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初,东北银行正式挂牌成立。随即开始发行东北新币。张学良颇有恶搞性质的给它命名为人民币,而上面的头像却换成了老爷子的元帅标准像。张学良在军队中率先做出表率,所有军饷和军用物资的采购全部用新币结算。
到12月底的时候,东北银行回笼的大洋已经高达个亿了。按照王永金的估计,基本上已经可以开始全面禁止大洋流通了。而从各地党组织反应上来的情况看。新币已经全面替代了大洋,成为东北市场上的主流货币了。新年元旦,张学良正式宣布,1月底的时候,东北全境禁止大洋流通。
而就在张学良宣布这个决定的一周后,现任东北银行行长的王永金又急匆匆的找到张学良,告诉他。从上周开始,东北银行各行的贷款数开始剧增。到现在为止,已经高达2个亿的新币了。而此时东北银行里的存款只有不到5000万。王永金显然是要张学良透个底,张学良的底线在多少钱?可以撑到这个赤字到多少的时候。张学良微微一笑,道“没关系。你大胆的干就是了。”
同时,日本关东军司令部。日本新任关东军司令河合操正在陪着一群经济学专家讨论如何针对东北银行发动一次货币战争。因为日本现在的国情根本不允许开战,但是当大本营得知东北政府创办了银行,并且发行新币的时候。日本政府意识到机会来了。如果可以一举击垮东北金融体系的话,那么关东军根本就不用诉诸武力就可以征服整个东北。
他们的计划其实非常简单,即从东北银行不停的贷款,然后就地把这批贷款换成物资。而东北银行在内部存款不足以支付贷款的时候,肯定会停止放贷。而只要日本人把这个消息放出去。肯定会引起民众的恐慌。到时候许多人再去银行兑现。东北银行自然就夸了。而如果东北银行愚蠢的不停自己印发货币贷款给日本。那么日本政府用于消费的货币自然会远远大于市场上所需的货币量。那个时候,新币自然就会大幅贬值。而这正是日本政府最愿意看到的。
经历过后世无数次金融战争的张学良自然对日本人的用心完全明白,但他有恃无恐。他知道,日本人贷款也会有一个极限。因为日本人不能现在开战,所以他们必须考虑利息的问题。而当东北银行贷给他们的钱,所需支付的利息足够庞大时,日本政府就会放弃。而放弃就意味着日本人不但要归还本金,还要支付不菲的利息。而如果日本人把这笔钱投入中国市场,那正是张学良最希望看到的。中国自古就是个小农经济的市场,这样的市场。商品流通是很慢的。也就注定了商业的发展缓慢。而如果日本人来大肆购买。那么无疑会促进市场的流通。至于民众的兑现。张学良毫不紧张。说到底,货币战争没那么多花俏。拼的就是实力。而张学良此时坐拥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近3倍的黄金。他确实有必胜的信心。
1月12日,东北政府从东北银行获得一笔10个亿的无息贷款。次日,东北政府把这笔钱全部用在公共工程建设和开办工厂上。霎时间,整个东北都成为了一个大工厂。到处都在搞建设。东北到处都在招工,而工人的工资由最开始的一个月3元,在一个月之内急升到30元。但市场上商品的涨幅却只有百分之五十。大量的外地人口开始涌入东北。为了接应这些人。第二军在前线已经和北洋政府发生了好多次摩擦了。
而同时东北银行的放贷数额已经达到了127个亿。存款达到了11个亿。也就是说此时东北市场上流通的热钱已经达到了最少116个亿。这个数字已经是去年东北国民生产总值的接近6倍了。而由于日本人大量的采购,东北的经济完全活跃了上来。王永金估计1923年,东北的国民生产总值完全可以达到60亿新币上下。这比去年同期增长了整整3倍。
2月1日,东北银行宣布,存款利息上涨1个百分点。
当天下午,东北各地都开始流传着东北银行已经入不敷出,要垮了。日本人知道总攻的时候到了。而他们自然不知道这是张学良给他们定的时间。因为钱要是太多了,日本政府打死不还,问题可就大了。要是有足够的保障。张学良真想一把就毁了日本的经济。
