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军交战,气盛者胜,蒙古军将士听得己方主将如此卑鄙无耻,一股气先自衰了。宋兵却人人奋勇,节节争先。
国师见情势不对,叫道:「郭靖,你听着,我从一数到十,『十』字出口,你的爱女便成焦炭。一……二……三……四……」他每叫一字,便停顿一会,只盼望郭靖终于受不住煎逼,纵不投降,也当心神大乱。
郭靖、黄药师、一灯、黄蓉、周伯通五路兵马听得国师在高台上报数,又见台下数百名军士高举火把,只待他一声令下,便即举火焚烧柴草,人人都又急又怒,竭力冲杀,想攻到台前救援郭襄。但蒙古兵箭法精绝,台前数千精兵张弓发箭,势不可当。万箭攒射下,点苍渔隐、梁长老、武修文等都身带箭伤,更有两名全真教的第三代弟子、十余名丐帮好手中箭身亡,宋军兵将死伤更不计其数。
黄蓉事先曾命郭芙将软猬甲给外公穿上,这一战凶险殊甚,倘若为了相救女儿以致父亲身受损伤,那可是终生抱憾了。黄药师心想这是女儿的一番孝心,不便拒却,但暗中又脱了下来,骗得周伯通穿在身上,因之周伯通虽箭伤未愈,但在枪林箭雨中纵横来去,却安然无恙。他见弩箭射到自己身上竟一一跌落,不由得大乐,直抢而前,掌风发处,蒙古射手纷纷辟易。
金轮国师叫道「七」字时,怜惜郭襄,声音竟然哑了,再也叫不下去了。那蒙古统兵元帅见局势紧急,出口高声叫道:「八……九……十!好,举火!」剎时间堆在台边的柴草着火,浓烟升起。郭靖所统的八千黄旗军背上中虽各负有土囊,但攻不到台前二百步以内,只有徒呼负负。
黄蓉眼见黑烟中火焰上升,脸色惨白,摇摇欲坠。耶律齐伸手扶住,说道:「岳母,你到阵后休息,我便性命不在,也要救襄妹出来。」
便在此时,猛听得远处喊声如雷,阵后数万蒙古兵铁甲铿锵,从两侧抢出,径去攻打襄阳。「万岁,万岁,万万岁!」的呼声震山撼野。蒙古大汗蒙哥的九旄大纛高高举起,疾趋城下,精兵悍将在大汗亲自率领之下蜂拥攻城。
郭靖左手持盾,右手挺矛,本已抢到离高台不足百步之处,蒙古射手箭如蝗集,却始终伤不着他,眼见便可窜上高台,忽听得阵后有变,不禁一惊,心道:「啊哟不好,中了鞑子的调虎离山之计。安抚使懦怯惧敌,城中兵马虽众,但乏人统领,只怕大事不妙。」
郭靖与黄药师发兵之际,城中本来也已严加戒备,以防敌军乘隙偷袭,那知高台前的敌军居然如此悍勇顽抗,而蒙古大汗竟不顾高台前两军相持,亲身涉险攻城。郭靖心想:「救女事小,守城事大!」大声道:「岳父,咱们别管襄儿,急速回袭敌军后方。」
黄药师回头望去,见火焰渐渐升高,国师正自长梯上一级级走下,高台顶上只余郭襄一人,他岂不明这中间的轻重缓急,郭襄一人如何能和襄阳全城的安危相比?只得长叹一声:「罢了!」命旗手挥动青旗,调兵回南。
郭襄受绑高台,眼见父母外公都无法上来相救,浓烟烈火,迅速围住台脚,自知顷刻之间便要身遭火焚而死。她初时自极为惶急,但事到临头,心中反而宁静,举首向北遥望,但见平原绿野,江山如画,心想:「这幺好玩的世界,我却快要死了。但不知大哥哥这时在那里,从谷底回上来没有?」
回思与杨过数日相聚的情景,虽自今而后再无重会之期,但单是这三次邂逅,亦已足慰平生。她这时身处至险,心中却异常安静,对高台下的两军剧战竟不再关心。正当如此神驰深谷、追忆往日之际,忽听得远处一声清啸鼓风而至,剎时间似乎将那千军万马的厮杀一齐淹没。
