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要获得北海的出海口。我们无法保证普鲁士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会组建海军,而这样一个国家一旦拥有了海军,那势必在欧洲就会对帝国构成威胁。”

    “那是将来,我们更看重现在。”诺斯首相做出了决定,“如果后来的人要责怪我们,我们也只能承受。历史终将证明我的决定是这个时候最适合的决定,也许不是最好的,但却是最适合帝国的。”

    说完,诺斯首相便站了起来,离开了唐宁街10号,朝白金汉宫而去,欧洲的历史也因此进入了一个拐点。诺斯首相与乔治三世交谈了五个小时,最后诺斯首相得到了乔治三世的允诺。次日,一封绝密的外交邮件离开伦敦,在英国陆军的护送下,这封邮件朝着普鲁士王国的首都柏林而去。随着这封邮件的发出,法国、奥地利、丹麦、荷兰等国家开始密切关注起这个升格为王国才62年的国家。

    而此时的柏林却是风平浪静,在腓特烈大帝的领导下,普鲁士已经不是62年前那个弱小的国家。拥有了西里西亚地区的普鲁士已经具备了欧洲列强的资格,只是没有欧洲国家愿意承认这点罢了。但是对于已经在欧洲萌芽的资产阶级来说,普鲁士简直就是一个让他们向往不已的天堂。腓特烈大帝废除了许多封建弊端,他所建立的廉洁高效的公务员制度让远在东方的永璇都赞叹不已。永璇非常喜欢腓特烈大帝的一句名言,“我是这个国家的第一公仆”。

    同时腓特烈大帝对宗教和新闻出版也持自由态度,许多在法国不能出版的书籍,都辗转到德国出版。法国启蒙主义最伟大的诗人、思想家伏尔泰就和腓特烈大帝保持着非常良好的关系。18世纪的欧洲,宗教矛盾异常尖锐,但是你在德国却能看到新教教堂与天主教教堂并排而立,甚至连同性恋者在普鲁士也是可以被容忍的。

    腓特烈大帝唯一的缺点就是在他对犹太人的歧视上,腓特烈不信任犹太人,认为犹太人卷走了属于普鲁士人民的财富。所以腓特烈拒绝犹太人在普鲁士的领土上经商和居住,同时对犹太人的过境税也要高于其他人。

    此刻的腓特烈大帝正看着一封书信,同时在他的不远处站着一个东方人。腓特烈大帝对这封书信的内容是感到无比震惊,他无法想象,一个远在亚洲的亲王居然对德意志和欧洲事务如此熟悉。他相信拥有这样的判断力除了需要经验与智慧之外,同时也需要大量的欧洲情报。腓特烈大帝曾经听说过,大清帝国皇家招商局的生意是遍布整个地球,欧洲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里都有华人的商行和公司。腓特烈大帝相信这些商行和公司应该同时也是大清帝国情报系统的组成部分,不过腓特烈大帝并没有因此感到愤怒。相反他很羡慕,羡慕这位东方亲王拥有如此多的资源。他觉得如果有必要,他一定要去见见这位比他年轻许多的东方亲王。他知道自己已经老了,但是他想征服世界的雄心还在。他希望为普鲁士争取到一位强有力的朋友,德意志需要统一,而这可能是他能为这个国家做的最后一件事情。

    “我很高兴见到你,我东方的朋友。”腓特烈大帝放下了信函。

    “我也很荣幸见到您,国王陛下。”来觐见腓特烈大帝的是招商局在欧洲的负责人之一,顾辰。他来欧洲已经五年了,他对于这位普鲁士国王也是仰慕不已。在华夏的时候,永璇就谈及过欧洲的几位在世君主,永璇对腓特烈大帝的评价是最高的。他说腓特烈大帝是欧洲的曹操,而且比曹操更具有优势的是,他是一个国家的君主,他占着了国家大义的道理。

