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斌收复徐州后,一方面自己马不停蹄地赶到兖州境内的砀山布防,使曹操处于内线做战的不利态势;另一方面,则派人向孙策送信,请他引兵出淮南,夹攻曹操。
丧失了徐州领地的曹操,他的领地虽现一种“-〗”这样的形状,他要面对北边的袁绍,中间的袁斌,南方的孙策,三方的夹击。在曹操的内部,还有反对曹操的人存在,他们像隐藏在黑暗中的恶狼,虎视眈眈地望着曹操,只要一等到机会,他们就会毫不留情地扑向曹操。
曹操自讨黄巾以来,大小数十战,从来没有遇到过今天这么危险的局面,一不留神就会灰飞烟灭,尸骨无存,到时候连自己和老婆、孩子的性命都保不住,更别谈什么雄心壮志、人生理想了。
曹操召集文武众臣,商议退敌的办法。
太中大夫孔融忘了袁绍曾经想要让曹操杀他的事了,急忙跳了出来,大放厥词:“袁大将军拥兵数十万,所向无前,身边有田丰、沮授(曹军还未收到二人被囚的消息)、许攸、郭图这样的智谋之士为其出谋划策,又有审配、逢纪这样忠于任事的人为其效力,还有颜良、文丑这样的猛将为其统兵。这么一股中、强大的力量,我们怎能与他抗衡?”
尚书令荀彧迅速批驳了他这种错误的,降低士气的观点,荀彧站起身来,朗声道:“文举此言差矣。田丰刚而犯上,许攸贪而不智,审配专而无谋,逢纪果而无用。颜良、文丑匹夫之勇,其余之人,更是不足道哉。似这样一群酒囊饭袋,我们为什么要怕他们呢?”
军师祭酒荀攸支持自己这位小叔叔,接道:“不错,袁绍空有大军,但不能突破我军部署的各个战略要地,其人之无能,可见一斑。袁绍的大军是因为利益而纠合在一起的,只要大败袁绍一次,这些乌合之众,马上就会瓦解。”
典农中郎将任峻不无忧虑道:“虽然袁绍不能打败我们,只能与我们对峙,但袁绍粮草丰足,而且又没有后顾之忧;而我军连年争战,粮草储备不足,坚持不了多久。”
议郎董昭道:“不如放弃这些要地,紧守官渡,把袁绍大军放进来,拉长他的补给线,而缩短我军的补给线,只要我们能守住官渡,袁绍就不能越过官渡,去打许都。”
这时,堂外走来一人,对曹操道:“丞相,董昭之言,不可听信,可先斩董昭,再议退敌之策。”
第三卷 官渡风云 第四十三章
这时一个人走了进来,原来是在曹操的丞相府挂从事一职的襄贲校尉吕虔,他一向负责曹军的情报组织。此次是向曹操禀告关于袁斌内犯的消息,一进门就听到董昭劝曹操把军队内迁,这样一来,等于放弃了黄河天险,拱手迎袁绍南下。如果青、徐二州没有落入袁斌的手中,只有袁绍一路大军进犯的话,那董昭的建议可以说是比较正确的,可如今形势不一样了,一旦内撤,袁绍大军渡过黄河,袁斌自徐州向西进兵,曹操就处于两线做战的不利态势了,所以他才反对董昭的意见。
曹操一见是吕虔来了,知道他有重要的事禀报,对吕虔道:“原来是子恪啊,快来,快来,孤正在与诸位商议。”
吕虔进前来,行礼道:“参见丞相。”
曹操一挥手道:“子恪无需多礼,你为何不同意公仁的意见啊?”
吕虔奏道:“丞相,刚刚得到的消息,徐州沦陷了,袁斌小贼现屯兵砀山,准备攻许。”
曹操大惊道:“什么?什么时候的事?”