郭襄心头一凛,这啸声动人心魄,正与杨过那日震倒群兽的啸声一般无异,当即转头往啸声处望去,只见西北方的蒙古兵翻翻滚滚,不住向两旁散开,两个人在刀山枪林中急驱而前,犹似大船破浪冲波而行。在那两人之前却是一头大鸟,双翅展开,激起一阵狂风,将射来的弩箭纷纷拨落。这头大鸟猛鸷悍恶,凌厉无伦,正是杨过的神雕。
郭襄大喜,凝目望那两人时,但见左首一人青冠黄衫,正是杨过,右首那人白衣飘飘,却是个美貌女子。两人各执长剑,舞起一团白光,随在神雕身后,冲向高台。郭襄失声叫道「大哥哥,这位就是小龙女幺?」
杨过身旁的女子便是小龙女,只隔得远了,郭襄这话杨过却没听见。神雕当先开路,双翅鼓风,将射来的弩箭吹得歪歪斜斜,纵然中在身上,也已无力,否则神雕虽是灵禽,健翎如铁,但终是血肉之躯,如何能不受箭伤?蒙古兵将中见神雕来得猛恶,跃马挺枪来刺,却给杨过和小龙女长剑刺处,一一落马。两人一雕相互护持,片刻间冲到台前。
杨过叫道:「小妹子莫慌,我来救你。」眼见高台的下半截已裹在烈火之中,他纵身一跃,上了梯级,向上攀行数丈,猛觉头顶一股掌风压将下来,正是金轮国师发掌袭击。杨过将剑插入腰间,回掌相迎,砰的一声响,两股巨力相交,两人同时一晃,木梯摇了几摇,几乎折断。两人都是一惊,暗赞对手了得:「一十六年不见,他功力居然精进如斯!」
杨过见情势危急,不能和他在梯上多拚掌力,拔剑向上疾刺,或击小腿,或削脚掌。国师身子在上,若出金轮与之相斗,则兵刃既短,俯身弯腰大是不便,只得急奔回高台。
杨过向他背心疾刺数剑,招招势若暴风骤雨,国师并不回首,听风辨器,一一举轮挡开,便如背上长了眼睛一般。杨过喝采道:「贼秃!恁地了得!」
国师刚踏上台顶,回首便是一轮。杨过侧首让过,身随剑起,在半空中扑击而下。国师举金轮挡格,左手银轮便往他剑上砸去。适才两人在梯级上较量了这一招,杨过但觉国师掌力沉雄坚实,生平敌手之中从未见过,不由得暗暗称奇,心想自己在海潮之中练功﹐ 力足以与怒涛相抗,十六年前国师已非自己对手,何以今日他一掌击下,自己竟会险些儿招架不住?
眼见他双轮砸至,竟不避让,长剑抖动,有心要试一试他的真力。剎时剑轮相触,声若龙吟。两股巨力再度相抗,喀的一响,杨过的长剑断成数截,国师的双轮也自拿捏不住,脱手飞出,跌下高台,砸死了三名蒙古射手。杨过心下暗惊:「一十六年来,我一直不使玄铁重剑,今日可当真忒也托大了。」杨过因要与小龙女双剑合璧,互相配合,不能使使玄铁重剑,用的是寻常长剑,与国师剑轮相交,便即折剑。
两人交拆了这一招,各自向后跃开,均觉手臂隐隐酸麻。国师探手入怀,跟着便取出铜轮铁轮,扑击过来。杨过却更无别般兵刃,右手衣袖带风挥出,左手发掌相抗。
郭襄叫道:「老和尚,我说你打不过我大哥哥是不是?你自逞武艺高强,何以手执兵刃,和他空手而斗?好不要脸!」国师哼了一声,并不答话,手中双轮的招数却着着加紧。
黄药师、郭靖、黄蓉正自领兵回救襄阳,突见杨过、小龙女和神雕斜刺杀出,冲上了高台,无不精神大震。黄药师招动令旗,在东南西北中五路兵马中各调兵四千,合成二万,袭击攻城敌军的后方,剩下二万兵马在高台下为杨过声援。宋军人数减了一半,然见杨过上了高台,皆是以一当十,竭力死战。但蒙古射手守得犹如铁桶相似,当真寸土必争。
宋军冲上了数丈,转眼间又给逼了回来。
在襄阳城下,攻城战也激烈展开。安抚使吕文焕不敢临城,全身铁甲披挂,却带两名心爱小妾,躲在小堡中不住发抖,颠三倒四的只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保佑……保佑我一家老少平安……救苦救难 ……」两名小妾替他揉搓心口,拭抹口边的白沫。探事军士流水价来报:「东门又有敌军万人队增援……北门鞑子的云梯已经竖起……」吕文焕翻着白眼,只问:「郭大侠回来没有?鞑子还不退兵幺?」
