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仗是不得不打了啊。”领兵的蒙古将军哀叹道。
作者有话要说:战争部分开始……
笔墨会在世界大战和京城风波中转换。
因为知道大家不是很爱战争,所以宫斗和家斗还是会轮番插花的。
141世界大战&8226;壹
乾隆越来越经常性地将永璇招入东暖阁问话,而且这种问话不仅没有避讳宫廷里的太监,甚至连军机大臣、翰林院的侍读侍讲大学士都没有隐瞒。不少问话就是当着朝臣的面,询问的内容从内政到外交、军事,无所不包,而在旁人的眼中,乾隆完全是向永璇咨询治国策略。
皇帝想朝臣咨询治国之策并非不可,反而会落下“纳谏”的美誉。但是如果这个朝臣是皇帝的儿子,同时又是“储君”的最大争夺者的话,就会有很多遐想了。但是无论军机大臣还是永璇本人,谁也无法知道乾隆此举到底意在如何。
只有乾隆心里清楚,苏合香酒已经越来越没有效果,乾隆是个心中有伟大抱负的帝皇。虽然乾隆做出过不少糊涂的事情,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他也算得上是个有进取心的皇帝之一。但是现在乾隆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虽然他舍不得自己的皇位和权势,但是心悸的毛病已经让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即便是天子又如何?你不是天,你就无法逃脱命运的安排。
所以乾隆已经开说着手皇位继承的安排,将永璇推到台前并不是为了树立靶子,而是乾隆已经没有能力处理这一切。与其等着自己死去的那一日,让朝堂失去秩序;不如现在就将永璇纳入到这个体系来,免得在自己驾崩之后,整个天下陷入混乱。
乾隆善读书,对前朝的历史自然是非常清楚。虽然乾隆舍不得现在的“专制独裁”的滔天权势,可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明朝内阁的作用。朱元璋为了避免相权制衡皇权,就采取了裁撤丞相的做法。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当然能让皇帝手中的权势无与伦比,可同时也让朱元璋及其后代不少皇帝累得力不从心。于是朱家的皇帝们,慢慢将相权分散到内阁手里,依靠五名左右的阁臣来共掌相权,同时再利用司礼监的批红权制约内阁。更重要的是,作为内阁的执行机构,是对皇帝绝对忠诚的。所以也就有了嘉靖皇帝四十几年不上朝,国家依旧无事的局面。因为内阁和司礼监已经足够保障国家的正常运行,同时内阁与司礼监的互相制衡,以及六部的相对独立,都让内阁无法出现权势滔天的权臣。君不见严嵩即便那般无所顾忌,但是在嘉靖面前却是大气也不敢出一口的。
当然,乾隆没打算在清朝复辟明朝的做法,因为不仅读书人已经对太监擅权深恶痛绝,更重要的是爱新觉罗家族的自尊心也不容许向“手下败将”学习。所以乾隆除了研究明朝史书之外,将很多的精力都投向了江浙一代。
因为和珅在江南招商局里贯彻永璇的“萌芽计划”,再江南本来就有资本主义的火种在,故而在江南已经隐约有“资本主义启蒙运动”的架势。虽然永璇不遗余力地推行近代化,可他也知道现在的中华帝国无法承受法国大革命那样疾风骤雨的改革。更何况,法国大革命事实上是失败了的,虽然为法国留下了变革的火种,可是也将好好的一个欧洲大陆强国变得不堪一击。所以,永璇指示江南招商局将学习的目标定为英国,但是对于法国的思想著作也是不遗余力地引进,只不过在翻译的时候,永璇让剔除掉了部分过于暴力的宣传。故而对于江南的士子来说,你没读过《英国大宪章》,或者不知道法国的伏尔泰就太落伍了。