吕虔道:“就是前几日的事,袁斌小贼保奏吕布之子吕伟为‘徐州刺史’,奏章已经在来的路上了。”
曹操忙道:“马上派人紧守宫门,勿让天子知晓。若是让天子知道此事,必生祸端。”
羽林校尉王必奏道:“丞相放心,属下掌管禁军,总揽宫中一切防务,必定不让闲杂人等靠近天子。”
曹操赞道:“王必乃孤心腹之人,办事一向谨慎,这样孤就放心了。”
军师祭酒荀攸道:“丞相,徐州一失,许都以东直接暴露在敌人的兵锋之下,董公仁的建议已经不合适了。”
曹操见董昭沮丧的样子,安慰道:“公仁不必如此,若是徐州不失,卿之建议甚有可取之处。如今情况有变,自当从长计议。”
荀彧摸了摸自己那稀疏的胡须,道:“丞相,唯今之计,只有严令魏种、刘延、程昱等人紧守防地,勿使袁绍南下,丞相可亲提大军去攻打袁斌,只要袁斌一退,其余诸人不足以对许都造成影响。”
曹操点了点头道:“文若之言,甚是有理。我兖州处于四战之地,孤的兵力又捉襟见肘,不足以四面应付,这中间当有轻重缓急之分。”
吕虔再奏道:“丞相,还有一事,需告辞丞相。”
曹操道:“坏消息已经够多了,不怕再多上一件,子恪还有什么坏消息,一并告诉我吧。”
吕虔道:“丞相,这次却是个好消息啊。丞相还记得前次吴郡太守许贡,向丞相上书一事吗?”
曹操点了点头,道:“此事孤岂能忘记。那许贡说江东孙策骁勇难制,与项籍(即楚霸王项羽)相似,劝我将孙策召至许都,软禁起来。真是痴人说梦,那孙策是白痴吗?说来就来?”
吕虔道:“孙策知晓此事后,暗恨许贡不助己,借故将许贡杀害,许贡之子与许贡门客图谋报仇。有细作传来消息,孙策被其击伤,伤重不治,已经去世。现由其弟,年仅十七岁的孺子孙权即位。传闻吴下诸将多有不服,孙权忙于安内,无暇他顾。”
曹操大笑道:“狮儿(指孙策,曹操常言‘狮儿难与争锋’。孙策被呼为江南狮,其父孙坚是江南虎,难道孙家都是‘衣冠禽兽’?^_^)已死,江南无忧矣。”
荀攸道:“丞相,孙策已死,其弟孙权无力北犯,此一路不足虑也;袁绍空有大军,无力南下,我军只需坚守,这一路又不足忧也;唯有袁斌一路,现已屯兵兖州,离许都最近,乃是心腹之患。”
曹操叹道:“我与袁绍自幼相识,知其为人素无才略,行事优柔寡断,本不足为虑,可惜他生了个好儿子啊。当年讨伐董卓时,诸候多有观望,董卓西迁后,也只有孤与袁斌二人奋力追赶。当时我就断言这袁斌乃可成大事之人,今果不其然。唉,向使孤有子如袁斌,死复何恨(盗用袁术名言^_^)!”
