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萧羽在一起的除了刘勤和几个亲卫。还有一对父子,他们都是曾经烧过砖的。而萧羽让人将他们找来,就是要烧砖。不过现在他们被萧羽派了出去,找石灰石去了。反正这地方多山,找这东西不难。
琉球本来就是个岛屿,古代的台风是否频繁萧羽不知道。但后世几乎每年都有而且闽广等地一年几次更是让萧羽心惊肉跳的。向那种竹楼木制房屋如何能抵御台风暴雨。一旦成灾,别说到外面打天下,就是能不能坚持住台风的打击都是问题。而且,无论是温家坞还是桃花村的房子大多都是木制或者茅草屋,既不坚固又不美观。而且这时候城市里面大多都是密集地挨着的,等以后建城以后都是一间挤一一间的,一旦着火。到时哭都没地儿哭!
所以,小砖窑是有存在必要滴。
很快萧羽就和刘勤还有昆成带着的几个原住民来到了工地上。
小砖窑虽然小,但对于古代这手工场时代来说却是相当大的了。这个热火朝天的工地上建起了长长的一条建筑,半圆形的穹顶,两边埋到地下去,就像把毛竹笔筒从中间对破成两半,拿一半扣在了地面上。侧面上每隔一定距离就开上一个小窗子,顶上也有许多圆形小洞。
肉多也架不住狼吃,很快这样的小砖窑在这空旷的野地上建了起来。因为以后萧羽要在温家坞建设一个港口城市,人多眼杂很多东西都需要保密,不然惹起官府下定决心来追究,顾安可不一定来保萧羽。所以萧羽建的小砖窑和日后的炼铁厂都在这片荒野之地。周围倒不险峻,若没有人带路却也难以寻到。再有个百十多人巡逻,是足够保险了。
萧羽的这个小砖窑前天开始动工,只是招来的工人萧羽信得过他们,他们却不一定信得过萧羽。于是第一天萧羽如约付了工钱后,第二天动起来就快得多了,直至今日,算是快要完工了。若是愿意,他们就将是小砖窑的第一批工人。
狡猾的萧羽狠狠地压榨了原住民的剩余价值,让他们从事这种既艰苦又有生命危险的挖煤工。要知道就是在今天也是有不少矿工死在矿洞里。
萧羽跟着驻扎在这里的尚武堂弟子,到了一个大房间。这里是煤储仓库,用来存放原住民交易过来的煤矿。
尚武堂是五个堂中建立最早的,因为在上山的二十名匠户子弟中算是这里素质最好的一批人了。而且精武门在训练战士上的所拥有的经验,器械,教官等等都要比其他堂好得多。所以,二十名匠户子弟中有十五名加入了尚武堂,而其中素质最好的五名其中有两名识字又聪明的进了参谋堂,最后两个身材匀称素质均衡突出的同时二十人里最强大的两个进了亲卫堂。
值得提一下的是,原本安排的人员已经被萧羽重新安排,五个堂中。以前还是分队长时候所定下的人员配置被萧羽按照各自的身体素质,以及文化水平,还有各自的特长甚至身高体重等等重新分派了出去。而重新分配中变化最多的就是参谋堂,迄今为止除了温科就只剩下两个人,而其中一个本来是陈信说下的一个是刘勤手下的。而变动最小的便是尚武堂了,陆猛手下基本上都学着陆猛的性子去了,到了其他堂很容易惹出麻烦。除了一个擅长爬山的性子没多大变化去了风讯堂其他的仍然留在尚武堂。
萧羽喜欢用分工协作。按照穿越者流行的说法叫:流水线。
让初学者做一些较为简单,多次,重复的工作。
