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没等他们来得及心痛惋惜,曹操就派人来通知他们到陈留城召开会议,商讨军情,这些诸侯只能可惜的看了一眼被烧成灰烬的大营,带着手下进入陈留城。
来参加这次会议的诸侯分别是:袁绍、公孙瓒、刘表、陶谦、刘焉、袁术这六家是实力最强,也是官职最高的诸侯,其他还有十几个幸存的太守官职的诸侯,但势力都比较弱,本来有数十名诸侯来参加讨伐董卓,但在昨夜的大火和张梁的暗杀下,幸存的也只有这些了,对于怎么分配阵亡诸侯的军队和粮草,这些人还没等会议开始就吵吵嚷嚷起来,谁不想多弄点好处,一些小诸侯甚至因为**发生了拳脚摩擦。这些小诸侯大多只带来了几千兵马,有的更惨点的甚至只带了几百,难怪他们争得如此厉害。
但随着袁绍等一干实力强大的诸侯入场,这些小诸侯都纷纷老实下来,人家有实力的袁绍还没开口,他们这些小鱼小虾想弄好处也只能拣些残羹剩饭,如果人家能开恩多给自己个几千兵马,那就阿弥陀佛了。
第二章 粗人孙坚
公孙瓒从进入议事大厅就感觉被一道冰冷的目光笼罩,他在众人中用眼睛扫了一圈,终于在曹操的身边看到了一名年轻的将领,就是他用冷冰冰的目光盯着自己,见到自己看过去,此人竟然对自己露出一个阴森的笑容,看得公孙瓒浑身汗毛都立了起来。
他不认识张梁,可是他旁边的袁绍可是认识,他一见到张梁浑身真是吓了一跳,当初张梁的法术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他急忙看了一眼曹操,向他递过去一个询问的眼神。
可是曹操好像根本没看到他一般,继续跟四周的诸侯寒暄,袁绍恨不得跑出大殿叫来自己的亲卫护驾。
袁绍无奈的找到自己的位置坐好,总觉得张梁那有意无意看向自己的眼神不怀好意,弄得他如坐针毡。
除了他以外还有一个人认识张梁,那就是当初在冀州和太平军作战过的孙坚,孙坚不愧是猛人,他越过袁术,直接走到曹操和张梁的面前,完全无视曹操,死死盯着张梁,手已经握上刀柄,好像随时会暴起伤人一样。
张梁心中暗赞,公孙瓒和袁绍的一举一动都落入他的眼中,让他鄙视非常,只有孙坚这个江东猛虎让他欣赏无比,孙文台果然胆色过人。
就在孙坚微微上前一步的时候,一个人挡在了张梁的身前,黑色头盔下一对冰冷毫无感情的双眼盯着孙坚,让孙坚的拔刀之势顿时烟消云散。
孙坚看着自己面前的黄尸虎,他一辈子最大的挫折就是面对黄尸虎那一战,整整让他修养了一个月才恢复过来,这个不死的怪物果然也随着张梁来了。
这时候袁术走了过来,跟曹操交谈,孙坚瞪了黄尸虎一眼,转身回到了袁术的身边,可是一双鹰凖般的眼睛却时刻闪露出慑人的杀气。他旁边数名诸侯被他的杀气逼得连忙离得他远远的,谁也不愿意和这个杀神接近。
会议还没开始,整个会场仿佛就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任谁都看得出来,会场中的几名实力最强的诸侯表情十分不对劲。
曹操本来以为这次会议张梁不会出席,没想到张梁竟然这样大摇大摆的走到台前,跟见过他的诸侯照面,张梁要干什么?自打张梁占领了陈留,曹操就开始猜测张梁的目的,但越是猜不透张梁,曹操的心中越是忐忑不安。
当所有诸侯都到其以后,曹操走到台前道:“诸位大汉臣工,昨日夜里逆贼董卓派兵偷袭了我们的大营,让我们损失惨重,只可惜了数位太守刺史皆丧生于火海之中,可是虽然他们去了,但他们为大汉尽忠的英魂还在,他们还在天上看着我们,我们定要剿灭董卓逆贼,为他们报仇雪恨,还大汉一片清静的天空!”