因为永璇在江南曾经经营过一段时间,所以江南的官场也相对开放,资政局和议政院在江南官场是遍地开花。资政局其实就是官吏幕僚的扩大化,由当地最高行政长官指派当地有声望的士绅加入,以备咨询。这个仿英国“上议院”的机构已经常态化,故而也渐渐成了当地士绅制衡官吏的工具。与此同时,仿英国“下议院”的议政院则完全是从当地选拔出来的,连官员都无法干预的机构。虽然议政院这个机构并没有任何编制,但是手上却握着征税和徭役的审核权。虽然这个审核权不是谁给予的,可是如果官府要绕开议政院来征收额外的税赋徭役,那势必引来江南的反弹。而朝廷对江南一向优抚,议政院里的人又大多是当地有名望之人,故而最后的下场一般是惹事的官吏被调开。
同时在江南开风气的是所谓“讼师注册制”的推行,对于讼师这样一个尴尬的行业,忽然之间得到了朝廷的承认。按照中国传统的治国理念就是没有诉讼才是太平盛世,可问题在于,人和人之间怎么可能没有矛盾?有矛盾并不可怕,如何调节这个矛盾才是最重要的。
讼师这种专业的法律人才势必是调和人际矛盾的不得已招数,但往往也是非常有效的。两个或多个讼师在公堂上或茶楼里唇枪舌战总好过几万人的大械斗吧?现在在江南不仅是大商行的老板会雇佣讼师,一些大家族也会有自己的讼师以备不时之需。而且最可惜的是,讼师也开始专业化,有些讼师擅长刑事案件,有些擅长民事,而有些则擅长经济,专业化的讼师也是保障一个国家在法律层面上的平稳运行。
乾隆虽然也认为出现在江南官场的新生事物似乎有些“离经叛道”,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正是这些奇怪的事物出现之后,江南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永璇在江南的动作丝毫瞒不过乾隆,毕竟清廷对江南的重视除了体现在优抚上之外,还有一大部分是体现在监视上。三大织造局那是明面上的,私底下的监视机构有多少,永璇都无法知道。
《英国大宪章》除了在江南引发阅读狂潮之外,在京城其实也有不少“大宪章”的支持者存在。连乾隆也在枕边准备了这么一本书,虽然乾隆嘲笑英王没有一个皇帝的尊严,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英国那么一个弹丸岛国居然能将手伸向全世界。如果清国没有累积这么多财富,再加上永璇的未雨绸缪,乾隆并不认为清国能与英国一战。所以,乾隆也在思考一个问题,究竟是皇帝的尊严重要,还是帝国的尊严更重要?
当然,乾隆不会将这个问题拿出来和永璇讨论,因为乾隆也大概猜出了永璇的想法。永璇在恭王府和招商局所做的一切都在表明,永璇在刻意淡化自己,“平衡”和“协调”才是永璇的管理之道。因此乾隆认为永璇是“大宪章”的支持者,虽然乾隆在心底承认《英国大宪章》不失为一条很好的道路,可他却不想将自己的承认表达出来。
“后来的事情自有后来者去处理,朕操心这么多做什么?”乾隆合上《英国大宪章》,暗暗笑道。书案上来自北方的各路战报,“朕现在要操心的是如何打赢这场战争!圣祖爷当年没有做到的,朕一定要做到!”
永璇其实很清楚乾隆的心思,自己这个便宜皇阿玛一直是以康熙为榜样,所以永璇诱使乾隆支持对俄国战争的一个原因就是“雪耻”!不管史书这么说,尼布楚战争事实上是中国输了。虽然《尼布楚条约》被认为是中国与西方第一个平等条约,但实际上通过这个条约,中国让出了远东地区和西伯利亚地区。虽然中国并没有实际控制过整个西伯利亚地区,但是远东地区却一直是中国的领土所在。真不知道鼓吹《尼布楚条约》的那些人将大唐时期的北庭都护府视为何物!后世子孙将祖宗辛苦打下来的领土送出去,不仅没有想办法拿出来,还将这中赠送行为视为友好交往,也难怪清朝后来的皇帝是一个个送领土送上瘾了,连打赢了中法战争还要送领土送赔款。恐怕整个世界史上像中国这般“爱好和平”的国家不多吧?
