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医生来源于他所在工作环境的人文氛围,来自于他的同行评议压力。
真正让一个医师恪守职业道德是他所工作环境中体现出的人文氛围,更来自于同行的评议压力。而现实的情况是,一个科室的工作氛围决定了这个科室大多数人的工作态度,而一个科室的工作氛围往往由科主任来决定。如果这个科主任一向是严谨治学、很注重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那么,一般而言,这个科室内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不会差到哪去,因为氛围已经形成,如果其中的一个医生开大处方、要红包,他就会受到科室同行评议的强大压力。相反,如果一个科室的主任本身就身不正影歪斜,那么这个科室医护人员的工作态度很难好到哪去,因为一个好财的科主任本身就没有道德权威,他很难规范科室的职业道德。就我所知几乎所有国内第一流的专业科室,都有个德高望重的缔造者,都有一批老专家、老主任,他们的治学态度、医德规范深深地影响着这个科室的发展,甚至他们退出工作一线多年,他们留下的工作氛围还起着决定性作用!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医学大家,他们治学严谨,医德高尚,培养了一批同样品质的接班人,他们的影响力往往决定了这个科室在国内学术界的地位。这一批人是我国医学界的先驱,他们一个个离我们远去,他们的专业知识离我们远去并不可怕,他们的医学风范离我们远去,影响力渐微才是最可怕的!
看病就要到大医院,就一定要找主任医师吗?
看病就要到大医院,就一定要找主任医师吗?首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伪问题,如同你问一个女孩,找老公就一定要找既帅又深情还有房有车的吗?如果条件允许,谁看病不愿意到大医院,不愿意找个名医呢?
但这又是很现实的问题,至少我看过很多的“专家”在信誓旦旦:看病要转变观念,不一定要到大医院去,不一定要找主任医师,多到社区医院,多找年轻医生。——我相信你在大医院排一天队挂不上号,很有可能正是因为这些专家及决策者正在“走后门”。他们大声号召大家去基层医院看病(只是因为原来的决策者将全国大多数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大医院),然而自己有点小毛病,他们恨不得请来全国的专家来集体会诊!而号召大家看病找年轻医生,好让他们有学习机会这更是无稽之谈:没有任何一个病人有义务成为别人积累经验的牺牲品,如果年轻医生没有学习机会,那是因为当助手的时间还不够!
1选对医院找对医生(8)
如果你处于这个社会的顶层(有权有势,有门路)为什么看病不去大医院,不去找名医呢?毕竟大医院集中着最先进精良的设备,经验最丰富的医生,它保证着较少的误诊率!
但或许你是大众中的一员,这又变成实际的问题,到大医院就诊可能会遇到如下的实际问题:
1。到大医院就诊麻烦,路程远,病人多,挂个号就得排半天队;
2。大医院,找专家就诊费用高,不仅检查费、药费高出社区医院许多,而且对于医保病人,等级越高的医院,报销比例越低;
3。到大医院就诊,服务态度普遍不好,被吆五喝六是寻常事;而在社区医院,可能得到很好的服务;
4。对于常见病种,大医院普遍不重视,门诊也是匆匆说几句话就开出一堆检查单或药方;而在社区医院,则可能得到精心的诊治;
5。大医院(特别是教学医院)大多数一线医生是进修生或研究生、实习生,很多常见手术也是由以上人员来完成(教学的一部分);而同样的疾病在基层医院治疗,则可以得到经验丰富的资深医生来负责。
6。大医院的一部分年轻专家一般具有高学历,他们本科、硕士、博士一路读上来,参加临床工作没几年便成为“专家”,这种所谓的“专家”可能在本领域知识渊博,但没有实际工作经验,而且学历越高往往视野越局限,只集中到自己专业的情况,而忽略专业以外的情况;但基层医院的医生一直在临床摸爬滚打,各个专业都要涉及,尽管不深入,但往往考虑得全面。
所以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看病当然不一定非到大医院,非要找专家不可。
1。诊断到大医院,找专家;治疗到中小医院,找普通医生。当然我们知道常见病、多发病要到小医院去诊治比较方便,问题是,有谁能清楚知道,自己的病症只是小毛小病,而不是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致命疾病的大病呢?大医院的医生往往经验较为丰富,见多识广,考虑的问题多,而且设备齐全精良,误诊率低,特别是一般不会漏诊掉致命性疾病。而对于治疗,一般而言,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方案都很成熟,也就是说在大医院及基层医院所用治疗方案大同小异,大医院的优势在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上,而在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上,大医院性价比并不高!特别是一些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在大医院明确诊断定下治疗方案后,到基层医院监测、复查、治疗,往往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2。在大医院做手术,到中小医院术后康复;或疾病危重期到大医院治疗,康复阶段到中小医院。大医院人满为患,对于病情稳定的术后病人,或处于康复期的病人,往往顾不过来,或为了加快床位周转,早期便要求病人出院。而在中小医院则可以得到更好的照料。