建武将军、河南尹、高安乡侯夏侯惇瞪着仅存的一只眼道:“丞相何故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惇愿为大将,讨平此贼。”
曹操笑道:“元让勇气可佳,孤心甚慰。袁斌之才,远在其父之上,非孤亲征,莫可匹敌。元让可坐镇许都,总揽军事,为孤之后拒可也。”
夏侯惇见曹操如此说,无奈道:“谨遵丞相旨意。”说罢,气哼哼地坐下了。
曹操猛地站了起来,道:“孙策已死,阳翟有子孝(曹仁),汝南有伯宁(满宠)、文达(李通),足以挡江南之任;孤再派文谦(乐进)去河内助魏种,曼成(李典)去鄄城助仲德(程昱),子廉(曹洪)去白马助刘延,众将分屯险要,各守防地,勿使袁绍渡河南下。孤当亲领大军,征伐袁斌,国家成败,在此一举,孤与诸君共勉之。”
众人皆起身道:“祝丞相旗开得胜,讨平逆贼。”
袁斌拿下徐州后,本着“御敌于国门之外”的战略思想,把大军屯在兖州境内的砀山(砀山位于安徽省最北部,四省〖苏、鲁、豫、皖〗七县〖丰县、单县、虞城、夏邑、永城、萧县〗交界处)上,他一边积极联络孙策,等着与孙策联合进兵,一边游览了昔日汉高祖刘邦斩白蛇起义的地方。
袁斌看着四周的山景,感叹道:“高祖皇帝创下了大汉的基业,到如今已经四百余年了。”
在一旁陪同的是许攸和赵云,许攸道:“是啊,想当初,高祖皇帝举兵讨伐暴秦,历尽千难万险才有了大汉的基业,中经王莽篡权,历时两百余年;后来又有光武皇帝中兴,又是两百余年。如今曹操虽托名汉相,实与王莽、董卓无异。当今天子圣明,主公与大将军当可效邓禹、铫期之故事,辅佐天子,征讨国贼,当可名留青史,身登朝阁。”
袁斌挥舞着手中的马鞭,笑道:“愿与诸公共勉之。”接着又问许攸道:“娄圭,娄子伯,子远可知其人?”
许攸道:“安能不知,此公乃攸之乡人,亦为南阳人也。颇有计谋,自号‘梦梅居士’,只是脾气倔强,好与人争,不好相与。”袁斌知道历史上娄圭就是因恃功自傲而被曹操诛杀的。
袁斌遥望西南道:“天下名士何其多也,颖川、荆襄诸郡可谓文才汇聚之地。可惜刘景升不能选贤任能,致使贤才皆隐于林泉,此于国家何益?”
赵云道:“即如此,主公何不派人仔细查访,若果有贤人,怀才不遇,主公也好罗致而来,为主公效力。”
袁斌摇了摇头道:“子龙有所不知,这些士人名流,最是计较名声,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此时曹操虽然把持朝政,欺凌天子,但他名义上还是大汉的丞相,这在有些人眼中,曹操就代表了汉室的正统,所以他们宁愿去为曹操效力。其实曹操就是真心为国之人吗?他不过欺天子年幼,欲将天子握于掌中,当成傀儡罢了。”
赵云问道:“主公适才颖川等地乃文才汇聚之所,不知此地有何人才,值得主公如此惦记?”
袁斌感叹道:“极有才华者,十八九位;一技之长者,不可胜数。经世致用之才,且皆少年俊彦。”
这时,亲卫罗成(字子云,右北平人,网友冰焱尘封的龙套)来报,道:“启禀主公,江南有消息到。”说着,递给袁斌一封布囊,封口处涂有火漆,里边盛有记载着消息的丝帛。
袁斌接过布囊,打开封口,抽出丝帛,展看一番,随后递给许攸,道:“江东孙策遇刺身亡,其弟孙权统其众,已派华歆为使,向曹操讲和,不会再与我军夹攻曹操了。”
许攸道:“曹操南顾无忧,大将军又被阻于北,曹操则可专心攻我矣。”
袁斌看着许攸,突然说了一句:“闻知子远与曹操自幼相熟,乃是至交好友?”
第三卷 官渡风云 第四十四章
袁斌看着许攸,突然说了一句:“闻知子远与曹操自幼相熟,乃是至交好友?”
许攸见袁斌似笑非笑的样子,心中大惊,忙道:“攸虽与曹操自幼相识,但自攸入大将军幕府以来,与曹操再无来往。”
袁斌笑道:“子远勿惊,我无他意。我只是想问你,曹操的为人如何?”
