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实业起家
2012年3月1日,星期四。张宇刚做完一份薪酬设计的方案,感觉好累,好累。一看表,已经凌晨3点了。明天6点就要起床去赶公车了。算了,就爬在桌子上睡一会吧。生性懒散的张宇就爬在了桌子上,兴许是累了。很快就睡着了。
朦朦胧胧中,睡的正香的张宇觉得怪怪的。是什么怪呢。嗯,是了,闹钟没响。于是又睡了过去。
过了一会,他突然醒来,坐起来之后,他呆住了。这是什么地方?很明显,这房间的主人很有身份。许多东西,出身平凡的张宇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材料的,但也看得出做工精致。
感觉倒是蛮像《潜伏》里的风格。呆了一会,他很快就意识到自己重生了。看这风格应该是民国时期。突然他就兴奋起来,自己不是正想着换一份工作吗?正好啊,看着样子,现在的自己貌似很有钱。
那就要充分发挥啊。作为工商管理学硕士,张宇非常明白经济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如果民国时期的中国有着完善的工业体系,那么无论那些军阀打成什么样,中国肯定是不会被小鬼子欺负的那么惨的。
如果不被小鬼子欺负,再发展个数十年,不敢说恢复汉唐的荣光,起码也不可能像原本那样让那么多的国人痛心疾首。霎时间,他就找到了自己的这一世的人生目标。不得不说,这厮的确是神经比水管都粗。
正在乱七八糟yy的张宇,突然听到一阵敲门声。张宇定了定神,说。“怎么了。”门外答道“少帅,大帅叫你过去。”只这一句,张宇就确定了自己的身份。
民国时期,有谁被人称为少帅的?就凭这个,张宇现在的身份呼之欲出啊。心里小兴奋了一下。便对外面的人说“好,我马上过去。”
叫了丫鬟过来洗漱停当,张宇便跟着一个老头子(想必是管家了)在一栋大宅子里七绕八绕到了一个房间门口。老头回头朝他以哈腰,“少帅,大帅在里面等着呢。您进去吧。”张宇点头致谢。门都没敲就开门走了进去。
一声父亲还没喊出口,只听里面一声狮吼。“马勒个把子,以前怎么教你的,重进。”张宇便愣住了,这位东北王还真是土匪出身,名不虚传啊。
张宇还在发愣,老管家就一把把他拽了出来。张宇愣愣的看着老管家说“什么情况?”老管家有些好奇道“少帅忘了,大帅说了,您进去要喊报告的。”“哦”想必这位军旅一生的父亲应该是把这种作风也带到家里了。
随即高声喊道,“报告,张学良求见大帅。”只听里面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进来。”
推门进去,只见一个中年男人坐在一张有两米长的桌子后面,身上穿着军装,看起来英武不凡,有一股慑人的煞气。确实是一代枭雄啊。张宇心里想着。但并不敢怠慢,忙疾走两步,上前立正。“父亲”
张大帅虽然脸色严肃,但眼角含笑,显然对这个儿子还是比较满意的。他对着桌前的椅子点了一下头道“坐。”
张宇坐下后,见张大帅并不说话。就先问道“父亲今天叫我来,有什么事吗?”
“小六子,前日孙文在广东就任临时大总统,说是要维护中华民国宪法,消灭北京政府,实现真正的共和。你也大了,说说你的看法,父亲听听。”
张宇稍呆了一下,回忆了一下自己的历史知识,说“是,父亲,那我说说。”整理了一下思路。继续道“父亲,我觉得当务之急不是我们支持谁。”
“哦?”张作霖略惊奇了一下,说“那你说说什么是当务之急?”
