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袄砑捶稹薄d惴且闪酵群煤玫啬チ芬幌隆?br/≈

    为什么要磨这个腿、要打坐呢?此乃苦行之一也!做不到的姿势硬要你做到,先要把这个身心勉强过来,变化这个气质,苦行也。多吃一点苦,多修一番苦行,多消一分业力。硬把它变过来,此之谓变化习气。你要改变谁呀?你两条腿都改变不了,又如何改革其他呢!但是如何改变呢?不要去注意腿,不要去管它,心一境性,定生喜乐。从理上明白,由理上透入,是靠不住的、不行的;必须要从事上熟,事上熟呀,真正真正下过苦功来,一步一步地求证。算了,这些话提它干嘛呢?

    见道的人,他自己会晓得变更习气的。平常琐琐碎碎的人,自然而然会变成慷慨激昂;平常骄狂的人,自然变成谦下。就是说,言语、举止自然而然变得合乎中庸之德呀!也是中庸之“道”。调正,都是自然而然的,此所以道之可贵也。真正见得,没有不变的,懦夫立,顽夫廉哪!所以说,自己的习气,主观依然坚固没有变的,就要警觉自己,那是见地不真呀!王阳明先生因此而懂得知行合一之理,(他见道见到什么程度姑且不管他,这个改变气质功夫是懂得了,充其量他摸到第七识边缘,第八识还未亲证。)所以说见道与不见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何是自知的事?参!

    我们要了解佛道只在平常日用之间,平常日用之间念念觉即是佛,念念迷即凡夫。这个古来祖师语录经典上都那么说。念念觉,觉个什么啊?起心动念处,自己观照得清清楚楚,义所当为,所不当为,无一不合于理,无一不合于礼,这就是行履。大家都是讲禅宗,看了些公案、语录、机锋、转语,就当成禅,都没有好好研究一个真正的大禅师,他生平做人做事的行履是如何值得效法的。所以在没办法中常常叫大家多看看《禅林宝训》这本书。那么你可见到这些禅师的行履,做人做事,整个就是一个出世而住世的大儒家之风范。这些不去研究,光看了一般机锋、转语、公案,这就是禅宗了!真是天大的笑话。而且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只是记载其中几段在上面,你想他一生就是这一两串戏吗?一生数十年,他数十年中间的行履如何?这几段机锋转语的记载,根本不能窥其全貌。

    你看,《指月录》上也提到,也记载了一点。《指月录》,它是选集的汇书,选出来某个禅师一生中某一点点而已。例如它选出欧阳修见到一个古寺里的老和尚在看经,欧阳修问他,古人生死都可来去自由地做主,现在的人怎么就做不到呢?那么这个和尚答复他,古人念念在定慧中,现在的人念念在散乱中,怎么做得了主呢?念念在定慧中,每一个起心动念处都在定慧中,能吗?你要注意!“念念在定慧中。”嗯!有些朋友说他一天打两次坐,早上一次、晚上一次,好像便宜给我占了似的。我早晚打两次坐,打三次坐,好像已对得起祖宗父母似的。这谓之学禅了?真可笑之至。不晓得念念要在定慧中。每一起心动念处,动静云为,都在这个定慧的境界里,才可以谈学佛参禅。

    依我们平常做人来讲,精神不统一,不仔细。为什么不能仔细?为什么精神不统一?就是没有定力嘛!例如现在此刻,你以为我在琐琐碎碎讲世俗的事情吗?殊不知一片婆心,望诸位先我而成就。从这里就看到定慧的行持,但这是凡夫的定慧,普通人做事都要如此呀!你看那个法师,在我家里,要到基隆去请老先生看地,我说请他带一封信去,讲了三次,走的时候仍然没有带,以他出家人,不应该有那么多的事,我如此再三提醒的小事,他也搞忘了,可见凡夫的定慧也相当困难。何况二乘的定慧,何况菩萨的定慧,要念念在定慧中。凡夫的定慧,就是平常事业成功的基础。你看那个萧先生,我经常以他的为人处事告诉你们,他随时随地,都是端容正坐,走路规规矩矩,这是他的定慧,哪怕你告诉他一件事,他忘了,有的,但是他等一下就想起来。啊!这件事忘了,很遗憾。这是他做人做事的定。一个人稍有成就都是不容易的啊,都是要有定慧,由凡夫的定慧开始,进而修持二乘的定慧,再进而菩萨的定慧。

