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武军(石堡)飞鸟快报,去年两京大震之后,吐蕃果然有所异动,振武军外,已经调集了不少吐蕃兵!”安禄山淡淡的启奏。

    这确实是一件大事,但并不是非常的急切。石堡(唐已经将它改名为振武军,但一般仍旧称其为石堡)远离东都,根本就没法直接指挥。真有什么事情,也只能大致的做一下安排。现在提出来,却是把李隆基好不容易营造起来的一番严肃氛围,给打破了。

    “恩!张均侍郎巡查到什么地方了?”李隆基的脸上并没有变化,底下群臣却是面容微微一松。

    “按时间估计,张侍郎现在应该快到振武军了。”

    “那就让张均暂时驻守振武军,和吐蕃交涉吧。等吐蕃退兵了,再巡视其他地方。”李隆基点点头。

    “是!”安禄山应声退下。

    让张均长时间留在外面的目的达到了,商讨废人头税问题的严肃气氛,也完全被他打破,安禄山刚才出来说话,算是一箭双雕。

    “众卿,那现在还是说说刚才张侍中提出的摊丁入亩问题吧,众卿以为如何?”李隆基再次板起了脸。

    群臣仍旧是互相张望了几眼,刚才还有点群情激愤,现在被安禄山一干扰,干脆是没人敢站出来了。

    “陛下!张相所提,关系重大,臣请陛下召集在京文武百官都上朝商议!”

    安禄山看到下面没反应,知道这些老油条做事不会不留后路,很难把真正的心思直接说出来,干脆就提议将京城中的散官和一些中下级官吏都叫来。那么多人,应该会有几个刺头。

    “准奏!宣召在京六品以上,无职司官员都入朝来商议此事!”李隆基点头答应。

    有了安禄山开头,虽然不是直接对这件事情表什么看法,底下的群臣却是已经有几个忍不住了。

    “陛下!如今连年丰收,百姓根本没有缴不起口赋的担忧,哪里需要改变现有税制呢!”第一个大臣还说的比较委婉。

    “是呀!祖宗成法,本来就不应该轻易改变!”其他一帮大臣纷纷附和。

    “陛下!大唐赋税众多,光是商税、田赋,就足够朝廷用度。免除口赋,臣也觉得没有不可以。但是这个摊丁入亩,却是让本来税负就比较重的豪强地主,税负更重。而且增加的赋税,并不能给百姓带来多大的好处,真正获利得,其实仅仅是朝廷。民富则国强,民贫则国弱,这样杀鸡取卵的改革,臣窃以为不可行!”礼部的杨老尚书,率先真正出来反对摊丁入亩。

    (都忘了新的一月已经开始,拉点月票,大家多捧捧场呀!)

    第十章第二十二节 李林甫合谋

    第十章第二十二节李林甫合谋

    “陛下!”本来被李隆基的举动弄得有点惊讶张九龄,听到礼部尚书的话,突然出班来行了一礼。

    “爱卿有什么话说?”李隆基不露声色的点点头。

    “陛下!臣以为,杨礼部才是真正只为自身考虑,没有顾及天下黎民的生活……”张九龄的话毫不客气,不过他还没有说完,下面的大臣们就开始大声的驳斥起来。

    “张相!如今是你准备增加税收,怎么反而是我这个反对之人不为天下黎民考虑了?”

    “是呀!杨老尚书一心为民,怎么可能是只为自身考虑?”

    “君子不应言利!张相主张收民间之财以富国库,这和宇文融所献之策并无两样!”

    众人吵吵闹闹的,让整个议政大殿像一个菜市场。不过整肃纪律的金吾将军现在干脆不再震动梃丈了,刚才敲了好几下地面,这些人都没反应。所谓法不责众,敲一两个刺头还没什么问题,一下子这么多大臣,他这个金吾将军就算是职责所在,也要考虑考虑后果。

    “哼!诸位大臣,这是朝堂之上,本相话还没说完,你们就妄言打断,将朝廷威严置于何地,将陛下之位置与何地?”张九龄吹胡子瞪眼,大声呵斥吵闹的众人。

    几年太平宰相的威严,自然不是那些没有依附势力的臣子所能抵挡,李林甫和安禄山两个实权派别。都默默地看着他们这边相斗,张九龄派系的严挺之等人再纷纷出言驳斥,那些没派系的大臣,立刻抵挡不住了。

    “身为臣子,就应该先考虑朝廷的利益。虽然君子不应言利,但那是自身的行为准则,并非相对国家大事。摊丁入亩。虽然会让诸位大臣的税负增加,但是如今物产增加了不知几何。税负相对增产来说,不过九牛一毛而已,诸位岂能只为自己考虑,不想想朝廷为此花费了多少心血,稍稍多缴一点田赋,本来就是应该的!”