这时杨过单手独臂,已与国师的铜铁双轮拆到二百招以上。两人武功家数截然不同,但均是愈斗力气愈长,轮影掌风,笼盖了高台之顶,台脚下冲上来的黑烟直熏入三人眼中。
杨过虽无兵刃,始终不落下风。国师激斗中觉得高台微微摇晃,心知台脚为火焚毁,顷刻间便要倒塌,那时势必和杨过、郭襄同归于尽,又见杨过掌法越变越奇,再斗百余招只怕便要为他所制,情急之下,猛地里铁轮向杨过右肩砸下,乘他沉肩卸避,右手铜轮突然飞出,击向郭襄面前。她绑在木桩之上,全身动弹不得,如何能避?
杨过大吃一惊,急忙纵起,挥右袖将轮击落。但高手厮拼,实半分相差不得,他只求相救郭襄,全身门户洞开,国师长身探臂,铁轮的利口冲向杨过左腿。杨过身在半空,急出右足,踢向敌人手腕。国师铁轮斜翻,这一下杨过终于无法避过,嗤的一声,右足小腿中轮,登时血如泉涌,受伤不轻。郭襄「啊」的一声惊叫。国师已掏出铅轮,仍然双轮在手,直上直下的径向郭襄攻来。他知杨过虽然受伤,仍非片刻之间能将他制住,当下只是假意袭击郭襄,使杨过奋力相救,手忙脚乱,处于全然挨打的局面。
郭襄叫道:「大哥哥,你别管我,只须杀了这和尚给我报仇。」但听杨过「啊」的一声﹐右肩为轮子划伤。
小龙女和神雕在台下守护,和周伯通合力驱赶蒙古射手,使他们不能向郭襄放箭。但她全副心神始终放在杨过身上,挥剑杀敌之际,时时抬眼望高台,突然间见杨过身染鲜血,心头突的一跳,险些儿魂飞天外。这时木梯早已烧断,无法上台去助战,她心头一片茫然,只是舞剑砍杀,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不知此时在做甚幺。
杨过面临极大险境,数次要使出黯然销魂掌来摧败强敌,但这路掌法身与心合,他自与小龙女相会之后,喜悦欢乐,那里有半分「黯然销魂」的心情?虽在危急之中,仍无昔日那一份相思之苦,因之一招一式,使出去总是差之厘毫,威力有限。
他在高台上空手搏击、肩腿受伤的情景,郭靖等也都望见了,但相距过远,如何能插翅飞上相助?黄蓉心念一动,抢过耶律齐手中长剑,拋给郭靖,叫道:「射上去给过儿!」
郭靖接过长剑,取过两张铁胎硬弓,双弓相并,将剑柄扣在弓弦之上,左手托定两弓,右手拉满双弦,随即一放,飕的一声急响,长剑白光闪闪,破空飞去。
那长剑呼呼声响,直向杨过身后射去。杨过右手袖子一卷,裹出了剑身,正好国师铅轮砸到,杨过左手接住长剑,从双轮之间刺了出去。国师双轮一绞,啪的一响,又已将长剑绞断。众人在台下看得清楚,无不大惊失色。
杨过心知今日已然无幸,非但救不了郭襄,连自己这条性命也要赔在台上,凄然向小龙女望了一眼,叫道:「龙儿,别了,别了,你自己保重。」便在此时,国师铁轮砸向他的脑门。杨过心下万念俱灰,没精打采的挥袖卷出,拍出一掌,只听得噗的一声,这一掌正好击在国师肩头。
忽听得台下周伯通大声叫道:「好一招『拖泥带水』啊!」杨过一怔,这才醒觉,原来自己明知要死,失魂落魄,随手一招,恰好使出了「黯然销魂掌」中的「拖泥带水」。这套掌法心使臂、臂使掌,全由心意主宰,那日在百花谷中,周伯通只因无此心情,虽武术精博,始终领悟不到其中妙境。杨过既和小龙女重逢,这路掌法便已失却神效,直到此刻生死关头,心中想到便要和小龙女永诀,哀痛欲绝之际,这「黯然销魂掌」的大威力才又不知不觉的生了出来。