    “我对东方亲王(欧洲流行如此称呼永璇)是神交已久啊。”腓特烈大帝笑着,“从一个传统的陆地国家走向海洋,我想你们的亲王殿下应该遭遇了不少阻力。但是你们的亲王殿下居然能建立起远东乃至世界上数一数二的海军,这让我钦佩不已。如果有机会,我一定会去拜访你们的亲王殿下,和他一起聊聊,我记得你们华夏人的书中有说过这样的场景,叫什么来着?哦对了,‘煮酒论英雄’。可惜我们的啤酒是不能煮的,否则我真想这么做。”

    因为华夏在几次对外战争的胜利,欧洲国家对这个远在东方的古老帝国是越来越有兴趣。此时的欧洲人还是以使用华夏的器皿为荣,而在华夏强势崛起之后,欧洲人开始研究起华夏的文化、历史和哲学。不少欧洲大学都开设了五花八门的华夏学科,同时在招商局的推动下,不是华语学校也在欧洲开办起来。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永璇非常邪恶地想,以后一定要弄一个中文四六级考试来折腾下欧洲人,而且除了有普通话测试之外,还要弄一堆粤语、闽南语等方言等级测试。以后要移民到华夏,除了有普通话等级测试之外,方言等级测试起码要拿两张证书。

    “恭亲王殿下也很期待与陛下的见面。”顾辰是永璇身边的书童之一,第一批和第二批书童都已经长大成丨人。第一批书童被永璇派往招商局在国内以及东南亚的办事机构,而第二批书童则被派往欧洲和美洲。相较于何来的书童,前面几批的书童与永璇的年纪相差不大,可以说是亦师亦友地长大起来。他们对于永璇除了崇拜和服从之外,更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而这些人在后来的“十八世纪大改革”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顾辰很清楚地知道永璇对哪些国家的推崇,而当代国家中只有普鲁士和美国得到了永璇的赞扬。永璇在很多次私下谈话中提到,如果非要给华夏找一个对手的话,普鲁士和美国才够资格。永璇认为华夏占了天时,美国占了地利,而普鲁士则占了人和。华夏有历史的沉积,一旦发力那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企及的;而美国位于两个大洋之中,几乎当下的武器很少有对美国构成威胁的;普鲁士人的严谨和铁血是让永璇都不得不折服的精神。而就在顾辰面前的这位君主,他所撰写的《战争原理》被永璇奉为“陆军的经典”。在永璇的提议下,朝廷让所有新军的军官都系统学习了这本书。虽然顾辰擅长的并非军事,但是顾辰还是从国内听到了不少陆军对这本书的赞扬。虽然《孙子兵法》是一本针对“战略”的经典著作,但是落实到实际上的战役上,《战争原理》的操作性要更强一点。所以按照新式陆军军官学校的培训要求是,上级军官必须学习《战争原理》和《孙子兵法》,而中下级军官则只需要学习《战争原理》即可。

    “你们华夏人擅长谋略,《孙子兵法》是我见过最好的一本军事著作。”腓特烈对军事的爱好如同他对文艺、哲学的爱好一样热烈,“而东方亲王殿下是我见过将这本书运用最好的指挥官。你们在远东击溃了英国人,这是我以前从没有想象过的。”

    对于一国国君对本国文化的赞扬,尤其是对自己上司的赞扬,让顾辰也是与有荣焉。“恭亲王殿下对比下的《战争原理》也是称赞不已,认为这本书书当今最伟大的军事著作。”

    听到自己的书得到如此高的评价,腓特烈的笑容又多了几分真诚。“顾辰先生,我希望你能与我共进午餐,我将为你介绍我的侄子,威廉。”

    顾辰心下一惊,他知道腓特烈没有子嗣,所以他的侄子威廉就成了这个王国的继承人。虽然这样一次宴会看上去只是普通的国王赐宴,在外交上也是常见的。但是国王与王储同时与自己一同出席私人宴会,这其中的含义就很明显了。顾辰抬头一看,发现腓特烈望向自己的眼神也多了许多意味。