曹操这话说的漂亮极了,几句话就激起了诸侯对董卓的愤怒,暂时让他们升起了同仇敌忾的怒火。
“可是,逝去的列为大汉英灵,却留下了一个难题给我们,他们的兵马虽然在昨日夜里损失惨重,但还有为数众多的军队无人管理,我们不能放任他们自生自灭,更不能让他们流落为盗匪,所以这次我找大家来就是商讨这些军队的分配问题。”
终于说到正点上了,所有的诸侯都竖起耳朵,这关系到他们的实际利益,谁也不想自己少分到一份好处。
顿时大殿之内吵闹了起来,所有诸侯都为分配问题吵得闹哄哄的,可每个人都说不出凭什么要分配给自己的理由,倒是自己辩论得面红耳赤。
曹操为难的看了一眼袁绍等人,刘表老神在在的眯着眼睛在那里仿佛跟自己无关一样,公孙瓒也不愿意提前说话,而袁绍却给了曹操一个无奈的眼神。
这时候站在袁术身边的孙坚走出来朗声说道:“大家不要吵了,听我孙文台一句,我说这些军队的分配啊……。”孙坚拉长了声音,顿时把诸侯的注意力集中了起来。
“要我说,我们这次是为了讨伐董卓,谁兵力足,谁就去打董卓嘛,诸位大人如果想要兵,那尽管接收好了,我孙文台静候大人得胜归来的消息!”孙坚话一出口顿时让大殿内鸦雀无声,这些诸侯让他们争权夺利还行,让他们率兵去攻打董卓,那是去玩命,又不是郊游,顿时大殿内的诸侯连个屁都放不出来,都尴尬的愣在那里。
张梁在曹操身侧差点笑了出来,这个孙坚比他想像中的高明多了,虽然平日一副我是大老粗,谁惹我砍谁的模样,可是说起话来无不显示出此人的指挥,绝对是粗中有细的典范。而且他这样的粗人说出来的话,谁能和他较真?道理的确如此,谁兵多谁带头打董卓,这话没错啊!
可是有能力有胆量去打董卓的在座的有几个?他孙文台向来作战勇猛,这军队不给他给谁?说不准军队给他以后,他还得跟各路诸侯勒索一大笔粮草呢。
张梁是越来越欣赏孙坚了,不过孙坚跟自己好像不怎么对路,而且野心也太大了点,不然张梁想方设法也要招揽孙坚当手下,这样一个猛将谁不喜欢,况且他还有个号称小霸王的儿子孙策。
正在诸侯为难的时候,一直没有说话的刘表开口了,身为皇族的刘表身为大汉最大一州荆州的州牧,那说话的力度可就非同凡响了,可是他说出的话差点让在座的所有诸侯气晕过去。
只听刘表道:“诸位大人,现在我大汉的皇都洛阳还在逆贼董卓之手,各位却为了区区兵马争吵不休,诸位难道不觉得愧对皇恩?刚才孙太守的话很有道理,军队必须分配到战争的第一线,在座这么多位大人,如果把军队分散给了你们,到时候军令不一,号令不齐,还怎么打仗?所以我提议,不但是这些士兵,诸位在座的大人也应该主动禅让出兵权,交给有能力的将领去率领,这样我们的军队就能统一指挥,何愁董卓不灭?”
好嘛,刘表这番话说的是义正言辞,但是却一句话把诸侯的兵权给夺了,谁会甘心把自己的士兵送人,刘表的话不失为正确的建议,但是却几乎不可能落实下去。众人又陷入了议论之中。
第三章 大汉国师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的时候,张梁对曹操附耳说了句话,顿时曹操脸色狂变,抓着张梁的胳膊,失态的连连对张梁摇头。连忙把张梁拉到大厅的角落,仿佛在劝说什么。弄得大厅内诸侯十分奇怪。
过了一会似乎曹操被身边的白袍小将劝服,一脸无奈的松开了抓紧的双手,随着白袍小将返回厅中,诸侯只见那名白袍小将来到大厅中央,从怀中掏出一卷黄绫,众人马上就看出那是圣旨,顿时一愣,这个时候拿出圣旨是什么意思?