国师本已稳操胜券,突然间肩头中掌,只震得胸口剧痛,身子一晃,惊怒交集﹐立即和身扑上。杨过退步避开,跟着「六神不安」、「倒行逆施」、「穷途末路」,连出三招,跟着又是一招「行尸走肉」,踢出一脚。这一脚发出时恍恍惚惚,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国师那里避得过了?砰的一响,正中胸口。国师大叫一声,一口鲜血喷出,摔倒台上。
宋军和蒙古军不约而同的齐声大叫,宋军乃是欢呼,蒙古将士却是惊叫。
这时那高台连连摇晃,格格剧响,高台倒将下去,郭襄势必殒命。金轮国师慈念忽生,猛地跃起,铁轮划过,割断了捆绑郭襄的绳索,将她身子抱起,叫道:「再叫我一声师父!」郭襄一转头,见他泪盾涔涔而下,大声叫道:「师父!」国师叫道:「杨过,接过了!」
杨过见国师将郭襄拋过来,右袖卷出挡住,伸左臂抱住她身体,看准了神鵰之背,踊身便跳。那神雕双翅一扑,跃起丈余,牠体重不能飞翔,这一跃却也有数人之高,杨过和郭襄稳稳落上雕背,向地下落去。便在此时,烟火飞腾中巨响连作,高台倒塌。
神雕跃在半空,双翅展开,支持不住体重,再加杨过及郭襄落在背上,急剧摔落,双足着地时一个踉跄,侧身摔倒。杨过忙托起郭襄,轻轻拋出,叫道:「小心了!」郭襄在半空中使出「飞燕回翔」,斜身缓缓落下。眼见已经脱险,黄蓉大声惊呼:「快,快,避开!」
只见空中一根大火柱夹着烈焰黑烟,迅速异常的跌将下来,郭襄大吃一惊,软倒在地。
黄蓉与杨过飞身抢来相救,但相距远了,又为蒙古精兵阻隔,其势已然不及,红蓉心痛爱女,脑中一晕,昏了过去。
郭襄双手撑地,待要跃起躲避,只觉火柱上的烈火已经烧上头发,全身炙热不堪,呼吸艰难,剧烈咳嗽中闭目待死,忽听得砰一声,一人重重落在身旁地下。郭襄急忙睁眼,却见是金轮国师从高台跃下,一足跪地,双手撑起火柱,运起龙象般若功,向外挥出。
那火柱虽重,但国师的龙象般若功劲力非同小可,垂死前竭尽平生之力使出,那根燃烧着的大木柱带着熊熊大火,划过长空,夭娇飞出,有如一条火龙。数万宋军与蒙古军抬头观看,大声吶喊。蒙古军纷纷闪避火柱,阵势中露出空隙,杨过扶起黄蓉,冲到台下。
郭襄死里逃生,扑过去扶起软瘫在地的国师,只叫:「师父,师父!」国师缓缓睁眼!说道:「好,好,我终于救了你……」话没说完,一口鲜血喷在郭襄胸口。郭襄见高台上的木柱碎块兀自纷纷落下,奋力抱起国师,避在一旁。杨过见郭襄拖不动国师,伸手将国师拉得又远了些。金轮国师不住喷血,眼望郭襄,微微含笑,瞑目而死。郭襄扶在国师身上,又感又悲,哭叫:「师父,师父!」
杨过见金轮国师舍命相救郭襄,对他好生相敬,向他遗体躬身行礼。
黄蓉见爱女终于死里逃生,不禁喜极而泣,心里对杨过和金轮国师的感激当真难以言宣,忙将女儿拉起,紧紧搂住。郭靖、黄药师、一灯大师、耶律齐等也均对金轮国师的义举大为钦敬。
高台下蒙古军见高台倒塌,登时散乱,再给五路宋军来回冲击,登时溃不成军。
郭靖攘臂大呼:「回救襄阳,去杀了那鞑子大汗」宋军应声吶喊,掉头向正在攻城的蒙古军冲去。
黄蓉请杨过照料郭襄,率领所统黑旗军,随着父亲丈夫,回救襄阳。
小龙女撕下衣襟给杨过裹伤,双手颤抖,竟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杨过微笑道:「你在台下,担心受惊,更苦过我在台上恶战。」只听得宋军喊声犹如惊天动地,旗分五色,猛向蒙古军冲锋。杨过凝目遥望,见敌军部伍严整,人数又多过宋军数倍,宋军如潮水般冲了一次又一次,却那里撼得动敌军分毫?