虽然朝堂上鼓出《尼布楚条约》的人很多,但现在毕竟还是康乾盛世,朝廷还没有糜烂到令人发指的地步,所以有识之士还是有的。乾隆自然也是痛恨《尼布楚条约》的人之一,毕竟俄国人将手伸到大清的“龙兴之地”,这让乾隆无论如何也咽不下这口气。况且在《尼布楚条约》之后,俄国人在喀尔喀蒙古所作所为也让乾隆愤怒。
想想看,一人在你胸口捅了一刀,还打算将你的手臂砍去一个,是个人都忍不了这口气。
乾隆打开来自喀尔喀蒙古的报告,喀尔喀的精锐已经集结完毕,即将越过北部边界对俄国人发动战争。乾隆搁下奏折,他也在思考一个问题,喀尔喀蒙古到底该怎么处理?将这个外藩蒙古变为内属蒙古么?但是喀尔喀蒙古与爱新觉罗家族互为姻亲已经很久了,可以说喀尔喀蒙古是乾隆的舅家也是说得过去的。如今要将舅舅家的东西划拉到自己名下,饶是乾隆这样的厚脸皮也有些不好意思。
“老八,喀尔喀的事情是不是太急躁了?”乾隆有些犹豫不决了。
永璇对俄国的战争主要作用除了要打退北极熊的贪欲之外,更重要的是为中华消除一个隐患。当年蒙古在中华危难时刻选择撕破脸的做法,让后世穿越者永璇气愤难当。事实上永璇也认为,如果蒙古人真的要走,那请选一个好的时候好么?好比兄弟分家,你不能在家族蒙受大难的时候,跟哥哥说,我要分家另过。就算分家另过也不要将哥哥家的东西随手送人好么?
永璇说的就是唐努乌梁海地区,这里并不是属于外藩蒙古的辖地,这里从后金政权建立开始就是直属后金政权的领地。在后金政权取代明朝政权成为中华的合法政权之后,唐努乌梁海自然也成了中华的合法领土。但是外藩蒙古在抗日战争之时提出要独立,并且暗地里将唐努乌梁海许诺送给俄国人。
想想看,在面对外敌侵略的时候,自家家里的弟弟忽然席卷财产跑路,这让后世的永璇无论如何也平复不下愤怒。虽然唐努乌梁海地区丢失并不完全是外藩蒙古的错,可外藩蒙古切断了中央与唐努乌梁海的联系,让好好的一块领土最后成了俄国人的囊中之物。
“俄国人在喀尔喀的动作是越来越大,如果不趁此机会好好教训下那些心怀不轨的人,只怕朝廷对喀尔喀就越来越没有话事权。”永璇奏道。
乾隆其实也清楚,1727年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在事实上给俄国人开辟了插手喀尔喀的方便之门。不得不说,雍正皇帝在处理内政上还算有几把刷子,但是在外交上就是一抹黑了。《布连斯奇条约》不仅承认了俄国在西伯利亚地区的统治权,也给了俄国人在喀尔喀经商的权利。这种所谓的经商权利给了俄国人大举移民喀尔喀便利,同时通过卢布大肆收买蒙古贵族和活佛,为俄国建立“黄俄罗斯”造势。
乾隆虽然不舍得去吞并舅舅家的财产,但是如今舅舅跟自己心思不一样了,跟外人联合起来谋求自家的东西,乾隆也唯有狠下心惩治一番。乾隆安慰自己,大不了给舅舅好吃好喝,好好供着就好了。
喀尔喀骑兵的异动并没有瞒过俄国探子的眼线,虽然清国已经对俄国宣战,但是被驱逐的俄国大使只能通过海路南下绕过大半个地球才能将信函送回国。毕竟一经宣战,清国就关闭了整个北方的陆路和海路通道,俄国大使必须抵达中东之后才能与俄国取得联系。可问题在于,盘踞中东的奥斯曼帝国怎么可能会在这个时候掉链子?他们自然是站在自己盟友一边,继续封锁自己的死敌俄国。于是悲催的俄国大使只能继续航行,找到一个可以将清国宣战文书寄回国的地方。
于是这也成了世界近代战争史上的一个笑话,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收到清国的宣战文书是在清国宣战半年之后。在接到宣战文书之前,俄国人还一直以为发生在远东的冲突只是局部战争,却没有想到这是一场国与国之间的全面对抗。中国人依靠着时间差打了俄国人一个措手不及,等俄国人醒悟过来的时候,远东及东西伯利亚已经彻底沦为中国人的地盘。他们唯有在中西伯利亚与喀尔喀骑兵死磕。
“老八,黑龙江那边可以动一动了。”乾隆思考了许久之后,终于下定了决心。
“儿臣领旨!”永璇心中大喜。
这不由得不让永璇大喜,所谓“黑龙江可以动一动”的意思就是一方面让盛京方面对远东地区用兵,另一方面用忠心耿耿的内属蒙古人去取代外藩蒙古人。反正对于大部分蒙古人来说,内属与外藩没有太大的区别。但是有心人士却知道,如果内属蒙古慢慢蚕食了外藩蒙古,那么蒙古就彻底成为中国的一部分。那些蒙古王公又如何甘心?