“诸位臣工接旨!”张梁大声说道。诸侯都是有见识的人,立刻屈膝跪倒高声接旨。
只听张梁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今董卓叛乱,私立新皇,乃大逆不道之举,朕特传旨各路太守刺史组织讨逆联盟住处反贼董卓,但各路兵马号令不一,故特下旨任命曹操为大汉丞相,处理一切国政。四世三公后人袁绍师出名门,封大将军,并率领各路诸侯围剿董卓,暂统大汉军务,封大贤良师张梁为国师,行监军之责,协助大将军袁绍讨伐逆贼,钦此!”
这封圣旨犹如晴天霹雳一般,轰得在座诸侯目瞪口呆,前面封赏曹操为丞相已经让他们吃惊,倒是袁绍被封为大将军反而在他们的意料之中,最最令他们惊讶的是,大贤良师被奉为大汉国师,大贤良师那可是黄巾军的领袖,大汉最大的叛贼,这黄巾起义才过去多久,怎么大贤良师就成了国师了?
孙坚刷的站了起来对张梁怒道:“你张梁乃黄巾军的领袖,为什么会封为国师!你这妖人用了什么邪术迷惑陛下!”
这时候诸侯才知道这名俊秀的白袍小将竟然是太平道的领袖张梁,顿时武将纷纷抽出自己的佩剑,文官急忙躲到他们身后,大厅内一时间剑拔弩张。
张梁从容的笑了笑,又从怀中抽出一封圣旨,大声的读了出来:“太平道乃我大汉正统道教,宣扬济世救人,导人向善,我大汉子民在太平道的教化下安居乐业,太平道之所以叛乱皆因黑轮教妖人何进而起。黑轮教乃域外邪教,妄图颠覆我大汉,现已查出何进乃陷害诬陷太平道,迫害太平道教民,制造无数惨案之主谋,适才逼得太平道起义自保,今太平道首领张梁已经归顺我朝,并救朕于危难之中,故太平道只要诚心归顺,前事皆既往不咎,今天下妖魔横行,我大汉应借助太平道之神力,荡平海内邪教妖人,助我大汉除魔卫道,特封张梁为大汉国师,钦此。”
张梁宣读完圣旨,一脸慈和的微笑面对殿内的各路诸侯,他心里也非常紧张,他虽然在殿外埋伏了数千精兵,但如果所有诸侯都不承认他的国师身份,那张梁就只能斩草除根了。
“你这妖人,欺瞒圣上,定是你用妖法迷惑了陛下!我们杀了这个…………。”一名诸侯忽然举起手中利剑一边大吼一边像张梁扑来。
张梁怒从心头起,对重来的这名诸侯弹指一挥,只听扑的一声,这位诸侯的胸口顿时出现了一个碗口大小的血洞,好像他的胸口的血肉生生被挖了出去。这位诸侯连惨叫都没来得及发出,怒睁着双眼的尸身扑倒在地。这时候他胸部伤口才喷出鲜血。染满了大厅内的地面。
“大人应该叫我国师,毕竟我是陛下钦封的。这位大人刺杀本国师,列位都是亲眼所见,我张梁也是为了自保才出手杀他,哎,可惜了……。”张梁脸上的笑容不改,说出的话好似跟自己没关系一样。
各路诸侯看了张梁的杀人手法,无声无息的就把人的胸口打出一个大洞,谁还敢说话反对?况且他们也看到了,大殿外人影绰绰,人家敢正大光明的宣布圣旨,怎么会没准备?诸侯进城的时候都带了不多的兵马,这是在人家的地盘,自己现在是羊入虎口,进退两难啊。
“各位大人对圣旨还有什么异议吗?没有的话请接旨吧。”张梁举起手中的两封圣旨道。
“臣!接旨!”没想到第一个跪倒接旨的竟然是荆州刘表,然后就是袁绍和公孙瓒等人,纷纷跪倒接旨,他们身后的诸侯见势力最大的几人都接旨了,自己就甭在这里充好汉了,所以他们也都纷纷跪倒。