张宇道“我以为无论我们支持谁,到最后谁胜了,我们也挺多是得到一些小利益,无非是父亲加官进爵,或者多给我们一些名义上的好处。可是,父亲,我觉得这些都是虚的,什么是实的?钱才是实的。所以我们现在不应该去参与关内的斗争,我们就呆在关外好好发展。我们手里钱多了,自然就招得更多的军队。
也自然就力量强大的多,到时候就不是我们支持谁了。而是谁都得听我们的。您说呢?父亲”
张作霖听了,想了想,说“也是,钱多了,自然就是别人听我们的。问题是,我不会弄这些啊。”张宇心想,我一个ba在这,发展经济,尤其是这富饶的东三省,小问题啊。
张宇便露出自信的笑容,“这个不必父亲操心,我来就是了。”
张作霖便说“好,我给你10w大洋做本钱。看看你小子能给我挣多少。”
张宇皱了皱眉,说“父亲,我说的发展经济不光是咱们自己去做买卖,还要鼓励更多的人去做买卖,商人多了,自然税收就多了。要光是咱们自己做,咱们是挣了钱,可是老百姓还是穷啊。”
张作霖点点头,“也是,那你说,咱们该怎么做?”
张宇道“首先,咱们要鼓励经商,凡是在咱们东三省开厂的,咱们就减税。其次对于开垦荒地的农民咱们也减税。对于从关内过来的,咱们就分给他们一些荒地,再由政府借他们些钱。这样以来,也许开头,咱们艰难些,不过,过些时日。等这些厂子发展起来了,开垦的荒地多了。咱也就有钱了。
另外,我再自己开些厂子,主要是钢铁,军工。南边想打,让他们打,咱们就买武器给他们。”
“嗯,”说到这,老爷子眼睛一亮。“不错,不错。这样,你弄个章程出来,咱们马上就发布。至于你说的自己开厂子的事,你自己看着办,我还是那句话,就10w大洋。你可别给老子弄赔了。”
张宇就差拍胸脯,写保证书了。“放心吧,绝对没问题。”
从老爷子那出来,张宇便把自己关在了房子里,开始回忆自己历史书上,适合东三省发张的经济政策。至于,自己做生意。张宇完全没有压力啊。凭着他超越时代的管理方式,即使是和别人做一样的生意,他也有把握全胜啊。
苦思悯想了两天。
《东北经济发展计划纲要》便新鲜出炉了。
第一,鼓励关内百姓来东三省开垦荒地,经商办厂。
第二,对与开垦荒地者,荒地部分当年收入不计入纳税本体,第二年也只征收二分之一。第三年如自有土地一起征税。
第三,凡在东三省开厂者,当年征税三分之一,第二年征收二分之一,第三年全税。
另,各级政府不准对开垦荒地,开厂经商者故意刁难。应多加扶持,多加帮助。以强我国实业发展。
《纲要》送到老爷子桌上,老爷子大概一看,大手一挥,准了。
于是,轰轰烈烈的东北大生产就开始了。
张宇一看,别人这都开始了。那自己也该开始走自己的发财路了。
1921年,正是苏联政府最艰难的时候,粮食非常匮乏,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惨剧。
而对于急于发展重工业的张宇来说,这可是大机会啊。
于是,他一边在国内大肆收购粮食,一边积极准备,准备从苏俄换取工业设备。
10w大洋的粮食,对于拯救一个大国的粮荒自然是杯水车薪。张宇也没想过去找苏俄的中央政府,毕竟那样的话,可能还会引发国际纠纷。毕竟他代表不了中国政府。
可是,怎么找苏联人接触呢?
这确实把张宇难住了。还好,张宇现在可是张少帅啊。随即一纸令喻发到满洲里。命令当地,迅速跟苏联商人接触,如果可能,接一个大的商人来奉天。
张作霖于经济发展完全外行,但是于统兵治军方面却有常人难及的天赋。东三省虽然是军政府,但是还是比较清廉奉公和高效的。
7天之后,就有苏俄商人被接到了奉天。
张宇在自己的办公室会见了这位俄国商人,这是个典型的斯拉夫人。高鼻梁,深眼窝。当然最引人瞩目的就是一脸串脸胡了。
见张宇只是上下打量他,而没有说话。这位俄国商人还是先开口了,毕竟对这片土地的实际统治者,尊重一点肯定是没有坏处的。“不知张先生叫我来奉天有什么事呢?”
张宇知道他常年往来两国,会说中文确实没什么好稀奇的。只是笑笑,“我听说俄国今年粮食歉收,好像需要一些粮食?”
俄国人挑挑眉毛“是的,可是张先生要买粮食给我们吗?”
“对,不过我不要你们用钱来交易。”
“哦?那张先生要什么?”