    张九龄和严挺之等人轮番上前驳斥,那些主要是大地主地臣子。根本不是这些儒生的对手。

    不过旁边地安禄山和李林甫一看,事情不好了呀。

    本来他们约束自己的手下,不主动反对张九龄,那是因为张九龄这个提议,很显然得到了李隆基的支持,出来反对不可能得到李隆基的好感。两个人对第一宰相位置觊觎已久,反正张九龄是倒台定了,才安心的隔岸观火。但现在没了主力大臣的反对。张九龄竟然占了绝对上风。虽然下面还会有大地主反对,很可能让张九龄罢相,只是时间拖长,变数肯定会增加。而且李林甫和安禄山对视一眼,都把握不住对方的心思。要是对方突然支持张九龄,那张九龄能顺利渡过这次危机也说不定。

    形势展到现在。已经不是两个人不商量就能决定了。

    “陛下!现在这个赋税制度,确实有其不合理!臣以为,应该改革一下!”安禄山出来模模糊糊地表态。

    只说是应该改革,并没有说是不是支持张九龄现在的办法。

    “陛下!张相所言确实有道理,但是杨老尚书他们的顾虑也对,这件事情还应该慎重处置!”李林甫眼睛一转。既然安禄山准备把事情搞浑,那自己也把它往下拖就行。

    看到两个宰相出来表态,刚开始时群臣都还各有期盼,待听了两人的意见,却是都在心头暗骂。两只老狐狸。分明是准备拖一下,看看形势再说。

    “呵呵!两位宰相。这件事情虽然不是刻不容缓,但如果不马上做出决定,待到有心人故意煽动,可能会让天下暂时不稳,去年的大震,已经让吐蕃方面有所异动,如果现在大唐内部再不稳,恐怕会形成大危机呀!”李隆基嘴上有笑声,面容却越见肃穆。“今天朕这么快就拿出来给众卿商议,就是准备快的做出决断!表章既然上来了,就要早点做出回复,迟了外传出去,更会让百姓疑神疑鬼!”

    李隆基话中隐隐带有的一丝不悦,立刻被群臣探知。但是他们大都面面相觑,仍旧不敢明确的表看法。

    实力派地李林甫和安禄山,让他们支持张九龄,那是绝不可能的,但深明皇帝心意的他们,当然也不可能真正反对这个提议。至于下面的群臣,他们都不是张九龄派系的对手,已经不敢再激烈的在朝堂上反对了。不过内心却已经暗暗决定,要去找亲近地大臣和好友,联名反对摊丁入亩。

    底下群臣的一阵安静,让李隆基这个太平天子心中的不悦更大。

    “诸位爱卿,这件事情利弊如何,你们到底怎么看?”

    这已经哪里是在征询臣下的意见,简直就是在逼他们表态吗。

    “这个!陛下,这件事情实在太过重大,臣看还是等召集了京中大臣,一起商议下的好。要是贸然坐下决定,恐怕执行起来也有问题!”安禄山硬着头皮出来做了一回小人。

    唉!算了,还是给那些反对者一个机会吧,等他们全都联合在一起,到时侯张九龄就不可能再有退路了。而且这样的提议应该比较符合李隆基的心思,他是想收更多的钱,却也肯定害怕天下不稳定,这样的商讨和他的初衷基本不违背,只是这么一来,将来自己想要接手张九龄后说服那些反对者,困难同样会增加很多。

    “陛下!这件事情不应该多拖延,臣以为。既然提出来商议了,还是马上决定地好!”张九龄立刻出来反对。

    现在形势对他很有利,他当然想马上定下来。

    “张相!这件事情根本不可能马上决定,就算现在决定摊丁入亩,具体地步骤有那些,也还得慢慢商量吧。张相不会是准备不做提前安排,今年就摊丁入亩。让还不清楚状况的地方官员马上开始征税?”李林甫不需要安禄山提醒,立刻配合地出来支持。