张梁满意的把圣旨放到孙坚的手中,因为孙坚非常识时务的随着刘表跪倒,变相的像张梁屈服了,虽然张梁知道大殿内根本没有几人是真心的接旨,可是那又有什么呢?他要的就是一个宣传效果,就算这些人有异议或者心中反对,那以后大家战场上见面好了,现在他们接了圣旨就等于承认了张梁的身份,承认了太平道是大汉国教的地位,以后的事,以后再说。
一旁的曹操感觉自己的衣襟已经被冷汗打湿,这张梁胆子也太大了,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就这么强硬的宣布自己国师的地位,以后该怎么办?放走他们?如果让这些诸侯离开会不会起兵?不放走,城外几十万大军谁来指挥?曹操就已经开始为自己的未来担心了。
本来曹操以为张梁肯定要扣留诸侯在手中,然后整编他们的军队,可是会议结束后张梁竟然“大度”的放一部分诸侯离开了陈留城。
张梁是故意这样做的,他先是放走一些实力弱小的诸侯离开,他敢断定只要这些诸侯离开了陈留,肯定会带着自己的兵马有多快走多快。
事情果然不出张梁所料,被放走的诸侯一出陈留就跑回自己的营寨,不到一会就拔宅走了个干净。
就这样,张梁一批一批的把诸侯放走,这些诸侯也不出意外的走掉了,剩下一些兵力在万人以上的诸侯,张梁可就没那么好心了,他派出护教军“保护着”这些诸侯回到自己的营寨,要走可以,但必须把粮草和士兵的军械盔甲留下,否则绝不放人。这些诸侯只能无奈的留下东西,带着军队灰溜溜的走掉了。
想反抗一下的诸侯不是没有,可是看到自己营寨外的的军队,这些诸侯马上打消了这个念头,老实的交出东西离开,为什么他们要跑?谁被抢光了粮草和兵器盔甲还有胆子留在陈留?只要有军队在手,粮草和兵器早晚会有的。不过希望他们回去的路上一路平安,毕竟来的路上他们坏事没少做,要是路过曾经被他们欺压过的地区…………。
这样的整编进行了三天才结束,陈留城内现在已经变成一座巨大的物资仓储基地,无数的粮草和物资被送进陈留,让掌管军务的波才笑得合不拢嘴。
现在陈留城外只剩下了袁绍等人的兵马,还有被张梁控制住的四座大营,这些大营的士兵已经被张梁打散重新整编,军队内的军官都是由太平道军队派遣,因为这些大营的粮草被张梁掌控,张梁并不担心他们有异动。
第四章 太平道旗飘扬
张梁设下了酒宴,然后派人请来了袁绍刘表等人赴宴。
“大国师敢这样对那些诸侯,难道不怕他们怀恨在心吗?”袁绍坐在酒桌上,对其他几人道。
“大将军的担心是多虑了,这些诸侯没了粮草兵器,能不能平安回到领地还是未知,凭这些窝囊废,再给他们十万军队也只会龟缩在自己的领地内。”孙坚一口干掉杯中酒,豪气的道。
“你们猜张梁会怎么对付我们?”袁术忐忑的问其他人。
“是福不是祸,我们现在已经沦为阶下囚,听天由命吧将军大人。”孙坚又喝了一口酒,似乎觉得不甚过瘾,拿过桌上的酒坛,对着坛口灌了几口道。
“我倒是觉得张梁不会怎样,我昨日见到了董太后。”刘表小声道。
众人一听,急忙询问起刘表,何进叛乱,洛阳发生大火,董卓在洛阳连续寻找了月余都没找到刘协和董太后,他们心中对张梁是不是真的有皇帝在手还存在疑惑,听到董太后还活着的消息,怎么能不打听。
“当今陛下确实是被张梁搭救,董太后和先帝的万年公主都平安无事,听董太后讲,当时何进叛乱,带兵杀入皇宫,张让带着陛下被困宫内,是张梁带兵营救的。”刘表把自己跟董太后见面后的事情说了出来。
“连董太后都知道张梁是太平道领袖的身份,难道陛下的圣旨是真的,张梁的确是效忠了朝廷才被封为国师?”几个人听完刘表的诉说,心中同时升起了一个疑问。