3。常见病、简单手术在中心医院可以得到更多的医疗服务。简单的四肢骨折、体表的肿物、阑尾炎、正常分娩或剖腹产等手术,大医院的专家往往不屑于亲自主刀,常常是低年资的年轻医生或实习生进、修生主刀;而在中小医院,由于经常做这类手术,他们的经验甚至比大医院的专家还丰富,而且一般是高年资医生主刀,更重要的是服务好,费用低。
4。对大医院里那些高学历的年轻“专家”要有警惕。这些高学历的年轻“专家”往往一路啃着书本前行,学历牌上金光闪闪,有的甚至有留洋背景。但实际上,中国的医学生在欧美发达国家很难受到重视,他们往往没有机会参与临床工作,只能观摩或参与基础性研究,大多数国外镀金回来的医务人员在国外的经历对其看病并无多大帮助,但这些人回国后常被委以重任,成为大医院里的“定时炸弹”。
2医院的诊疗程序(1)
形如迷宫的医院
我在医学院毕业后“有幸”分配到了出生地所在的城市,于是我成了几乎整整一个乡镇常驻xx医院的“导医员”——乡里乡亲,力所能及也不好意思抱怨。但终于有一天,乡亲人认为我“看不起家乡人”了,原因是有个老乡不知道病理科在哪,要我帮他取张病理报告单,我拒绝了——可知那时我正在抢救病人,正在行心胸按压!
医院,对于我那些老乡而言是神秘而复杂的迷宫——对于普通大众似乎也是如此,这才是我这位“导医员”的职责所在。然而,诊疗程序大多时候并不如你想象的复杂——只要你在平时注意一下这些信息!聪明的病人是在走进医院之前有所准备的,其中很重要的一项准备工作是:了解整个诊疗程序——相信我,医生也不愿意将诊疗程序搞得很复杂,因为他们最不愿意一天被问几十次同样的问题。了解诊疗程序是一个聪明的病人必备的技能,这将可以让你走进医院时更加自信,可以减少对医务工作者不必要的误解,也可以使整个诊疗过程更加高效——更重要的是,你将会以一个久病成医的老手形象在医生脑中形成,而这会让你得到意想不到的在意和细心!
一般而言,一个医院主要由3个大系统组成,门诊部(包括急诊),住院部,辅临系统(如检验科、放射科等等辅助科室)。这3个系统由一个医院机关统一领导。
走进医院之前的准备
免费txt小说下载
● 物质上:你得准备好你以前检查所得的各种医疗资料,包括:你原来的病历,化验单,x光、ct或核磁共振片。我一直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为自己或为你的家人建立一个健康档案袋,最好同一个医院用同一本病历本(我见的最多的情况是来一趟医院买一本病历,当然一本病历没多少钱,但你丢失了你所有的关于既往诊治过程的最宝贵信息。最重要的是,你丢失了与医院有过诊疗行为的最重要证据——万一发生医疗纠纷,你除了就诊病历,你拿什么来证明你曾经在这家医院看过病,当时医生的诊断、治疗是什么呢)。保存好你每次就诊的病历本,要求医生将你的诊断与治疗信息写到病历本上,将各种化验单按时间顺序粘到病历本后面空白页上。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医生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大致了解到你的既往病史(相信我,医生们大多愿意埋头看文字也不愿意仔细问你)。你应该将你的x光、ct或核磁共振片保存好,最好卷起来用报纸包好,放在防潮的地方。而且记住:去医院时,一定将这些资料带上,有可能用不上,但这是你既往病史中最有价值的资料。永远不要以为只要带上x光、ct或磁共振的报告单就可以,一个好的专科医生只会对报告单瞄一眼,他们要看的是原始片子,一个好的专科医生完全可以从片子上看出比报告单更多的信息。(最基本的要求是:一个神经内外科医生看头颅ct片的本领要比ct室的医师强,一个呼吸科医师看胸部x光片的本事要比放射科的医师强——反之,你算什么专科医生!)
物质上还有一点:如果你参加了各种保险,请带上你的身份证及医保卡!
● 心理上:你得初步将自己的病情先组织一下,至少你得预备回答以下问题:
1。你有什么不舒服?
2。这种不舒服有多长时间?
3。除了这些不舒服,还有别的症状吗?
2医院的诊疗程序(2)
4。你自己觉得引起这种不舒服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5。这些不舒服随时间发展有什么变化?
6。治疗过吗?
7。在哪里,怎样治疗的?
8。你自己觉得效果怎么样?
9。你对这次治疗有什么样的期望?
这9个问题,你应该在进医院之前回顾一下,并组织简洁而完整的答案,在医生的诊疗时间内,即使他可能不会问得这么完整,你也可以自己一股脑儿地按顺序说出来——因为这就是医生应该了解的一个完整的疾病史信息!