    顾辰以退为进,道:“我的身份并不适合出席陛下的私人宴会。”

    “不!”腓特烈当了这么多年的国王,自然有一股子不怒而威的气势,“仅仅凭你是东方亲王的学生,你就有这个资格。”

    腓特烈事实上也调查过招商局与永璇的关系,他很清楚招商局里的负责人大多是永璇身边的书童。这种书童在欧洲也是常见的,许多贵族身边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侍从。这些侍从是贵族最相信的人,他们掌握着贵族最的秘密,同时他们也是最能理解贵族思想的人。何况腓特烈也知道永璇对身边人的栽培,永璇有一些著作在西方出版过。永璇向欧洲人介绍了华夏在哲学、艺术以及文学上的成就,同时也输出了一些华夏的思想。腓特烈相信眼前的这位顾辰应该负有其他使命,他的身份不仅仅是招商局欧洲公司总经理助理那么简单。

    顾辰见腓特烈如此坚持,心中大定。毕竟他这次面见腓特烈除了带来永璇的书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说服腓特烈加入到华夏在欧洲的计划中。这个计划用张仪当年在秦国所开展的“连横”来命名。

    “能参加国王陛下的宴会是我的荣幸。”顾辰鞠了一躬,“请容许我回去准备下。”

    腓特烈点点头,顾辰便离开了王宫。

    而顾辰离开后不久,一名侍从带着普鲁士王国外交大臣匆匆忙忙赶了过来。腓特烈其实对这些大臣并不感冒,他不相信他的内阁,他更愿意跟一些办事员交谈。他看到外交大臣匆忙的样子,冷笑道:“阁下,您代表的是王国的体面,请您自重!”

    “陛下,英国国王乔治三世陛下给您寄来一封书信。”

    “哼!让我猜猜看,他一定是希望我们去阻止土耳其人吧?”腓特烈语带嘲讽,“为什么我们要去阻止土耳其人?我的外交大臣阁下,难道我们要帮助我们的死敌俄国人去取得巴尔干地区吗?”

    “英国是我们的盟友,而他们也承诺帮我们与俄国协商拿到整个波兰。”

    “阁下,拿到手的才叫礼物,随便说说的话怎么能当真?”腓特烈对此并不相信。

    139 交谈。德意志。撒丁王国

    “陛下,英国是普鲁士最重要的盟友。”外交大臣还想争取什么,“如果不是英国人在50年代对我们的支持,恐怕我们早就失去了西里西亚地区。”

    “闭嘴!”腓特烈愤怒了,“阁下,你似乎忘记了。当我们在与奥地利、法国人交战的时候,英国人只是在一旁看戏而已。”

    “但是英国是当时唯一没有对我们宣战的国家。”

    “当时没有对普鲁士宣战的国家多了去了!”腓特烈挥挥手,“阁下,你可以退下了。你让我真的很失望,虽然我从来没有对内阁抱有希望过,但是你刚刚的话实在是有失普鲁士王国的体面。我希望你能在今天之内递上辞呈,否则明天我将宣布你辞职。”

    外交大臣的手一抖索,脸色灰暗地离开了。而在王宫的角落里,则站着一个年轻人,年轻人脸上并无什么特别的表情,只是他的眼睛闪过一丝轻蔑。

    “威廉,你来了?”腓特烈显然对这个年轻人的到来感到高兴。

    “是的,陛下。”年轻人很恭敬地说道。

    “叫我叔叔。”腓特烈只有在这个年轻人面前才是一个和蔼可亲的长者,脸上宠溺的表情表明他对自己的侄子兼王储是非常喜爱的。

    在腓特烈父亲的时代,普鲁士王国内部一直被亲奥地利势力所控制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腓特烈对奥地利极为反感的缘由。因为迫于这些势力,腓特烈被迫与哈布斯堡家族的一个分支联姻。对于这场政治婚姻,腓特烈是极其讨厌的,只是为了安抚自己的父亲,腓特烈与他的妻子貌似快乐地生活了四年。同时因为腓特烈也曾经在自己父亲临死前发誓不会背叛自己的妻子,所以腓特烈终身都没有与自己的妻子离婚,但是二人却是出于长期分居的状态。也因为如此,腓特烈与自己的妻子并没有子嗣。