杨过叫道:「敌军未败,咱们再战。你累不累?」这三句话前两句慷慨激昂,最后一句却转成了温柔体贴的调子。小龙女淡淡一笑,说道:「你说上,便上罢!」
忽然身旁一个少女声音说道:「杨大嫂,你真美!」正是郭襄。小龙女回头笑道:「小妹子,多谢你为我们祝祷重会。你大哥哥尽说你好,定要带我到襄阳来见你一见。」郭襄叹了一口气,道:「也真只有你,才配得上他。」小龙女挽住她手,跟她甚是亲热。小龙女本来对谁都是冷冷的不大理睬,但听杨过夸赞郭襄,说她为自己夫妇祝祷重会,又不顾性命的跃下深谷,来求杨过不可自尽,对她也便不同。
杨过牵过几匹四下乱窜的无主战马,说道:「我来开路,一齐冲罢!」 跃上马背,当先驰去。小龙女和郭襄各乘一匹,跟在他身后。三人奔驰向南,但见数百道云梯竖在襄阳城墙外,蒙古兵如蚂蚁般正向上爬。
三人驰上一个小丘,纵目四望,忽见西首有千余蒙古兵围住了耶律齐率领的三百来人。
这些蒙古兵均使四尺弯刀,将耶律齐的部属一个个劈下马来。郭芙领着一队兵马要冲入相救,却让蒙古两个千人队拦住了,夫妻俩遥遥相望,不能相聚。郭芙眼见丈夫身旁的士卒越来越少,一颗心不住的下沉,深知战阵中千军万马相斗,若落了单被围,武功再高也必无幸。
杨过叫道:「郭大姑娘,你向我磕三个响头,我便去救你丈夫出来。」依着郭芙平素骄纵的性儿,别说磕头,宁可死了,也不肯在嘴上向杨过服输,但这时见丈夫命在须臾,更不迟疑,纵马上了小丘,翻身下马,双膝跪倒,便磕下头去。
杨过吃了一惊,急忙跪下磕头还礼,扶起郭芙,深悔自己出言轻薄,忙道:「是我的不是,真对不起了!我胡说八道,你别当真。耶律兄和我是生死之交,焉有不救之理?」
飞身奔下小丘,在战场上将一匹匹健马牵过,一共牵了八匹,前四匹,后四匹,排成两列,跟着跃上马背,单手提着八根缰绳,大声呼喝,向敌军刀阵中冲了过去。
宋时战阵之中,原有连环甲马一法,当年双鞭呼延灼攻打水泊梁山,即曾以连环马阵法取胜。杨过将这八匹马连成二列,宛然是个小小的连环马之阵。但八匹马杂凑而成,未经操练,奔动之际或东或西,不成行列,全仗杨过袖力提缰,将八匹马制得服服帖帖,三十二只铁蹄翻飞,击土扬尘,疾驰而前。杨过施展轻身功夫,在八匹马背上往复跳跃。
蒙古军那里见过这等神奇的骑术?惊奇之间,八匹马已冲入阵中。杨过衣袖一卷,抢过一面大旗,竖起在马鞍之上。
蒙古兵将大声呼喝,上前阻挡,杨过将八缰套上肩头,腾出左手挥旗横扫,将三名将官打下马来,眼见距耶律齐不过两丈,叫道:「耶律兄,快向上跳!」跟着大旗挥动,耶律齐踊身跃起,杨过左臂运臂一卷,大旗正好将他身子卷住。两人八马,驰出敌军重围。
耶律齐喘了口气,说道:「杨兄弟,多谢你相救,只是我尚有部属被围,义不能独生,我要跟他们死在一起。」杨过心念一动,道:「你也去抢一面大旗来罢。」跟着取出火折一晃,将旗子点燃了。耶律齐道:「妙计!」纵马上前,夺了一杆大旗,便在杨过的火旗上引着了。两人纵声大呼,挥动火旗,又攻了进去。