    “这……”张九龄当时只是受了李隆基的点明。就迫不及待的提出了摊丁入亩,哪里有具体的相关安排。就连李隆基会这么快将表章提出来商讨,都是大出他意外的事情。

    听到李林甫话,群臣立刻响应,认为应该再好好地商量一下。

    那些反对摊丁入亩的官员,还以重新安排税制,官员需要调整。费事劳力为由,又出来反对张九龄地提议了。

    他们都是机灵的人儿,看到安禄山和李林甫的态度,就知道两人就算不反对张九龄的提议,也绝对不会支持。只要两个宰相不支持,光凭张九龄一个人,还有很多阴招的他们,并不是很担心。

    “张侍中。你先去草拟具体的计划,明天朕召集在京官员,共同商议摊丁入亩的问题!退朝吧!”李隆基神色深沉地站了起来。

    最先走出洛阳皇宫大门的是张九龄,刚才李隆基最后的一番话,无疑是明确的表示他的支持态度,自认有了皇帝撑腰。自己就不会太受伤的张九龄,心中难免有几分得意。心中一得意,脚步也就变得轻飘飘的,脑袋也抬得越来越高。

    “哼!看他那样子,就像是落魄的人,突然捡到了一袋金子似地!”李林甫小声的在后面嘀咕。

    “呵呵!”旁边的安禄山一阵轻笑。“张相的脑袋,本来就一直抬得很高,不过是现在更高了一点而已!”

    本来一般都是大官员先出来,中下级官员再随后,最先出皇宫的应该是三个宰相。但是这一次。因为安禄山和李林甫有话要谈。两人不知不觉就落在了后面。到是不少的中低级官员,轻声告罪。领先两人走了出去。

    “嘿嘿!是呀!不过现在都快抬得都快朝天了而已!”李林甫一阵干笑。

    知道安禄山是在以张九龄平常就十分清高,不喜欢低头,来暗暗讽刺自己,。

    “林甫兄!今天你怎么也不多说几句呀?这样地大事,小弟因为以前向陛下提起过摊丁入亩的建议,不好多说,你这个当今的宠臣,怎么也不多说说!”安禄山看到身边其他官员已经不多,干脆切入了正题。

    “呵呵!安老弟!禄山贤弟!既然你已经把话挑明了,哥哥也就打开天窗说亮话吧!”李林甫压低了声音,和安禄山一起走到了路边。“其实你我都想要张相的位置,不过现在陛下已经表示支持张相的摊丁入亩,我们根本不好再正面反对呀!”

    李林甫说话的时候,一脸的真诚感慨。

    “哦!是吗?”安禄山微笑着看向李林甫。

    好个j滑的东西,刚才商讨的时候,李隆基总没有明确表态吧。几乎一直是我在挡张九龄,你做过什么什么大贡献。现在看起来是坦诚,但是大唐曾经非常盛行告密,现在也不限制弹劾上官,说出对相位置觊觎已久,并不是特别真诚的表现。

    “当然是这样!”李林甫地声音立刻高了起来,一副受了委屈地样子。

    但看到安禄山还是不为所动的笑看自己,又是面色一变。

    “当然,老弟要是有什么好地办法,哥哥一定愿意全力配合!”一直是献给李隆基的媚笑,难得的给了安禄山一回。

    “这个,小弟当然也没有好主意,只能明天聚集了大臣商议时再看了!”安禄山无奈的摇摇头。

    笑话,要是我将安排都告诉了你,你这个j滑的家伙,肯定会连我带张九龄一块儿害了。大不了我一个人出手,反正这样的关键时候,只能和你利用彼此之间的默契进行合作,不能真正像盟友一样坦诚。刚才如果不是怕你落井下石,要先打个招呼,恐怕都已经叫人明确出来反对了。

    “呵呵!那好!安老弟,我们明天再说吧!”李林甫也不多说话,微微的抱了抱拳。

    两人相处这么长时间,对彼此早就了解的差不多了,自然知道对方的性格,明天的事情根本不用再担心。

    “好!那我们明天再合作吧!”安禄山也是爽快的一笑。

    嗬!看来这个李林甫还真应该是和自己一样,存心要这个相位置,却又不愿意出面主动反对张九龄,刚才上朝的时候,差点以为要让张九龄就这么顺利的通过了呢。不过现在自己和李林甫已经取得了默契,今天,就是张九龄风光的最后一天了。