许攸道:“曹操素有大志,年轻的时候虽然游手好闲,跑马射猎,但是其人有急智,非常机警,小小年纪,就已经崭露头角。自讨黄巾以来,讲兵演武,虽百败而不能折其志;任贤用能,使人尽其才,各展所长。曹操真可谓是一时人杰矣。”
赵云见许攸如此推崇曹操,不以为然道:“许公此言,勿乃太过。”
袁斌摆摆手道:“曹操此人,确是汉室之j雄,我袁家之劲敌,子龙万万不可轻视。”
诸人正商议间,斥侯来报:“曹操亲领大军,准备来夺砀山。”
袁斌虽然知道早晚要与曹操一战,但没想到曹操会来得如此之快。袁斌想到就要与曹操作战了,紧握着的拳头中,满是汗水。
许攸对袁斌道:“主公,曹操亲临前线,北边的防务必定空虚,应该派人通知大将军,请他赶快行动,迅速突破黄河防线。只要能突破黄河防线,大将军的大军就能渡过黄河,在平原上展开,就可以多路进攻,而曹操由于兵力匮乏,肯定难以分兵阻挡我军。而曹操被我们拖在此处,难以回援,疲于应付,一定会被我们打败的。”
袁斌点头道:“你说的很有道理。这样吧,子远你拿着我的信,去见父亲,请他任命你为一军统率,可以独自行动。程昱在鄄城有七百守兵,父亲自以为兵力雄厚,看不上程昱的这点人马,不屑于攻击他,所以程昱才能安然无恙。而父亲一心想攻占白马,然后从白马再直扑许都,虽然这是最佳路线,但是暂时行不通的话,就应该变通,但是父亲的战术僵化,不知变通,所以你回到黎阳后,亲统一支兵马去打鄄城,勿必要活捉程昱,拔掉这个楔子(三国时,不知道有没有钉子出现,先用楔子代替),从鄄城处打开一个缺口。”
许攸道:“那大将军要是追究我擅自放走田丰、沮授的事情的话,那该怎么办?”
袁斌道:“你放心,大战当前,父亲一定不会追究你的,真要追究的话,你就推到我身上,说是我派人盗走令箭,假借父亲的名义干的。”
许攸点了点头,就要转身离去。袁斌又把他叫住了,道:“等一下,你去告诉父亲一声,曹操的士卒虽然训练有素,远胜我军,但他粮食储备不足,必定急于求战;而我军则正好相反,粮草充足,不必急于求战。所以,子远你一定要与父亲说不清楚,切不可被曹操牵着鼻子走,陷入被动之中。”然后袁斌派人护送许攸回黎阳。
许攸走后,袁斌则与赵云忙着巡视营地,鼓励士卒。一切准备就序后,等着与曹操进行一场厮杀。
许攸回到了邺郡,来求见袁绍,交还兵符令箭。
袁绍一拍桌子,道:“许攸,你好大的胆子!你可知罪?”
许攸忙跪下道:“不知大将军所言何事?”
袁绍见许攸给自己装糊涂,怒道:“你干的好事!为什么假传我的命令,放走沮授?还有留守邺郡的审配派人来说,也是你拿着令箭,从邺郡的监牢中提走了田丰。这些你都作何解释?”
许攸答道:“原来是此事啊,大将军就是不说,攸也要禀告大将军的。”
袁绍道:“说,今天你就是说破大天来,也难逃罪责。”
许攸道:“主公,其实这是四公子的意思。”
袁绍奇道:“什么,斌儿的意思?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郭图在旁边道:“大将军,您千万别听许攸胡说,他这是在推卸责任。”
许攸道:“郭公则,你这个搬弄事非的小人。大将军的基业,全都叫你给败坏了。我许攸对大将军的忠心,天日可鉴。”
袁绍道:“先不要争执,许攸你说,怎么是斌儿指使你干的?”
许攸道:“大将军,您的祖上四代做到‘三公’的高官,可以说,大汉朝十之七八的官吏,都出自袁氏的门下,大将军宽仁爱士的美名也早已传遍天下。”
袁绍虽然明知道许攸是在拍他的马屁,但是每次听到这些动听的话语,还是忍不住高兴起来。
袁绍那瞪着的双眼,渐渐眯成了一条线,摆了摆手,叫许攸起来。
许攸接着道:“大将军可知战国时期,孟尝君田文与门客冯瑗的故事?”