第三十六章 跳跃式发展
4月下旬的时候,东北银行的存款几近枯竭。而同时东北地区物价开始暴涨。但张学良开始组织的几项大的公共工程项目开始显示出了作用。虽然物价在涨,但是工人的工资也开始暴涨,而且涨幅远远超过了物价的涨幅。而在四月份,东北政府宣布今年粮食的收购价要把物价涨幅的因素算进去。同时,东北银行宣布存款利息下降个百分点。至此日本已经已经意识到他们输了这场金融战争。截止4月下旬,日本共计负债东北银行89亿人民币,而这还只是本金,如果算上利息的话,总计要超过100亿人民币。对于此时的日本来说,这已经远远的超过了他们的财政收入。幸好,他们用这些钱换回了大量的物资,否则日本政府就要面临破产的危险。而从四月中旬开始,东北银行人民币存款量已经开始回升,并迅速超过了当初的最高峰,达到了20亿有余。
在赢得金融战争的同时,在西伯利亚作战的部队也传来捷报,截止4月下旬。东北军与苏联红军已经将恩琴的部队包围在东西长4公里,南北长3公里的地带。胜利只是时间问题。张学良发电指示。消灭他们还是交给苏联红军好了。
同时张学良派驻于11月份开始组建的第5军进驻蒙古。第五军一样是东北军标配,3个步兵师和一个炮兵师。唯一不同的是,还有一个由当地蒙古子弟组编的骑兵师。蒙古收复的消息传来,整个神州的沸腾了。而北洋政府却是一片阴云。至此,张学良已经完全巩固了东北的统治,并且兵出蒙古。无论是实力上还是民族威望上,东北军已经全线压过了北洋军队。
就在北洋政府还在惶恐不安的时候。张学良却兴致勃勃的投入到了东北当地的建设中去。东北各地当前最大的工程莫过于修建公路。光是由东北政府出资修建的省级高速公路就多达六条。而各地级市修建的公路更是数不胜数。当王永金知道张学良手里的黄金储备量的时候,对各级政府的贷款完全放开。而参与东北修路大工程的工人更是多大40万人。
对于农业方面,张学良完全使用了一种催生的方法。即提高农产品政府收购价格,但是尽量压制市场农产品价格。政府是付出了不少,但是农民收益的同时,城市居民并没有感受到物价的压力。而张学良现在最不怕的就是政府吃亏。
在投资教育的方面,张学良更是不遗余力。在东北大学的基础上,再投资了3个亿。而丰厚的资金,使得东北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吸引了无数的优秀学者和科学家到东北大学任教。在基础教育方面,张学良大力推广。直接实行9年义务教育,全部学费由政府承担。但是,由于老师的严重的短缺。大多数学校还是只能开设语文,历史等课。理工科老师严重缺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问题是可以解决的。万事开头难嘛。
工业方面,张学良出资建设了一系列的工厂,从轻工到重工,从基础工业到化工。张学良的想法就是由政府出资办厂,但是等到工厂形成一定规模之后,再实行拍卖。这一点却是从日本明治维新里学的。国有企业的弊病,张学良在前世可是完全明白。但是私有企业经过一定的控制,却是可以爆发出最大的活力去活跃市场经济。
鞍山工业区的规模在两个月之内已经开始疯狂扩张。已经有了第一批熟练工人的鞍山重工,在扩张上就没有太大的问题。而在军工方面,张学良提出,不应该只注重产量。而应该把更大的精力投入到新产品的研发上去。尤其是飞机,和坦克这样的大项目。鞍山重工在张学良的鼎力支持下,已经开始研究飞机发动机的研究和拖拉机的研发。张学良为了支持他们,更是把奉天机场本就紧缺的5架飞机拆了一架,从苏联走私了一辆拖拉机。并且拆了好几辆嘎斯汽车给他们。鞍山重工的总工程师赵博文看到这些,那是眼泪都快掉下来了。这样的支持力度,要是他们还搞不出个名堂。那实在是太对不起张学良的热枕了。
张学良自然知道在未来的战争中,空军和装甲兵这两大杀器的作用。所以他必须对这两项进行大的投入。