    所以,腓特烈将自己的侄子威廉指定为继承人。威廉是一个热爱音乐的贵族,莫扎特与贝多芬都是依靠他的赞助而创作出那么多经典乐曲。威廉与腓特烈在艺术和文化上有很多共同点,同时威廉也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这让腓特烈十分满意。唯一让腓特烈觉得有些遗憾的是,自己的这个侄子在军事指挥上并没有太好的天赋,所以腓特烈一直担心自己过世后,普鲁士如果没有很好的军事指挥官的话,普鲁士好不容易得来的地位会一朝尽失。

    “叔叔,我们要放弃原来的联合英国的外交策略吗?”威廉有些疑问。

    “在欧洲这个大陆上,谁不是我们的敌人呢?”腓特烈温和地笑道,“东方有位军事家说过‘远交近攻’,只有远方的盟友才是可靠的盟友啊。”

    “叔叔是说那个东方的华夏么?”

    腓特烈点点头,“虽然以后等普鲁士强大起来,我们和他们也会成为敌人,但是我们和他们的利益多于冲突,而且我们需要华夏,华夏也同样需要我们。”

    “为什么?”威廉困惑地问,“只要华夏帝国愿意,欧洲有无数的国家会成为他们的盟友。”

    “什么是盟友?”腓特烈道,“没有冲突同时又有共同利益的国家才能成为盟友。普鲁士还没有属于自己的海外殖民地,所以我们与华夏没有冲突。华夏需要一个欧洲的陆地强国替他们牵制法国、英国等等列强,欧洲大陆上还有哪个国家拥有普鲁士陆军的作战能力?”

    “可是他们能给我们什么?”威廉问道。

    “这个问题问得好!”腓特烈赞扬地点点头,“无论何时,国家利益是我们需要第一位考虑的。对方付出多少,我们才做多少事。而这一次,华夏开出的条件,是我没有办法拒绝的。”

    “那是什么?”

    “德意志统一。”

    听到“德意志统一”的时候,威廉的心头仿佛被锤了一下似的。跟自己的叔叔一样,威廉也是以普鲁士统一德国为理想的。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首先普鲁士要成为一个真正能震慑所有欧洲列强的超级强国,这样普鲁士才有时间去慢慢统一德意志。按照他自己的估算,这将是一个长达一百余年的过程。不仅他叔叔看不到这一天,连他自己也看不到这一天。

    “这怎么可能?”威廉没有掩饰他的惊讶。

    “哈哈,威廉,我也跟你一样吃惊,但是按照那位东方亲王的构思,这却是可能的。”说着,腓特烈大帝脸上闪过一丝黯然,“只是即便这样,我却看不到了。但是你,威廉,你将成为德意志帝国历史上第一任皇帝。”

    “叔叔,我……”

    “没什么。”腓特烈摆摆手,“我老了,如果我能早点认识东方亲王的话,也许我也有机会看到那一天。但是现在,威廉,我要为你,为普鲁士的明天去赌这一局。我相信他,你呢?”