袁绍问道:“这有什么关系吗?”
许攸道:“孟尝君为齐相时,命门客冯瑗到自己的封地薛县去收租。冯瑗见薛县的百姓交不起租,就把所有的田契租约,全部焚烧一空,对孟尝君说是买了‘仁义之名’,等到孟尝君罢相回到封地的时候,薛县的老百姓夹道欢迎孟尝君。孟尝君感动地对冯瑗说‘今天我才看到了先生为我买到的仁义’。而四公子就是效此故事,怕主公背上‘害贤’的恶名,才行此下策,这一切都是为了主公着想。”
袁绍听了许攸的解释,觉得很有道理,就不再追究此事了。许攸凭借着自己的辩才,渡了这次危机,但却吓得出了一身的冷汗,内衣也全都被汗浸透了。郭图见许攸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躲过了这次危机,恨得牙痒痒。
袁绍对许攸道:“子远,是孤错怪你了,你远来辛苦,旅途劳累,快下去休息去吧。”
许攸道:“哪里,这一切全是为了主公的霸业,攸不觉得辛苦。”
袁绍瞪了郭图一眼,道:“都是你进此谗言,让孤险些错怪了好人,还不下去。”郭图欲辩无言,只得怏怏地离去。
许攸对袁绍道:“主公,四公子对臣言道,我军粮草充足,利在持久;而曹操军粮不足,正急于求战,必想方设法引诱我军与其交战,万不可中其诡计。”
袁绍高兴道:“好啊,他要决战,正合了孤的心意。在我大军面前,曹操有什么实力来抵抗,只要我大军奋力一击,曹操的军队就会变成齑粉矣。”
许攸见劝说无效,只得退而求其次,对袁绍道:“主公,值此立功之机,臣也想为主公了力,不知主公能否让臣统领一支部队,为主公效力。”
袁绍奇道:“子远也通武事乎?”
许攸道:“主公不要小看于臣,臣也尝熟读兵书,颇知战法。”
袁绍笑道:“好,好,好,是孤小看了子远,孤错矣。即如此,沮授已辞去了监军的职位,孤另外设立了三个都督之职,已经让郭图、淳于琼各领一军,剩下的一职,就由你来兼任吧。”
许攸大喜道:“多谢主公信任,臣必不负主公的期望。”
袁绍道:“若是人人能向子远一般,勤于任事,孤还有何可虑?”
许攸拿到了属于自己的部队后,就按着袁斌的指示,来攻打鄄城。
鄄城守将程昱看着城下的兵马,想到:“我程仲德自负谋略,一厢情愿地认为袁绍一向自视甚高,自己只有七百人守城,这点兵力一定不放在袁绍眼中,袁绍也不屑于对自己动武。果然,自袁绍出兵以来,并不曾攻打鄄城,而别人也认为我程昱孤身守城,胆子很大,超过了古代孟贲、夏育那样的勇士。我也还沾沾自喜,想不到,袁绍竟然真的派兵前来攻打鄄城,这是我的失策啊。我程昱一人生死是小,如果丢了鄄城,必然导致黄河防线的崩溃,如果让袁绍趁机渡河,威胁到丞相,那我程昱是万死莫赎啊。”
这时候,李典从城头的另一面,跑了过来,对程昱喊道:“程先生,敌军攻城甚急,我军难以抵挡,还是早点突围为上。”
第三卷 官渡风云 第四十五章
这时候,李典从城头的另一面,跑了过来,对程昱喊道:“程先生,敌军攻城甚急,我军难以抵挡,还是早点突围为上。”
程昱回过头来,看着李典道:“还能到哪里去?我辜负了丞相的期望,没能守住鄄城。”
李典道:“程先生,这不能怪你,我们人太少,根本不能与袁军抗衡。”
程昱道:“这都是我的错,我一直认为鄄城的兵马很少,袁绍一定看不上眼,好比用千斤巨锤去打一只小虫子,他一定不愿意费那个劲,所以丞相想往鄄城增兵时,也被我给拒绝了。我凭借七百守兵,本以为可以撑到战争结束的,谁知这袁绍突然改变了主意,竟然派大军来攻打鄄城,早知如此,不如让丞相再增兵两千,也可以坚守地久一些。”
李典道:“我军人马远少于袁军,无论增兵多少,都要面临袁军的攻击,至于早一些,还是晚一些,全看各人的运气。袁绍前期不来打鄄城,那是他一心想与丞相决战,不愿意把精力浪费在我们身上。袁绍在白马受挫以后,自然要寻求其他渡河的办法,人少的鄄城,自然就成为他的目标了。”
程昱道:“曼成,你为人十分稳重,又颇知兵法,可称得上是一员‘智将’,丞相如今正是用人之际,你要留下有用之身,为丞相效力。”
李典问道:“那先生你呢?”