“我要你们的工业设备。”
俄国人本来以为是军火,如果是那样的话,他是没有办法做主的,而且,这也有很多的牵涉。听到对方只是要一些设备,这虽然比军火好弄。可是对华的禁止出口物品中,工业设备也是其中一向啊。
见对方迟疑,张宇开口道“有什么顾虑吗?”
俄国人无奈的说“我们国内的粮食确实匮乏,我也非常想和张先生做这笔生意,但是工业设备是不允许出口的。”
张宇微笑道“那,如果你把厂子开过来呢?名义上,依旧是你们俄国人的。然后我把粮食低价出售给你,怎么样?”
俄国人想了一会,点点头。“也好,不过,粮食的价格?”
“这个你放心,我保证比市价低十分之一。只要你的厂子开过来,机器到了位。我就开始卖粮。”
俄国人也笑了起来,如果现在买到粮食回国,肯定是可以大赚一笔的。
张宇又正色道“不过,我希望厂子开过来的时候可以带一些你们俄国的熟练工人。”
俄国人点点头,“当然,当然。”
第二章 低调进京
办妥了这头一档子事。张宇就计划着准备去北京了。此时的北京虽处于北洋政府的管辖,但言论自由是没有问题的。后来的共党元勋,此时大多都在北京。这也是张宇此行的目的。
跟老爷子辞了行。便坐上了南下的火车。虽然老爷子也算是北洋一系,但前几日的南北论战中,老爷子没有明确表态。想来北京方面是不怎么高兴的。所以还是低调一点好。
车行几日。张宇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因为此次来京,事属机密,且关系重大。他又刚重生过来,实在是找不到一个心腹,所以还是自己来的好。
1921年的北京远没有回来的首都那般繁华。目之所及,一片灰蒙蒙的。不过人声鼎沸,确实有一股大都市的气象,这点却是奉天所不及的。
出了火车站,就见门口停着一排黄包车。这也算一民国一大特点了,毕竟生在红旗下的张宇是肯定没见过的。这些车夫常年吃的这碗饭,自然看得出一身笔挺西装的张宇是个肯花钱的主顾。霎时就有个围了上来。
一个个争抢着说道“先生去哪里?”张宇虽然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被吓了一跳。索性就调了个年轻些的车夫。虽然以前坐过人力三轮车,毕竟那个是不需要人自己拉的。要是让个老人或者孩子拉着。张宇肯定是坐不下去的。
坐上车,张宇忽然心里一动,问那车夫“你们这行里,有个叫祥子的吗?”那车夫微微一愣,毕竟主顾可是很少和他们这些下里巴人聊天的。张宇追问道“有吗?”车夫一边将车拉起一边说“先生,北京城里吃这碗饭的,没有8000也有1万了。我指定是认不全的。不过,我确实不认识您说的这个祥子。”
说着,将车稳稳提起,问道“先生,您要去哪?”张宇也被自己的孩子气逗笑了,不过一部小说,自己还当真了。随口答道“北京大学。”
车夫臂力很强,车也拉的极稳。让张宇几乎感觉不到颠簸。也许是觉得这位主顾和自己年岁相仿又看着是个面善的。也就很是放松的问道“先生可是去北大上学吗?听老人说,这北大出的可都是大官,先生将来想必也不差了。”
张宇坐了许久火车也累了,看着街边人来人往,甚是热闹,随口应道“是了,是了。”车夫听他语气甚是疲惫,也就不再说话,只是低头拉车。
到了北大,付了车钱。张宇才想起,自己是知道此时的李大钊在北大任教。可是北大也不小啊。自己上哪找去。正在门口转来转去没个主意。就听有个清脆的声音“先生,你在这许久了,是有什么事吗?找人?”
张宇抬头,只见面前的女孩端庄秀丽,留着民国最标准的学生头,穿着一件深蓝色的旗袍。大约岁的年纪。后世的风气开放的多,张宇跟个女孩说话自然不会脸红心跳。就微笑着说“是,我想找李大钊先生,小姐知道他在哪吗?”