    世界上各个宗教,乃至佛教各宗派,不管显教、密宗,乃至旁门左道,一切修持之路,没有哪个可离于禅,此所以如来正法眼藏也。所以真要了生脱死,证道成佛,只有把禅参通了,真能明心见性,悟后起修一切法,则任何一切法都变成助道品。如果没有参通,没有明心见性,慢说是修外道法,修佛法都是心外求法,因为不明根本。所以说要先见道。

    诚然喽!古人参禅有三个路子,怎么样三个路子呢?

    达摩祖师西来以后到六祖惠能祖师以前这一段,这个禅宗是平平实实的,由禅定入门。这些大宗师,用他的手段接引你认清本来面目,平平实实。这是一个。

    六祖以后,唐宋之间,禅宗转变出中国化的机锋转语,用奇言妙句,或扬眉瞬目,或幽默轻松的举止,在任何一个机趣,任何一个境界上而使你知得见得,这是一个路数。实际上机锋转语,奇言妙句,为什么在中国变成这样呢?这个轻松幽默的态度是由庄子、列子的风范而插进去的,你试试研究庄子、列子看,完全是机锋转语,奇言妙句。那个庄列的风流遗韵,实在很妙!所以禅到了中唐以后,便风格一变。

    宋元以后到明末清初,直至清末,这个禅呀,是婆婆妈妈禅了,也可以说是文学禅,宗师们说法,大概都以四言八句的韵文来标榜,西子捧心,东施效颦,有的非常可笑。因此,在没有办法中,只好用参话头这个方法把你吊起来。虽然如此,这也是一个妙法,也是定慧等持之妙门。

    禅宗的三关并不是原始禅宗的教授法。宋元以后,宗门大师们,无法中把它划分一个阶段--破参。何以谓之破参?因为有疑则有参,无疑则不参,突然碰到啪嗒的一下(这是象声词,事实上并没有这一下,言语形容它,言不尽意),身心放下,空掉了。有的是到了前念已灭,后念未生,当下一段空的境界。他便认为“哦呵!就是这个!”那么就定住这一个,前念不生,后念不起,当体即空的空空一段,定定,定得连身心皆空了,皆忘掉了。要弄得如痴、如傻。要久定。这个时候,这个人呀,简直记忆力都会减退,好像脑筋都不大灵敏了。有一个阶段万事都懒得用心去动。如果这个时候,没有明师,没有宗师指导,单求如此下去呢?坐久了,有些人变成枯木一样,庄子所谓的:“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这不是真悟,不是真明心,更不是真见性。这是妄想意识暂停现象。那个三际托空的境界,正是意识根本的变相现量。目前有些人,学我的手法,把香板一拍,便指定那一香板下一段就是它。这种一香板禅,误人误己。真是罪过无边。大家切勿上了自己的当。诸位试参一参,我为什么改用此一香板来作接引之机?懂吗?此处也参不透,只认为一香板子禅便是,何其冤哉枉也!入地狱如箭射。

    身心变化………习禅录影

    须知心地风光,是活泼泼的,不干枯的。真到啪嗒一下,破了初关的人,颇不容易,真为难得。倘若果能如此,这一关的功用变化来了,现在姑且不说试听看。总之:由破初关而得定的人,渐渐渐渐地,身体如果原有宿疾,便百病丛生了。内部原有病根的话,各种病都给你发出来,头痛的就头痛得更厉害,背痛的背痛得更厉害,有疮的,疮发得更快,有毒的一身发烂、发痒、发酸、发麻。因为这个时候,色身气质变化,剥复之机来了。一张皮被剥了一样。剥与复,两个字是卦名,《易经》上的卦名,剥极了,要坏到极点,反是没有精神,反是枯槁了,反是瘦了,反是……