董太后跟刘表见面当然是张梁安排的,张梁早就对董太后表明了身份,凭董太后深居宫中,想要哄骗一个老妇人同情自己,并赦免自己的罪过张梁还是有把握的。
董太后是汉灵帝的母亲,现在又升级为皇祖母,身份尊贵异常,刘表见到董太后还活着顿时痛哭流涕,对董太后的话坚信不疑。张梁正是利用刘表对汉室的这种愚忠,通过他的口去告诉袁绍等人自己这个国师可是正牌的,一点假都没做。
张梁站在远处,凭他的耳力袁绍等人的交谈自然听得是一清二楚,张梁见自己要的效果已经达到,带人来到了酒宴的大厅,在座的几人见张梁来了,连忙起身施礼,待众人落座,张梁首先举起酒杯道:“张梁代陛下感谢诸位大人出兵,助我皇剿灭逆贼董卓,待董卓灭亡之日,张梁定为诸位大人向陛下请功。”
众人一听心里仿佛一块大石落地,听张梁话里的意思,似乎自己的安全得到保障了。
“本座这些日子来的行事,诸位大人应该都能明白我张梁的苦衷,我也是被逼无奈啊,虽然各路诸侯都有兵马,可是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一个不慎就容易大败亏输。而且这些诸侯的军队战力平庸,领兵来陈留不过是畏于圣旨所迫,根本无心讨伐董卓。本来我以为凭咱们的力量,董卓必然摧枯拉朽般被剿灭,可是当日的一场大火让我看清楚了真正的形势,这些诸侯自私自利,友军落难也不派出援兵,一个个故步自封,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还没开战就自己内部争权夺利,再看看这些诸侯来陈留的路上所作所为,真是让张梁心寒啊。”
在座的几人听了张梁的话也微微脸红,因为他们来的路上做的事情也不甚光彩,现在被张梁一语到处,不免有些羞愧。
“但是!我送走了大部分的诸侯,但是却留下了他们的兵器粮草,张梁打算把这些物资全部利用于讨伐董卓,武装诸位大人军队,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国师为国分忧,宁可身担骂名也义无反顾,实在让陶谦钦佩万分,我对国师大人的决断没有任何异议。”陶谦听完张梁的话,首先开口支持张梁,陶谦果然名副其实,乃是谦谦君子。
益州刘焉还有袁绍袁术公孙瓒等人也连忙点头同意了张梁的提议,这些日子运进陈留的物资他们可都看到了,那成山的物资可以武装多少自己的军队?他们没道理不同意。
之后大家就以物资分配的事宜,商量了一下,很快就谈妥,一场酒宴下来宾主尽欢,张梁得到了诸侯的保证联合讨伐董卓,诸侯得到了军械的供应,只是粮草张梁并没有松口,张梁的意思是粮草统一调派,如果分配到各人的手中,很容易在战斗中被敌军设计焚毁,粮草是军心的根本,没了粮草也就不用打仗了,张梁的提议并没有什么不妥,所以在座个人也都欣然答应下来。
等送走了诸侯会营,张角来到张梁的身后道:“袁绍这些人会老老实实的依计行事吗?”
“当然不会,但是在董卓被剿灭以前,他们绝对不会跟咱们反目,因为他们的粮草还掌握在咱们手中。现在诸侯只是因为董卓的原因团结起来,一旦董卓被灭……到了战争后期就不得而知了。不过大哥你难道忘了,咱们手中还有接收的四路诸侯的军队,去掉老弱经过统计至少有二十万可用之兵,现在抡起实力,谁还是咱们的对手?”