女孩爽朗一笑,“自然知道,我就是他的学生。先生正要给我们上课,要不你一同去吧?”张宇自然没什么意见,就笑着答应了。
张宇前世就是北大毕业的,在这里读了6年的书。对这所著名的学校充满着感情,而1921年的北大,无疑是比后世的北大还要重要。她对中国的革命做出了其他的大学难以企及的贡献。
不过90年的时空,许多东西都是不一样的。张宇和何含玉一边并肩走着,一边询问她关于北大的事。显然何含玉对这位相貌俊朗的男孩颇有好感,也就不厌其烦的想他介绍着自己的母校。
两个人说着说着,就谈到了当前的时局。何含玉踢了一下脚下的路,对张宇说“张先生,现在南北对峙,怕是又要打起来了。”张宇没想到这个容貌秀丽的女孩也会关心国事,不过想想那么多的进步女性,革命烈士。也就释然了。
当下点点头,“是啊,不过听说孙文先生还是主张以和谈为主的,想必不会那么快打起来吧。”两人正说着,何含玉就带张宇来到了李大钊的教师。”
两人来的比较晚,教室里几乎坐满了人。两个人赶紧找座位坐下。就见一个30岁上下的男子走进教室,伸手向下压了压,制止了同学们准备起立的动作,大声道“同学们,昨天,孙中山先生在广东通电全国,号召大家起来相应二次革命,维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推翻独裁的北洋政府。”
台下的学生顿时一阵欢呼,都兴高采烈的和周边的同学讨论了起来。
张宇皱了皱眉头,毕竟他知道,现阶段,广东政府是战胜不了北洋政府的。而且广东政府的军权也没在孙中山手里。这种乱战不管是谁胜了,还是改变不了中国的现状,依旧是军阀割据啊!
没想到,李大钊倒是发现了他皱眉头。毕竟都是自己学生,突然冒出个新面孔,只以为是来听课的。看到他皱眉头,还以为他有什么新见解。便说道“这位同学,你有什么看法吗?”
张宇见他点到自己,也不犹豫,站起来就准备开始发表自己的言论了,毕竟以这样一种方式与他结识,也算是不错了。“先生,我觉得孙中山在现在是战胜不了北洋政府的。”此话一出,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连何含玉也睁大了一双美目,吃惊的看着他。
李大钊倒是沉稳了许多,对张宇点点头“说下去。”“是,”张宇也朝他点点头,算作回应,然后道“首先,北洋政府多年经营,虽说内部争权夺利不断,但毕竟家大业大,军队众多而且有许多都身经百战。反观广东政府,以一省之地革命,军队有大多是新近招募的,能有多少战斗力呢?其次,战端一起。百姓还不是要遭殃。
列强也自然有了借口再借机向中国渗透。而且,广东政府虽名义上属孙先生统帅,但实际呢?孙先生是没有半点军权的。这样,假使广东胜了,中国也还是独裁,,无能的政府。有能有多大的改观?”
李大钊本来也不看好此次的二次革命,毕竟就目前来看,双方实力悬殊。拿来跟学生说说也不过是期望学生中也有人可以发现问题。
现在一看果然是有的。只是这个学生眼生的很。
当下也不发表意见,就开始上课。李大钊在北大是任经济学教授的。张宇虽学的是管理学,但这两个学科本是同出一门,所以他本科时也学过许多经济学的课。虽然此时的经济学理论很多尚有不足,但其中也不乏闪光点。还是很适合时下东北的发展的。所以张宇也听的津津有味。
下课之后,张宇和李大钊对视一眼,两个人很有默契等所有学生都走后。李大钊先开口道“你叫什么名字?哪个院的?”张宇回答“我叫张学良,不是北大的学生,今天是专门来拜访先生的。”
李大钊似是想起了什么,问道“东北来的?”张宇就笑了“是,奉天来到。”
李大钊就拿起了自己的东西,对张宇笑道“即是远道而来,那就不妨去家里坐坐?”张宇当然是笑着答应了。两人走在路上自然是不会谈些太重要的话题。只是李大钊倒是对张宇最近在东北实施的政策很感兴趣,很是多问了几句。
两人来到李大钊家中,在客厅分宾主坐下。张宇先开口“冒然拜访打扰先生了。”李大钊摆摆手“哪里,哪里,只是不知张先生此次来,有什么事吗?”