    “我也相信他。”在威廉眼中,自己的叔叔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如果不是腓特烈带领普鲁士士兵夺下西里西亚地区,普鲁士到现在还只是一个二等国家。而随后腓特烈粉碎了奥利地组建起来的“反普联盟”,不仅保住了西里西亚,同时也让普鲁士真正成为欧洲的一等强国。

    腓特烈将一份文件递给了威廉,“虽然这是他的建议,但是我不得不承认,这是最适合我们的一条路。威廉,你要熟记这份文件,然后按照这个构想一步一步走下去。虽然这条路会很漫长,但是走到终点那一日就是我们统一德意志的日子。”

    威廉打开了这份被称之为“德意志总路线”的文件,这份文件的原稿已经被腓特烈销毁。而现存德意志帝国博物馆的《德意志总路线》是威廉根据原稿,结合普鲁士当时的国情,与自己的幕僚们商讨出来的。但是与原稿一致的是,德意志的统一步伐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经济统一的德意志关税联盟;第二个阶段是形式统一的德意志邦联;第三阶段是完全统一的德意志帝国。而且在这份总路线文件里,永璇暗算了是自己盟友却陷入大革命漩涡的法国。威廉在第三阶段战胜了法国,最终在法国巴黎的镜厅称德意志帝国皇帝,法国人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威廉放下文件,心中却是无法平静下来,“我不敢相信,上帝啊,他在东方居然如此熟悉我们欧洲的事情。”

    “这并不困难。”腓特烈笑道,“如果你拥有他那样的资产,你也会成功的。”

    “但是叔叔,他是亲丹麦的。”

    “我知道。”腓特烈点点头,“他亲丹麦是必须的,毕竟他要将俄国人在远东的土地全部吃下,没有丹麦帮忙是不可能的。但是,他们还是亲瑞典的。威廉,总有一天,丹麦和瑞典会再度翻脸,你认为他会怎么选择?当丹麦失去利用价值之后,他又会选择谁?”

    “这不会太……”威廉有些欲言又止。

    “你想说卑鄙么?”腓特烈知道自己的这个侄子有点理性化,所以也忍不住提点他一下,“你要记住,国家利益才是你首要考虑的。如果某一天,华夏帝国衰落了,有了更强大的国家取代他们,我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弃华夏帝国的。同样的,我相信那位东方亲王也会毫不犹豫地抛弃我们。”

    “就没有‘真正的朋友’么?”

    腓特烈摇摇头,“国家之间永远没有‘真正的朋友’,我们之间只有相互利用。”

    “我明白了。”

    “今天的晚宴你必须出席,相信今天晚上,我们的东方朋友会给我们一个小小的惊喜。”说道这里的时候,腓特烈大帝脸上露出一丝顽童般的狡黠。

    顾辰果然没有让腓特烈失望,在晚宴上,顾辰接连抛出了两个合同,一份合同是在符腾堡兴建欧洲最大的兵工厂,另外一份则是要与普鲁士共同修建欧洲最大的民用造船厂。两则消息在次日公布之后,震惊了整个欧洲。

    英国国王乔治三世召见了诺斯首相,愤怒地骂道:“什么普鲁士是大陆国家对海洋没有兴趣!这最大的民用造船厂是什么意思?首相阁下,难道您认为民用造船厂就造不出军舰来吗?”

    在乔治三世的愤怒之下,诺斯首相黯然辞职。

    而紧接着,腓特烈以华夏的一系列援助和合同为契机,宣布组建德意志关税联盟,承诺关税联盟成员国将共享这份丰厚的开发机会。这些国家本来就与德意志为同一民族国家,而且历史上也互有联姻,自然不会抗拒。在腓特烈发出倡议没有一个月,几乎大半个德意志的城邦、王国都加入到关税联盟。关税联盟背后的事情自然瞒不过欧洲一些有心人的眼睛。

    “维托里奥,德意志人走到我们前面了。”撒丁尼亚王国的首都都灵的王宫里,艾曼努尔三世听完外交大臣的汇报之后,对自己的儿子说着。

    “是的。”撒丁尼亚王国王储维托里奥面露尴尬,“他们的运气真不错。”

    “不,是腓特烈这个老家伙胆子够大!”艾曼努尔三世摇摇头,“华夏人也来找过我,但是我老了,维托里奥,我会安排你去跟华夏人接触。据我所知,他们在与我们接触之外,他们与罗马还有两西西里的关系都不错。”

    “陛下,您的意思是?”