让稍微熟练的工人做一些有一定技术含量的工作。
让熟练工人从事需要繁琐,难度大的工作。
让最好的工人做哪些需要总揽的事情。
而无论是初学者还是最好的工人,萧羽都希望他们能发挥创意,在某一个领域发挥意想不到的创新效果。
萧羽让第一列人将煤炭碾成细灰进粘土里,再让第二列木匠制作木框模具。将粘土置入木框模具内成形,因为粘土含有煤炭,点火后就可以自行燃烧了,这就是所谓的“内燃砖”了。曾经在现代广泛使用,直到国家为了保护耕地禁止挖土制砖,才渐渐废止。这些砖头按照元代的度量计算(每尺合32厘米)计算,长八寸、宽四寸、厚二寸。基本上于现代的砖头大小相同了,而萧羽在细细计算一下。因为煤炭的质量萧羽并不清楚,但不高就是了。所以约为每公斤两万千焦耳。而每烧一块大约需要的该是三千焦耳到四千焦耳之间。
萧羽为了确认细灰参杂的比例。用百分之五,百分之七,百分之九,百分之十一,百分之十三。这五个样本试验。
最后萧羽得出的结论中,百分之七的样本最为合适。
因为要求颇为严格,甚至连煤炭都用都量过,再细细的粉碎了掺进粘土里。用标准木制模具框压出的砖块四棱四线,每块的大小规格都是完全一致。在窑里横一块竖一块的堆成垛儿,中间留出空隙,便于空气流通,使每块砖都能均匀加热。
萧羽一声令下,无论是第一列的还是第二列的【后面两列萧羽现在可是没多余人手,很多匠户需要投入其他地方】工人们将点燃的火把扔进窑里,等火焰腾起之后,就封闭了大部分的窗口,只留下少数窗口通气供氧,让砖块慢慢的燃烧。
就是站在砖窑的外面,也能感受到窑内的高温。人们纷纷擦着汗,虽然用心做着却是对萧羽的方法无甚信心。
但感受着这等高温,众人心中最后那点点怀疑和不解都烟消云散了。
一个中年人脚步轻点向小窗内探去,砖头内含着煤粉,正在自发地燃烧着,窑里也没有烧柴火的烟雾。砖垛从内到外烧得红彤彤,每块砖都晶莹剔透、耀人眼目,看起来不是土砖,而是出自江南富贵非常的金砖!
萧羽对身边的一个中年人道:“先生今天果真信了么?”
这个中年人正是和周杞对答的那个中年人,不过和上次那个打扮不同。上次的中年人全身上下尘土杂布,显得很是落魄。现在的中年人却是一副名贵的长衫,显得贵气非常,手中一把折扇负手挺立。更是萧萧肃肃,清雅出尘。
“巧妍说泉州看见了一个奇人,今天看来确实不假。平常也是听说过有烧砖的,但能烧到想你这般,却是天下仅有。”中年人摇摇折扇,由衷道:“不过想来,这虽然出奇别致。但未必是你重头戏吧!”
“先生慧眼,请这边。”萧羽身子一侧,示意中年人向另一边行去。
那里一些用黄土垒的,外形就像个大水桶,立在地面上。便是立式窑。用粘土和石灰石研磨混合后焙烧硅酸盐水泥。
“这是何物?”中年人也是第一次看到这个东西。显然捉摸不透这东西的用途。
萧羽一笑,嘴上噙着笑意,道:“用来炼制水泥!”
“那水泥又有何用?莫非是用来糊墙的?”中年人看到萧羽的笑意,心中一动打趣道。
萧羽收敛了笑容,微微笑着忽然让人感觉到一股浓厚的笑意:“先生说话了。砖石辅以此物可用来砌城墙!坚固非常!而且大道之中用此物,保守地说一年之内依旧如新。”
中年人的眼中微微发亮,看向萧羽的也是多了一份重视!