但是如今喀尔喀的精锐已经全部派往西伯利亚,清廷自然可以明目张胆地说让科尔沁蒙古等内属蒙古诸部接管外藩蒙古的防卫。谁敢在这个时候反抗?稍有异心的,自然被扣上“投敌叛国”的罪名送到阵前砍头祭旗。在杀了一批王公大臣之后,墙头草们纷纷屈服。况且外藩蒙古中向着清廷的人也不少,在这些人的支持下,朝廷开始了慢慢收复外藩蒙古的道路。
喀尔喀骑兵自然不知道后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他们只是在西伯利亚平原上驰骋,对俄国士兵展开追杀。不得不承认,唐朝的重骑兵在这个时代依旧是可怕的存在。猝不及防的俄国人还没有举起枪,就发现自己被蒙古人砍成了两截。随军的教士不得不哀叹,“上帝再度扬起了他那可怕的鞭子!”
但是俄国人没有想到,他们在远东的据点也变得危险起来……
作者有话要说:这篇小说一定会上半个月完结掉!
ps:既然有读者朋友问起,家里的事情也稍微交代下好了。
我终究没有赶上外婆的最后一面,在我完成4月19日更新没多久外婆就过世了。
从抢救到不治,只有十四个小时。
外婆走得很安详,只是太匆忙了。
原本打算这本书完结之后,带外婆出国去东南亚一趟。
没想到,是个遗憾了。
142世界大战&8226;贰
对于列别斯基来说,在西伯利亚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常常在想,如果不是跟那位贵族大人争夺某位小姐的话,自己也许就不用来这鬼地方吧。虽然他贵为西伯利亚兵团长,听上去这是一个无比显赫的职位,事实上他的辖地包含整个西伯利亚,但实际上他能活动的地方非常有限。
“该死的!”列别斯基将酒瓶丢到了一旁,“那群该死的哥萨克奴隶这个时候造反做什么?起码等我离开西伯利亚再说啊!”
在得知普加乔夫造反之后,列别斯基这个最不受关注的兵团长忽然一夜之间成了全莫斯科最知名的社交绅士,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他,谈论他是否能阻止叛军的西进。一些列别斯基平素都不敢奢想的大人们纷纷给他发来亲笔信函,希望他能在西伯利亚阻止普加乔夫。
“这怎么可能!”列别斯基甚至将叶卡捷琳娜的亲笔信给丢在地上,“阻止哥萨克人?上帝啊!难道我们的沙皇陛下不知道我们的陆军已经衰弱到什么地步了吗?”
身为一个军人,尽管不是那么尽职,但是列别斯基还是清楚地认识到,如果说拥有哥萨克骑兵的俄罗斯军队是欧洲二流的话,那么失去哥萨克的俄罗斯军队简直就是不入流!现在三分之二的哥萨克人加入了普加乔夫的叛军,剩下的人又不会尽力与普加乔夫作战。同时西伯利亚兵团的战斗力可以说是整个俄国战斗序列的倒数,他们存在的最大价值就是对唐努乌梁海地区施加压力。
由于普加乔夫造反,西伯利亚兵团的大部分兵力都被普加乔夫所牵制,于是唐努乌梁海地区的压力骤然减少。虽然唐努乌梁海的驻兵还没有接到与俄国人作战的命令,但是并不妨碍他们对西伯利亚兵团造成一些小小麻烦,例如:偶尔劫个营,偶尔烧个粮什么的。总之俄国人当年做过的,现在十倍地还回去。
“武器和粮食还没有送到吗?”丢下酒瓶的列别斯基吼道,“整整一个冬天过去了,我们的储粮已经没有了,难道莫斯科还没有新的物资送来吗?”
“上校阁下,”一个士兵跑了进来,“莫斯科方面来信,说由于道路不通,战备物资暂时还不能送进来。”
“狗屁!”列别斯基怒吼道,“继续写信,如果两周内在没有物资送来,我这边只能投降保存帝国的军队实力了。”
“这……”士兵有些犹豫,“上校阁下,我听说波尔金将军阁下将会接替整个西伯利亚的防卫,所以……”
“哼!我就知道,那个女巫在这个冬天哄着我前线拼死拼活就是为了让她的姘头过来捡便宜!”