“我当然知道,可是这些士兵还需要训练和磨合,一时还派不上用场。”
“大哥,这话你就说错了,反正这些兵都是别人的,死多少我也不心疼,要知道战争是军队的最好训练场,这四路兵让张宝、张燕、波才、张曼成分别率领一支,能从战场上活下来的,才配成为我太平道的军人。我张梁手下不要废物和懦夫!”
张梁说这话的时候一脸的铁血,在空中挥舞了一下拳头,一往无前的气势,堪比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将!
张角顺着张梁的目光像城外看去,从城外连绵的军营里传出阵阵操练的号子,心中感慨万千,在经历了无数苦难以后,太平道又再次屹立在了这大汉之巅。他仿佛看到了太平道的大旗在大汉版图上迎风飘扬。
第五章 郁闷的李儒
董卓可说是极其凶残,他从西凉调来了大部分的兵力来司州,加上吕布收拢的丁原残兵共组成了近三十万人的大军,而且董卓还下令强行从司州强行征召士兵入伍,只要家中有男人的百姓,上到五、六十岁的老汉,下刀十四、五岁的少年,皆被拉进董卓的队伍,并发给兵器加入董卓军,一些士兵更是连武器都没有,拿着竹子削尖了,当成长枪使用。
如果稍有不从,就会惨遭灭门抄家焚烧房屋,司州顿时一片乌烟瘴气,这个办法可不是贾诩出的,贾诩虽然毒,但还不至于如此泯灭人性。
这个计划是出自董卓心腹李傕的主意,这个家伙心肠狠毒,又攻于心计,洛阳百姓提起他,甚至比董卓还要让人咬牙切齿。
不但如此,李傕还性喜鬼神之术,军中常有巫女祭祀随军作战,每每开战都要用活人祭旗,当夜贾诩定计偷袭陈留诸侯,就是李傕亲自领兵来袭,他军中的巫师祭祀起了关键作用,所以董卓将自己的精锐兵团飞熊军交给了他来率领。
看着自己雄壮的军队,洛阳城上的董卓顿时觉得豪气万丈,乱世出英雄,为什么秦皇汉武能统一天下,我董卓凭着数十万强兵就不能当皇帝坐坐?董卓的心态被自己手下的吹捧,和面前的大军蒙蔽了,全无当时初闻诸侯要讨伐自己时候的惊慌,贾诩在意气风发的董卓身边,心中暗暗鄙视,这样的人手下不过区区几十万兵马就如此嚣张自大,马上摆出暴发户的嘴脸,怎么和当年统兵百万还谨慎谦恭的张梁比?
这段日子董卓的实力强了,身边拍马屁阿谀奉承的家伙也多了起来,贾诩那些建议也不被他放在眼中,贾诩知道该是自己离开的时候了,但是回到张梁身边之前,他要给自己的主公送一份大礼。
张梁是贾诩第一个效忠的主公,贾诩就算投靠了其他人,心中也会暗自拿他们和张梁比较,不管是从张梁对自己的信任,还是统帅部下恢宏的气度,皆不是眼下贾诩所见到的人能比拟的。良禽择木而栖不论古今都是不变的的道理。
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贾诩不管是计谋还是揣摩人心都非常厉害,他自从投入董卓帐下就高居第一谋士之位,但是董卓身边不都是废物,比如他的女婿李儒就是一个攻于心计之人,他一直被贾诩压过一头,虽然心中愤恨,但岳父董卓对贾诩推崇备至,让他也不敢轻易找贾诩的麻烦。
李儒这个人非常能忍,他明白贾诩虽然是第一谋士,可自己毕竟是董卓的女婿,亲属关系在那里摆着,毕竟比贾诩和董卓的关系更密切,所以他一直以来暗中观察贾诩,他不相信一个贾诩这样的智者,会投靠董卓这样的军阀。