令人高兴的是,到6月份的时候,鞍山重工的第一辆国产卡车就已经出厂了。当赵博文给张学良打来电话,要求张学良去现场观摩第一辆国产汽车出厂的时候。张学良立马放下手头上所有的事,迅速奔赴鞍山。当看到在场的工人和技术人员。一人一眼的血丝的时候,张学良只能不停的说,“谢谢。”因为张学良知道,对于这些工人来说,此时,一句“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他们就可以放弃太多的东西而不要命的去工作,去研究。
当张学良看见第一辆国产卡车奔驰在鞍山厂区的广场上时,他实在没有太多的语言去感谢这些可爱的人们。
当天晚上,张学良私人出资在鞍山的厂区食堂宴请所有参与设计,研发和组装的人员。张学良看着他们身上洗的发白的工装。看着他们脸上自豪的神色。张学良突然对东北,对中国的未来充满了信心。我们也许没有先进的工业,没有强大的武力。但是只要有这种民族精神,中华民族永远都不会沉沦。
张学良举起酒杯,站了起来。在场的200多人也都齐刷刷的站了起来。张学良想开口说两句壮志豪情的话,可是话到嘴边。突然觉得在这样一群人面前说这些,无论怎么样,都会显得有些虚假。只好说了句“谢谢。”然后一仰脖,辛辣的酒就进了喉咙。
但是就这一句,却引爆了现场的气氛。在场的工人中,他们也许不知道汽车的作用。他们也许不懂得一辆汽车的国产可以带来多大的变换。但是,他们知道,他们所做的一切,为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复兴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他们就已经心满意足了。
陪着大家喝了两杯,张学良和赵博文就退了出来。有他们俩在,这桌酒怎么喝都会让大家觉得拘束,所以两人很识相的退了出来。赵博文随张学良来到他下榻的地方,张学良给他倒了杯茶道“鞍山不错,你们不错。我很欣慰啊。”赵博文笑笑没有说话,他和他的鞍山重工是当得起这句话的。无论是军火生产还是研发,他们从来就没有按时的完成过任务,而都是提前完成了任务。
张学良看了赵博文一眼道“我知道你们都很努力,但,也要考虑到工人的承受能力。不要像那些资本家一样。”赵博文赶忙点点头道“我知道,我知道。都是自己的同胞,我哪能那么干?那不是把人不当人嘛。不过工人们的热情都很高涨,再加上工资待遇都好,所以产能的提高也是很正常的。”
张学良就笑,“好,把鞍山重工交给你,我很放心。这次的汽车具体的参数怎么样?”赵博文脱口而出“在马力和负重能力上面,我保证绝不输给任何国家。其实,我们也研发出了拖拉机,这个比汽车简单多了。”
张学良闻言道“那为什么不生产拖拉机呢?”赵博文道“不是我们不能生产,实在是生产了没有多大用处,咱们这的农民哪里买得起这个?”
张学良道“生产拖拉机是为了生产坦克,这个我不是跟你说过吗?”
赵博文道“这个我知道,只是现在能够生产的拖拉机马力上还不够好,估计制造出的坦克实用价值还不大,我们正在努力改进。”
张学良拍了拍他的肩膀道“好,那你们就先改进,我的要求是,我们不光要赶上别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要努力去超过他们。”
赵博文点点头,喝了口茶道“少帅,这个我知道,别的不说,咱造出来的东西必须比小日本的强,这也是我对下面人的要求。”
张学良闻言笑道“好,有那么股子气势。小日本可是给怎么当了几千年的学生了,可不能让他们跑到咱们前面去。还有,飞机的事怎么样了?”
赵博文皱了皱眉头道“发动机的研究倒是没有太大的问题,样品估计下个月就出来了。按照我们估计的参数,发动机的马力带动飞机起飞也没有什么问题。就是这个武器装备方面还没有好的方案。”
张学良闻言道“有什么问题吗?”
