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第一百一十三章 过节

    桌上欢声笑语,一片热闹声中,夏家迎来了万历十六年。

    家里大人孩子都强撑着精神,一直守到丑时五刻,吃过陈氏按照南边习俗煮的汤圆后,才匆匆上床休息。

    睡了不到两个多时辰,夏家孩子便又被爹娘叫了起来,夏家大伯一家药来家里做客,虽说东西大都是现成的,但还是要提前做些准备。

    “姐,我觉得这过节比平日累多了啊!”夏晓晴揉着眼打着呵欠说着。古代生活简单,早就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陡然这么熬个夜,身子实在是吃不消,不用照镜子都知道自己一定挂了个熊猫眼。

    “看你累的,来我给你梳头,你在我身上再靠会儿。”夏大姐让妹妹靠在自己身上,拿着木梳轻轻地梳理起妹妹的头发来。

    夏大姐一双巧手,一会儿便绾出了个漂亮的髽髻来。

    夏晓晴很享受这种被亲情包围的温暖。“姐,以后你天天给我梳头吧!”

    “懒丫头,姐能给你梳一辈子啊?”夏大姐给妹妹头上绑上红绳,拍拍妹妹,让她起身,“好了,你照镜子看看。”

    “比我梳着好看多了,谢谢大姐。”夏大姐梳的确实比夏晓晴这个现代人梳的好多了。

    这古代少女的发型,夏晓晴怎么看怎么觉得别扭,特别是头上的那根红头绳,每次看到让她不自觉地联想到:北风那个刮啊……大雪那个飘啊……想想便是一阵恶寒。

    “妞,以后姐嫁人了,家里就全靠你了,娘身体不好做不得累活,有什么你就叫四郎、五郎帮着做,他们也大了……”才翻年夏大姐便像大了好几岁般,语重心长地交代起了家事。

    “姐,你放心吧!家里的事有我呐,定不会让爹娘累着的。”

    中午的时候,夏大山带了一家人来弟弟家做客,手上还提了一块猪肉当做礼物。

    没想到大伯家海专程花钱送礼,夏晓晴暗自觉得奇怪,后来接过肉一看便解了惑,那肉正是昨日夏家祠堂祭祀后分的祭品,连上面拴着的彩绳都是一样的。不过他们肯把到手的肥肉拿出来送人已是十分不容易了。

    夏家好酒好肉地招呼了,大鱼大肉吃得夏大山一家心花怒放,夏王氏当家节省,过年也舍不得买些好菜,家里好久没见过这样过的油荤,几个儿子也都是大胃口之人,一下便把准备的饭菜吃得一干二净。

    大概是吃人嘴短,初一这天夏王氏倒没说出什么惹人厌烦的话语来。

    正月初五过后,来家里拍年的客人渐渐多了起来,多是一些夏仕齐的同窗和以前的学生家长,前两年家里乱走动少,现在夏仕齐又重新坐馆教书,还是在镇上最出名的雪溪斋,交往自然就多了起来。

    如此迎来客往,把夏家的孩子高兴坏了,家里客人来得多,他们得到的红包自然多了,今年过年夏家的孩子都是荷包满满。

    正月十三的时候,赵家来了帖子请夏家人正月十五到家里一起过上元节。看着几个儿女的期盼眼神,夏仕齐想了想便欣然同意了,回了帖子让赵家下人带回去,写明当天会带着家人准时前往。