第十一章 海水晒盐
工地虽然初创,一切都很简陋。不过要想找出一出整洁干净的地方还是很容易的。
萧羽今天穿的倒不是上次仙容阁的那身服饰,虽然那套衣服配上服饰端庄大气,但显然这个时候很不适用。
萧羽的今天的衣服是另外从仙容阁订购的,浅蓝色衣服加上萧羽俊秀的面容修长的身材看得起淡雅出尘,宛若神仙中人。
很快,几个亲卫将地上铺上凉席。两人席地而坐,到颇有古之贤者之风。
不过令人大跌眼镜的是,两人谈论的可不是风花雪月,学术诗词。而是金钱交易。
“赵先生以为如此如何?”萧羽道。
“很好,砖石水泥。前者倒是有耳闻,后者却是前所未见。这些东西我有意购买,萧羽小友请出价吧。”中年人表现得很是爽快。一是对萧羽印象不错,不仅在才学上过人就是这砖石水泥也让自己刮目相待。二则,砖石水泥虽然新奇但不是中年人磁性最重要的事情。大头壳是在盐上。
虽然萧羽和赵巧妍玩笑似的买卖,一万人一年所用的盐虽然不多。但也未必是萧羽这一个小庄子能产出的,若是真的有,那么……
“这些砖石水泥尚未产出多少。若是赵先生不介意,可以派人在这里暂住几日,等到时精武门的新房建立完毕。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看看是否坚固。而水泥,在下将在这里修建一条容纳四辆大马车并行的大道,到时也可试验这水泥之用,是否如在下所言。”萧羽侃侃而谈,面容间透着一股自信和坚定。
“好,如你所言。我会留下几人,若是有何事要相谈的也好联系。”中年人一挥手,外面进来了一个青衣小仆,吩咐了几句,小仆依言退下。
“好,请赵先生随我去观盐田,如何。稍后再谈这盐的买卖。请!”萧羽首先起身,神色不卑不亢。
在一处山岭之地,两边的陆地突出海面,就像一个人儿双臂环抱,将一大片海水拥进了怀里。而这片几乎成一微型内海的地方,在最高嘲线以上、海岸相对平缓之处,筑起了一块一块的浅水池子,池子边沿是红砖砌成,池底敷上一层水泥。就像鱼塘一样,制成。不同的是,鱼塘放养的是鱼儿,这里确实晒盐。
这些池子海水都不深,方方正正的,一块接一块占据了很大的一片海滩,在外面关了海水,远远看上去,除了没有水稻,和江南的水田一个样。
来到这里的中年人显然是个博识的人,据中年人所知。现在所海边渔民大多是将海水煮盐。
海盐,最原始的制取方法是“煎”“煮”法,用盘为煎,用锅为煮,史称“煮海为盐”。经过十数世纪的实践改进,由直接用海水煎煮,改为淋卤煎煮。用煎煮法制取海盐不但产量低,而且质量差。
拿着一个大大的铁锅,将海水倒进去。就是烟熏火燎地熬上一个晚上也只能熬出一把盐。如果单单这样还能够上自家的用度,可刘由在时,繁多刁苛的税课就要交上不少的盐卖掉才能补齐。而刘由家里那几万贯钱里面不少就是温家坞百姓辛辛苦苦熬出来的盐卖得的血汗钱。
税目大多为中央制定,地方多不敢擅自增加。但税课却不同,不仅是元代,就是后来的明代清代税赋之事若不是请个浸十来年的老吏幕僚也未必能弄得清楚,研究出里面的弯弯绕绕。
元代税粮分为丁税和地税两种。丁税每丁粟二石,地税每亩粟三升。诸色户计按照各种规定分别交纳地税和丁税中的一种。儒、僧道户种地纳地税,不纳丁税。军、站户也不纳丁税,并且可免四顷的地税,其余按亩课征。
征收秋税和夏税。两税之中以秋税为主。征科江南夏税之制,定于成宗元贞二年。但在成宗以前也征江南夏税。江南征夏税的地区,实际上分为两类。一类是世祖年间开始科取的地区,即江东和浙西。另一类地区包括浙东、福建和湖广行省北部。江西行省(包括今广东省部分地区)和湖广行省南部在此之前向未征收夏税。夏税的征收办法和数额,一般也以南宋旧例为根据,各地不尽统一。北方的丁、地税和包银、丝料及南方的夏秋二税、科差外,元王朝政府收入又来自于各种税课。这些税课的内容分别是:盐税、茶税、酒醋税、商税、市舶抽分、额外课,以及金银铜铁之课。【以上资料原文摘录自《中国全史元分史》,因为剧情需要有所删减请勿苛究】
因为琉球地处偏僻,少有人顾。琉球之民大多皆为黑户口。刘由趁着这个漏洞在衙门里做了一番手脚,就将收税的活计给揽了过来。要说元代的税收工作却是颇为让人诟病。其中就有臭名昭著的包税制度!刘由就通过自己的关系又狠心贿赂了一番,于是躲到琉球的刘由直到死前都是把持着琉球的包税权的。而且琉球更是在衙门里报的户口只有三百多户,而实际上琉球现在光是温家坞和桃花村就有一千多户了!所以刘由是对琉球民众是受实实在在甚至多上两三倍三四倍的税,对上面却只用交上不到十分之一!
包税未必合法。但确确实实存在的,上面的管理收税的时候就要萧羽付这个额度的税!这也正是萧羽有这个信心敢免税的依据,不然在现代地方政府改动税收制度,上下官员基本上就要换个遍儿了。更不用说在古代封建社会生杀予夺的时代。
所以即使知道贩卖私盐一旦被发现的巨大危险还是有不少村民是支持的,如果萧羽真的海水晒盐成功的话到时候村民们的盐课也要宽松许多。所以,这几天琉球人欢腾的不是萧羽免去了农税,更多的是萧羽将刘由定下的税额都免除了!这才是他们最为高兴的事情。不过无论如何,萧羽已经是做到了名利双收了,贩卖私盐更是势在必行!