    古人到达这个情形,他不在乎的,只管修道不管别的。现在的人医学常识发达,三天没有大便,哎呀!该要大便中毒了;又一样,哎哟,该是有病了。你看现代人修道,对于这个身体看得比什么都贵重,什么叫做“生死以之”?根本没有这个精神。尤其是医学发达了,半吊子的医学知识大家都会一点点,也不是真医生,多少都看了报纸,懂了一点医学常识,那个报纸有些宣传的理论,他就把它真当医学理论。嗨!他顾虑身体不得了喽!没有那个置生死于度外的精神。其实真正懂医学的常识,这又蛮好,尤其学医的,这个可以帮助他一下。在这个阶段,有各种各样的现象。或者是大便秘结了,或者是肚子泻了,各种各样,百病丛生,有冤报冤,有仇报仇,有病报病,就是这个样子。

    那么,过了这个阶段,剥极则复,剥极了就恢复了。什么恢复?生机,另一个生命机能恢复。阳气勃然而兴了。在女人呢?两|乳发胀,春意荡然;男人呢?二月初二龙抬头了,阳气突然而来了。这是比方话喽!身上一身发胀,全身一股气来了。那么普通的人,不知道的呢?在这个时候不是自己想办法,就是天然走漏了。走漏了同你那个三际托空见到那个空的一面不相干,可是色身这一面(其实,这一面也就是那一面。)渐渐又恢复到平常没有修持,没有体会一段空相以前那个身体一样。那么,在一般人,没有经验的,觉得这一下舒服了,所谓发泄得舒服了,在那个充满的境界上当成发胀。、不舒服。把它恢复了那个平日的样子,他习惯性认为这样是舒服。如果有智慧,进一步呢?依然不动,身体上阳能一发动,即刻将心念空了,欲望自然奈何不了你。可惜人没有这个大气魄的呀!没有这个大智慧呀!人能克服性欲这一关的,太少了。多半要照应这个东西去了,照应身体上这一冲动了,不肯不照应的。如果是大气魄、大智慧的人,忘身喽,管你的,什么东西动,你爱动就动。这一下好,气机突发。

    那么,道家讲的呀,由尾闾骨透督脉透头顶,前面下来到任脉,又降下,降下以后又打通奇经八脉,动得三花聚顶五炁朝元。什么三花?精炁神。什么五炁?金木水火土。亦即心肝脾肺肾。身体突然笔直正立,端容正坐,自然归元。“元”并没有一个地方,有个地方就不是“元”了。在密宗来讲,三脉四轮突然而开,然后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为一,虚空即我,我即虚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就到达了。

    这些依我讲起,大概十句话讲完了。可是要知中间微细的过程,说不完喽!各有业力,各有因缘的变化不同,大原则就是我告诉你的。到达这个样子,在道家言,所谓:三花聚顶、五?朝元,浑然无为,寂然一体。在密宗言,所谓:三脉四轮打通了,光明自然显现,无所谓明点不明点了。但这还只是在破初关境界上的功用,慢慢来,切勿得少为足,以为到了家了。有些人不明此理的呢!就在如此定境上过一辈子,也勉强说是证果了。还不是大果,仍然未了分段生死。

    如果是大智慧大乘道的菩萨,定久慧明了,身心都起变化,脱胎换骨,内触妙乐。通力智慧渐渐开展,记忆力悟力更加高明,甚至,连宿命通都发起了。什么叫宿命通?就是前生后生,什么事情都知道。(正讲到这里,xx起座为师倒茶,忽把茶杯盖掉在地上了。师便就机转了话锋--编著按)就凭你这个样子不知道哪!倒杯茶把杯盖掉了,眼前的事情都没有定力,记不起来。有定力的人,哪本书假使一看过,眼睛前面一晃,这一篇书就在眼前,不用背了。自己这一想,哪一个字在第几行,自然就会了,一目十行,一目二十行都办得到。