    因为第二天要见未来亲家,陈氏早早地就开始准备,烧了水让全家人沐浴更衣,又叫女儿帮忙准备了好些礼物,力求做到尽善尽美。

    上元节一早,赵家便派了马车来接,赵青枫更是跟着马车亲自前来迎接。

    夏仕齐和陈氏看赵青枫亲自前来,对这个未来女婿自是万分满意。

    夏大姐因为第一次见未来婆家,自然是好生穿戴了一番,又在妹妹的巧手下化了淡妆,衬得整个人娇艳无比。

    赵青枫看着在发间扇动的银蝶,心里更是一阵激荡,把眼睛都看直了,一双眼更是黏在夏大姐身上不愿离开。

    陈氏也是过来人,看这情景侧了脸翘了嘴角。夏仕齐却微微不悦地咳了两声,不动声色地上前一步,挡住了赵青枫的视线。

    “快上车,快上车。”赵青枫回了神,忙招呼众人上车。

    到了赵家,赵老爷带着夫人、儿子、媳妇远远地就迎了上来,脸上带满了笑容。

    就算是赵家再有钱,商人的地位还是敌人一等,这观念根深蒂固,见了秀才老爷自然是敬重。

    夏仕齐、陈氏和赵家夫妇互问了好,又叫了女儿过来请安。

    进了屋,赵家堂屋里已坐满了人,多是赵家的亲属。赵老爷陪着夏仕齐闲聊,赵夫人带了陈氏和几个孩子进内堂给赵家老夫人请安。

    夏大姐送了亲手做的鞋垫给赵家老夫人,赵家老夫人满意地收下了。

    赵家老夫人看着夏家的八个儿女,个个长得漂亮健康,心里是极为满意,越发觉得家里开枝散叶有望了,于是挨个送了见面礼,又另外又从手上抹了一对赤金雕花镯子下来给夏大姐。

    赵家亲属女眷见状也是各自送开了,都想在老太太面前留个好印象。

    真是发财了,这真划算。

    下午的时候赵家专程请县里来的林家班回来唱戏,吃过午饭后,林家班便敲锣打鼓地拉开了序幕。

    乡下平日娱乐少,看戏这样的活动有时一年都不会赶得上,家里孩子都看得津津有味,夏晓晴却不喜欢这么闹腾的娱乐。只是在别人家也不敢随自己心意,只好老老实实在位置上坐着,在戏台前坐了一下午,夏晓晴更是觉得头昏脑胀。

    吃过晚饭后夏晓晴便以为要告辞回家了,哪知赵家却邀请大家去街上看灯,夏仕齐和陈氏也没拒绝。

    夏晓晴听了大哥的一番解释才知道,原来到了晚上后,上元节才真正进入高潮。

    上元节又叫元宵节,历来已久从西汉时便存在了。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上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上元节也渐渐被人们称为元灯节。

    第一百一十四章 看灯

    洪武帝朱元璋在金陵定都后,为了使京城繁华热闹,便下令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须悬挂五色彩灯。虽说如此规定,但在百姓心中还是以正月十五为重,真正的好灯也要等到这一天才拿出来。

    夏家虽住在乡下,也按了风俗挂了彩灯,但不是太精美,夏晓晴以为是为了增添过年气氛,也没太在意,外加在夏晓晴前世家乡也只有元宵节时吃汤圆的习俗,所以才不知道上元节的重点是晚上。

    赵家离灯市近,所以并不需要坐车,赵家便叫了家丁护送又安排了丫鬟婆子护着女眷、小孩,一大群人驳岸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出了门,便看见外面家家户户门前都挂满了彩灯,把整条街照得是光亮如昼,路上熙熙攘攘满是提着彩灯的行人,多是全家老小齐齐出动看灯的,当然也有年轻男女结伴出游的,只是却不是很多。

    越靠近灯市越发地显得热闹,街道两旁摆满了小摊,有卖彩灯的,有卖吃食的,还有字画、首饰等物……吆喝声不断,还有卖场的艺人,一时鼓乐齐响,竟比白天赶集还热闹几分。

    “好热闹!”活生生一副大明宫词的景象,夏晓晴突然响起了周迅扮演的太平公主第一次见到薛绍时的场景,就差一个昆仑奴面具了,不知又有多少痴情儿女通过这上元节陷入爱河,

    这还是夏晓晴来到古代后第一次见到如此热闹的场景,不禁有些感慨。在前世的时候她家小区前就有一个夜市,每晚都是灯火通明好不热闹,现在一看还有些怀念。

    “现在时间还早,晚点人更多,更热闹!湖边还要放焰火呢,我已经使人去占了正中的好位子,等我们赏完灯走过去正好。”赵青枫说道,领着夏家兄妹往灯市里面走,后面还跟着赵家亲眷家的孩子。

    年轻人腿脚快,一会儿便和一干长辈们拉开了距离,家丁和丫鬟婆子生怕没照看好主家和客人,急忙跟着追去。

    夏仕齐抱着小女儿妞妞,牵着妻子走在后面。

    “大哥,姐姐!你们去哪啊?”妞妞看着哥哥姐姐们走远,也想跟着去,心一急,便不住地扭动着身子要下地,“爹,我要下去,要下去!”