赵姓中年人的到来更是一场及时雨。
中年人将手放进盐田,将手指头放在口里含了一下:“这些海水该是浸泡多时了吧。”
“赵先生所言正是,这里的海水应该已经浸泡一个上午,海水盐度颇高了。”萧羽点头示意,这些盐田都是萧羽亲手设立的。虽然萧羽出身文科,但这些东西却是难不倒他。即使有些缺漏,以后也能渐渐填补。
盐田一般分成两部分:蒸发池和结晶池。萧羽将海水引入蒸发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倒入结晶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实验的饱和溶液,在晒就会逐渐析出白花花的海盐晶体。
萧羽的盐田不大,十五亩。四舍五入下来大约一万平方米的样子,现在是夏季,天气炎热有利于蒸发。但因为萧羽所处的地方降水较多,天气较为阴湿,现代台湾火烧寮就是中国降水最多的地方。所以蒸发极限上远远少于台湾的西部平原地区,但那里距离澎湖巡检司极近,萧羽可不敢到那里去开盐场,一个不妙收归国有那就惨了。而且值得注意的是,台湾著名的布袋盐场就西部平原!
因为难以改变的气候因素,这里的盐场并不让萧羽很满意。所以萧羽不得不寻求在人工技术上的改变。
据萧羽所知海水晒盐的加强蒸发方法与液体蒸发技术有关。以往的海水蒸发晒盐,均采用平面蒸发的方法,盐水与流动着的水汽未饱和的空气的接触面积限于盐田的平面面积,而该发明以盐水在一定高度上洒下,或盐水在一定压力下且在一定高度上喷洒的办法,立体式地扩大了盐水溶液与流动着的水汽未饱和的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大了蒸发面积,加强蒸发,缩短蒸发周期而提高盐水的蒸发效率。
经过多次试验后,萧羽这才掌握到了这个所谓的立体式晒盐。在蒸发上达到了十毫米每日。也就是说所有盐田加起来一共可以蒸发上一百吨海水。海水含盐量大约百分之三点五,一百吨海水即能制盐三点五吨,合公制七千斤!这还是较为平均的数字!虽然因为几乎不可逆的气候原因,这里的盐田在阴天的时候效率大为降低,雨天更是不能生产。但饶是如此。一月之中若有半数晴天。就能产出近八万斤海盐!这里可不是现代的斤,现代的斤要比古代的轻一些。在战国时期,一斤相当于现在的250克;到东汉、三国和西晋时期,一斤相当于220克;到南北朝的北周,一斤相当于660克;唐、宋、元朝基本上保持一斤相当于六百几十克的水平上;到明朝,一斤为590克;到清朝,一斤等于克;到民国时期,一斤等于500克。新中国成立后,也是采用一斤等于500克,即二斤等于一公斤。
“什么!八万斤!萧羽小友,年轻人心高气傲不是什么坏事。可若真的到了狂傲无度的地步,可未必能成事了!”听到萧羽说每月八万斤的海盐产量就是想来温文尔雅气定神闲地赵姓中年人也被萧羽的数字给吓着了。
晒盐直到明代才出现的,而现在的海边煮盐的产量很低的。赵姓中年人可是直到琉球的人口的,有八千就顶天了。而且短时间哪里有那么多的铁锅给你煮盐?就是有,如何能煮的出八万斤盐?这才中年人看来几乎就是十足的谎言!