    我看这个七会讲到这里好不好?大家能够做到这样再打七好不好?重关以后的那个境界,哎!你们要知道的话,你们有一两个庄子很熟的,好好搞一下,记一下就好了。

    (此时,有人起座,向师礼拜,请求再开示--编者)这一个阶段,以见地与功用配合来讲,还不算是初关完成,所以说多难!古人见道的,只能在这个阶段中间徘徊徘徊的太多太多了。以此来观察,古人今人很多都只是在这个阶段。但是这个中间有一个重点,有些修外道、修密宗、修道家,这些人等,虽然不见自己本来面目,但功夫到达这个程度也有,为什么不许可他是见道呢?不许可他是证道呢?因为他不见本性,不明本来,就是《楞严经》上佛说的:“不得正觉。”有些人,参禅的,晃到空的这一面,见了本性,为什么也不许可他呢?因为功用没有到,慢慢来。见地功用到达了这个剥极而复的时候,所谓百脉皆通,三花聚顶,五?朝元,可是其中有多少艰苦、多少血汗、多少岔途、多少支节哟!岂有那么简单!

    第一、你们所讲漏丹的问题,太严重了,阳气愈勃发,精神愈好,无始以来的习气,贪嗔痴,就是淫欲之念跟着来了。英雄可以征服世界,不能征服自己这一点唷,毫无办法。“天地氤氲,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易经》上就说到这个道理。孔子在这里没有办法给人们辩护啊!为什么阳气充沛之间,要严持戒律?因为真正精满才不思淫,菩萨内触妙乐,才能对男女相毫无分别,乃至男女拥抱,完全没有那个欲。可是在充满而还不能化的时候,不会没有欲念的。

    不说那么多了,太高了,能有几个人做到呢?做到了这个就是超越欲界的境界,《楞严经》上说:“与横陈时,味如嚼蜡。”即使说有家室男女,在那个时候,他这个情味情调同凡夫在欲境界情形完全不同。

    说到这里,你们一堂人占了半数,心里都在希求了,那么如何不漏呢?现在该要告诉你不漏的了,如何办呢?在那个情况下,哎,说一个办法很彻底很扼要的,其他不说了,其他说了有流弊。这个办法如何呢?自己知道有这个消息时,哪!注意,小和尚更要注意,女人呢,就是春意荡然的时候,就要警醒、警觉,觉了以后干什么呢?拿手摸头,就是那么摸摸头,你看到了吗?(动作无法记--编者)像猴子抓头一样,用这两个大拇指摸后脑,就是刺激脑下垂神经这一部分,掐,掐得舒服得很,你看你现在试试看,由太阳|穴一直掐到这儿。掐了包你头脑清醒。平常都可以做,这也是还精补脑第一妙法之一。喏!掐了摇头;(动作--编者)摇了以后转眼睛,眼睛转圈子,转个多少圈随便你,转来转去,这个眼睛近视眼都会好,老花眼也会好的。转了以后眼睛一闭,眼睛回转来看后脑,刺激脑下垂体;鼻子吸气,轻一点了!(时有人跟着老师大声吸气--编者)我是做个样子,我不做得那么响,你们怎么知道我在吸气呢?是不是?你们不可学大声,鼻子轻轻的吸气,小腹内收几下,收了以后就擦后脑,然后打坐空掉,自然还精补脑,长生不老,就是那么一个小法子。

    不要轻视这个小法子,你晓得我磕了多少头来的?花了多少钱供养来的?嘿!谈何容易啊!小法子,妙得很!以后自然你会慢慢地从督脉尾闾开始,有个东西拱啊!拱啊!慢慢地上来,真正精化?而补脑,到达间脑气通,也可浑然住定。这时候就不要怕妄念。妄想来了容易自去自散。如此定下去,舒服极了。当然,你说有时候用不灵呢?可能的,久而久之就灵了嘛,深信不疑。不相信你们坐在座位上掐掐看,从太阳|穴掐起,摸摸头,摸摸后脑,前脑摸摸,后脑摸摸,两个太阳|穴一直按摩到后面。喏!平常都可以做啊!身体衰弱,年纪大的人,这个做了好得很啊!清脑的啊!

    (此时,争着问法的

    ≈/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