    “是的,答应他们。”艾曼努尔三世努力地伸出手,“我的儿子,意大利的荣光将在你的手里再现。但是这一次,不再是罗马人,而是我们都灵人来决定这一切。”

    “陛下,您应该注意您的身体。”

    “没关系的,维托里奥,我恐怕活不到明年了,但是你和意大利都有明天,告诉华夏人,我们有地中海,我们可以保证他们在地中海和北非的利益,但是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他们向支持腓特烈那样支持我们!维托里奥,你父王是一个胆小的人,但是你不是!你是一个拥有雄狮一样心脏的人,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你将成为意大利历史上最值得赞扬的国王!”

    “是,陛下。”

    维托里奥离开了艾曼努尔三世的寝宫,他其实在暗地里一直与华夏人有联系。他羡慕华夏人的造船术,他也梦想在撒丁尼亚王国拥有华夏人的造船厂。但是按照华夏的法律,造船术是只与盟友共享的,而撒丁尼亚一直在奥地利和华夏之间游离,这让华夏不得不选择考虑与两西西里去合作。不过在维托里奥的恳求下,华夏与两西西里的合作也比较有限,至少关键的武器和造船术都没有涉及。

    “陛下已经委托我来和贵国商谈结盟的事宜。”维托里奥见到刘寒的第一句话就是如此。

    “陛□体如何?”刘寒见维托里奥的兴奋中带有一丝伤感,便立刻问道。

    维托里奥神色一暗,摇摇头,“不是很好。”

    刘寒没有追问下去,但是看到维托里奥这样的表情,便知道艾曼努尔三世驾崩只是早晚的事情了。刘寒道:“王储殿下,我们的协议一直为您准备着,你打算在什么时候签署?”

    “现在我们可以草签一份备忘录,等我登基之后,我们可以签署正式协议。”

    “没问题。”刘寒道。

    一七七四年三月,远东正处于寒冬的时候,一股清兵悄悄越过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所规定的边界线,次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正式照会俄国大使馆,声明华夏已经对其宣战,同时宣布驱逐俄国大使。

    在离开天津港的时候,俄国大使发表了一份声明,声称这是华夏帝国最愚蠢的一个决定,俄罗斯帝国必然会打败侵略俄国的华夏人。

    “终于开战了。”乾清宫里,乾隆低声道,“朕的时间不多了。”

    “是的,终于开战了。”永璇在军机处里用几不可闻的声音说道。

    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拉开了它的帷幕……

    140鹤唳。亚细亚。世界大战

    在清朝的历史上,蒙古一直是一个很特别的存在。即便是历史学家也无法判断蒙古到底与清廷是联盟关系,还是从属关系。早在明朝末年,清朝就与内属蒙古结盟。准确地说,应该是女真部与内属蒙古结盟行程了后金政权,因此内属蒙古部分是属于后金政权的从属关系。除了内属蒙古之外,蒙古的大部分其实是属于札萨克世袭统治的外藩蒙古。但是伴随后金政权的扩张,大部分的外藩蒙古被后金政权吞并,只剩下喀尔喀蒙古四部之外,其余蒙古诸部已经被后金政权吞并。而喀尔喀蒙古则是以联姻的形式与后金政权统一,但是事实上,清廷并不插手喀尔喀蒙古的统治。因此在清朝统治整个中华之后,喀尔喀蒙古就成了清朝历代皇帝头痛的地方。喀尔喀蒙古幅员辽阔,东边与黑龙江将军所辖的东北及外兴安岭地区接壤,西边则抵达回疆,北边是俄国,而南边就是已经彻底归顺清朝的漠南蒙古。为了辖制喀尔喀蒙古,从康熙朝开始,历经三朝,清朝都在对蒙古实行减丁政策。例如驱使喀尔喀蒙古与漠西蒙古的对决;挑动喀尔喀蒙古内部四部的纷争……当然最阴损地莫过于,虽然清朝已经有了种痘技术,而且牛痘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但是无论康熙还是雍正,都将这门技术束之高阁。他们知道,天花是阻止蒙古人南下的最大威胁。他们不敢将天花彻底杀灭,即便爱新觉罗家族也因此损失了许多皇子皇孙,种痘技术还是被严格保密起来。