说句不尊敬的话,董卓性情残暴,勇而无谋,虽有野心但却不是成大事之人,从他纵兵洗劫洛阳的土匪行径就不难看出来,所以李儒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观察,董卓都不是一个好主公的人选,李儒身为董卓的女婿都抱着这样的想法,一个高明的,对人心看的透彻的贾诩会真新辅佐董卓吗?李儒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只要是人都有弱点,有一次终于让李儒发现了贾诩的破绽,贾诩竟然派人暗中送出书信,虽然李儒不不知道信是送去那里,但这个线索让李儒惊喜万分,长久的忍耐让这个阴险的家伙并没有马上拦截信使,搜出其中的书信,而是继续派人监视,他要找到贾诩的确切罪证,然后一举戳破贾诩的阴谋。
所以在贾诩定计夜袭陈留诸侯大营的时候,李儒就偷偷找到了董卓,把自己查出来的事情告诉了董卓,董卓将信将疑,但却没有取消计划,急得李儒捶胸顿足,
但是董卓不但野心大,疑心也大,李儒的话让他对贾诩的确产生了猜疑,当天夜里,他不但出动了李傕的飞熊军,更是派出了自己的整整十万精锐部队,因为贾诩的计划中只是由两万飞熊军去执行任务,董卓暗中派了更多的兵马前去,如果敌人想打埋伏,那在董卓的精锐兵力下,谁算计谁还不一定呢。
要不说武人的心思够狠呢,虽然只是董卓自己计划的反包围,但多派出十万精锐骑兵,再加上李傕军中的巫女祭祀在前面施放迷雾四处纵火,竟然真的造成了惊人的战果。不但让诸侯损失惨重,更是在撤退的时候缴获了大批的粮草财物,可谓是战果辉煌。
这次偷袭不但大获全胜,就连伤亡都可以忽略不计,顿时打消了董卓对贾诩的猜疑,有这样智深似海,决战于千里的谋士帮助自己,何愁大事不成?
等贾诩知道了董卓擅自改变了自己的计划以后,已经感觉事情的不妙,难道董卓对我产生了怀疑,虽然自己还有一些计划没有实施,但君子不立危墙,让自己身陷险境可不是贾诩的作风。但就在他准备脱身之际,他发现自己住所的周围忽然多了许多的暗哨在监视自己。
贾诩顿时明白自己想要悄悄的离开是不可能了,他还不知道董卓对自己的事情知道多少,可是看外面的阵势,董卓应该还不确定自己已经背叛,这就说明还有转机,贾诩不动声色的像往常一样去董卓的太师府觐见董卓,一路上监视自己的人果然没有捉拿自己的迹象。
贾诩在董卓的太师府和董卓的手下将领商议军师,他偷偷观察董卓,感觉董卓和平日一样,并没有特殊的注意自己,看不出什么蛛丝马迹。但是一个人对贾诩却经常观察,贾诩马上就捕捉到了眼神的主人李儒,李儒此人心胸狭窄,很早就对自己在地位上高他一头心怀妒忌,难道是李儒派人监视自己吗?
贾诩心中镇定,走出队列像董卓道:“太师,现在各路诸侯大部分已经散去,剩下的诸侯看来是决心与太师为敌,贾诩像太师请命协助李傕将军击退强敌。”
贾诩早就想好了说法,就算他不提最后董卓也会派他去前线,如果董卓答应,贾诩正好趁机脱身,如果不答应就说明董卓已经对他起了疑心,这是一个试探。
果不其然,一旁一直观察贾诩的李儒跳了出来道:“诸侯联军不过暂时的利益联盟,并且内部钩心斗角,小婿愿为先锋,为岳父大人扫平来犯诸侯。贾大人乃是岳父身边重要谋士,负责掌控全盘,切不可以身犯险,”
李儒这话说的情真意切,一副为董卓分忧的姿态,听在别人耳中他是在替贾诩说话,打仗是要死人的,前线危险程度自不用说,李儒愿意接替贾诩出征的行为看其来非常仗义。