赵博文道“您给我们的是个运输机,所以让飞机飞起来,我们没有什么困难。可是机载机枪或者航炮的安装是个大问题,咱们既没有这方面的资料,也没有这方面的经验。所以目前还没有什么突破性进展啊。”
张学良闻言,想了想道“这样,你们先搞运输机,先让我们的国产飞机面世飞起来再说。至于别的问题,我在别的方面想想办法,尽量给你们解决,还有什么问题吗?对了,东北军又扩军了,这以后弹药消耗可就大的多了。”
赵博文笑答“那就再没什么问题了。咱们现在扩大的这几条生产线6月份就能开工了,到时候,产量就能扩大一倍。保障武器供应没有问题。”
张学良点了点头,举了举手里的茶杯。赵博文就退了出去。看着窗外的星空,张学良默默的看着,没有说话。此时巨大的责任和压力,让他每取得一点成就,心里都十分开心。就要有自己的空军和装甲兵了吗?张学良微笑着摇摇头,还要多感谢沙皇陛下的财产啊。
第三十七章 赴京谈判
1923年的四月,在张学良忙着搞东北大建设的时候。广东政府筹备了两年的北伐正式开始。这一次再也不是以前的小打小闹了。北伐军在接受了东北军的援助之后,攻势比历史上凌厉多了。
北京政府已经连续两次向张学良求援了。甚至直皖两系领袖,吴佩孚和段祺瑞都以叔侄的关系在请求张学良了。就连几位老爷子也找了张学良几次了。
5月1日,张学良秘密进京。吴佩孚和段祺瑞两个人一起在车站接他。周围的军警把火车站为的水泄不通。严密封锁张学良进京的消息,而这也是张学良的要求之一。张学良一下火车,看着下面当先站着的两个人,再看看周围人恭敬的表情,张学良就大概猜了出来两人的身份。忙快步走下车,道“叔叔。车慢了些,你们等久了吧?”
左边那个略胖的人道“不久,不久。汉卿来的正是时候啊。”语带双关,张学良听了哈哈一笑。两位老爷子也笑了起来。另一个老头有些消瘦,但是看着精神很好,尤其是一双眼睛,很有一种逼人的气势。笑着道“汉卿刚来,我们先回去让汉卿歇歇再谈吧。”说着看了吴佩孚一眼,想来这个也不是他一个人能拿的住主意的。吴佩孚虽然着急前线战事吃紧,但也知道表现的太过激动,可就丧失了谈判的主动权了。当下也就点点头。
张学良陪着两位说说笑笑的走出火车站,然后就上了车,扬长而去。两位老爷子站在汽车扬起的尘土了,一阵气闷。吴佩孚狠狠得道“这小子还抖起来了?老子大江南北闯天下的时候,他还不知道在哪呢?”
段祺瑞倒是淡定的多,看了急躁的吴佩孚一眼,没有说话。虽然广东政府攻势凛冽,但是首先面对的大多是直系军队。所以段祺瑞要淡定一些。但他也知道,人家打倒了吴佩孚也不会饶了他段祺瑞。想到这他也有些着急了起来。
谁知张学良这在北京一住就是小半个月,每天除了处理处理东北送来的一些公文,就是在北京城里闲逛。北京前门内外的小吃都让张学良吃了个遍。
此次陪同张学良出来的,还是赵大虎那几个护卫。今天晚上,张学良却是要逛逛天下闻名的老北京八大胡同了。这厮前世也不是没有去过这种,不过这八大胡同实在名气太大。让张学良觉得来了两次北京了,不去逛逛真的是不像话。上次来见李大钊那样的人,自然是不方便的。不过这一次,却是可以放心大胆的逛窑子了。
夜幕降临,张学良穿着一身西装从宾馆出来,早有人等在下面了。四辆车一溜排开,张学良上了第二辆。车队缓缓驶出。而就在同时,街对面的一个巷子里,一个靠着墙角的乞丐也慢慢的向后面的阴影里退去。
几分钟之后,正在吴佩孚的官邸商量前线战事的两人就得知了消息。吴佩孚眯了眯眼睛冷哼了一声道“这小子还真沉得住气。”段祺瑞这时候也急了,因为前线军队已经顶不住了,而且湖北已经变节投向了广东政府,可以说前线战事一片糜烂。如果张学良再不出手的话。可就危险了。段祺瑞想到这,对吴佩孚道“要不就咱们先开口吧?”
吴佩孚想了想,叹了口气才道“也不知道这小子要开出什么价?”段祺瑞眼睛里冷芒一闪道“无论什么价,咱们能还了就还,还不了了,先答应下来,以后再赖。”吴佩孚想了想道“也只能这样了。”话音刚落,一个侍从进来在吴佩孚耳边低语了几句,吴佩孚一脸奇怪的表情。段祺瑞奇道“怎么了?”吴佩孚笑道“你猜这小子去哪儿了?”