    其实早在十六世纪的时候,俄国就已经将触角伸向了喀尔喀蒙古。在他们的心目中,既然在欧洲创造出了一个“白俄罗斯”,那么在东方创造一个“黄俄罗斯”也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但是强大的中华帝国不是俄罗斯敢直接对抗的,于是他们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单算从喀尔喀蒙古入手,先策反这里,再慢慢在远东建立一个“黄俄罗斯”。

    对于俄罗斯人的狼子野心,无论是明朝皇帝还是清朝皇帝,都看了出来。但是无奈蒙古人是天高皇帝远,而中华帝国的皇帝早已经失去了进取心,对于俄罗斯人的徐徐图之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这一次却不同,在永璇与乾隆的策动下,喀尔喀蒙古与俄罗斯是彻底决裂。虽然喀尔喀蒙古对清廷是早有异心,但是喀尔喀蒙古早已经不是当年的“上帝之鞭”,因为与清廷结盟,在他们心中,似乎也是对中华的另一种统治。所以当俄罗斯人还没有将承诺的领土送到之前就大肆侵吞喀尔喀蒙古领土的做法,让蒙古人异常愤怒。甚至不需要永璇去挑动什么,蒙古人就主动要求与俄罗斯人决战。

    其实对于清廷来说,蒙古人的主动请战也是非常符合规划的事情。因为实际上,俄罗斯人的侵略压力主要是对唐努乌梁海地区。唐努乌梁海地区位于喀尔喀蒙古西北地区。虽然与清廷的直辖部分并不接壤,但这里却是清廷的实际统治区域。同时这里也是乌里雅苏台将军的重要辖地,毕竟唐努乌梁海地区是面对俄罗斯与喀尔喀的双重压力,故而这里也驻扎这清廷一只非常彪悍的骑兵。

    永璇虽然一直在推行军队现代化,但是他也不得不承认,在这个技术落后的十八世纪,火器实在是一支昂贵的装备。永璇倾尽所有也只完成了海军的换装和西山大营的换装,其余陆军都还是以冷兵器为主,热兵器为辅。所以永璇是不愿放弃唐努乌梁海地区这样一支彪悍的骑兵,毕竟所谓的八旗骑兵已经是个传说,如果再丢失了唐努乌梁海骑兵,那么永璇真的只有去哭了。靠人山人海堆出来的胜利未免太惨烈了,不到万不得已,永璇也不会想用这样的方法。

    “蒙古人这次居然主动请战了。”东暖阁里,乾隆低声道。

    “儿臣也是觉得诧异,但是想想,如今俄国人步步紧逼,由不得蒙古人不着急。”此时的东暖阁里只有乾隆与永璇在商讨,二人面前摆着地图和各种资料。“乌里雅苏台将军本就是本朝数一数二的陆军存在,唐努乌梁海又是面对喀尔喀与俄罗斯的前线,此处士兵的彪悍程度乃是本朝仅有的。我们自然是不怕俄国人的南侵,大不了跟他们在唐努乌梁海地区耗着就是了。但是喀尔喀却怕,一旦俄国人吃不掉唐努乌梁海,自然会绕道喀尔喀。”

    “所以蒙古人怕了!”乾隆露出笑容,蒙古人的确是清廷的重要盟友,但是这个盟友似乎有些尾大不掉了,“蒙古的活佛跟俄国人勾勾搭搭的,还真当朕看不见么?”

    “皇上圣明!”永璇虽然觉得这马屁有些恶心,但是在封建时代呆久了,这马屁已经是习惯了。

    虽然知道这是马屁,但是乾隆脸上还是露出会心的微笑。“听说蒙古人从兵部要了一堆东西去?”