这两面火旗舞动开来,声势惊人,犹似两朵血也似的火云,在半空中飞舞来去,蒙古兵将只要给带上了,无不烧得焦头烂额,当此情势,蒙古兵将虽然勇悍,却也不能不退。
耶律齐的部队这时只剩下七八十人,乘势一冲,出了包围圈子。耶律齐收集残兵,屯在土丘之上,略事喘息。
郭芙走到杨过身前,盈盈下拜,道:「杨大哥,我一生对你不住,但你大仁大义,以德报怨,救了……」说到此处,声音竟自哽咽了。其实过往杨过曾数次救她性命,但郭芙对他终存嫌隙,明知他待自己有恩,可是厌恶之心总是难去,常觉他自恃武功了得,有意示惠逞能,对己未必安着甚幺好心。直到此番救了她丈夫,郭芙才真正感激,悟到自己以往之非。
杨过急忙还礼,说道:「芙妹,咱俩一起长大,虽然常闹别扭,其实情若兄妹。只要你此后不再讨厌我、恨我,我就心满意足了。」
郭芙一呆,儿时的种种往事,剎时之间如电光石火般在心头一闪而过:「我难道讨厌他幺?武氏兄弟一直拼命的想讨我欢喜,可是他却从来不理我。只要他稍为顺着我一点儿,我便为他死了,也所甘愿。我为甚幺老是这般没来由的恨他?只因为我暗暗想着他,念着他,但他竟没半点将我放在心上?」
二十年来,她一直不明白自己的心事,每一念及杨过,总是将他当作了对头,实则内心深处,对他的眷念关注,固非言语所能形容,可是不但杨过丝毫没明白她的心事,连她自己也不明白。
此刻障在心头的恨恶之意一去,她才突然体会到,原来自己对他的关心竟如此深切。「他冲入敌阵去救齐哥时,我到底是更为谁担心多一些啊?我实在说不上来。」便在这千军万马厮杀相扑的战阵之中,郭芙斗然间明白了自己的心事:「他在二妹生日那天送了她这三份大礼,我为甚幺要恨之切骨?他揭露霍都的阴谋毒计,使齐哥得任丐帮帮主,为甚幺我反而暗暗生气?郭芙啊郭芙,你是在妒忌自己的亲妹子!他对二妹这般温柔体贴,但从没半分如此待我。」
想到此处,不由得恚怒又生,愤愤的向杨过和郭襄各瞪一眼,但蓦地惊觉:「为甚幺我还在乎这些?我是有夫之妇,齐哥又待我如此恩爱!」不知不觉幽幽的叹了口长气。虽然她这一生甚幺都不缺少了,但内心深处,实有一股说不出的遗憾。她从来要甚幺便有甚幺,但真正要得最热切的,却无法得到。因此她这一生之中,常常自己也不明白:为甚幺脾气这般暴躁?为甚幺人人都高兴的时候,自己却会没来由的生气着恼?
郭芙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想着自己奇异的心事。杨过、小龙女、耶律齐、郭襄等人却都在凝目遥望襄阳城前的剧战。眼见蒙古军已蚁附登城,郭靖、黄药师等所率领的兵马虽在后攻击牵制,但人数太少,动摇不了蒙古攻城大军的阵伍。蒙古大汗的九旌大纛渐渐逼近城垣,城内守军似乎军心已乱,无力将登城的敌军反击下来。郭襄急道:「大哥哥,怎幺是好?怎幺是好?」
杨过心想:「此生得与龙儿重会,老天爷实在待我至厚,今日便死了,也已无憾。男儿为国战死沙场,正是最好的归宿。」言念及此,精神大振,叫道:「耶律兄,咱们再去冲杀一阵。」耶律齐道:「再好没有。」小龙女和郭襄齐声道:「大伙儿一齐去!」杨过道:「好!