李大钊也知道以张学良的身份,这样来北京确实有很多的不方便啊。
张宇也不想客套,就开门见山的说“李先生,刚才在教室,我已经说过了,此次孙先生开战护法运动,打算掀起二次革命,生灵涂炭不说。近期是不大可能胜利的。”
李大钊点点头“是啊,只是不知张先生有何见教?”张宇既然准备把话说开,也就不藏着掖着了“我近来读了一些先生和陈独秀先生的文章,我认为眼下的中国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广东政府都不能拯救中国的命运。而他们两者的斗争只能加深中国百姓的灾难。”
李大钊目光一闪,“那张先生以为?”张宇手在桌子上轻轻敲了敲,说“李先生就叫我汉卿吧,我觉得孙先生的三民主义,理论是好的。但孙先生本人缺乏武装力量,各路军阀又只想着自己的利益。所以应该有一个新的政党,它不仅要有自己完善的理论,还要有自己的武装。”
李大钊定定的看着张宇,哈哈大笑起来“哈哈哈,汉卿的看法倒是跟我的一位朋友颇有相似之处啊。”
张宇当然知道是谁,微笑着问道“可是毛润之吗?”李大钊惊奇了一下,“怎么?汉卿知道他?”张宇点点头“听说过,我此次来的主要目的是请先生北上奉天,在奉天首先建党。然后再以东北为基础,徐图发展。毕竟这里是北洋政府的地方,游行示威对这种腐朽的政府是没有用的,只能图增有志之士的伤亡而已。”
李大钊听他一说,也是心情大好,毕竟在今日之中国,能有一个地方政府支持,那么对于的发展是极为有力的。李大钊也就点头答应了下来。张宇又说“先生,我还有个想法。”
李大钊说“汉卿就叫我守常吧,我痴长几岁,就恭为兄长了。”“是,守常兄,我希望兄长可以发动一下,争取让更多的大学老师和学生一起去奉天,我会建一座大学,就叫东北大学。这些有志之士可都是民族的瑰宝啊。”
李大钊迟疑道“汉卿,这怕不好办吧,毕竟人少了,没什么作用,人多了,北洋政府是肯定不会放行的。”张宇沉思了一会“守常兄,这件事必须要办,东北马上就要开始大生产了,继续各方面的人才,这样,到时候如有必要,我会调动军队来接应。”
李大钊想了想也就答应了。毕竟,身在北京,虽然北洋政府在言论上并不严格控制,但还是不能公开的活动。
张宇又说“守常兄,我觉得我党还是要早些开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好。我们要有一个统一的斗争纲领啊。”李大钊笑道“汉卿说的是,本来是打算在上海开的,我看,现在就去奉天开嘛,这样我们不仅可以开会,还可以光明正大的开啊!”
张宇笑道“守常兄,那你来通知他们吧,咱们先开了大会,再来转移学生,毕竟人多力量大啊。”李大钊点点头“是,那我这就去发电通知他们,不如就5月15号在奉天,你看如何?”