    “是。”永璇虽然并不统管六部,但是跟俄国人有关的事情还是能知晓的。“喀尔喀对唐努乌梁海的装备是很羡慕的,说是希望能为蒙古打造同样的一支骑兵。”

    “哼!”乾隆心里暗骂了句,但是嘴上缺说,“既然是要让蒙古人出兵,自然不用太苛刻他们。”

    “儿臣领旨。”永璇自然晓得乾隆的心思是什么。事实上,唐努乌梁海骑兵是当时兵部按照唐朝重骑兵的标准打造的。

    在封建历史上,唐朝的重骑兵堪称是“冷兵器时代最可怕的存在”,当年唐朝的重骑兵是将贵霜帝国打得灭了国,直接吓走了罗马帝国的马其顿军团。后世有好事的军事分析家指出,如果唐朝的重骑兵能够维持下去的话,别说是金国了,连元帝国打过来都能切菜一样的切回去。但是训练这样一支骑兵并不是所有封建王朝都能维持的,想想看,从士兵到马匹都是由最好的钢铁覆盖,除了马眼睛和人眼睛之外,其余都是被装甲覆盖。而且士兵所持用的陌刀也是非常锋利和沉重的,一刀下去,一匹马都能轻而易举地切成两块。这样一支骑兵只要往战场上一放,然后往前一冲,除非是用大炮组织,否则几乎是无敌的。何况当时最先进的弩床技术也掌握在中国人手里,所以唐朝的重骑兵在热兵器时代没有兴起之前就是无敌的存在。但问题在于,无论是装甲还是陌刀,都需要大量上好的钢铁来打造,其价格基本上等同于同重量的黄金了。何况这样还需要负重极大的上好马匹,而且士兵的力量也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所有条件都有了,最后训练出来的成品也是非常有限的。所以即便是富庶如唐朝,也只有少量的重骑兵。等到了宋朝,因为弩床技术的发展,重骑兵就被彻底抛弃了。

    而唐努乌梁海骑兵就是兵部一群头脑发热的人想办法重建的唐朝重骑兵,虽然永璇觉得这样有些浪费,但并没有组织。乾隆自然晓得唐努乌梁海地区的重要性,所以也批准的兵部的计划。在短短十几年的发展之下,唐努乌梁海地区就重现当年的重骑兵,虽然还没有唐朝那般的震慑力,但也让俄国人不敢在这里放肆。

    对于唐努乌梁海骑兵的装备,蒙古人自然也是觊觎许久。只是清廷对蒙古人的旁敲侧击一律无视,即便蒙古人光明正大地说我们要购买的时候,清廷也以装备有限给婉拒了。如今蒙古人充当攻击俄国人的急先锋,清廷也不好意思说装备不卖了。只是这次出售给蒙古人是最原始版的重装甲,这部分是唐努乌梁海骑兵淘汰下来的,放在军备库里也是浪费,结果就被兵部的人加价三倍卖给了蒙古人。永璇得知之后,也只能暗暗赞叹一句罢了。

    得到了装备的蒙古人自然是喜不自禁,无论是亲清廷的,还是暗地谋求独立的蒙古贵族,都认为这些武器装备加强了喀尔喀的军事力量。在拿到装备后没多久,喀尔喀迅速抽调了各部的精锐组成了喀尔喀骑兵,然后加进训练。而此时便是检阅喀尔喀骑兵的时候到了……

    如果你认为蒙古人没有看出清廷的阴暗想法的话,那一定是错误的。但是对于清廷如此阳谋地打算削弱蒙古,蒙古人却也还是毫无方法。阴谋与阳谋最大的区别在于,阴谋被发现了可以不被执行,但是阳谋却是被发现了还得被执行下去。

    蒙古人知道将自己当做马前卒是清廷“减丁政策”的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