士兵心头大汗,心想你在冬天打得也非常失败啊,但是嘴上却说:“上校阁下,如果您放弃的话,那么所有的功劳都会归波尔金将军阁下。”
“你以为我不知道么?”列别斯基瞪了士兵一眼,“如今我手上没粮,你让士兵们怎么去拼杀?”
“要不然我们去喀尔喀打草谷?”
“嗯。”列别斯基想了想,最后点点头,“通知兄弟们做好准备,让我们去黄皮猴子那拿吃的喝的去。”
事实上,论起“打草谷”的历史,蒙古人完全可以说是俄国人的老祖宗。但是伴随蒙古帝国的衰落,于是喀尔喀也成了俄国人打草谷的地方。毕竟对于西伯利亚兵团来说,漫长的冬季是很少有物资补充的,如果不去喀尔喀劫掠的话,他们会过得很紧张。至于继续南下,俄国人并没有这么大的胆子,毕竟内属蒙古因为早早就归顺清廷,得到的武器装备也要优于喀尔喀,更重要的是,旁边就有数个清廷军团常驻,深入内属蒙古的下场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所以西伯利亚兵团长期打草谷的地方就是喀尔喀,虽然喀尔喀也反抗过,但无奈武器不如人,自然是被打得一塌糊涂。他们也曾经试图南下打草谷来补充自己被打草谷的损失,可是只要他们敢南下,那么势必招来唐努乌梁海军团的报复。虽然他们也跟乾隆抱怨过,但是乾隆总会语重心长地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不能因为你们委屈了内属蒙古。所以,喀尔喀的不满情绪也因此高涨了不少。
不过对于西伯利亚军团的人来说,能够去喀尔喀打草谷的确是冬季过去之后最好的消息。毕竟喀尔喀有更多的粮食和牛羊,如果运气好的话,甚至可以劫掠到中国的瓷器和茶叶,等他们日后回莫斯科的时候,这都可以带来一大笔财富。于是,几乎不需要列别斯基动员什么,大家飞快地准备好自己的武器,朝喀尔喀进发。
但是这一次,列别斯基错了。他们没有从喀尔喀抢劫到任何东西,反而将自己的性命丢在了路上,因为在路上他们就遭遇到了喀尔喀骑兵。
看着俄国人的样子,喀尔喀骑兵们自然知道他们是试图南下去喀尔喀打草谷的人,新仇旧恨自然集中到一起。于是一场遭遇战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虽然因为事发突然,重骑兵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但是从清廷手上拿到的火器还是帮了不少忙。因为在俄国人的记忆中,喀尔喀是几乎没有火器的,所以列别斯基并没有要求自己的士兵带去太多弹药。于是,依靠这自己充足军备,喀尔喀人渐渐占了上风。在列别斯基被打死之后,俄国人终于崩溃了,士兵们四下逃窜。
“草原的英雄们,报仇的时候到了!”领队的恩和森并没有放过俄国人的打算。
事实上就算恩和森不下达全歼的命令,蒙古人也不打算放过这支残兵。一个多时辰之后,俄国人被全部剿灭。
看着地上的尸体,恩和森这才知道火器的威力,他不由得在心中想,长生天啊!这是怎样的武器啊!恩和森希望回去之后,喀尔喀的老爷们可以带回更多这样的武器。不过他很快就知道这不现实了,恩和森虽然是个武夫,但毕竟也是喀尔喀贵族出身,他早就知道喀尔喀对清廷有反叛之心,而清廷也对喀尔喀十分提防,清廷接连颁布的“禁运令”针对的就是喀尔喀人。
“希望那些老爷们能多多可怜那些卑微的下人们。”恩和森低声嘟哝了一句。
在剿杀了这支打草谷的俄国军队之后,恩和森知道自己的行踪是无法隐藏了,但是他也知道附近就是西伯利亚军团的一个重要驻地,在冬天的时候,那里就是军团的基地。既然列别斯基是从这个防线出来,那就证明大部分军队都驻扎在那。只有现在快速杀过去,才可能出其不意。
“长生天保佑!兄弟们,前面就是我们仇人的营地,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兄弟姐妹报仇!”
“报仇!”