萧羽看着惊诧异常的中年人,脸上仍然保持着温良文雅的笑容,显然对这种情况有了思想准备。
萧羽闪过身去,像中年人示意。
中年人的声音顿时嘎然而止,就像一只被掐住脖子的鸭子一样,一点声音也是发不出。眼中,活像看见鬼怪一样地看着一堆白花花的晶体。盐,一堆盐!这堆盐,起码有三千斤。而这仅仅只是昨天开了半天工的成果。
第十二章 五贯钱的猛将
看到了堆积成山一般的盐以后,中年人就也就没对萧羽的八万斤盐产生怀疑了。并且十分爽快地付一千贯的订金,然后带着萧羽现在所有的存量大概五千斤盐走了。最后还表示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继续的合作。
结果,萧羽当然将那一千贯拿了出来。全部买了粮食,这个时候元朝内陆地区虽然灾害频繁,水旱多灾但远远不到南宋末期那种战乱时期。就是后世闻名遐迩的元末农民大起义也还没有爆发,所以米价相对宋末时期要便宜很多很多。在战时米价非常,要四贯一石也就是说四贯钱一百斤。而现在和平时期虽然时有起义但远未影响到大局,所以一贯一石已经算是高价了。在北宋时期一石米六百文已经足够了,所以萧羽提出买米的时候。中年男子很爽快地从泉州运来了两千石粮食。
当四大船粮食般下码头的时候,整个琉球都沸腾了。家家户户口耳相传,都知道萧羽买了四大船的粮食,今后都不用愁没有粮食吃了。更让人兴奋的是,萧羽当天就在琉球大院旁边开了的小店子,标价八百文一石的粮食直接出售。甚至如有在琉球三科或者精武门五堂中做事之人的担保业可以暂且赊欠两个月。等两个月后粮食熟了,无论是还钱还是还粮都是可以的。
【注一下,文中的琉球是楚子按照后世的说法给温家坞和桃花村编的新名字。而当提及整个岛的时候用流求。两个可不是一样的,至于冲绳群岛嘛现在回额外提出琉球群岛的。】
本来琉球居民大多对萧羽如此大用民力还颇有微词的一些人现在完全对萧羽的手段是叹服了。将近八千居民的心思也由此安定了下来。现在居民们不用担心哪天房门会被踹开,刘由的那些凶神恶煞的部曲抢走家里的粮食或者唯一值钱一点的锅碗。也不用担心哪天漂亮女儿被刘隆或者其他有势力的人看到,强行拉走。或者家里的顶梁柱被刘由拉去修房子,或者好几年不见地被赶进深山给土著种田。
原本还担心害怕旧的刘由死了,来了新“刘由”的居民们现在心思都是平静了下来。他们看到新来的萧乡正并没有抢走他们的鸡鸭,粮食。也没有让他们去深山种田,打仗,这些都没有。
他们清楚地知道了这个乡正第一天上任就给他们免去了所有刘由指定的苛捐杂税,给百姓们驱除了那百十来斤般的枷锁。让他们欣喜若狂地可以轻轻松松地过活了。然后在他们一片狐疑的眼光中,他们第一次给这些老爷衙门做工第一次得到了工钱,而且比以前多上两倍甚至四倍五倍的工钱。
于是,琉球居民的心思又活了起来,他们开始信任新来的这个乡正。不去想为什么不是更老成一些的迪深或者温植来当乡正而是给萧羽当副手。
所以,当萧羽,将自己和南洋赵家原来的天子之家做生意的利润都来到了粮食的消息传出去后。百姓们都开心地跳了起来,当萧羽将刘由积累的粮食和新买的粮食一起平价甚至说低价出售的时候。琉球居民们都将自己的信任开始付诸行动起来。
于是,本来还略微显得不甚起眼的精武门招生处立刻变成了全琉球关注的焦点。而精武门招生处的报名人数开始从五个,十个,二十个,五十个蹭蹭地往上涨着。到了最后,几乎所有的年轻人都被家里的长辈赶出了家门,没有拿到报名单硬是不准回家。
“咱们家八年都没吃上米饭了,你今天早上的米饭就是人家萧老爷赔钱卖给咱的。做人,就得懂得感恩!咱家没钱不能报答他们,你进去给萧老爷做事,好好还上这份恩情!”七十好几的常家老爷子,指着二十来岁的孙子。不管儿子的面红耳赤,狠狠地训着孙子。
“是,可您老前天不是还念叨说去大海里不就是送命么。大前天我都说要进精武门来着,人家那里不仅管饭每月还有两贯钱呢。”常家孙子听到老爷子的话,心中极是开心,但嘴上还是小声嘀咕了几句。
“什么,别以为我老了听不清了,我心里可是明白透着。拿钱!你这不孝孙子,人家萧老爷的恩情都没还,你还敢提拿人家的钱。你捂着良心能对得住咱常家列祖列宗么?还有,别说是送命,别活剐了你要哼一声,不是咱常家的种!听见没?告诉我!”常家老爷子祖上就是打过蒙古鞑子的,称一声铁血真汉子也不为过。
