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关灯
   存书签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牢记备用网站无广告
    误区三十三:哺|乳期妈妈感冒就不能给孩子喂奶

    如果哺|乳期妈妈感冒了,但并没有发烧,就仍可以给孩子喂奶,但由于接触孩子太近,可在戴口罩的情况下喂奶。刚出生不久的孩子自身带有一定的免疫力,不用过分担心会将感冒传给孩子而不敢喂奶。妈妈应多喝水,多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服用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等药物,同时最好有人帮助照看孩子,尽量让自己能有充足的时间休息。

    如果妈妈感冒并伴有高烧,不能很好地进食,十分不适,就应到医院就诊,医生常常会给予输液,必要时给予对|乳汁影响不大的抗生素。高烧期间,妈妈可暂停母|乳喂养1~2日,停止喂养期间,还要经常把|乳汁吸出,以保证能够继续泌|乳。

    误区一:奶量充足就不必添加辅食

    母|乳喂养的婴儿,一般从4~6个月开始就该添加辅食了。所谓辅食,是指母|乳以外的其他食品。有些妈妈在这个时期分泌的奶量仍很充足,孩子吃都吃不完,觉得没有必要添加辅食,其实这种看法是错误的。这个时期,即使提供的奶量比较充足,但|乳汁所含的营养素已不能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了。一旦过了这个时期仍未开始添加辅食,不但会导致婴儿营养不良,还容易使婴儿出现“恋|乳”现象,对断奶造成困难。

    误区二:宝宝6个月以内一直喝流质食品

    在宝宝4?6个月期间,需要补充一些非|乳类的食物,不能只喝果汁、菜汁等液体食物,还要进食米粉、果泥、菜泥等泥糊状食物,以及软饭、烂面、小块水果、蔬菜等固体食物。因为在此时给宝宝补充食物,与母|乳喂养同样重要。

    添加可掌握以下原则:

    1。逐渐由1种食物添加到多种,不能在1?2天内加2?3种,以免宝宝消化不良或对食物过敏。

    2。添加过程中,如果出现消化不良或过敏症状,应停止喂这种食物,待恢复正常后,再从少量重新开始。如果仍出现过敏,应暂不使用,并向医护人员咨询。

    3。宝宝患病或天气炎热时,应暂缓添加新品种,以免引起消化不良。

    误区三:喂养宝宝只用软食,不用硬食

    有很多父母认为,宝宝咀嚼能力不强,只给宝宝喂一些稀饭、面汤、米粉之类口感软的食物,其实这是不对的。

    其主要原因如下:

    1。一是软食营养不足:并非宝宝不能吃这些软质食物,只是软质食物水分多,能量低,含铁、锌、钙等营养素较少。宝宝的胃容量只有250毫升左右,如果吃的都是这些软质食物,那么所摄入的营养成分必定达不到需求。像这样辅食过稀、过软、太简单、饮食结构不合理等是造成我国婴幼儿营养不良症的发生率较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2。二是咀嚼硬食有好处:咀嚼能促进面部肌肉运动,这种运动可以加速头面部的血液循环,增加大脑的血流量,使脑细胞获得充分的氧气和养分供应,让宝宝大脑的反应更加灵敏;勤咀嚼还有助于视力发育。常吃软食的宝宝视力要差一些,而常吃硬食则可以有效预防近视、弱视等眼疾的发生;此外,高度的咀嚼功能是预防错牙和畸形牙最自然有效的方法之一。

    3。三是有助于颌骨与牙龈的正常发育:宝宝出生后4个月,颌骨与牙龈就已经发育到了一定的程度,已经足以咀嚼半固体食物了。|乳牙萌出后,宝宝的咀嚼能力会进一步增强,此时应相应地增加食物的硬度,让宝宝多练习咀嚼,这样有利于牙齿、颌骨的正常发育。

    因此,专家指出,宝宝应该从6个月开始逐步添加辅食的数量、硬度和品种。6个月的宝宝应适量吃些泥状和半固体食物,12个月的宝宝就可以吃一般家庭的普通食物了。同时,要随着宝宝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辅食喂养的次数,6?8个月每日喂辅食2?3次,9?11个月每日3?4次,12?23个月在两餐之间可增加有营养的零食,如水果、带花生酱的饼干等,每日1?2次。

    专家指点:

    6?8月龄是宝宝学习咀嚼和吞咽能力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要经常给宝宝吃一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如馒头、面包干等,之后可逐渐增加水果、胡萝卜、豆类、土豆、玉米等,还可以尝试着吃一些肉、鱼、蛋等动物性食物。这些有一定硬度的食物既可以帮助宝宝补充丰富的能量及营养元素,又能锻炼宝宝在日常生活中的咀嚼能力,对宝宝非常重要。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误区四:以汤代食喂养宝宝

    很多人以为,熬汤时,食材的营养全都在汤里面了,所以经常以汤代食来喂养宝宝,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做法。用瘦肉炖出来的汤几乎就像水一样,里面仅含有5%?10%的营养,反倒是瘦肉里面还有90%?95%的营养。除非把鸡、甲鱼烧得呈糊状,喝糊状的汤才会有营养。

    很多家长希望给孩子补钙,于是经常煲骨头汤给孩子喝。实际上,即使经过长时间高温煲煮,骨头里所含的钙质也不容易溶解到汤内。所以,提醒家长大家在煲骨头汤时要加入一些酸类蔬果,如西红柿等,可使骨头中的钙较多地分解出来。

    误区五:用高浓度糖水喂养宝宝

    有些人在婴儿刚出生后就用高浓度糖水喂养,这种做法是极其错误的。这样容易使宝宝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甚至会出现腹泻,会导致营养不良,还会使坏死性小肠炎的发病率增加。

    因为高浓度的糖水会损伤肠黏膜,糖发酵后会产生大量气体,造成肠腔充气,肠壁不同程度积气,使肠黏膜与肌肉层出现坏死,严重者还会引起肠穿孔。临床可见腹涨、呕吐,大便先为水样便,后会出现血便。

    误区六:喂宝宝咀嚼过的食物

    有些家长认为宝宝的肠胃功能还不成熟,给宝宝喂食咀嚼过的食物更易于消化吸收。人体口腔本身就是一个多菌的环境,给婴幼儿喂养咀嚼过的食物,易将成|人口腔中的细菌传给婴幼儿。为避免病菌传染,给宝宝喂食时可喂易于咀嚼消化的食物,最好不要喂宝宝咀嚼过的食物。

    误区七:宝宝吃得越多越健康

    在喂宝宝时,如果一次或多次超量喂食,会造成婴儿胃肠道负担过重,以致食物在胃肠内消化吸收出现障碍,很容易引起过食性腹泻。过量喂养不但不会促进体格发育,反而可能削弱消化功能。婴儿喂养要注意总量摄入,更重要的是注意营养均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误区八:用牛奶加米汤喂宝宝

    目前,许多家长在牛奶中掺些米汤、米糊或糕干粉给孩子吃。要知道,这种吃法是很不科学的。有人做过实验,将牛奶与米汤混合后分别置于各种温度下,结果维生素a损失的程度很惊人。食品学记载,维生素a不宜与淀粉混合。孩子如果长期摄入维生素a不足,会导致发育迟缓,体弱多病。所以喂养孩子最好把牛奶、奶粉与米汤或糕干粉分开来吃。

    误区九:牛奶与鸡蛋一起煮好喂宝宝

    有些家长喜欢把牛奶和鸡蛋煮在一起让孩子吃,这样虽然在操作上是方便了些,但是从营养角度考虑是不科学的。如果牛奶和鸡蛋一起煮,最后牛奶煮沸了而鸡蛋还没有熟,没熟的鸡蛋对人体是有害的。从卫生角度讲,半生不熟的鸡蛋中存着各种致病细菌,如沙门菌、大肠杆菌等,这些细菌吃到肚子里就有可能发生急性胃肠炎。

    将牛奶与鸡蛋一起煮时,如果要把鸡蛋完全煮熟,必须煮沸后再烧几分钟,但牛奶煮沸后很容易溢出锅外,所以要十分小心。另外,煮得时间过长会使牛奶中的蛋白质凝固在锅底或锅边。因此,不论从营养保健的角度看,还是从卫生角度看,牛奶与鸡蛋都不宜一起煮。