张宇奇道“要准备40天这么久吗?”李大钊笑着说“汉卿有所不知,各地的党代表有些离得远,40天已经算少的了。”
“哦,倒是我想的简单了。那不如守常兄先跟我去奉天吧,我们在那里等他们,毕竟我的身份不能在北京久住。”
李大钊也是行事果断的人,也不再啰嗦。就开始收拾东西,带上家眷。向学校告了假,随张宇踏上了去奉天的火车。
第三章 一次会议
5月的辽河平原,已经是草长莺飞的季节了。在新铺就的马路上,一行向着奉天方向的车队正疾驰而过。车内大多是30岁上下的男人,也有几个看起来20多岁但表现的异常沉稳的小伙子。不消说,他们自然是赶往奉天去参见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各地党代表了。此时这一行人,心情想来是极好的。因为车内不是传出爽朗的笑声。
在一行的第三辆车上,来自湖南的代表毛润之和此次大会的组织者,同时也是东北三省的党代表张学良正在随意的扯着些闲篇。不过令毛润之感到惊奇的是,这位大帅的公子对自己确实异常的尊重。他当然不知道,张宇对他那是怎一个敬仰可以概括的。这绝对是伟人啊。即使自己改变了原本的历史,可伟人总会成为伟人。因为他们的原则,品格注定了他们肯定会成功的。
毛润之看到窗外沃野千里的辽河平原,麦浪翻滚,想必是一个丰收的好年景了。张学良随着毛润之的目光看到窗外,笑着说“今年的年景不错啊,想必百姓可以过个好年。”毛润之回头看了张学良一眼道“是啊,可是丰收的粮食又有多少能进老百姓的口袋呢?”张学良轻笑道“润之,你忘了,这里可是东北,虽然现在不是,但总有一天,这里会成为中国第一个苏维埃政权诞生的地方的。”
毛润之也笑了起来“是啊,是啊。我倒是把这茬给忘了,今年东北的新政策我也看到了,确实不错。”张学良随即有些诚惶诚恐,毕竟和伟人平辈论交已经够他激动的了,现在又得了表扬,实在是有些激动啊。平复了一下心绪,张学良不停的在心里给自己打气。“是,不过还不够啊,我觉得还是要实行一次土地改革的,让耕者有其田啊。”“哦?”颇为惊奇,对这位近来才出现在共党中的新成员,他是很好奇的,听对方的话音对农民问题也很重视。
要知道出自苏共,高级领导层中就有不少有过留学苏联的经历。而苏共是以工人革命起家的,所以党内对与农民问题历来是不重视的。现在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年轻的毛润之也没有故作深沉。便开口问道“汉卿也觉得农民问题很重要吗?”张宇点点头道“诚然,中国近代以来之所以被列强欺负,表面原因是因为我们的工业不够先进,也没有完善的工业体系。但我认为这个看法是片面的。清政府在末年的时候,虽遭洋人数次侵略,但都没有伤筋动骨。
而太平天国运动才使得清政府彻底丧失了统治的力量。太平天国运动归根结底还是农民问题,是土地问题。中国未来是要做工业强国的,可同时中国又是一个农业大国,如果解决不好农民问题,这个政府是很难立足的。”毛润之听了深以为然,同时也有些惊讶。原以为对方是个浪荡的公子哥,虽有爱国强国之心,可未必有这个才能。没想到对方将中国的问题看的如此透彻。毛润之喜道“是啊,是啊,汉卿大才,中国的问题最重要的还是要先解决农民的问题啊,盲目仿照苏联那一套是不对的嘛。”
张学良也点头表示同意,说“没事的,党内的同志总归是会认识到这些问题的。不过,现在我们可以在东北率先搞起来,只要搞得好,他们自然会觉得我们是对的。”
毛润之笑道“是了,我们可以先搞起来,做出些成绩,大家自然就认同了。”两人相视大笑,颇有些相见恨晚的感觉。
由于地方远近的不同,各省代表的到来时间也不尽相同。来自湖南的毛润之和何叔衡,以及广东的陈公博都先后到达上海,再一起坐船来旅顺。张学良对每一位来奉的代表都是亲自迎接,更何况这一次里面还有一代伟人。最后一批代表也到达奉天。
1921年5月13日,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奉天的鸿宾酒店召开,环境安全,自然是没有必要遮遮掩掩的了。参加此次大会的有上海小组的李达、李汉俊,武汉小组的董必武、陈潭秋,长沙小组的、何叔衡,济南小组的王尽美、邓恩铭,北京小组的张国焘、刘仁静、李大钊,广州小组的陈公博、陈独秀,旅日小组的周佛海以及东北小组的张学良。当然还有共产国际的代表马林(荷兰人)和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尼克尔斯基(俄国人)出席了会议。
