己的任务就算完成了,也不用自己出关迎战,万一一个不小心小命挂了就得不偿失了,现在不是抢功的时候,枪打出头鸟啊。
诸侯联军帅帐中,各路诸侯举杯饮酒欢庆初战就大败董卓先锋军,并吓的李傕、郭汜不敢出关迎战。正在各路诸侯对袁绍歌功颂德时,帐外斥候探子来报:董卓大军杀奔虎牢去了。
众诸侯大吃一惊。
北海太守孔融手中酒杯失手掉落在地:“我等大军尽集于此,董卓此举,实欲断我军归路矣。”
曹操凑到袁绍跟前:“盟主,虎牢乃天下名关,易守难攻,董卓分兵以袭我后,我军危矣。应速分兵以击之。”
其余众人皆随声附和,袁绍见众人都是此意,乃令王匡、乔瑁、鲍信、袁遗、孔融、张杨、陶谦、公孙瓒共八路诸侯,各引一万兵马去虎牢关前挑战,又令袁斌带领两万自己的精锐军队为四方救应使。曹操、袁术各领万人,督运粮草。袁绍及其余七路诸侯坐镇大营,监视汜水关方面的情况。
吕布闻知联军分兵来取虎牢,忙带领麾下三千铁骑冲出关来,于关外摆开阵势,单等联军人马厮杀。这三千铁骑都是跟随吕布多年,经过严酷的训练和历场战斗淘汰后产生的精锐。
河内太守王匡引兵先至,走得人困马乏,正欲扎营休息时,吕布坐在赤兔马上手持方天画戟向前一挥,冲向敌军,三千骑兵紧随吕布如猛虎出栏呼啸着杀向王匡军,王匡赶忙组织防御的圆阵,王匡军大部分都是步兵,而且王匡带出来的兵大部分都是未曾训练,被拉壮丁强拉来的流民,遇到杀气腾腾的吕布军一下子就被冲成了两半。王匡忙命副将方悦出战,不出三合,被吕布一戟刺于马下。王匡见事不妙,转身就逃,原本还在勉强支撑的河内军的战线立刻崩溃。多亏乔瑁、袁遗两路兵马及时赶到,救了王匡。吕布见联军势大,未敢造次,引兵回关上去了。
不久,其余五路诸候也到了,扎下营寨,一夕平静。翌日,吕布带领五万西凉兵,又下关来挑战。上党太守张扬部将穆顺与北海太守孔融部将武安国双战吕布。吕布全无惧色,一杆大戟上下纷飞,不多时,穆顺与武安国双双死于马下。吕布将大戟上的血迹在二人尸体上蹭净,又到联军营前叫阵。众人见吕布如此勇武,无不胆寒,一时无人敢上前应战。就在这里,惹恼了北平太守公孙瓒身后的一员虎将,此人乃幽州涿郡人氏,张飞(字翼德),张三爷。他跨下乌骓马,手执丈八矛,来战吕布。
张飞大骂道:“三姓家奴(吕布本姓吕,后又拜丁原、董卓为义父,故称其为三姓),休要猖狂,你家三爷来也。”
吕布闻言大怒,与张飞战在一处,交手有百余合,张飞压力渐增,渐感不支。张飞的结义二哥,解良关羽(字云长),手舞表龙偃月刀,上前来助张飞,双战吕布。好一个吕奉先,抖搂精神,一根画戟分挡刀矛,全然不惧。
关羽、张飞的结义大哥刘备(字玄德),见二人双战吕布“无惊无险”,也想上前来捡个便宜,好在众诸候面前扬扬名。遂挥舞双股剑,准备来个三战吕布。吕布一根大戟,分战刀矛两般兵器,饶是吕布天下无敌,也十分吃力,三人刚刚打个平手。吕布见刘备又上前来凑热闹,寻思恐难善了。眼见三人合围就要成功,吕布奋力一戟刺向刘备,刘备哪是吕布的对手,忙拔马躲开。吕布趁此空档,回马向关上赶去。刘备等三人尽力追赶,怎奈吕布骑的赤兔马乃是千里名驹,三人所骑之马的脚力与赤兔相去甚远。三人见追赶不上,转回大营去了。
董卓见勇猛无匹的吕布也败给了联军,心胆俱寒。李儒建议董卓迁都长安,以避联军锋芒。董卓采纳了李儒的建议,便下令手下士兵随意劫掠百姓财物,更放火焚烧洛阳城。这雄伟、壮丽的大汉都城,自“光武中兴”以来,见证了十二位皇帝,历经一百七十余年,一直是大汉的政治、经济中心,如今在一片大火中化为废墟。
董卓率主力西撤后,虎牢关无人防守,被袁斌带领其余的八路诸候攻破,暂时于关上待命。而董卓的部下赵岑也献出了汜水关,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以联军先锋的身份,率先进入了洛阳城。他扑灭余火,于广阔处草创了几间屋宇供联军安歇。
袁绍到达洛阳后,招袁斌等人速来洛阳汇合。袁绍见联军击败了董卓,心中高兴万分,忙大摆宴席,下令与众诸候同庆。
曹操对袁绍道:“盟主,今董卓虽主动西撤,但实力未损,且当今天子仍被董贼挟持。盟主应主动出击,消灭董卓,营救天子,以成大功。”
袁绍以兵士疲倦,粮草不济塞之。曹操自率部将夏侯敦(字元让)、夏侯渊(字妙才,敦之弟)、曹仁(字子孝)、曹洪(字子廉,仁之族弟)、李典(字曼成)、乐进(字文谦)六人,还有资助曹操建军的陈留大户卫兹,并本部人马万余,前去追赶董卓。
袁斌对袁绍道:“父亲身为盟主,应当以身做则,身先士卒,为讨贼大业出力。如今董卓败逃,此乃复兴汉室之大好时机。父亲却百般推诿,岂不让天下人齿冷心寒。”经不住袁斌再三苦求,袁绍乃拨给袁斌五千精骑,令他去追赶董卓。袁斌忙与赵云上马向西而去。
话说董卓的谋士李儒,早料到联军会有追兵,已密令荥阳太守徐荣埋伏于半路,等候联军的追兵。待曹操赶到时,伏兵四起,杀得曹军人仰马翻,四处逃窜,曹操自己也中了徐荣一箭,身受重伤,卫兹也死于乱军中。遂在六将的保护下,向东败退。正行时,忽见前面一彪军马拦住去路,
吓得曹操魂飞天外,仔细一看,却是袁斌的兵马。大呼:“承德贤侄,速来救我。”袁斌道:“曹公勿惊,此处有我挡之,曹公速投大路向东去,可也。”曹操也顾不上答谢,马上加鞭,投东去了。
曹操刚过去没多久,徐荣领兵追来。赵云拉弓搭箭,一箭射中徐荣面门,徐荣应声落马,袁斌上前补了一戟,可怜董卓军中一位悍将,就此死于疆场。徐荣一死,西凉军群龙无首,四散而去,袁斌捉了一个活口,审问得知董卓大军已过潼关。潼关乃天下雄关,险峻之处不下于虎牢关。袁斌深知凭自己手中这点兵马去攻打潼关无异于送死,遂带队东归,追上曹操,一同回洛阳。
曹操在东归的路上说:“当今天下,战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