    “别乱动,等会儿掉下去了!”夏仕齐在女儿屁股上轻轻一拍说道。

    “不嘛,不嘛,我要找大姐。”妞妞不依,扭着身苦恼着。

    “休闹,小心拍花的把你拐去卖了!”陈氏看女儿耍泼,出言吓她。其实陈氏这话倒也不假,每年上元节等会都会丢好些孩子,多是被拍了花。陈氏出门前便教育过自家孩子,又叮嘱他们跟紧赵家的家丁,倒不是太担心,只把小女儿妞妞留在了自己和丈夫身边。

    上两个月村子也丢了一个孩子,大家都说是被花子拐走了,妞妞倒也知晓拍花的意思,便不敢在闹腾了,陈氏又许了她吃赤豆莲子元宵,就忘了刚才之事转眼又高兴起来。

    越往里走彩灯越是精致,连夏晓晴这个现代人都是看得目瞪口呆,艺人剪纸为花,外面用薄如蝉翼的轻纱围成一周,罩贴在外面,内燃蜡烛,通明透亮,映照剪纸花卉、飞鸟,栩栩如生。还有些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任务,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也是十分的精致。

    夏晓晴不禁有些着迷,走上前去细细看到,才发现每盏灯下都挂着彩纸,彩纸上写着字谜。

    看有人过来自家看灯,摊主自然招呼开了。“我家的灯都是南边过来的上好宫灯,只要猜中上面的灯谜,便送给你了。”摊主自然不会如此好心白送彩灯,打着白送的旗号引了客人来猜谜,几次猜不中多半会使钱买下彩灯,这世上读书人毕竟是少数,能猜得出谜底的也少,一晚上最多损失几盏灯,赚的钱却远远不止这些。

    话说赵青枫带着夏家姐弟进了灯市,自然也是要猜灯谜赢彩灯了,他也想在众人面前表现一番,只是他自知自己水平不高,便只敢找品相一般的彩灯看谜。越是精品彩灯,灯谜便越难,对人却更有诱惑性。

    赵青枫想表现自己又怕在心上人面前丢脸,便专门让墨书去外面收集了好些灯谜,把谜底一一记背了下来,心想灯市这么多彩灯,自己实在是解不出便找一样的解,总能赢盏灯回来。

    赵青枫看了一路,都不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好不容易看到一个自己记背下的灯谜,彩灯也看得过去,便赶紧上前去答谜了。

    彩纸上写着“绿树村边合”,赵青枫解做“林”字,摊主又问了详解,赵青枫记背得仔细,一下便说了出来,摊主抱手恭喜,命伙计取了彩灯递给赵青枫,赵青枫得了彩灯转手便送给了夏大姐,看得旁人都掩嘴轻笑,把夏大姐羞得红了脸,拿着彩灯心里美滋滋的。

    夏大郎学问倒是好,没一会便猜出了许多灯谜,几个弟妹人手一个彩灯,让摊主脸越来越黑,直呼倒霉,最后从箱子里拿出一盏琉璃灯,想用压箱宝打退夏大郎。

    那琉璃灯摊主本来准备晚些等人更多的时候再拿出来,未曾想遇到这样一个煞星,只好提前拿出秘密武器,这琉璃灯的灯谜可是他花了五两银子请一位举人老爷提的,考校了好些秀才文人,都没人能解出来,他是存了心想让这盏灯卖个高价,现在这架势只能让它提前登场了。

    那琉璃灯一拿出来便吸引了众人的目光,五彩琉璃用红铜镶嵌在一起,不是寻常能见的方形,而是圆球状,不知是怎么让上面的琉璃弯呈弧形,点上蜡烛射出五彩彩光,更是光彩夺目,不一会儿摊子前便围满了人。