“对!咱是常家的种。自己的前程自己拼命挣,就是跟着萧老爷丢了命也是咱时运不济,咱不怪任何人!只是,孙儿这一去不知那年才能回了。还请爹爹好好照顾爷爷,孙儿今天就去精武门报名。报了萧老爷的恩情,也给咱搏上一个前程!”常家孙子也被老爷子说出了血性,往地上重重一颗头,知道血已经糊上了头发。这才甩开家门大步踏出,头也不回,只是脸上泪和着血不住地留了下来。
“咱常家的种,不带孬。好样的,快去吧,儿呀,咱们可也不能自己堕了自己的威风。别去理会那些别人的说法,出去送送吧。”老人似乎一下子就衰老了好些岁数一样。有些虚弱地挥挥手。旁边一个衣衫烂旧的中年汉子正是常六六,眼眶发红。扣了三个头,起身就要出去送儿子去了。
“好,好,好!我琉球能有像常家这样一门下上都是铁血真汉子的百姓,是我们琉球人的荣耀啊!况且更是昔日抗元英雄的后代,烈士!不过让这样真性情的汉子竟然连上一顿饭都没有着落,这可我我这个乡正的过失了。萧某在这里给常老爷子赔罪了。”说完萧羽就郑重地行了一个赔罪的礼节,跟在萧羽后面进来的正是头上滴着血的常家孙子,还有陪在旁边的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子给常家孙子清理伤口。
“这,这,这如何使得,来六六。快且见过乡正,萧老爷这一大礼可真是折老头子的寿喽,哪里承得起呀!遇春,快给乡正准备座位!”常老爷子哪里见过这种场景,就只见过小老百姓往当官的家里跑,还没见过当官的往老百姓家里跑的,更别说是当官的给百姓道歉了。这可真算得上时千年头一遭了。
但萧羽这一礼,影响却不少。不止常老汉激动不已,常六六和常家孙子更是看向萧羽多了一份敬重。就是跟着进来的精武门弟子看向萧羽也是多了一份狂热,毕竟这么好的领导可不好找。
萧羽嘴角微微一抽,心中一叹,怪不得后世那么多人喜欢作秀,原来作秀的威力这么大,就是刚才没意识到这层,不然再加点料也是好的。真没想到随便逛逛可能搞出这么多事来,萧羽心中哀叹,可现在好不容易建立的光辉形象可不能砸了,得好好保持才是。
萧羽在听到六六和遇春两字的时候眉毛微微一挑,似乎想到什么,但迅即有否定了。
“常老,不用如此。我这乡正如果不能做些实事,让乡亲的日子过得更好,那我还占着这个位子干什么,还不如早些回家去。再说呀,这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白菜!”萧羽和颜悦色地对着常老道。总算将激动的常老安静了下去,接着萧羽挑了一些家常话,说说笑笑,配上萧羽年轻的面容,总算是想常老不在自己这个“官”身上注意了,说起话来平和多了。
“常老,这位是你儿子?”萧羽将目光转向常六六,温和道。
“乡正说得正是,这是老汉的大儿子,常六六。六六,快来见过乡正。”常老虽然衣裳褴褛,还因为经常饥饿显得很是瘦弱,但声音却是中气十足。想来是萧羽的到来让常老汉觉得颇为振奋。
“萧老爷,常六六给您行礼了。”说着常六六作势就要跪拜在地。不过却被一双有力的给扶住了,年轻力壮的常六六想用力跪下去竟然连半分有不能撼动。立时让常六六心中不由升起一股佩服之心。
萧羽先是一愣,再是赶忙扶住常六六,也不管他真心还是假意。摇摇头对一旁的刘勤道:“我们琉球有过这种规矩吗?似乎没有说要跪拜的礼节吧?”
刘勤一愣回忆了一下,顿时老老实实道:“琉球新立的近一百条规定中没有跪拜的礼节。”
萧羽这才转过来对不知所措的常老和常六六道:“琉球可没有跪拜之礼。这等大礼还是等到了祭祀祖先那等大礼再用吧。”
略一沉思,萧羽接着道:“敢问老汉,令孙可是要去在下的精武门报名?”
常老汉一愣顿时郑重道:“正是。老汉虽然大字不是一箩筐,但做人得懂得报恩是知道的。不敢欺瞒乡正,家里已经揭不开锅了。还好前些天乡正建精武门和砖窑找了不少工,六六和遇春去做了几天工。赚了些铜子,可现在有钱却是买不到米了,若不是昨天乡正开了米铺。怕常家上下都要饿死了!这等大恩,我不报,怎么为人呐!”说到激动之处,常老汉六七十的年纪竟然是泣不成声!