会议的讨论十分热烈。分别讨论通过了,正式建立中国。并确立了党纲。在党纲中,有一条却让张学良几乎和全体代表站到了对立面。在党纲的第三条,本来应该是消灭资本家私有制,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而张学良坚持认为,我们应该用更温和的处理办法。以张国焘为首的几个代表便抨击张学良的出身。这个问题已经讨论了4天了,双方都互不让步。
作为穿越者,张学良深知土地改革的正确和在实行过程中所犯得一些错误。所以在开完会的夜里,张学良便先去拜访自己第一个结识的党代表—李大钊。张学良一开始就开门见山“守常兄,我对党纲的其他部分都没有任何意见,但是,对第三条。我认为是不是不够慎重。毕竟,我们现在不是纸上谈兵,毫不夸张的说,我们是可以影响东三省的政策的。你也知道,我的父亲是军阀出身。他肯定是会支持我,他的儿子去进行一些变革去增强自己的实力。可问题是,我父亲的首要支持者就是东三省的一些商会和乡绅。
如果我们冒然开刀,且不提我父亲会不会支持我们如此激进的做法,恐怕立刻就会让东三省的政局动荡了,对吗?”李大钊颔首想了一会,说“解决工人的地位问题,消灭阶级是我党的总纲领,这是不能变更的呀。”张学良听他语气已经开始让步了,便喝了口茶,继续游说“是,这肯定是不能变更的。但饭要一口一口吃,现阶段,我认为民族矛盾才是第一矛盾,其次是各地军阀割据的矛盾,守常兄觉得对吗?”李大钊也同意张学良的说法,抬抬手示意他说下去。张学良又道“那么,我们现在是否应该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
先解决这两个矛盾呢。如果要解决第一个矛盾,自然就是要发展我们国家的实业的,但是现在实业大多数掌握在私人企业家手里,我们是否应该鼓励他们,支持他们扩大规模,以提高我们的经济实力呢,自然,工人的待遇问题也是需要和他们讲清楚的。同时政府再出面办一些重要的厂子,比如机械制造,军工。等到解决了民族矛盾,实现了中华的统一,接下来我们就是改革,反对的人也是没有实力来和我们对抗的。”李大钊两只手摩挲着手里的茶杯,想了许久,终于对着巴巴看着他的张学良笑道“枉我痴长了几岁,汉卿说得对,饭总要一口一口的吃。”
张学良也笑了起来,心里也放下了一块大石头。他知道,一大做出的很多决定在后来看来是错误的,而这些错误在二大,三大的时候也先后被纠正了。不过,有着未卜先知的优势,张学良自然是不会让党再多走弯路的。
说服了李大钊,张学良又请他和自己一同去了多位代表处沟通。
5月23日,大会第11次会议召开。张学良用平缓的语调重复了他劝李大钊的话,并简单介绍了东北的局势。最后总结道“总之,我认为中国当前的首要矛盾是民族矛盾,东北地处日本与俄国两大强国之间。我们当前的首要任务不是要打倒谁,也不是消灭谁。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快速的发展东北的经济,壮大我党的实力。对外争取平等的国权,对内促成国家的统一。”李大钊率先表态道“我对学良同志的看法是持肯定态度的,虽然解决阶级矛盾是我党的一贯宗旨。但,现阶段,考虑到国内的现实情况,我也觉得是应该缓缓。毕竟,东北是我们的第一个根据地。
我们要先发展好它,才能去讨论如何领导全国。润之常说,枪杆子里出政权。润之,你说呢?”随即接过话头“不错,学良同志的一番话然我感触很深啊。虽然我们在坐的都是心忧国家的人,但,我们忘了一句老子的话‘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是不要操之过急的好。”随后何叔衡等人又发言赞同。张国焘也只能保持沉默。陈独秀对张学良的主张是颇有微词的,毕竟,他是一个者,而且也是个彻头彻尾的书生。对张学良这一番从实用主义出发的论调实在不能赞同,但是看会场除了低头不语的张国焘以外,大多数人都已经表示了同意。他也不想第一次会议就闹得不可开交,也就默认了这个问题。
随后,代表们选举出了中国的中央局。由陈独秀任中央局书记,李大钊,张学良分任副书记,张国焘任宣传部长,李达任组织部长。同时,中央也对各地工作进行划分。由李大钊任东北局书记,主持东三省工作。张国焘任北方局书记,主持华北以及西北工作。董必武任华南局书记,主持华南工作。
对各地方局,中央提出的工作任务是不一样的。东北局的主要任务是,尽快融入东北政府,大力发展经济,并积极联系苏共,以期获得支持。北方局和华南局的当前任务都是宣传党的主张,壮大党的队伍。而南方局还有一项就是联络广东政府,共同对抗北洋政府。
5月25日,大会胜利闭幕。各省代表纷纷告辞,回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