我当前锋,你们多捡长矛,跟随在我身后。」耶律齐当下传令部属,在战场上捡拾长矛,每人手中都抱了三五枝。
杨过执了一枝长矛,跃马冲前,那神雕迈开大步,伴在马旁,伸翅拨开射来的弩箭。小龙女、耶律齐、郭芙、郭襄四人紧随其后。杨过双腿指挥胯下坐骑,对着蒙古大汗的九旄大纛,疾驰而去。耶律齐吃了一惊,心想蒙古大汗亲临前敌,定然防卫极严,精兵猛将,多在左右,自己这百余人冲了过去,岂非白白送死?但想自己这条命是杨过救来的,真所谓水里水里去,火里火里去,他要到那里,便跟到那里,何必多言?
这一行人去得好快,转眼间冲出数里,已到襄阳城下。蒙哥的扈驾亲兵见杨过来得势头猛恶,早有两个百人队冲上阻挡。杨过左臂一挥,一枝长矛飞掷出去,洞穿一名百夫长的铁甲,贯胸而过。他顺手从耶律齐手中接过一枝长矛,掷死了第二名百夫长。蒙古亲兵一阵惊乱,杨过已突阵而过。众亲兵大惊,挺刀举戟,纷纷上前截拦。杨过一矛一人,当者立毙。他左臂的神功系从山洪海潮之中练成,这长矛飞掷之势,便岩石也能插入,何况常人血肉之躯?他每一枝长矛都对准了顶盔贯甲的将军发出,顷刻间掷出了一十七枝长矛,杀了一十七名蒙古猛将。
这一下突袭,当真如迅雷不及掩耳,蒙古大军在城下屯军十余万余众,但杨过奔马而前,便如摧枯拉朽般破坚直入,一口气冲到了大汗的马前。
蒙哥的扈驾亲兵舍命上前抵挡。执戟甲士横冲直撞的过来,遮在大汗身前。杨过回臂要去耶律齐手中再拿长矛时,却拿了个空,原来已给蒙古甲士隔断。眼见蒙古大汗脸有惊惶之色,拉过马头正要退走,杨过一声长啸,双脚踏上马鞍,跟着在马鞍上一点,和身跃起,直扑而前。十余名亲兵将校挺枪急刺,杨过在半空中提一口真气,一个觔斗,从十余枝长枪上翻了过去。
蒙古大汗见势头不好,一提马缰,纵骑急驰。他胯下这匹坐骑乃蒙古万中选一的良驹,龙背鸟颈、骨挺筋健、嘶吼似雷、奔驰若风,名为「飞云骓」,几乎和郭靖当年的「汗血宝马」不相上下。此刻鞍上负了大汗,四蹄翻飞,径向空旷处疾驰。杨过展开轻功,在后追去。蒙古军数百骑又在杨过身后急赶。
两军见了这等情势,城上城下登时都忘了交战,万目齐注,同声吶喊。
杨过见大汗单骑逃遁,心下大喜,暗想你跑得再快,也要教我赶上了,那知道这「飞云骓」委实非同小可,后蹄只在地下微微一撑,便窜出数丈。杨过提气急追,反和大汗越来越远了。他弯腰在地下拾起一根长矛,奋力往蒙哥背心掷去。
眼见那长矛犹似流星赶月般飞去,两军瞧得亲切,人人目瞪口呆,忘了呼吸。只见那飞云骓猛地里向前一冲,长矛距大汗背心约有尺许,力尽而堕。宋军大叫:「啊哟!」蒙古军齐呼:「万岁!」
这时郭靖、黄药师、周伯通、一灯等相距均远,只空自焦急,却那里使得出一分力气去助杨过?蒙古兵将千千万万,也只有吶喊助威,枉有尽忠效死之心,又怎赶得上飞云骓的脚力?