萧羽深吸一口气,来自后世从未缺衣短食过的萧羽也仅有在荒岛中体验过饿的感觉。但今天重新同常老汉的讲述,仍然让萧羽内心深受震动。萧羽心中同时也暗暗下定决心要好好对付治下的温饱问题。
闭上眼睛的萧羽很快就恢复了过来,温言对头上包着白布的常家孙儿道:“你叫什么名字,你若是真想要到海上为我做事,我可以录用你!”
“小子常遇春!只要能让家里人吃得饱穿得暖,就是要我的脑袋,也在所不辞!”常家孙儿立时跪了下去,旁边的那个十七八岁的男子正要拉住,却是相持之后力有未逮。
“常遇春!”萧羽眼睛一眯,眉毛顿时挑了挑。看向常遇春,脑袋有点发晕。(这就是所谓的蝴蝶效应,看来历史上应该是没有温家坞和桃花村的,不然常遇春显然不可能出现在这里。这么一来南洋的那只蝴蝶的威力也太大了吧?常六六,常遇春!既有猛将,我要是不收,如何能不收服呢!)
“我看你貌奇体伟,用力过人。若是能过精武门亲卫堂的测验,你就是特战分队的分队长了!每月五贯,你自己领或者,差人送到家中都是可以。当然,若是能在大海中做出一番成绩,另有厚禄!”萧羽其实心中还有话没有说出来(猿臂善射,若果真如此。封侯拜相又有何难!)
常遇春听到每月五贯日后更有厚禄这几句话,立时大喜过望。磕了三个响头:“小子誓死以报先生大恩,若违此誓,天打雷劈!”
突然外面冲进来一个人儿,浑身浴血,进来便拜倒在地大呼:“门主,门主。土著人打过来,杀人了!”
第十三章 救援,出战!
琉球乡左右并非只有昆成昆木两个部落。即使他们人口加起来一万多人,在整个流求也只能算得上一个不小的部落。整个流求人口总数中占据多数的并不是汉人,而是当地的原住民。外省人称之为山地人,本省人称之为番仔,即未开化的土著之意。虽然这些土著各自结构大多松散,并不能将他们本该具有的力量合起来。但实际上,因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很多土著部落生性善斗,战斗力不可小觑。这样的土著部落数不胜数,因为穷山恶水出刁民他们人数不少但打起来却多不要命。
那个受伤精武门弟子说的就是这类土著。因为大量汉族居民的迁居流求,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及先进文明。很多原本处在原始时代的土著战士都获得了铁制武器,虽然大多残破,但不得不说获得了坚固武器的土著战士在与汉人的战斗中十有八九是土著人获胜。虽然与大部分汉人的孱弱有关,但必须承认的是土著战士的战斗力已经威胁到了分散居住在流求汉人庄子的生存。
必须注意的是,在大约在半个世纪以前发生的元灭宋的大规模战争不仅导致了一千多万汉族人民的大量死亡【注,南宋人口大约在一个亿的人口左右】,更因为如此大量的人员死亡,再加上频繁的战争动乱的社会环境以及一系列甚至瘟疫的发生。这些各式各样的负面因素让“安土重迁”“喜落叶归根”的汉族百姓大量的迁徙,而距离内陆最近的流求正是一个合适之选,虽然还因为这个时空南宋行朝的原因不少居民迁徙到了南洋。但较大部分的迁徙目的地是在流求的,桃花村的居民来源即使如此。
但更加微观的事实说明,并不是每一户【不仅是政府统计的时候用户,大多数当时的人也是喜欢用自己一家人对称呼的】百姓都能聚集成为一个上五百户的乡级村庄。更多的汉人百姓在流求的居住因为没有便捷的联系方式,强力的领导【如温老爷子这样的人物】,强大的宗族联系。【因为成形的宗族一般迁徙目的在南洋,他们有足够的财力和社会地位。】
因此导致汉人百姓只能聚集周围几户人家,至多百户左右人家居住在一起。形成一个自然部落,如果运气足够好,没有受到凶残土著部落的掳掠洗劫可以形成一个较大的有一定自卫能力的大型村庄,他们可以继续快乐地活下去。
一旦没有自卫能力受到凶残番仔部落的洗劫,他们将面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