    免费电子书下载

    误区十:新鲜牛奶比奶粉好

    新鲜牛奶因为酪蛋白含量较高,挥发性脂肪酸多,易引起肠道过敏、消化不良。家长应避免直接用鲜奶喂养宝宝。若担心宝宝喝奶粉上火,可选用精制植物油的配方奶。

    txt小说上传分享

    误区十一:用鲜奶代替配方奶粉喂养宝宝

    对宝宝来说,除母|乳外的其他|乳汁,如牛|乳、羊|乳等,都有一定的缺陷,如牛|乳蛋白质中的酪蛋白太高,不利于宝宝消化;牛|乳中蛋白质、钙、钠、钾等的高含量与宝宝未成熟的肾脏能力不相适应。因此,对于2岁以内的宝宝,最好选用配方奶粉,尽量不用鲜奶。

    误区十二:鲜牛奶高温加热后喂给宝宝

    鲜牛奶必须加热消毒才能给小儿饮用,但加热时间要短,温度要低一些。因为加热到沸腾时,其中有些营养成分就会被破坏,如|乳糖被焦化,分解成|乳酸和甲酸。牛奶的沸腾时间越长,温度越高,对营养成分的破坏就越大。煮鲜牛奶理想的温度在75c左右,这时可见牛奶表面有小的波动,用文火煮20秒钟左右就能达到消毒的目的,营养成分的损失也最少。如果婴儿消化吸收不好,就应该延长牛奶煮沸时间,使牛奶中脂肪球变得细小,有利于消化。

    误区十三:把煮好的牛奶存放在保温瓶里

    有的婴儿晚上要喝牛奶,年轻父母为图省事,临睡前就将牛奶煮开放入保温瓶,半夜倒出给婴儿喝。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温瓶中的温度逐渐下降,待下降到某一温度时,保温瓶里空气中的一些杂菌便会进入温度适宜的牛奶中繁殖。牛奶富含蛋白质和糖,最适合细菌生长,细菌在牛奶中约20分钟繁殖一次,3~4小时之后,保温瓶中的牛奶就开始变质。这时牛奶外观无明显改变,口感异味也不明显,家长不易察觉。而用这种奶喂婴儿往往会引起婴儿肠道感染,出现腹胀、腹泻、消化不良,甚至食物中毒。因此,牛奶应随煮随吃,奶粉即冲即喝,不可留到下一顿。

    误区十四:宝宝喝奶粉容易上火

    在城市里,有很多时尚妈妈母|乳不足,婴儿需要补充奶类食品。很多家长认为,喝奶粉容易上火,会引致大便干燥。但是,最近科学研究发现,影响宝宝钙质吸收、大便干燥的原因是奶粉中添加的棕榈油与钙质结合,形成钙皂;新鲜牛奶富含酪蛋白,挥发性脂肪酸含量也很多,易引起宝宝肠道过敏、消化不良。配方奶改进了各种蛋白质和脂肪的比例,添加了某些母|乳中的营养素,使之更容易消化吸收。

    误区十五:给宝宝吃鸡蛋清

    6个月以内的婴儿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肠壁的通透性较高,鸡蛋清中的蛋白为白蛋白,分子小,可以经肠壁直接进入小婴儿的血液之中。这种异体蛋白为抗原,可使婴儿体内产生抗体,再次接触这种异体蛋白时,则出现过敏反应与变态反应性疾病,如湿疹、荨麻疹、过敏性肠炎、喘息性支气管炎等。因此,不宜给宝宝吃鸡蛋清。

    误区十六:用鸡蛋代替宝宝主食

    主食一般指米饭和面食,其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碳水化合物是我们身体所需的主要基础原料,每天人体所需总热能的50%?60%都来自于碳水化合物。

    与鸡蛋和大鱼大肉相比,米饭和面食不但更容易消化吸收,而且含有其他食物不可代替的营养物质。每天保证摄入足够的米饭、面食等谷物类食品是合理膳食的基础。

    蛋类食品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如果将鸡蛋作为主食,过多食用,就会导致蛋白质过量摄入,不但营养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而且还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便秘、肠胃病、口臭、舌苔增厚等现象,增加体内的氨类毒副产物,加重肝肾负担,增加钙的排出量,最终影响身体健康。而对于胃肠功能差、消化酶少的小宝宝来说,更会带来不良的后果。

    专家指点:

    虽然鸡蛋营养丰富,但不可作为主食过多食用,一般来说,1?岁的婴儿最好只吃蛋黄,且每天不宜超过1个;年龄稍大的幼儿可以每天吃两个鸡蛋。每天必须让宝宝摄入足够的碳水化合物,也就是说要让宝宝吃一些米饭和面食,这样才能给宝宝提供充足的热量来源。

    误区十七:长期用豆奶喂养宝宝

    豆奶制品主要是以豆类为原料制成的,不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较多的微量元素,还含有多种维生素。豆奶中所含的蛋白质主要是植物蛋白质,含铅量较多,婴儿如果长期只用豆奶,会使婴儿体内含铅量增多,影响婴儿大脑细胞发育。

    调查发现,长期喝豆奶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引发甲状腺疾病或生殖系统疾病的风险系数较大。因此,在喂养婴儿时,不要长期只用豆奶。特别是4个月以下的宝宝,更不宜单独喂养豆奶,只可作为补充食品。还是喂养母|乳最佳;其次为配方奶粉。

    免费电子书下载

    误区十八:长期用麦|乳精喂养宝宝

    麦|乳精由麦芽糖、|乳制品、麦精、可可等加工制成,一般每100克麦|乳精含蛋白质6~8克,仅是奶粉的1/3,鸡蛋的1/2,而且这些蛋白质有1/4是来自可可粉和麦精中的植物性蛋白质。植物性蛋白质的生理价值比动物性蛋白质的生理价值低。宝宝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大量的蛋白质,这是麦|乳精所不能满足的。此外,麦|乳精所含的脂肪较少,所以吃麦|乳精也不能满足热能供给的要求。如果用麦|乳精来喂养婴儿,孩子只会越来越瘦,还容易得病。因此,不宜把麦|乳精当成婴幼儿的主要食品。

    误区十九:过早喂婴儿米糊

    有些老年人说,“钱做胆、米做力”,总觉得米饭的营养价值高。其实,过早喂米糊,易造成宝宝营养不足,尤其是蛋白质供给不足,而且婴儿对淀粉类的消化能力差,会导致因蛋白质营养不良而出现虚胖,或发生消化不良性腹泻。所以,最好还是等孩子4个月以后才开始添加米糊等淀粉类食物,且要慢慢加量。

    误区二十:只让宝宝吃素食

    有的家长害怕婴幼儿肥胖,便从小只让其吃素食,不吃或很少吃荤。有些处于哺|乳期的妈妈希望保持自己的体型,也只吃素食。这些做法都是不当的,都不利于孩子生长发育。

    维生素b12存在于各种荤食中,是制造血红细胞的必需原料,如果只让婴幼儿吃素食,或者哺|乳期的母亲只吃素食,就会使婴幼儿缺乏维生素b12,引起营养不良症,婴幼儿就会长得较为矮小,体重较轻。因此,对婴幼儿及给婴幼儿哺|乳的母亲来说,营养均衡,荤素搭配最好。

    误区二十一:喂宝宝的食物过甜

    有些年轻的父母在给婴儿冲泡奶粉时,喜欢把奶粉冲得浓浓的,并在奶粉中放入大量的白糖,让奶甜甜的,认为这样孩子既能吃得多、吃得饱,营养成分也高。

    其实,婴儿饮过浓过甜的奶汁是有害的。奶粉冲得过浓,容易引起婴儿脑部缺血、抽筋及昏迷,脑部缺血严重者还会影响智力发育。此外,奶粉中放糖多,还会影响婴儿对奶粉中钙质的吸收,而钙质是促进婴儿骨骼和牙齿生长发育的重要成分。所以,婴儿不宜饮用过浓过甜的奶粉。

    误区二十二:喂宝宝的食物过咸

    食盐,即钠、氯元素化合物。婴儿肾脏发育还不成熟,排钠能力非常弱,食盐过多会损伤肾脏,使体内钠离子增多,会造成钾离子随尿排出过多,从而引起婴儿心脏肌肉衰弱。另外,食盐过多容易患高血压。因此,婴儿不宜饮食过咸。

    误区二十三:喂宝宝的动物油过多

    婴幼儿长期食用过量的动物脂肪会影响钙的吸收,并可造成成年后血脂与血中胆固醇不正常,导致心血管疾病。

    营养学家认为,植物性脂肪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是婴幼儿神经发育、髓鞘形成所必需的物?

    ≈/p≈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