程昱惨然一笑道:“自我向丞相请令来守此城,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今日之事,也在我意料之中。由于我料敌有误,造成鄄城受到攻击,这个错误难以弥补,我决定以身殉城,用我的血来洗刷我犯下的错误。”
李典大惊,忙抱住程昱道:“先生,万万不可,方才先生也说了,丞相如今正是用人之际,先生何不留下有用之身,为丞相效力?先生说自己犯下大错,好,就按先生说的,犯下大错,就应该图谋补救,一死了之,不过是懦夫的行为。先生不但谋略出众,更是剑术高手,可算得上是一个堂堂伟丈夫。此正是大丈夫建功立业之际,怎可轻言生死?”
程昱被李典说得热血沸腾,心胸豁然开朗,道:“好,曼成,就让我们并肩作战。”说着,程昱抽出随身佩剑,砍杀着冲上城头的袁军。虽然程昱一向是以谋士的身份面对众人,但他也是个剑术高手,只见他劈、抹、刺、削,一把宝剑运用地出神入化,周身被一片寒光笼罩。不一会,就把城头清理出一片空地。袁军胆气为之一沮,没有攻上城头的,踌躇不前;已经攻上城头的,全被程昱和李典带兵剿灭。
许攸见初战不利,军队士气低迷,只得下令鸣金收兵。当袁军如潮水一般退去时,程昱和李典,以及全体士卒,都脱力般倒在城头上,或坐或躺。程昱和李典互望一眼,都有再世为人的感觉。一检点士卒,只剩不到三百人,还各个带伤,完好无损的恐怕就是程昱和李典两人了。
程昱对李典道:“曼成,虽然袁军败退,但要防他趁夜偷袭,我们应该做好准备,轮流当值。”
李典看着程昱疲累地样子,想让他多休息一会,对程昱道:“先生,我值上半夜好了。”
程昱知道李典的意思,想让自己先休息,从现在到半夜,还有好几个时辰,如果好好休息一下,足以恢复体力。自己虽然自幼学习剑术,但到底是个文人,不比李典这些武将,体力充沛,虽有心辞让,但力不从心。只好拍了拍李典的肩头,向自己的府邸走去。
程昱回到家中,躺在榻上,不一会就进入梦乡,真是好睡。
等程昱醒来时,发现已经不是在自己的府邸之中了。程昱正在奇怪这是什么地方,从堂外走进一人。
“许攸!”程昱非常吃惊,心想:“来的人竟是许攸?自己明明是在鄄城的程府中,怎么会看见许攸,难道是在作梦,人常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莫非我掂记着鄄城的战事,才梦到许攸?”
只见许攸大踏步地走了进来,对程昱笑道:“仲德,别来无恙吧?”
程昱看着许攸在对自己笑,感觉又不像作梦。用手一掐自己,疼!那就不是作梦。如果不是作梦,而又看见许攸。那就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许攸被我军擒获;再一个是我被袁军擒获。
许攸仿佛看穿了程昱地心事,问道:“仲德,两个可能,你说哪个机会更大一些?”