    安禄山所料不差,实际上,到了当天晚上,张九龄就已经风光不再。

    大量的书信被送往了全国各地,两京的大地主不断进入洛阳城中。至于洛阳城本身的大地主,非常干脆的直接见面约会,商讨对策。

    到了晚上,几万人的联名书已经形成。随着越来越多的大地主进入洛阳,上面的名字还在不断增加。

    唐带经济最达的,就是政治中枢的两京地区。而封建经济最流行的模式,就是地主加富农。洛阳长安作为最繁华的代表,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商人和大地主,小农并不多。

    上午传出的消息,到了下午,大部分的洛阳大地主就达成了共识,要一致反对张九龄的摊丁入亩。而且非常意外,本来和地主关系并不是非常好的两京大商人,也在没有邀请的情况下,就表态支持这些大地主。

    到不是安禄山在里面使了什么力气,实际上,安禄山已经觉得现在倒张的实力有点意外的强大,如果再火上浇油,张九龄还是该怎么倒仍旧怎么倒,自己这个后来的继任者,却要花很大的心思来处理他遗留下来的问题。

    那些大商人之所以会表态支持地主,主要也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农业观念。有了钱干什么?买地买房,传给子孙万代!这些商人虽然把主要的精力都花在了经商上,但是作为可以真正传承下去的不动产,他们还是看中了土地。摊丁入亩,无疑也是间接的损害了他们将来的利益,所以根本不需要大地主们邀请,他们主动就表态支持了。

    (正月里的日子,还真不是我能控制的,昨天又有朋友来,强拉我出去玩了一天,开心的要死,累得半死。没有更新,我真诚的向大家道歉。)

    第十章第二十三节 士绅的力量

    第十章第二十三节士绅的力量

    就在京城的大地主们联合大商人,大量征集万民信,准备联名上书李隆基的时候,安禄山府中,也来了不少游说的客人。

    “下官等拜见安相!”

    “草民等拜见安郡王!”

    一群大地主,在和安禄山相熟的几个洛阳官员陪同下,共同拜见了安禄山。

    “张老弟,颜老弟,你们怎么有空来访?”安禄山笑着抱拳行礼。

    领先的这两个人,一个是现在就已经隐隐有草圣这个叫法的张旭,另一个,则是刚入官场没几年,现在还在张旭手下学习书法的颜真卿。

    “安相!这次你可一定要帮忙呀?”张旭没有照安禄山的手势入座,而是诚恳的行礼。

    他和安禄山早就相识,两人关系也很不错。张旭为人和他的书法一样狂放,很和安禄山的胃口,只要去洛阳,就少不得要拜访一番。也就是在张旭的府上,安禄山结识了向他请教书法的颜真卿。

    “呵呵!是不是因为太晚了,怕回不去府里,让我拿牌子送你呀?”安禄山将其他众人引入座中,自己也笑着座了下来。

    他和张旭十来年的交情,经常互相开玩笑。就算明知道对方此来的目的,还是忍不住说笑了一番。

    “嘿嘿!安兄……”张旭微微一苦笑。

    现在他可没有心情开玩笑。

    “安相!下官等这次和几位乡绅来拜见,确实有要事想和安相商谈!”颜真卿微笑着站起来一礼。

    “哦!颜老弟请说!”安禄山摆正了颜色。

    对于颜真卿。安禄山,或者说应该是甄英雄,一直非常崇敬。以前在现代的时候,到少年宫学习书法,书法老师就经常唠叨“学书当学颜”。虽然他后来学地是书圣王羲之的写法,但对于颜真卿的崇敬,却丝毫没有落下。既然已经大致猜到了他们这次来访的目的。安禄山也不得不面对。