让俄国人一直无法理解的是,为什么对清廷若即若离的喀尔喀士兵成了中华反攻俄国的先锋,更让俄国人吃惊的是,曾经无比落后的喀尔喀士兵居然被清廷装备上了新式火器。虽然这些火器并不如俄国那般先进,但是奈何喀尔喀主场作战,在喀尔喀人付出惨痛代价之后,西伯利亚兵团正式退出了俄国的作战序列。
这场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恩和森看着遍地的尸体,长出了口气,“终于胜利了。”
虽然恩和森知道这场胜利是无比惨烈的,喀尔喀为此付出了大半的士兵,尤其是精锐几乎在这里覆灭。但是他们终于是拿下了西伯利亚,他听说清廷对喀尔喀的安排之一就是可以选择在西伯利亚定居,但是必须成为清廷的正式臣民。恩和森苦笑一声,身为黄金家族的血脉,他自然是不远臣服。可问题在于,如果喀尔喀不臣服,那么腾出手的清廷要抹杀喀尔喀几乎只是一句话的事情。他听说在喀尔喀进军西伯利亚的时候,漠西蒙古去挑战哥萨克惨败,但是近在咫尺的唐努乌梁海和伊犁将军都没有出兵援助,只是看到漠西蒙古几乎被打残之后,清廷的大军才姗姗来迟。
“或许对于喀尔喀来说,这还是个不错的选择吧。”恩和森只能这样安慰自己。
“将军,清廷派来密使。”恩和森的亲兵传来一个消息,“他正在中帐等将军。”
恩和森别有深意地看了这个亲兵一眼,似乎并不怎么打眼,但是他很勤劳,没想到……恩和森心里苦笑一声,这个时候清廷的“密使”抵达战场,只怕全喀尔喀都知道了吧?而自己的亲兵居然将他领到自己的中帐,这下自己是黄泥巴掉到裤裆里,不是屎也是屎了。
“我知道了,你好好招呼他,我过会就到。”恩和森并不打算处罚这个亲兵,毕竟这个时候不适合跟清廷决裂。但是在慢慢回军帐的路上,恩和森在思考自己的筹码是什么。估计清廷看上自己的唯一原因是自己手上还握有喀尔喀最后一支精锐,看来皇帝是想兵不血刃地拿下喀尔喀,免得在后世留下不好的名声。
“将军!”前来游说恩和森的那是兵部侍郎余文仪。
对于余侍郎,恩和森倒是有一面之缘。当年恩和森来京城走关系为自己寻求一个兵中职位的时候,余文仪曾经施恩于他。恩和森不得不感叹乾隆的算盘是打得无比精细,冲着余文仪的面子,恩和森无论如何都不会不坐下来谈谈的。
“余大人,您曾经有恩于我,只要在下能做到的,定当遵从。”恩和森已经打定决心谈一谈了,归顺自然是可以的,但是条件还是要尽量高一点。
“恭喜将军阁下大获全胜!”余文仪笑道,“朝廷最近在北方用兵,将军此次大胜对皇上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想必封赏的旨意就要到了。”
“此役全赖皇上天恩。”恩和森并不是一个莽撞的蒙古人,在京城生活的岁月让他学会了思考。
余文仪道:“听说喀尔喀的扎萨克想让将军退兵?”
恩和森心中一愣,虽然他并没有听到什么风声,可“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还是知道。更何况自己与扎萨克不对盘是人尽皆知,如果不是喀尔喀实在找不出熟知火器的将领,统兵的也不一定是自己。恩和森思考了一会,只得跪下道:“侍郎大人救我!”
余文仪虚扶一下,道:“不知道将军怎么看待内属蒙古最近的日子?”
恩和森想了想,道:“很舒服。”
虽然喀尔喀对内属蒙古的人放□为黄金家族的骄傲,臣服于清廷而不满,但是大部分喀尔喀人都承认,内属蒙古的人过得比自己滋润许多。因为清廷从海外贸易中获取了巨大的利润,在招商局的运作之下,这些财富化为基础建设资金,一则改善了全国的基础状况,二则将这些收入藏富于民让不少人收益。作为归化的策略之一,朝廷对内属蒙古的倾斜是非常大的。草场有了很好的规划,各部族放牧有了统一的安排,这样不仅很少会饿死牛羊,同时也让草场有了充足的休养。虽然早期这样的政策被蒙古人嗤之以鼻,但是实施一段时间之后,效果还是非常明显的。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之间本身就有很多联系,不少喀尔喀蒙古人有亲戚在内属蒙古,看着他们的日子越来越滋润,你说喀尔喀人不嫉妒才是奇怪的。所以喀尔喀也动过去内属蒙古打草谷的歪点子,但是被唐努乌梁海骑兵跟震慑住了。
“那将军也想喀尔喀人过上这样的日子吗?”