程昱已经完全清醒了过来,沉着道:“许先生,看来程某当了先生的阶下囚了?”
许攸没想到程昱这么快就反应过来了,赞道:“仲德心思缜密,思虑周详,真是让人佩服。”
程昱淡然道:“废话少说,既然落入你的手中,要杀要剐随你的便,不过临死之前,我得做个明白鬼,你是怎么打下鄄城,捉住程某的?还有城内士卒你是如何处置的?李典将军怎么样了?”
许攸笑道:“不要心急,这三个问题我可以一次回答清楚。首先,我大军围城,虽然程先生与麾下士卒英勇奋战,打退了我军的初次进攻,值得赞扬。但是毕竟是先生的人少,我军的人多,有些如先生一般‘心思缜密,思虑周详’的人,就在想办法保命。他们积极与许某联络,而许某也可以说得上是从善如流,不能让那些人失望。就定下了这里应外合,趁夜夺城的把戏,让仲德见笑了。”
程昱这才明白,为什么睡一觉的功夫,鄄城就换了主人。都怪自己睡的太死,竟然完全没有察觉。其实也不能怪程昱,谁经历了白天的大战,体力严重透支之后,休息的时候都是对外物毫无知觉的。
许攸接着说道:“至于李典将军,真不愧是一员智将,在内应刚打开城门之时,他就立刻知晓,马上组织人手,杀死了内应,想要控制城门。多亏许某行动迅速,抢先入城,不然要夺下鄄城,还要再多费些时日,多费些手脚啊。”
程昱问道:“那李将军,现在如何?”
许攸笑道:“城破之后,李典将军对我军持不合作的态度,还想进行反抗,已被我军关入了大牢。”
程昱听到李典无恙,心中一块大石算是落了地。他想到:“负责防守鄄城的两大巨头,谁也没有跑掉,而丞相恐怕对这边的战况还一无所知吧。我真是该死啊,鄄城不但没有守住,连向丞相报个信,通个消息,这点小事也没有办到。由于我的失误,导致丞相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局面,我是万死莫赎啊。”想罢,就想撞墙自杀。猛地从榻上跳起来,向墙上撞去。忽然脚下一软,又栽倒在榻上,原来在大战时消耗的体力还没有恢复(根据生理学,人刚睡醒的时候,大脑还不能完全控制身体的运动神经,所以会有身体不听指挥的现象,迷信的人称其为“鬼压身”^_^)。
许攸见程昱想自杀,忙想上前阻拦,见程昱自己栽倒,自杀未遂,放下心来。对程昱道:“仲德何必如此?我家大将军坐拥四州之地,乃天下第一诸候,曹孟德螳臂挡车,不自量力,根本不是大将军的对手,伏波将军曾对光武皇帝言道‘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今大将军亲贤礼士,纳奇录异,世所罕有。仲德若愿相仕,许某愿为保人。”
第四卷 统一北方 第四十六章
程昱笑道:“许先生不必白费心力了,程某自幼熟读圣贤书,只知‘忠臣不仕二主’,今许先生劝程某另投主公,改换门庭,莫得污了程某的耳朵。”
许攸见程昱态度坚决,遂不再劝,将他与李典关于一处,一边派人收拾鄄城最好的房舍,准备给大将军做临时的将军府;一边派人送信给袁绍,向袁绍报捷,并请袁绍移驾鄄城。
许攸的使者到了黎阳,向袁绍奉上许攸的书信。袁绍虽然知道许攸夺取了鄄城,打通了通向兖州的通道,心中非常高兴。但他心中认准了死理,非要打下白马,从此处渡河不可。袁绍下令,大军分为两路,一路由韩荀、张郃、高览率领,自鄄城攻击山阳郡、东平国、济北国、泰山郡、鲁郡、任城郡等兖州东半部。另一路由自己亲自率领大军,以淳于琼、韩猛、蒋奇为先锋,攻打白马,然后准备攻打东郡、陈留国、济阴郡等兖州西半部。