● 身体上:最好在计划去医院的当天早晨不要吃饭,不要喝水,也就是空腹,因为你得预备医生可能要让你做一些检查,而很多检查是要求空腹的,如肝肾功、空腹血糖、腹部b超。有些检查要求憋尿,最常见的就是妇科b超,或是双肾、输尿管、膀胱的b超,如果有可能做这些检查,那就尽量不要上卫生间。
身体上的准备还包括衣着,不要带贵重的饰品,也不要化妆。(相信我,生病时,仙女也是黄花菜,对医生而言,健康是最美的,再说,看病需要盛装前往吗?你想干吗?)尽量穿宽松的衣服,牛仔裤是令医生(特别是对骨科医生)讨厌的衣服之最,尤其是女性那种绷得紧紧的牛仔裤。很多检查是要求解衣的,你可以把之提到隐私的高度来讨论——有些身体检查是必要的,不要因为牛仔裤难卷上去让医生省去了检查的责任。(很多时候那是求之不得,不要以为医生就巴望着要看你大腿,相信我,它们在医院时没那么诱人!)
走进医院时你要做些什么
● 挂号。挂号有两层意义:一是你已经与这家医院建立了某种业务上的联系,也可以说你们已经签了某种合同;二是分诊,也就是将病人按大概病情分一下,哪些病需要看哪一科哪一个医师,不然大家都乱成一团了。至于挂号费嘛,中国的挂号费几乎是全世界最便宜的,这也是让中国医生最恼火之处,其实大多数医院也从没指望着能借着挂号费养活自己。如果你不清楚自己的疾病应该挂哪一科的号好,一般在门诊大厅有导医台,你可以去问询,大致将自己的不舒服说一下,她们会指导你挂什么科的号。
● 与医生会面。记住走进诊室时带上两样东西:尊敬和自信!如果你希望你可以得到医生的尊重,请记住,你也同样需要付出。一个尊重他人劳动与智慧的人是这个社会上层人士的标志,我在工作中有这样的体会:级别很高的人,常常会乐于表达他的尊重与感激;一个知识层次很高的人(或不同专业的医学专家)总倾向于认真倾听。相反,某些单位的小领导,一个小财主,却常需用指手画脚的张扬来粉饰他们的一些优越。与尊敬相关的是自信,你和你的医生是完全平等的,只是在医学领域,他掌握了比你多的知识,这也是你来求助于他的原因,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可以凌驾于你,医生也有他不熟悉的领域——如你的工作领域,你和他只是工作性质不同,没有任何区别。你走进了医院,你完全有权利得到合理的诊疗和合理的解释,你没有在麻烦谁,你只是在要求享受你应有的权利。尊敬与自信是你得到医生尽力帮助的最好武器!
在会面期间,医生可能先会问一些你的相关病情,而且最大可能是会按你已经准备到的那9个问题发问,你也可以一股脑儿地将你已准备好的这9个问题的答案一起说完——这9个问题对于帮助医生了解你的病情是必需的!医生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可能会对你做一些必要的简要检查,如用听诊器听诊或其他。一个经验丰富的医生在了解病史与简要体检后一般可以有个大概的诊断,但他可能还要求你做一个检查,一是进一步证实或排除,二是得到更多关于疾病的信息。
2医院的诊疗程序(3)
● 进行一些相应的化验检查。有一词叫“物化”,是指现在医患关系更多的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多的是人与机器间的联系。当然,我们可以来指责现在医学模式的机器面孔,冷冰冰,但有一点我们不能否认,现代诊断学的发展是现代医学最辉煌的乐章,是认识疾病的火眼金睛。病人拿着医生开出的检查单所先干的是:交费!交完费后拿着检查单到医学辅助科室进行对应检查,检查完等待检查结果出来,记得,做x片、ct或磁共振这些检查,不仅要拿到报告单,而且最好能够拿到原始片子,一个有经验的专业医生,一般对报告单不会完全信任。
● 返回与医生会面。这时的医生已经得到了你的病史、查体情况以及各项检查结果,这时需要他运用他的知识与经验得出一个初步的诊断,并根据各种情况形成一个治疗方案,如果病情复杂,可能还会要求你做进一步检查或住院检查治疗。在这时,你可以参加临床决策,而且这时你可以要求医生将你的病情向你说明——这其中,当一个聪明的病人,需要掌握询问的技能。
其实,在我的工作中,我总希望可以让我的病人最大限度掌握他的病情,但总有不少病人提的问题不着边际。要记住一点,毫无重点的提问是会让医生心烦的。而一个有条理、重点明确的询问会让你从医生那里得到你所需要的信息——这就是聪明病人掌握询问技能后的结果。
好吧,一个聪明的病人会问以下问题,请你记住,在走进诊室之前记住它们,它们会帮助你得到关于你自己病情的完整信息。
1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