“只是老爷们……”
“他们并不重要!”余文仪淡笑道,“重要的是将军的想法!喀尔喀是无论如何都会等同内属蒙古的,但是朝廷会在西伯利亚设立总督一职,不知道将军的意思?”
恩和森知道这是清廷最大的善意了,虽然所谓的西伯利亚总督会被掣肘,可是成为这么一大片土地的封疆大吏,恩和森还是心动了。恩和森跪了下来,“末将唯陛下马首是瞻。”
余文仪笑着从怀里掏出一封旨意,“这是皇上给将军的密旨,将军好好看看。日后将军乃是本朝五大总督之一,贵不可言啊。”
“不敢不敢!”恩和森连忙说道。
西伯利亚军团的覆灭吹响俄国被肢解的号角……
作者有话要说:本文中,总督只对非直属土地开放,也不算是殖民地总督。
猜猜看,另外四个是哪里?
另,这是补5月2日的更新。
143、世界大战&8226;叁
安德烈&8226;库洛夫斯基,第三任俄罗斯帝国驻大清帝国特命全权大使,同时也是中华外交史上第一个被驱逐的外交官。当然,这样的荣誉对于安德烈来说并不是特别好受,在总理衙门的人陪同下,基本上大半个俄罗斯大使馆成员都被送上了前往俄罗斯的邮轮。当然,在京城的大使馆里还是保留了部分人员,这些人的级别比较低,但是作为外交人员被留下了。
“你这是对俄罗斯帝国的侮辱!”安德烈愤怒地吼着,“为什么我不能从远东进入俄罗斯帝国的领土?”
“大使阁下,”总理衙门的陪同人员淡淡地道,神情仿佛在世界上不可一世的那些招商局人员。总理衙门的大部分人员其实都是招商局培养出来的,所以不少守旧的大臣都认为总理衙门其实是为招商局服务的。不过永璇也不打算纠正这个观念,因为这样可以减少某些人将手伸进总理衙门的打算。“我不得不遗憾地再次告诉您,贵我两国目前正处于交战状态,而远东则是战场之一,如果您执意要从远东进入俄国领土,我们将无法保证您的安全。”
“你!”安德烈自然听得出话里的威胁意味,虽然他是一个享受国际公约保护的外交官,但是如果他执意要进入交战地段的话,清廷的确没有义务保证他的安全。安德烈虽然是个骄傲的俄国贵族,但是他还没有骄傲到连性命都不要。于是他只是忿忿地带着大使馆的人登上这艘开往欧洲的邮轮。
不过让安德烈不舒服的是,总理衙门的随行人员还是一直跟随着他。在航行了几日之后,安德烈又再度提出了抗议,“阁下,我是一位受尊敬的帝国外交官,你们这样跟着是什么意思?我不是囚犯,我要求你们立刻离开!”
“先生,”总理衙门的人眼皮都不眨地说,“您目前所处在的位置是大清帝国的领海,在您没有完全离开大清帝国领土之前,我们有责任‘护送’您!”
“什么?”安德烈有些吃惊,他的确知道中华人在南洋的一些举动,但是没有想到这里已经成为大清的领土。“如果我记忆没有错的话,这里应该是各国的殖民地才对吧?”
“那是从前。”总理衙门的人有些幸灾乐祸地看着安德烈,“根据我们与各国的条约,目前大清帝国的领土已经包括中南半岛和大部分的南洋岛屿,只有等您出了马六甲海峡,才算离开大清帝国的领土。”
“这……”安德烈没有想到欧洲列强居然同意让出自己在东南亚的殖民地。
事实上中华帝国在后世也没有完全拿到整个东南亚,永璇也知道东南亚是个无比复杂的地方,他并没有采取一锅端的策略。根据与法国、西班牙、荷兰等国的协议,中华帝国实际上只拥有了后世越南、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的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中华帝国在这里设立了管辖东南亚群岛的南洋总督府和管辖中南半岛南安、暹罗、占城、三佛齐诸行省。但是为了安抚法国,允许缅甸独立建国。不过由于缅甸建国没多久,法国就爆发大革命,在永璇等人的运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