    怎么看着这色彩搭配像是有西亚的风格,难道这琉璃灯是舶来品,可是还真像以前家里厨房饭厅里安的桌灯,果然潮流是不断轮回滴,夏晓晴看着琉璃灯心里一阵腹诽。

    第一百一十五章 观焰火

    “小哥,你再猜猜这个。”摊主把琉璃灯递到夏大郎面前。

    夏大郎接过彩灯,拿起下面挂着的谜面看了起来了,谜面倒也简单,只看见彩纸上写了两个字:颜回。

    颜回不就是孔圣人的那位弟子吗?这一下硬还是把夏大郎难住了,皱着眉想了许久也没想出来。

    “大哥,端了吧,我们走吧!开始放焰火了,晚了就寻不到好地方看了!”赏灯的人潮朝着不远处的湖边一拥而去,嘴里叫嚷着“放焰火了”,夏晓晴看着湖边的人越来越多,很是着急,于是干脆劝说大哥放弃,反正现在每人都拿着一盏灯了,得不得琉璃灯都没关系。

    “就是,虽说我叫了家人先占了位子,倒不怕没地方看,但人多了也不好挤进去,还有女眷呢!”夏大姐早就一个劲地往湖边看了,看得赵青枫十分不忍心,于是也加入了劝说夏大郎的行列,道,“要不我们看完焰火再过来,想必到时也没人能猜出来。”

    “好了……好了……大哥,我们走吧!”夏二郎也是有些等不及了,拉着哥哥便往前边走。

    “诶……哎……你别拽我啊,袖子都快被你拽掉了。”

    等他们一干人走进湖边时,已是围满了等着观看的人群,跟着的家丁自发地围在他们周围把人群隔开,几个丫鬟婆子更是把里面的女眷围得紧紧的,生怕她们被外人进了身去。

    一番挨肩叠背,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穿过阻隔的绳子后,赵青枫一眼便看到自家的地方,忙引着夏家姐弟过去。

    晚上燃放的焰火,是由镇上几个大户人家一起出的钱购置的,赵家在镇上也算得上富户,自然也是出了一分钱的,所以才有了这等相当于包厢的位置。

    当然包厢也被分成了甲乙丙三个档次,甲正对着焰火施放的湖边,是专门给镇上的士族大家坐的;乙稍微次之,专门给地主、员外一类坐的;丙最次,专门给有钱但地位低下的商人家坐的。三个包厢用绳子围着,在里面做了标记,出入都靠对牌。

    赵家前不久做了一笔大生意,狠赚了些钱财,买下了东大镇往西三里地的杨家沟相连的两百亩上好的田地,赵老爷又使了银子托了关系,捐了一个九品的闲职,真正成了员外爷。这次看焰火,赵家也总算脱离了商人的行列,从丙级上升成了乙级。

    虽划定了大概地方,但包厢里面并没有定下哪家坐哪里,为了寻个好地方看焰火,赵家早上便派了家人带了桌椅板凳一类的东西过来占位,晚上又叫家人拿了新鲜的果子、糕点等吃食过来。

    夏仕齐和陈氏早就到了湖边,正喝着茶和赵家夫妇、赵家的亲眷闲聊,每人面前都放了炭盆,倒也没觉得太冷。赵家下人在一旁架起了炉子,炉子上铜壶里沸水嘟嘟嘟冲着盖子冒出阵阵白烟。

    赵家的亲眷多是商人出身,虽都有了钱后买了田地坐上了田舍翁,但镇上的人都知道他们是商人出身,结交起来总有些被瞧不起的味道,他们自己也总觉得是低人一等,现在赵老爷捐了官,赵青枫又要和秀才家大娘子结亲,自然是十分高兴,对着夏仕齐和陈氏都是十分热情亲切,一时间倒是宾主尽欢。

    “大郎、二郎,快过来!”夏仕齐看到儿女过来,招呼着他们。

    小辈们的位置被安排在了大人们的后面,跟前排一样也是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夏晓晴和夏大姐自然坐到了陈氏的后面,一坐下便有丫鬟上来送茶水、糕点。

    坐下没多久,随着人群的一阵欢呼,五彩烟花在漆黑的天空里炸开了,四周在湖面的映衬下宛如白昼。本来坐着的人,都不自觉地站了起来。随着不断打出的礼花越来越华丽,百姓的惊叹声越发地大了起来。

    “哇!好漂亮!妹妹你看那焰火,竟像是彩菊一般。”夏大姐一阵激动地拍着手,又指了?

    </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