本来袁绍想着凭借优势兵力,敌人还不望风而逃,自己大军应该能轻易过河。没想到在白马城,受到了敌军顽强的抵抗。自己的军队攻势受阻,袁绍脸上也无光。而许攸领一队偏师竟然能打下鄄城,虽然鄄城的守军很少,但这也袁绍心中很不舒服。凭什么许攸能打下鄄城,我袁绍不比他差多少,他能打下鄄城,我就能打下白马。
这回袁绍可下了大功夫了,他四处砍伐参天巨树,作成数丈高的云台,然后弓箭兵在云台上面向城内射箭,压得白马城内的守军抬不起头来,只能凭借巨盾来遮挡箭雨。云台上的士兵不停地射箭,使守军只能支起巨盾,爬在城头,或者躲进民居中,根本无法出来作战。而步兵则趁机扛起巨木,猛烈地撞击城门。
曹洪见势不妙,以军情紧急,需要向丞相禀报为名,出城逃走。不久,城门被巨木撞坏,袁军一拥而入,太守刘延仗剑指挥剩余的军队进行巷战,最后死于乱军中。后曹操曾派人寻求刘延的尸首,遍寻不获,乃以沉香木雕刻身躯,安葬于许都城外,碑上曰:“白马太守,忠义刘君之墓。”
曹洪找到曹操时,曹操正准备到砀山去与袁斌作战。接到鄄城、白马失守的消息,大惊失色。两地一但失守,袁绍大军就可长驱直入,攻打许都,这样的后果,可比袁斌打下砀山严重的多。曹操两害相权取其轻,放弃攻打袁斌,大军一边转道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准备在这个早就选定的战场来拦劫袁绍,一边令曹仁放弃阳翟,回屯许都,加强首都的警戒力量。曹操发誓要让官渡成为袁绍大军的坟墓。
袁绍终于攻破了白马,他下令将所有俘获的降卒,全部活埋以泄愤,接着率大军扫荡兖州诸郡。后袁绍闻知曹操亲率主力屯兵于官渡,遂放弃由侧面直击许都的打算,带领大军折向西南,准备到官渡与曹操决战。
而曹操自准备与袁绍作战以来,一直在进行着战前的准备,其中官渡就是他早就选定的决战地点。官渡地处鸿沟上游,濒临汴水。鸿沟运河西连虎牢、巩、洛要隘,东下淮泗,为许昌北、东之屏障,是袁绍夺取许昌的要津和必争之地。再加上官渡靠近许昌,后勤补给也较袁军方便。所以曹操在官渡修了非常坚固的防御工事。而河内魏种、白马刘延、鄄城程昱的作用,不过是迟缓袁绍南下的步伐罢了,根本起不到太大的作用。果然,袁绍一但真的动怒,全力攻打白马时,刘延立刻守不住白马。
袁绍亲率大军赶到官渡,看着对面曹操的帅旗在迎风飘扬,心中非常激动,决定胜负的时刻就要到了。今后北方的霸主将在这场战斗中产生,而剩下的那个人只能随风飘进历史的垃圾堆中,慢慢消逝,逐渐被人淡忘。
许攸率领着张郃、高览、韩荀一路急攻猛进,所到之处,全部不战而降,一直打到砀山与袁斌会师。
袁斌得知许攸打破鄄城,活捉程昱、李典后,心中大为高兴。袁斌心想:“在原来的历史上,袁绍始终没有去攻打鄄城,使鄄城的程昱成为威胁袁绍后方的一把利剑。如今鄄城在袁军手上,官渡之战的结果,虽然还无法预见,但至少官渡之战的过程已经开始改变,只要袁绍能小心从事,就一定能打败曹操,实现北方的统一。等到袁绍拿下兖州、豫州和司隶后,我袁家的领地将扩大到大汉的八个州(大汉总共有十三个州,剩下的凉州在马腾、韩遂手上;益州在刘璋、张鲁手上;荆州在刘表手上;扬州在孙权手上;交州在当地的大族士家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