    内心还暗暗估计,以这些人的声望。说不定只要将他们搞定,将来再去说服洛阳其他人,就不会再有什么问题。这次就当是提前演习吧,反正不大可能一次将这些人说服。

    颜真卿和张旭对视一眼,最后张旭坐下,颜真卿却继续站着准备回话。

    “呵呵!颜老弟还是坐下说话吧,这里又不是官署。不必那么拘礼!”安禄山笑着把手一引。

    颜真卿也是洒脱的人,闻言微微一笑,就坐在了自己地位置中。

    “安相!今日朝堂之上有消息传出,说张侍中竟然准备废除人头税,实行摊丁入亩,不知道安相对于这件事情如何看待?”颜真卿拱手问讯。

    “颜老弟!摊丁入亩,本来就是安某最先提出来的设想,颜老弟你认为呢?”安禄山淡淡地笑着。

    这次前来的地主。基本上都是外地人,本地的大户,估计都已经到了李林甫那儿,或者是直接到张九龄那儿求情去了。自己因为早就提出过摊丁入亩的设想,现在自然没多少人敢来探口风。就是白白便宜了李林甫,大地主们的期望。现在都寄托在了他身上,他今天晚上的收入,应该可以抵得上以前一年收的贿赂了。

    “安相!虽然这个设想是你提出,但如果你真是支持这种做法地话,应该早就正式提出来了。所以……”颜真卿正视着安禄山。

    “不错!其他人觉得安相肯定会支持摊丁入亩,但我们觉得,安相至少不会支持张侍中的提议。要不然,以安相的英明,早已经奏请陛下实施了,哪里能轮到张侍中。”旁边的张旭插嘴进来。

    “是呀!是呀!安郡王是当今贤人。肯定不会支持张侍中这样不合情的提议!”底下的那些地主。赶忙附和两人的说法。

    安禄山眉间一紧。

    还是颜真卿说话厉害,话里话外。暗示自己应该不能支持张九龄的提议,却并不对摊丁入亩表看法。自己只要表示赞同他地说法,就变成不赞同摊丁入亩了。

    “颜老弟,张老弟,还有几位乡绅!安某对于摊丁入亩本身,既然是我自己设想出来的,那肯定就会赞同!”说话的时候,隐隐带了一丝不满。

    看到几个大地主面上一尴尬,又改变了语气。

    “不过现在张侍中提议的方法,安某的确不支持!”

    “安相英明!那下官等恳请安相,明天能和我们一起反对张侍中的提议!”颜真卿几乎是在安禄山地话音刚落,就匆忙说出了这句话。

    “呵呵!”安禄山轻笑出声。“颜老弟莫急,我的话还没说完呢!”

    几个正准备继续附和的地主,听到安禄山这样说,不得不又闭上了刚张开的嘴。

    “其实摊丁入亩本身,应该是一个可以利国利民,功在千秋的事情!不过那是处理好了的结果,一个处理不好,却会造成天下大动荡。而张侍中现在这样的做法,就绝对是不行的!”

    安禄山环视众人,看到他们虽然都面露惊讶,却没人插嘴,就继续说道:

    “摊丁入亩,对于朝廷和普通平民百姓的好处,就不必多说了。不过作为一个朝廷,先应该考虑的是大众地利益。摊丁入亩虽然对朝廷和普通地平民百姓有利,但对于国之基石的地主豪绅,却绝对不是一件好事!”

    “对!对!非常不好!”几个地主轻声地附和。

    他们现在把握不住安禄山地真正心思。

    “不先处理好国之基石的地主豪绅问题,摊丁入亩根本就不用提!”安禄山的话。让在座的大地主们满脸激动。“安禄山当初在想到了摊丁入亩后,就一直在考虑这个问题,也因此才没有马上向朝廷提出这个建议!”

    那些地主对于安禄山后来说法当然有点不以为然。不管怎么样,摊丁入亩肯定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在他们看来,安禄山这个朝廷臣字,肯定主要是想怎么样说服自己等人。不过颜真卿他们。却是真正的明事人。虽然因为家乡父老的面子,再加上自己本身也是大地主出身。才带着这些人前来游说安禄山,内心却主要是还是为了天下稳定地考虑。

    “安相!那你想到解决办法了吗?”颜真卿立刻问出来。

    如果真的能在不伤害大众利益地情况下实施,他并不介意自己家族受到损失。

    “呵呵!其实我早就有勉强能应付过去的办法,只是想找个更好的办法,才一拖再拖,直到出了现在的事情!”

    “什么办法?”