段祺瑞问道“哪儿?”吴佩孚道“八大胡同。”段祺瑞就冷哼了一声,他最看不惯的就是部下出入这些地方。要不是现在有求与张学良,说不得就要以叔叔的身份说他两句了。吴佩孚自然知道段祺瑞的意思。也只能笑了笑没说话。
话分两头,两位老爷子在吴佩孚的官邸愁眉苦脸的时候。张学良却是一脸悠然自得的坐在车上,期待马上要来临的香艳场景。车到之后,张学良却是坐在上面没有下来。因为他已经看到了站在门口招揽生意的女人全部都是小脚。张学良就皱起了眉头。因为在东北的穷苦人偏多,而且再加上张学良带有强制性的禁止。所以小脚这两年在东北并不多见。可是现在在北京却看见了,张学良一下子就失去了兴致。
门口的妓女每日迎来送往,自然最有眼力劲儿。只看这位逛个窑子还带了四辆车来就知道这肯定是个挥金如土的主顾,忙就扑了上来。别看一双小脚,这几步却是走得挺快。赵大虎哪能容她扑上来,忙上前一步挡住她,道“有什么话?这儿说吧。”那女子年纪也不小了,脸上的粉上的挺重,看起来脸色苍白,再一笑脸色扑的粉簌簌的落下来,张学良看着就倒胃口。那女子一开口,声音倒是蛮好听的。“这位爷儿,您进来坐坐?”
张学良笑着问道“你们这儿有天足的女孩儿吗?”
那女子一愣道“这位爷,你可真会开玩笑。咱们这四九城,八大胡同哪个姑娘的脚不是很三寸金莲?哪来的天足啊?”
张学良对她点了点头。把车窗关上。对司机道“走吧。”司机按了一声喇叭,前面的车先走,整个车队又扬长而去。那妓女想骂两句,可是看着人家这气势,明显也不像付不起钱的。还真有人爱玩天足的姑娘?这可是个新市场啊。张学良要是知道一个民国的站街妓女就有如此强的市场意识,估计就要下车和她好好聊聊了。
张学良逛窑子没逛成,自然是满肚子的火气回的宾馆。就算是久经上位,也历练出了一些镇定的本事。但本来满怀希望的去了,最后却这样回来,实在是不怎么开心啊。
第二天一早,吴佩孚和段祺瑞两人就来到了张学良下榻的地方。张学良还正在睡觉,听赵大虎说两人来了。忙起床洗漱。等到张学良准备停当,两个人都在客厅喝了几杯茶了。段祺瑞还好些。吴佩孚却是明显脸带怒色了。
张学良一进来就打个哈哈道“两位叔叔久等了,我这也是刚才起来。”
吴佩孚虽然一肚子怒气,但有求于人,也只能应和着段祺瑞连道“不妨事,不妨事。”
三个人从新落座之后。张学良先是兴致勃勃的和两人聊起来了北京城的各种特色小吃。
好不容易,张学良说得口干了。端起茶杯喝了一口。段祺瑞赶忙接过话题“汉卿啊,南方的情形你知道吧?”
张学良闻言点点头道“知道一些。”段祺瑞见他不接话,只好自顾自的说下去。“南方战事吃紧啊,你看能不能提供一批军火给我们?”
张学良看了两人一眼,都是几十岁的人了。脸上却露出的表情就像是等待老师发糖的幼儿园孩子。张学良不由感叹权力对人的诱惑就如此大吗?想着想着就笑了,自己现在不是一样吗?虽然没有这些人这么热衷,可是也算是尝到了权力的甜头,自己不是也有点上瘾吗?想到这儿,张学良不由得有点警惕,他可不能搞军事独裁啊。有的事,别人不知道,他自己不知道吗?
想到这儿,又看了两人一眼,道“军火运过来也很麻烦,而且等这批军火到了前线,估计也就起不到多大作用了。”
段祺瑞就道“那东北银行可否贷一批款子给我们?”
张学良点点头道“这个没有多大问题,叔叔要多少呢?”