蒙哥在马背上回头一望,见将杨过越拋越远,心下放宽,纵马向西首一个万人队驰去。
那万人队齐声发喊,迎了上来,只要两下里一凑合,杨过本领再高,也伤不着大汗了。
杨过眼见功败垂成,好生沮丧,突然间心念一动:「长矛太重,难以及远,何不用石子?」
拾起两枚石子,运功掷了出去。但听得嗤嗤声响,两枚石子急飞而去,都击在飞云骓臀上。杨过神力飞石,那马吃痛,一声长嘶,前足提起,人立起来。
蒙哥贵为有史以来最大帝国的大汗,自幼弓马娴熟,曾跟随祖父成吉思汗、父亲拖雷数次出征,于拔都西征欧洲之役中,他更建立殊勋,毕生长于马背之上、刀枪之中,这时变出非常,却并不慌乱,挽雕弓、搭长箭,双腿紧紧夹住马腹,回身向杨过便是一箭。
杨过低头避过,飞步抢上,左手早已拾了一块拳头大小的石块,呼的一声掷出,正中蒙哥后心。杨过这一掷劲力何等刚猛,蒙哥筋折骨断,倒撞下马,登时毙命。
蒙古兵将见大汗落马,无不惊惶,四面八方抢了过来。郭靖大呼传令,乘势冲杀。城内宋军开城杀出。郭靖、黄药师、黄蓉等发动二十八宿大阵,来回冲击。蒙古军军心已乱,奔溃践踏,死者不计其数,一路上拋旗投枪,不成行列,纷纷向北奔逃。
郭靖等正追之间,忽见西方一路敌军开来,队伍甚是整齐,军中竖起了四王子忽必烈的旗号。蒙古兵败如山倒,一时之间那能收拾?忽必烈治军虽严,给如潮水般涌来的败兵一冲,部属也登时乱了。忽必烈见势头不妙,率领一枝亲兵殿后,缓缓北退。郭靖等直追出三十余里,眼见蒙古兵退势不止,而吕文焕流水价的派出传令官召郭靖回军保城,宋军这才凯旋而回。
自蒙古和宋军交锋以来,从未有如此大败,而一国之主丧于城下,更军心大沮。蒙古大汗之位并非父死子袭,系由皇族王公、重臣大将会议拥立。蒙哥既死,其弟七王子阿里不哥在北方蒙古老家和林得王公拥戴而为大汗。蒙古部族习惯,长子冲锋陷阵作前锋打仗,幼子看守老家,阿里不哥并无多大本事,因看守老家,王公大将、后妃眷属、积贮的牲口家产、后备部队均受其统率,因之在大会中占了优势。后来忽必烈领军北归,与阿里不哥争位,兄弟各率精兵互斗。最后忽必烈得胜,但蒙古军已然大伤元气,暂无力南攻,襄阳城得保太平。直到一十三年后的宋度宗咸淳九年,蒙古军始再进攻襄阳。
郭靖领军回到襄阳城边,安抚使吕文焕早已率领亲兵将校,大吹大擂,列队在城外相迎。
众百姓也拥在城外,陈列酒浆香烛,罗拜慰劳。
郭靖携着杨过之手,拿起百姓呈上来的一杯美酒,转敬杨过,说道:「过儿,你今日立此大功,天下扬名固不待言,合城军民,无不重感恩德。你更救了襄儿、齐儿,我和你郭伯母也深感大德。」
杨过心中感动,有一句话藏在心中二十余年始终未说,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朗声说道:「郭伯伯,小侄幼时若非蒙你和郭伯母抚养教诲,焉能得有今日?」
他二人自来万事心照,不说铭恩感德之言,此时对饮三杯,两位当世大侠倾吐肺腑,只觉人生而当此境,复有何求?
二人携手入城,但听得军民夹道欢呼,声若轰雷。杨过忽然想起:「二十余年之前,郭伯伯也这般携着我的手,送我上终南山重阳宫去投师学艺。他对我一片至诚,从没半分差异。可是我狂妄胡闹,叛师反教,闯下了多大的祸事!倘若我终于误入歧路,那有今天和他携手入城的一日?」想到此处,不由得汗流浃背,暗自心惊。
襄阳城中家家悬彩,户户腾欢。虽有父兄子弟在这一役中阵亡的,但军胜城完,悲戚之念也不免稍减。
这晚安抚使署中大张祝捷之宴,吕文焕便要请杨过坐个首席。杨过说甚幺也不肯。众人推让良久,终于推一灯大师为尊,其次是周伯通、黄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