    “解决的方法很简单,现在诸位士绅反对。不过是因为摊丁入亩后,你们每年要缴的赋税增加了而已。只要让赋税不怎么增加,大家肯定不会反对吧?”安禄山看向了几个地主。

    “这个……”几个地主互相递眼色。

    他们当然是因为赋税会增加,才反对摊丁入亩的,虽然不明白安禄山现在这样说地意义,但现在根本没有商量的机会,递完眼色之后,就粗略的表态:

    “只要赋税不增加太多。不影响到我们原来的生活,我们自然不会反对!”

    “那不就行了,只要朝廷减免赋税,让大多数士绅,赋税不会过原来的水平就行!”安禄山笑着点点头。

    “这样……”颜真卿一愣。

    办法确实简单,但朝廷回答应吗。

    “安相。如此一来,朝廷免了人头税,又减了田赋税,收入不是反而减少很多了吗?这,这朝廷会同意吗?”张旭说的很直接。

    “诸位乡绅,以前是赋税相当于二十税一,摊丁入亩后,给你们变成三十税一,应该没问题吧?”安禄山不答反问。

    众乡绅都是精明的主,刚开始一喜。但仔细一想。却是立刻了解了安禄山的意思。原来大唐实行地是固定税额,每亩田交多少实物或钱财就行。现在按照安禄山的说法。是变成固定税率了。不管田地多少,朝廷只根据产量来抽成。由于种植了安禄山提供的新粮种后,现在主要作物的产量都增加了不少,所以实际上朝廷的税收还是不会减少。

    “现在的税制,应该是……”

    “呵呵!诸位不会认为你们增加了收入,朝廷还可以继续保持原来地税制吧?”安禄山笑的非常温和。

    但是下面的众人却不敢再反对了。

    没错,自己的收入增加了,本来就一直在担心朝廷会提高税率,如果小小的增加,那也能接受,但结果出来的竟然是这么一个摊丁入亩,要缴的税不知道多了多少。正是因为这样的安排接受不了,他们才会不愿意配合。相比较而言,安禄山现在的提议好接受多了。

    “安郡王言之有理,如果朝廷能保证我们的收成,我们当然也愿意稍微多缴赋税!”乡绅们没等颜真卿他们表态,就大致地将条件答应了下来。

    只是答应多缴税而已,可没答应摊丁入亩。

    “呵呵!你们先别急着答应,这也只不过是安某个人地提议而已,现在还没有正式向朝廷提出来!目前朝廷主要考虑的,还是张侍中地废人头税,直接摊丁入亩。”安禄山笑着摇头。

    哼!这可不是唯一的选择,还有一个更不好的在那儿等着呢,你们慢慢选吧。

    “哪里!有了安郡王刚才的这句话,我们肯定朝廷不会让大家吃亏的!”几个大地主连忙拍马屁。

    “哈哈哈!好说!好说!到时候安某肯定会为大家多说话的!”安禄山非常高兴。

    如果没有张九龄的提议在先,自己的这个明将暗升的做法,也不可能轻易被这些地主接受。不过也幸亏这些地主的修养不错,要是换几个目光短浅的,应该还不会这么容易达成初步协议。

    “安相!那明天……”颜真卿旧话重提。

    “不管如何,这摊丁入亩,最初就是由安某提出来的,明日安某也不好怎么反对,不过肯定不会出来支持就是。至于诸位吗,我看李相应该会比较支持你们的观点,以他的为人,只要你们多活动活动,应该就会答应!”安禄山言语间有点无奈,似乎对于张九龄抢了他的设想有点不甘。

    并不是他真对这件事情有什么不甘心。在大多数情况下,安禄山是一位现实主义者。知道如果由自己提出来的话,历史上肯定会有自己重重的一笔,但如果做了,就算不被罢相,今后在仕途上,也再难有所作为。甚至在某些时候,会被记仇的朝中大地主们,推出来当替死鬼。为了一点将来可能的虚名,而让自己现在陷入险境,这当然不是安禄山所能接受的。反正他想要得到虚名的地方多得是,根本不用在这方面考虑。