吴佩孚道“至少贷给我们2000万大洋。”张学良的东北银行里现在光旧时大洋就有2亿多,贷出来一些自然是不成问题的。
张学良道“这个可以,不过还款的时候用人民币结算,怎么样?”吴佩孚和段祺瑞自然是知道东北的货币改革。知道大洋人家也不要,自然是要用人民币结算的。对这一点倒是没什么意见。两人对视一眼后就一起点了点头。
张学良又道“两位叔叔开口,这笔款子我就不要利息了。”
两人却是反应冷淡,想来也知道张学良不要利息自然是要些别的好处了。可就不知道这好处两人给不给得起了。张学良又看了看两人道“两位叔叔,咱们就直说了吧。我有两个条件。第一,我希望人民币可以在北京政府的辖区内流通,而且东北银行可以在你们的辖区内开设分行。这个怎么样?”
吴佩孚对这方面的事不大明白,就把目光投向了段祺瑞。段祺瑞皱着眉头道“那我们的法定货币也要变吗?”
张学良摇了摇头道“叔叔,刚还说要直说,您却跟我兜圈子了。北京政府的法定货币是大洋没错。可是这市面上流通的只有大洋吗?各种外国货币都有吧?”
段祺瑞这下却说不出话来了,不仅外国货币到处都有,就是各省造的大洋成色都不一样。而且还有外国铸造的银币。张学良又接着道“我只是希望人民币有一个平等的地位而已,只要你们不下令禁止就好。”
段祺瑞想了想就对吴佩孚点了点头。他其实也不怎么懂得货币这方面的东西,不过是觉得张学良开出了筹码,自己怎么的也要反驳一下。而开银行的事,他就更不在乎了。华北到处都是外国人开得银行,也不多东北银行这一家。
张学良见他答应了,又道“第二,我要所有内长城以北的地区。”
第三十八章 齐聚奉天
张学良此话一出,两个人脸色就变了。内长城以北,那可是一片广大的土地。而且这上面在山西还有大片的煤田,而且让出了这片地方,北京政府对于奉系的防线无疑会加长很多,很多。而相对于南方的威胁,其实奉系的威胁更大一些。
两个人都闭口不言,心里想着要怎么拒绝会比较好一点。张学良轻笑了一声,缓缓道“有的东西不是我得不到,只是抢来的,终究不那么好罢了。两位叔叔说,是吗?你们也都是我的叔叔辈,动起手来,叫外人看了笑话不是?”
两人脸色一变,吴佩孚忽的一下站起来“张学良,你不要欺人太甚。我就不信,我几十万军队是摆设?你说要哪儿就要哪儿?”
张学良避开他指过来的手指淡然道“吴叔叔,年纪大了,火气倒是不见小嘛。你是有几十万军队,可是你连北伐军都挡不住,拿什么跟我打?你敢惹关东军吗?你不敢。但是,我敢。”张学良说完话,依旧是慢条斯理的喝茶。可是吴佩孚却已经被段祺瑞拉的坐下了。
段祺瑞道“汉卿,我们都是你的叔叔辈,这样说话不妥当吧?叔知道你在东北打日本人打得好,叔也替你高兴。可是你拿这个来威胁我们就不好了吧。”段祺瑞这话说得已经是相当的软了。
张学良自然知道段祺瑞话里的意思,对这位民国元老,一身正气的北洋军阀,张学良还是很有好感的,要不是利益驱使,他也不愿意在一个老人家面前这样咄咄逼人。自己还是不够火候啊,不够做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心肠有些太软了,也有些太善良了。想着看了两位老爷子一眼,逼着自己硬下心肠道“我的话也许说的是有些冲,还请两位叔叔见谅。但是我说的都是实话。北伐军的攻势和南方的情形,我想你们比我清楚。至于我们东北军的实力你们可以去日本人那考证考证。内长城以北的地区,我的本意是要自己来拿的。家父念在和两位叔叔都曾在大总统麾下效过力,也算是一朝之臣。所以让我来给二位叔叔些帮助。但是,总不能我们帮了你们。还不能拿到本就快要属于我们的东西吧。”
吴佩孚低头想了想,段祺瑞却只是看着他。此时的北洋政府却是吴佩孚说了算的。虽然吴佩孚上面还有个曹锟,但大家都知道他不过是个名誉总统。北洋政府此时的真正当家人就是吴佩孚。吴佩孚眼神灰暗的看了张学良一眼,道“汉卿,我和段老再商量一下吧。”
张学良点了点头。两个人就起身告辞,张学良送两人到楼下。临上车的时候,更是亲手给两人开的门。段祺瑞看着态度恭敬的张学良,神色复杂的说了句“不错啊,年轻人,你很不错。”张学良依旧笑笑没说话。
段祺瑞的意思张学良自然明白,想来是感叹北洋子弟里面有张学良这样的年轻人很是欣慰,可是又和自己站在对立面。一时心里滋味复杂,不可言语吧。
两个人又一起到了吴佩孚的官邸,一向打得死去活来的两位望着对方,都是一脸的无奈和沮丧。曾几何时,都是有志一统中华的两个人,现在却要去看一个子侄辈的脸色。实在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啊。段祺瑞叹了口气道“要不就答应他吧?”