“李大人为贾诩着想实在让贾文和心中感动,但诸侯联盟岂可小视?领军作战岂可儿戏?李大人虽然深得太师器重,但毕竟少经战阵,如何能克敌制胜,并非贾诩不近人情,但太师的大业未成,还是谨慎小心点好。”
贾诩的话一出口,董卓就琢磨过味儿来了,自己的女婿虽然可以信赖,但是独立领兵打仗还是少数,加上前日李儒告诉自己贾诩阴谋反叛未果,是不是李儒在与贾诩争功呢?几十万诸侯军队对自己虎视眈眈,凭自己女婿的智谋能退兵吗?董卓看李儒的眼神顿时就变了,在大事当前还邀宠争功李儒的行为简直太胡闹了。
周围的众将也琢磨过味儿来了,的确啊,李儒平日领军打仗甚少,而且平日在智者贾诩的阴影笼罩下,更是没有出头的机会,这次李儒主动请缨,的确有很大的抢功嫌疑。
看到董卓和众将怀疑的眼神,李儒心里大声喊冤,可是第一他没有贾诩反叛的真凭实据,第二他也的确也没打过几次仗,平日都是在董卓身边出谋划策,对于领军他也只是清楚一些浅薄的门道。
董卓虽然心向女婿,可是在这样的大战之际,还是以胜利为第一位,所以他否决了李儒的请缨,认命贾诩为军师,又在贾诩的请求下,让李儒也随同李傕作为参谋出兵抗击诸侯联军。
李儒离开了太师府,心中有点茫然,贾诩竟然让自己也随军出征,这是什么意思呢?如果贾诩想叛逃,肯定恨不得离自己越远越好,可现在把自己安排在身边,难道他不怕自己识破他的诡计?
李儒虽然有心计,但跟人精一样的贾诩比起来他还嫌稍微嫩了点,所以他找到了这次出兵的统帅李傕,偷偷把贾诩的事情跟李傕一说,让他密切注意贾诩的一举一动,才放心的离开。
贾诩已经看出董卓对自己并未猜疑,而对自己产生怀疑的是李儒,不管李儒是因为妒忌自己的才能,还是看透了自己的计划,这样聪明的人绝对不能让他继续留在董卓身边,贾诩要除掉对张梁未来的一切障碍。董卓身边减少一个头脑冷静的谋士,董卓就离自己的败亡更近了一步。
第六章 关前血战
联盟军的部队已经集结完毕,从陈留出发向司州挺进,袁绍身为大将军,负责诸侯部队的调派,他仗着己方的优势兵力,和陶谦进攻官渡城,公孙瓒带着主力从冀州威胁河内的虎牢关,袁术和孙坚从荆州直逼洛阳腹地,而刘表和刘焉发兵弘农,截断董卓退路。诸侯的军队成四面夹击之势挺进司州。
这次的诸侯联盟在张梁的介入下可不像历史上一样,连仗都没打几次就灰溜溜的散去,这次张梁是打算不彻底剿灭董卓绝不退兵,诸侯也不像历史上一样钩心斗角,虽然各自都有自己的小心思,但是权利分配已经在战前完成,已经不是松散的联盟。
张梁从几次战前会议中明确表示,谁在大战中功劳最大,那朝廷的封赏就越高,几路诸侯心中暗自盘算了一下,自己方面有近百万的兵力,董卓就算强行征召贫民百姓进入军队,也不过区区五十万,而且这些部队缺兵少粮,定可一战就把他们击溃,而董卓真正有战力的西凉精兵却少的可怜,用百万大军踩也把他们踩死了。
手中有兵让这他们心里底气十足,不免心中有些轻敌,对战况都抱着乐观的态度,所谓骄兵必败就是说的这些诸侯,可是张梁才懒得提醒他们呢,战后自己和这些诸侯是敌是友还不知道,让他们的军队和董卓拼个两败俱伤才好呢。
当然,诸侯出兵,张梁身为大汉国师和曹操这个丞相怎么能按兵不动呢?所以张梁和曹操选择了中牟和荥阳的出兵路线,对虎牢关进逼。
在几路大军的进逼之下,官渡和中牟的董卓军根本连抵抗都没有就慌忙撤退了,更是让袁绍心中信心倍增。
张梁拿下中牟以后,军队直指荥阳,荥阳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