    “安相放心,我们明天会见机行事的!”颜真卿等人站起来一礼。

    就在颜真卿张旭等人从安禄山府邸告退的时候,京中其他的几个主要实权大臣,或者是皇帝面前的红人,也全都在自家门口送走了一批客人。

    作为封建王朝立国基础的地主阶级,再次展现出了他强大的实力。

    京中所有能说的上话的大臣,几乎都有访客上门。这些人还不是贸然的带了礼物就来,而是在一些平常相熟人士的陪同下进门的,让人根本没法拒绝。

    见李林甫等人,都是直接厚礼上门,张九龄哪儿,却是礼物加联名书信。软中带硬,强硬中又有商量的余地。结果是李林甫之流,圆滑的接受了给方面的礼物,也委婉的表示明天会出来说话;张九龄他们几个,则是严词拒绝了礼物,表示明天会坚决力主李隆基摊丁入亩。如果不是看在万民信份上,甚至还准备将这些刁民送官府问罪。

    这一场不见血的争斗,并没有预示最后的结果会如何。但张九龄和安禄山等人,却已经都已经感觉到,现在这样直接废除人头税,摊丁入亩,是十分不现实的。

    安禄山这边提出妥协方案的时候,张九龄他们,也开始修改原来计划。只是他们都没有十分的把握,结果到底会如何。

    (春节期间的事情之多,就不必说了。近期更新不规律,我真诚的道歉!但黄初可以保证,这本书不会太监,也不会长时间这么没有规律,毕竟我现在全职写作,不可能写了一半走人的,请大家放心!)

    第十章第二十四节 计陷张九龄

    第十章第二十四节计陷张九龄

    吵闹!吵闹!洛阳皇宫中本来就不是很严肃的议政大殿,现在已经被吵闹声填满。

    “张侍中!摊丁入亩是劫民财以自肥,仁者所不取也!”

    “国库富足,百姓安居,张相却突然提出这样让天下不得安宁的建议,居心何在?”

    “宰相在其位,谋其政,张相这全都是为了朝廷考虑,哪里可能有什么别的居心?”

    “哼!宰相不能行公正善举,岂能再在其位!陛下!如今洛阳士绅,已经呈上万民求情信数封,反对摊丁入亩,两京其他士绅,也正在准备联署。如果不能妥善答复他们,恐怕会激起民变,臣请陛下看重民意,严惩祸!”

    “……”

    地主豪绅一直都是最容易学到知识文化的人,很多文人名士,本身就是大地主出身,他们的辩驳能力,一点都不比张九龄领导的清流文士们差。而且这次李隆基准许在京无职司散官都进宫参加辩论,更是将大量荫封得官的豪门子弟都放了进来。一时之间,张九龄他们不论在人数上,还是在实际辩论能力上,都占了下风。朗朗的议论声中,仅有寥寥一两个为张九龄辩驳的声音,而且辩驳的非常没有底气。

    “哼!”张九龄不愿意和那些不是科举出身的人辩驳,仅仅是愤怒的冷哼一声,没有回应他们的质询。

    转而躬身对李隆基诚恳启奏:“陛下!老臣为国为民之心。天地可鉴!摊丁入亩,完全是为了大唐地千秋社稷考虑。现在伤一时之民意,却能赢千秋之利,如果真有什么骂名,臣愿意一力承担。”

    “陛下!如果今后以田亩数纳税,天下之民,定然不会再去开垦新地。甚至还会出现因为不愿承担太多税赋,将农田抛弃。不再耕种。张相的提议祸害深远,万万不可实施,那会让天下大乱的!”这次说话的,竟然是素来以耿直出名的韩休。

    “商人逐利,地主爱田,像现在这样的连年丰收,小小一点税负。怎么可能会让他们放弃自己的田地!”严挺之不得不再次出来阻止。

    “陛下!最近几年虽然连续丰收,但那是陛下英明,加上风调雨顺,让天下百姓不用担心收成!如果遇到灾年,恐怕就立刻会出大问题。其实不用灾年,只要让地主们对种地没信心,自然就会有人抛荒不种。”韦坚一脸地感慨。

    抛荒弃地,这在封建社会中可是一件非常不好的大事。李隆基和满朝大臣立刻重视起来。而不少中立系地大臣。在听了这番言论后,立刻开始有点偏向韦坚等人。

    “陛下!天下万民,有富庶地主,也有普通平户,地主数量少,而平民百姓多。如今废人头税,摊丁入亩,根本不可能伤害太多人。臣已经做好安排,尽量减轻那些地主富户们的税负,准许他们慢慢的增加!”张九龄的声音有点无奈。

    争论的半天,本来不少支持他的文人儒士,现在都已经站在了地主们的那一边。也不知道是真反对他地提议呢,还是因为接受了那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