吴佩孚道“可是内长城以北全部让出去。秦晋一带的煤矿就不说了,关键是津京地区的布防怎么办?”
段祺瑞又叹了口气道“要是不答应他,还轮的到咱们在津京布防吗?说不得人家就直接打进来了。眼下的局势,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给了张学良总比给别人强的多。”
吴佩孚想了想,道“罢了罢了,给他总比给孙中山好,也总比给外国人好。”
谈判的结果自然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是有求于人,一个是有恃无恐。自然没什么好反复的。张学良当天晚上就电告东北军司令部,命令新建的第五军接受并驻防大同,以及陕西北部地区。至于燕山一带,自然是第一军的防区。同时张学良让老爷子以他的名义电告广东政府停止北伐。并且电告王永金准备给北京政府贷款和开办第一家北京分行。张学良现在自然不能满地开分行。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分行开多了。安保都是个大问题。
张学良是优哉游哉的回了奉天。而广东政府却是气得不轻。毕竟当初答应从南北夹击北京政府的是他,可是现在通电希望双方停战的也是他。孙中山自然知道张学良此时已经是东北实际上的主事人。可是张学良坐拥近60万大军,更曾经在东北击败了关东军。还出国作战大败苏联白军,收复了蒙古。虽然论个人威望,张学良比不上辛亥革命元老孙中山,可是,生活水平越来越好的东北地区,使得东北政府的威望明显要比广东政府高出一截。而且张作霖的提法也让人无法拒绝。说是内战一开,生灵涂炭,多造杀孽,不如大家坐下来好好谈谈。
气得北伐总指挥的蒋介石差点吐血,更是大骂了几句“娘希匹。”你张作霖那时候打了这个打那个,什么时候考虑过生灵涂炭的问题。你现在不打了,还不让别人打。这是什么世道?孙中山虽然再三发电,可是蒋介石还是不管不顾的进攻浙江。结果被补足了军饷的北洋军杀得大败。到5月下旬。双方正式停战。各自承认了对方的势力范围。
阎锡山这个山西老大还算是识相,北京政府和东北军他都惹不起,只好乖乖的让出了大同。不过这也是因为张学良只要的内长城以北。要是直接要太远。想来,阎锡山就是拼了老命也不愿意给。
6月5日,张学良的继母过生日。本来不是什么整岁。帅府上下也没打算打过。可是各方势力都派出了自己的代表来祝寿,让张老夫人的这个生日过得比张大帅的大寿过的还热闹。阎锡山和冯玉祥这两个人现在可以说是仰人鼻息的讨生活。自然是礼物丰厚,可是自己却不敢来。想来也是怕张学良把人扣下了。段祺瑞是亲自来了,想来北伐军的脚步停下了,皖系的日子又不好过了。他自然是想联络奉系对抗直系。吴佩孚本来对这样的事就不太感冒,可是得知段祺瑞都去了,只好自己也来了。
广东政府派出的代表却是蒋介石。最令张学良没有想到的是关东军司令部也派出了他们的代表。一时间整个奉天城鱼龙混杂,各方势力齐聚奉天。
这下一来,本来不打算大办的帅府,也只好弄大了阵仗。总不能这么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